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娃家庭,怎樣處理內部戰爭?

吳帥澎


“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戴維弗羅斯特。

 

要避免或處理孩子的內部戰爭,一定要避免追求公平。因為大人做到公平或許不難,但如果想讓每個孩子感覺到公司,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公平感根植於人類大腦,與生俱來,但公平感又是因人而異的。父母也是有感情偏向的,難免會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偏愛。

 

比如說,一個愛鋼琴,一個愛足球,如果分別針對兩個人買了鋼琴和足球,那得到足球的人一定會認為不公司,因為鋼琴要比足球貴得多。

 

所以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不能和他自己相比較。幫助孩子去處理他的感覺,讓他感覺到自己是獨特的、被愛的。不要執著比較和所謂的公平。

 

處理兩娃的內部戰爭,有以下幾個小妙招,不妨試一下:

 

1、分配權和選擇權分割。

 

什麼意思呢?就是媽媽可以嘗試在同一件事情上,讓孩子一個負責分配,一個負責選擇。比如盛米飯、分蛋糕、切水果,兩個孩子經常會發生戰爭,那可以嘗試讓一個人負責分配,另一個優先挑選,效果一般都不錯。

 

這樣兩個人都有事情可以做,都有勝任感,而且負責分配的人,一定會力求公平的。

 

2、媽媽要儘量避免爭論和解釋,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採用共情法交流。

 

比如:

 

(X)爭論:“明明是你先弄的,你怎麼能說是哥哥先弄的呢!”

 

(V)共情:“你覺得好像都是哥哥先弄的,有點傷心對不對?”

 

(X)解釋:“哥哥更大,所以他可以多看一會電視。

(V)共情:“媽媽也希望你能玩得盡興以後再去睡覺,不過我相信,等你長得像哥哥這麼大的時候,就可以晚睡了呢!”

 

3、相比於物質,要更多地用愛去平衡。

 

如果物質去平衡,永遠平衡不過來。其實孩子要的並不是真正物質上的平衡,而是父母給自己的感受。

比如,分西瓜時,肯定是大的吃得多,小的吃得少。這時候如果給小的分得少,他一定會生氣的,即使再切一塊給他,他也不會高興。因為你有擔心:“下次媽媽還是會把更大更好的留給哥哥”。

 

或者弟弟會跟姐姐去爭一個好看的吊帶衫,而這其實根本無法去平衡。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孩子:“雖然你的西瓜小了些,但媽媽也要給你一個大大的補償,用一百個抱抱和親親!”,反而更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4、在分配時間上,不要平均分配,要按需分配。

 

很多媽媽為了顯得公平,經常會每個孩子陪一個小時。但越是這樣,孩子雙方越會感覺到媽媽被對方搶走了。

 

所以時間分配上一定要按需分配,根據孩子提出的需求,或者解決他的問題後便可離開,這樣久而久之就會理解你了。

 

其實,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曲韻發現,三個或以上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會出現各種角色和關係。但只有兩個孩子時,只有三種關係可以產生:陌生人、對手、夥伴。

 

所以如果父母一直在中間主持“公道”,追求所謂的公平,可能反而會破壞孩子間的關係。

 

美國親子教育專家勞拉馬卡姆說:孩子們競爭的原因是為了確保他們在危險和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能夠生存。

 

所以,兩娃家庭避免內部戰爭的最好方法就是,媽媽不要去做裁判,而是要學會愛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不可能更愛他的兄弟或姐妹,要讓孩子們感覺到,你的愛是公平,而不是物質的公平。





淇至TIME社群


兩娃家庭,戰爭是在所難免的。我家幾乎每天都上演。大寶五歲半,二寶兩歲一個月,兩個都是男寶。兩人每天都是在搶玩具,弟弟正是好奇的時候,而且也是模仿階段,不管哥哥玩什麼,做什麼事情他都要去參與。比如玩玩具,哥哥不完的時候他不會玩,哥哥一玩他就要去玩,哥哥又不願意讓給他,然後就是哭聲一片了,有時候弟弟搶了就跑就是哥哥哭,這時候也是頭痛的時候,批評弟弟,可是弟弟他啥也不懂,叫哥哥一味忍讓弟弟也是不可能的,一般在兩邊勸說無果的時候,我就放任了,他們怎麼搶怎麼打隨他們了。這樣打打鬧鬧反而兄弟情誼更深,有時候弟弟做錯事被我罵哭了,弟弟就去找哥哥安慰,哥哥也是會馬上跑過來抱著弟弟,直到他不哭為止。

兩個孩子內部戰爭是避不可少的,當出現戰爭的時候,兩邊都要批評,不能說只批評大的,要大的讓小的,我是兩個一起批評,就算二寶聽不懂也要批評,這樣給他意識到他的錯誤,也給大寶心理平衡,所以我家二寶現在我一出聲他就知道先道歉了。一定要讓他們兩個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全職寶媽小包


對於二寶的家庭來說,吵鬧打罵真的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事件頻率和大小與兩個寶貝之間的年齡差和性別有著直接的關係,下面談談我家的處理方式吧!

首先,一方有錯事,自己和平解決,消停後反思!我家老大是女孩六歲,老二是男孩三歲,據我觀察一般老大是姐姐的多數情況下會讓著弟弟妹妹,很多小事自己吃點虧就過去了,但弟弟真把姐姐惹老生氣的時候老大也是一點都不謙讓的,這時弟弟往往會哭著尋找爸爸媽媽幫忙,這時我就會告訴弟弟哭也沒用,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放老二發現苦難也找不到幫手的時候,就會主動尋求姐姐的原諒。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前一秒翻天覆地,後一秒和好如初。和好後都平靜下來,我會去詢問是怎麼引起的矛盾,然後評判誰的不對,下次要改正,這時孩子都能開心的接受!

