區域電商平臺押寶“到家”,是“風口”還是起鬨?


區域電商平臺押寶“到家”,是“風口”還是起鬨?

​“這場疫情救活了生鮮電商,我們這些行業也該想想自救的辦法了。”

2月20日,正式回到辦公室上班的第一天,創業者李銓立即召集幾位骨幹成員,在間隔超過一米距離的辦公桌旁,開了2020年第一場正式會議。

會議的目標,是探討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對公司業務造成的負面影響。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這家位於粵東地區的電子商務創企,第一次討論類似的問題了。

在大年初八的核心團隊線上溝通會里,他們就探討過了相應的對策,“骨幹成員大部分都在潮州,我們的主業是文具電商,但現在很多學生都在家學習,文具需求少,很多公司沒上班,A4紙等耗材也無人問津。所以有人建議轉型生鮮、果品,有人建議和超市合作日雜配送業務……”

類似的難題,也擺在了很多區域類電商平臺的面前。目前懂懂筆記接觸的廣東、福建地區的部分小微電商創企或機構,主要是一些地區性的電商平臺、生產企業的電商部門以及電商代運營機構,這些低線城市的電商企業規模不大,業務很雜,而且抗擊風險能力有限——儘快破局,成為他們“活下去“的首要任務。

小微電商創企押寶到家服務

區域電商平臺押寶“到家”,是“風口”還是起鬨?

​“有成員建議加大周圍縣域的生鮮果品(到家)服務,但是我們的基因是文具商品,肯定做不過人家的,這條路走不通。”

在這場被團隊戲稱為“自救會”的交流中,李銓首先強調,目前生鮮果品的用戶需求雖然很大,而且在三、四、五線城市也缺少美團、餓了麼等專業配送平臺,但已經有不少生鮮市場、經銷企業聯合規模較大的互聯網公司,嘗試啟動生鮮到家業務了。

在他看來,傳統生鮮市場具有完善的生鮮產品供應鏈,互聯網企業擁有系統研發、運營平臺的能力,這些都是小微電商創企不具備的,“再說,市內很多的酒店、餐廳也開始做生鮮了,盲目轉型生鮮到家業務肯定不行。”

早在2月初,他就已經要求市場部門的同事,通過線上方式調查周邊區域(汕頭、揭陽、潮州等地)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到家服務,需要什麼類型的商品。結果除了生鮮產品外,就是日用品以及零食小吃。

有超過四成的用戶表示,宅在家中最希望小吃、零食也能“到家”;還有近兩成的用戶稱,家中諸如膠紙、衛生紙、洗具、餐具等日用品比較缺乏,因為不願意出門購物,對配送有很大的需求。

消費者不願意出門,引發的最大的需求,就是商品能夠“上門”,而且是類似盒馬鮮生這樣的“半小時”效率。但是這樣的需求,在疫情期間已經成了很難完成的任務。

“汕頭、揭陽、漳州調查的結果也相似,主要是日用品和生鮮、零食到家的需求為主。”李銓告訴懂懂筆記,由於自己沒有生鮮、零食領域的供應鏈資源,加上週邊已有電商團隊推出生鮮、零食到家配送,因此他們決定從日用品著手,押注到家服務。

雖然團隊是做文具電商的,但也有諸如創意家居用品、特色餐具、洗具等日用品的庫存,衛生紙、沐浴露、洗髮水等商品也能夠通過合作渠道獲取,“剛好也有朋友在汕頭、揭陽開了工廠,就是生產日化用品的,除了品牌知名度低沒別的問題。”

李銓面帶苦笑說道,很多消費者對於生鮮、零食、日用品的到家服務,也只“求有”,很少會去追求品牌了。只要能足不出戶購買到日常所需商品,品牌、價格都不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也就成了目前很多小微創業企業“自救”的最佳商業途徑。

當然,團隊仍有一些分歧:究竟是隻做本市日用品的到家業務,還是包含周邊城市一起開展;是隻做郊區縣鄉市場的到家業務,還是涵蓋中心城區一起做。“你想啊,市區是有美團跑腿的,市民買東西也容易些,反而是郊區縣鄉的需求比較大。”

因為有部分團隊成員家住郊區縣,可以將自建房的部分空間改為“前置倉”,用於存放部分比較熱銷的日用商品,供跑腿的人取貨、送貨。大家在敲定基礎運營模式、商品範圍之後,亟待解決的就是配送員、配送人力的問題了。

有多少的人力,決定可以做多大的業務。那麼,在當下的三、四線城市招聘跑腿員,會遭遇什麼情況呢?

需求大、好招工,區域到家業務模式爆發?

區域電商平臺押寶“到家”,是“風口”還是起鬨?

​“酒店做生鮮有現成的小工,但咱得招到人才能配送。”

和李銓“求生”想法不同,汕頭澄海一家電商代運營機構的負責人胡奕爍正在全力押注“到家”業務。他認為未來三、四線城的到家服務,有可能是全新的風口,甚至是一片藍海,“諸如美團的跑腿業務不可能下沉的這麼低線的區域,這是我們做區域電商創企的絕好機會。”

二月初開始,他已經安排人事部門在線上開始招募同城配送人員,“不會設置什麼招聘條件,只要年齡合適什麼人都需要”。

胡奕爍告訴懂懂筆記,原本“商品到家”的服務模式,並不被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所認可。然而,特殊時期,部分從一、二線城市返鄉的年輕人開始期待類似生鮮到家的服務,給家裡添置蔬菜、生鮮和果品,引發了區域性電商的業務模式變化。