其次,雙方都有錯時引發矛盾時時,一起處罰,兩個一起靠牆站五分鐘。在站立的過程中一開始兩個都會氣憤誰不理誰,差不多三分鐘過後,兩個就開始偷笑甚至開始說話了,慢慢地協商友好方案,有時偷偷地看著家長心底也在偷笑!時間到了我會過去說教一番,讓他們懂得相互謙讓,友好相處。

雖然二寶家庭吵鬧不斷,但是這一場場的爭吵打罵都是他們童年快樂的印記,希望所有的二寶家庭都能開心快樂!


happy的石頭媽


兩娃家庭孩子的“戰爭”,其實從媽媽懷孕時就開始了。加上雙引號,是因為這種戰爭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孩子們心理成長的必經階段。

家裡突然多了一個小不點,爸爸媽媽對TA呵護有加,陪大寶的時間卻少了。大寶心理是不平衡的。

所以 ,我們為什麼說,有兩個寶貝的家庭,一定要每天抽出時間來單獨關注大寶。只有幫助大寶度過心理上的接受期了,在今後發生爭執的時候,TA才能更多體諒爸爸媽媽“護著”弟弟或妹妹的舉動。

方法一:家長不妨做個旁觀者。

當兩娃發生戰爭的時候,家長不必每次都介入。在觀察到事態處於可控範圍內,最好放手讓兩娃去自己解決。有時候,二寶哭了,也儘量忍一忍,觀察大寶舉動。大寶剛開始肯定不願意放手,當看到弟弟妹妹哭狠了,一般都會主動讓出來玩具或者哄哄弟弟妹妹。讓孩子自己解決,是最好的方式。

方法二:家長要做一個公正的裁判。

如果不得已要家長介入,一定要控制情緒,當一名理性的調解員。有些家長喜歡把“讓一下弟弟,你是哥哥”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這種暗示性話語,只會讓小寶覺得,TA生來就有特權,大寶就該讓著TA。而大寶在受委屈時,沒法得到公正評判,積壓在心裡,久而久之變成對小寶的怨恨,對父母不公平的惱怒。你還想要他們增進親情?

其實,大寶也在觀察大人的舉動。所以,當你留給孩子們足夠的空間,他們可以在自我探討和平相處的模式中,找到最適合兩人的一套“外交”策略。

沒有什麼比自我探索更寶貴的成長經驗了。適當放手,做一個旁觀者。

方法三:分開冷靜法。

需要父母介入的情況下,最糟糕的就是,兩娃無法各自做出妥協,或者大打出手,眼看就要有人負傷的情況下,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把他們分開,各自冷靜一下。該哭的哭一會,該發洩的發洩一會,稍後能聽得下大人的話了,再讓他們各自描述一下爭吵的原因。

父母們自然有讓孩子們重歸於好的辦法,牢記一點,不要一直護著小的。爭搶玩具的時候,可以讓他們一起玩,或者大寶玩一會,小寶再玩。

方法四:

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分散注意力法。

如果上述所有方法都沒用的時候,用其他玩具引開他們的注意力,不要糾結於原來爭奪的事情上。

等他們情緒平復下來了,家長可以讓孩子們各自描述剛才爭吵的事情,然後問問他們,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解決。

分散注意力是暫時的,重要的是回顧,並尋求解決方法,讓兩個孩子達成共識。這樣,下次再遇到同樣情況時,可以提醒他們之前的共識。幾次下來,也就慢慢有經驗了。

孩子的”戰爭“,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小時候和兄弟姐妹相處的矛盾,我到現在還能回想起來其中的細節。相反,家長幫助孩子們把矛盾解決在萌芽階段,將有利於兄弟姐妹間的親情發展。





iFamily教育觀察


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我深有體會。批評小的,覺得孩子還小聽不懂;一味批評大的,又覺得對孩子不公平,長此以往只會讓小的越來越放肆,大的越來越委屈!最好,先不干涉,讓他們自己處理,鼓勵他們自己解決!等他們平靜後再跟他們講道理!千萬不要一味地讓大的去謙讓小的。


丁丁在泰國


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需要他們自己建立,家長過多幹涉反而會起到負面作用。如果家長偏袒其中一個小孩,會導致另外一個小孩心理不平衡,不僅會增加孩子之間的矛盾,還會使被冷落的小孩對家長有埋怨。

如果兩個孩子打起來,到了不得不干涉的地步,家長就要出面制止,把兩個孩子隔離開,耐下心聽兩個孩子各自說出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引導孩子去解決。而不是立馬就去斥責其中一個孩子。這樣做既方便孩子冷靜下來,也能讓家長有時間瞭解情況、教育孩子。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之後兄弟姐妹之間更和睦,長大以後更重視親情,也會更孝順。


育兒研究踐行者


正常衝突不要過多管束和批評、兩個孩子難免互相掐架、是很正常的事情、沒必要大驚小怪、很多事情讓孩子自己解決、即使倆孩子打架了、也不要只批評一個、讓另一個得意忘形、打架的事情、讓倆孩子一起過來問問原因、各自承認各自錯誤、各自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