目前,很多廣東、福建、江浙地區的低線城市,服務型行業在復工之後都面臨生存的壓力,尤其是各類型電商創業企業,需要依靠快遞物流網絡做生意,商品銷不動,就開始研究新的服務模式,例如開拓到家服務。你可以說這是小微創企在病急亂投醫,但在他們看來,自救本身就是“打仗必須短平快”。

“現在身邊很多家庭都在討論線上買菜的話題,很多人每次購買都是幾百元,恨不得湊足一週的商品配送到家。”胡奕爍認為,這是三、四、五線城市發力“到家服務”的最佳機會。

此外,由於三、四線城市密集製造業復工的比率不大,有很多勞動力可以招攬,“流水線的工人急需尋找新的工作崗位,招人的問題不大,而且很多人可以自備通勤摩托車,工資要求也不高。”

胡奕爍決定加大配送員的招聘力度,在前期為代運營的零食企業消化庫存商品後,迅速拓展其他生鮮果品蔬菜等配送到家服務,“現在很多食品企業的出貨價格都是空前的低。跑腿員底薪給一千三四就可以了,剩下的按單提成,人力成本不高,利潤應該是不錯的。”

他告訴懂懂筆記,公司開出1300元的底薪,外加每單跑腿3~6元提成,在四天內就招到了近20位本地的“跑腿員”,並在城區、郊區縣開始為下單購買零食的用戶送貨到家了。

“大家都宅在家,零食消耗也是很大的。我們配送的時效不用和生鮮去比,跑腿員可以多單(湊齊單)配送,收入也是多勞多得。”據胡奕爍透露,零食到家的業務上線後,他們線上店鋪的訂單量大增,“很多人買豬頭粽(潮汕小吃),四天內銷了近五百單。”

由於“試水到家”初嘗甜頭,胡奕爍和團隊擔心還會有本土食品類企業延伸到家服務,加入競爭行列。因此他們還計劃增加投入力度,增加食品的品類,擴大覆蓋周邊地市、郊區縣的配送範圍。

“現在我知道的本市好幾家零食、乾果廠家,就在考慮做同城配送到家服務了。”他告訴懂懂筆記,特殊時期導致到家服務的需求大增。因此,無論是加工廠、大型餐飲、電商創企,都在拼命地往到家服務上扎堆。

那麼“下沉”市場(三、四、五線城市)的到家服務模式,會形成長期的供需旺盛環境嗎?

企業扎堆發力到家,或是短期的“偽風口”

區域電商平臺押寶“到家”,是“風口”還是起鬨?

​“真不明白周圍這麼多平臺都在推到家服務,這不是瞎胡鬧嗎?”

張超是深圳一家生鮮配送機構的運營經理,他告訴懂懂筆記,近期生鮮電商行業重新被激活,很多區域性的生鮮電商都看到了到家模式的優勢,也導致很多區域性零食、日雜和化妝品電商平臺開始力推到家服務,“部分護膚品電商也在做(自營送貨)到家的服務了,畢竟現在很少有人在線下買護膚品,可是這些業務能拼得過京東、淘寶、拼多多嗎?”

“一些創業者將部分企業開展的到家配送,當成新的風口了。”張超告訴懂懂筆記,不僅僅是粵東、華南,很多三、四線城市都有電商創企“試水”到家配送,“在我老家台州,現在也聽說好幾位同學的公司都在做到家配送業務了。”

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全渠道委員會針對部分企業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線下企業的到家業務普遍增長80%~200%之間,部分企業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間的線上業務,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倍以上。

除了生鮮之外,很多零食、生活用品、日化用品延伸到家模式之後,都能夠得到較好的業績。因此,讓不少初創團隊信心大增,開始加大投入招聘配送人員,購置運輸車輛,將配送到家業務作為了主打的“經營核心”。

“現在大家都足不出戶,所以到家服務肯定有需求,但環境會一直這樣子嗎?”張超無奈的說道,儘管“禁足”讓許多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都認可了到家服務模式,但距離真正的“爆發”還有很長一段路。

他從公司同事那裡瞭解到,這位同事的老家寧德,近期也湧現了大量提供到家服務的小微電商創企,除了配送日雜、零食等商品外,還“兼職”幫市民跑腿購買商品。“感覺就是在很多地市出現了無數超微規模的美團跑腿。”

“市場需求很快就會變化,這幾天部分本地居民都開始出門買菜了,我們生鮮配送的訂單也在陸續減少,想想其它商品的到家服務會怎樣?”張超認為,到家需求“井噴”僅僅是特殊時期短暫的風口罷了,“只要生活狀態恢復正常,這個需求肯定會回落的。”

他和一些生鮮電商的同行也在討論,近期部分區域性生鮮電商平臺借疫情“續命”,但是行業內仍不看好未來的走勢。部分平臺雖然面對到家需求井噴、配送壓力巨大,但仍無任何計劃自建配送隊伍,就是因為擔心市場回覆常態後,用戶的需求驟減,生鮮電商行業再次面臨生存危機。

【結束語】

有“危”也有“機”,隨著各地春節“超長”假期陸續接近尾聲,分析機構也開始在預測,哪些行業在疫情之後將迎來新的風口期。

在線教育、在線辦公這兩匹互聯網行業的“黑馬”,已經在疫情中顯露出優勢,但並不是任何需求,都能夠成為新的風口。就像到家服務一樣,大量企業扎堆、跟風上馬,很可能只是短暫的爆發。

短期需求很難造就風口,這個觀點你是否認可?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