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市上賣西瓜,也流行切開一半賣?有啥貓膩嗎?

農夫也瘋狂


其實這種行為已經在超市或者集市上司空見慣了,也根本談不上貓膩。

西瓜目前已經開始大量上市了,能夠在炎炎夏日吃上一口爽甜可口的西瓜真是一種享受,超市裡集市上都擺滿了各種規格各種品種的西瓜,有大的有小的琳琅滿目,供消費者任意挑選,或許大家都觀察到了在貨物架上或者拉西瓜的四輪車上都有切開的用保鮮膜包裹的半邊西瓜,紅裡透著新鮮得西瓜瓤,給消費者一種視覺衝擊力。這種宣傳手段其實相當高明的。


首先可以觀察一下所有的賣瓜的客商都是選發個頭的西瓜切開用做賣瓜宣傳,道理跟簡單,因為現在大的西瓜一個有的超過15斤了,這麼大的西瓜購買回家一家幾口人很難吃掉,而剩下的西瓜如果放在低溫保鮮冰箱中的話也很快沒有當初的新鮮感,所以賣瓜首先考慮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自己的推銷能力,把大個頭的瓜切開售賣,當然半塊西瓜的利潤一定會比整個西瓜要多的多,這是因為切開的西瓜必須當天處理掉,如果很難處理的話這個切開西瓜就會被折舊掉的。


其次的貓膩要注意除了選個頭大的切開售賣外在品種上也是有文章的。大家注意一下幾乎選用的品種西瓜都是京新品種,因為京新品種的個頭是最大的,有的京新西瓜張到20斤是很簡單的事,而且京新西瓜也是在所有西瓜品種中式最便宜的,所以瓜商切開一個京新即使賣不出去也是損失最低的,而且可以藉助京新品種去宣傳別的優質品種。所以很難見到有瓜商鋪切4k或者紅玉品種的,因為這兩個品種差不多一斤比京新貴0.5元,目前京新市場價格是1.3元/斤,而紅玉的價格是1.8元/斤,所以這也是現象後面透著一點小貓膩吧!


最後選用個頭大的切開宣傳也是與心理學有關係的,當消費者打算買西瓜時候都是有種急迫吃瓜的心理作用,當看到新鮮瓜瓤後那種衝動會更強烈,就像三國演義裡曹操的望梅止喝是道理一樣的,看到瓜瓤就知道西瓜品質,啥話也不用多說,這就是代表的整車西瓜都是這樣的品質,無需挑選的。

上述論點也是我平時買瓜觀察到的,歡迎大家多多交流。


魯北老於


炎熱的夏天動一下就會全身大汗淋漓,這時候吃一塊冰鎮的西瓜最爽了,既解渴又解暑。以前在杭州開網店的時候,因為價格比較貴,一次也吃不完,所以每次都是買半塊。這兩年回農村居住,發現農村也開始切半塊西瓜賣了。我記得以前在農村吃西瓜,都是一人吃半塊,用勺子挖著吃最得勁了。

但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大家吃東西不再像以前那麼貧了。其實,農村集市賣西瓜,切開來賣有一些貓膩在裡面,也有一些消費需求在裡面,不過總體反映出了買的沒有賣的精。

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了,吃東西都希望吃新鮮可口的食物,西瓜也一樣。西瓜個頭大,往往買一個回家吃不完,而買半個就正好,所以商販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切開半塊西瓜來賣就很正常了。

如果你認為商販切開的是新鮮的西瓜,就大錯特錯了。商販本身從產地拉來的西瓜,一般七八成熟就拉來了,這樣運輸耽誤兩天,拉回來也不可能一下子賣完,再放兩天也就完全成熟了。西瓜在放置的過程中,因為天氣炎熱會出現水分蒸發流失,瓜皮變薄變暗的情況。這種瓜如果不能及時出售,就有可能會壞掉,造成損失。

所以,商販就會挑出這類剩下的西瓜切開來賣,既能滿足客戶需求,又能解決剩瓜帶來的損失。而一般客戶如果不留心觀察,基本不會發現。你可以看一下西瓜的根蒂,切開的瓜一般都是根蒂乾癟,瓜皮變薄的西瓜。

消費者和商販之間,永遠都是買賣關係,一個花錢一個掙錢,因此也就肯定存在利益分歧。生意場上一句,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就說出了這種關係。

像賣西瓜這事,商家也算不上欺騙消費者,瓜是切開的,好不好肉眼能看到,如果壞了消費者也不會買,所以就無須糾結這裡邊的貓膩了。


牧野小志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在城市裡西瓜一半賣是潮流,結果到了農村中,在題主的眼裡就成為了貓膩,這是什麼心態?農村集市上切開一半賣的商家並不是很多,只能在超市裡才能見到,如果是在路攤上的話,西瓜切半賣反而沒有什麼人買,畢竟天氣太熱,大家怕回家裡後放不了多久就壞了,也怕商家操作不當,衛生問題得不到保障。

不過在超市裡,冷櫃上還是可以見到很多西瓜被切成兩半賣的,這些被切開的西瓜,普遍比較大,如果是一個整西瓜的話,重量達到了15-20斤,將其切半後重量也不輕,和普通的西瓜差不多。

之所以會切半,其實為的就是增加消費者的購買率,畢竟西瓜的價格並不便宜,目前在農村中是0.8-1元每斤,而一個大西瓜重量在20斤左右,買一個可不便宜。將其買回家裡後,因為西瓜太大,一時半會吃不完,放在冰箱裡幾天就壞掉了,我家就是如此。

現在農村中的青壯年都在外面打工,老人吃的不多,如果買的太大了,吃不完只能丟掉。因此這些大一點的西瓜在集市上並不是很受歡迎,只能將其切開賣才行。

當然切開的西瓜大家可以直接的看到裡面的瓜瓤,這樣的話可以判斷是好是壞,畢竟如果是一個整西瓜,很多人不會挑選,結果買回家裡發現是壞的。因此切開賣,反而增加了購買率。

當然在農村的路邊攤上也有切開賣的情況,一般都是運輸時候碰裂開了,商販才會切開販賣。也有一些商家則是將一塊西瓜切成很多塊,這樣賣的價格更多一些,大家怎麼看呢?


惠農圈


現在在市場上銷售的西瓜一般有兩種類型:1,小類型的西瓜品種比較適合現在普遍存在的小型家庭,但是價格更高,所以,有許多家庭不願意購買價格更高的西瓜,比如早春紅玉和麒麟瓜;2,大類型的西瓜品種價格更便宜,人們也願意選擇這種價位的西瓜,但是因為其個頭過大,小型家庭一般一天或者在一次之中吃不了那麼大個的西瓜,比如陝西大棚瓜和沙漠瓜。


所以,現在販賣西瓜的商販們為了順應顧客們新的消費需求,都會把西瓜切開來銷售;這是當前社會中的一種新的消費模式和銷售西瓜的方式,作為家庭的長住人口也比較少的農村自然也不會例外。因為把西瓜切開銷售有以下的方便和好處:

一,可以做個樣板,讓人一眼看到在一堆西瓜當中,這個切開的西瓜質量好,馬上就能聯想到哪些還沒有切開的西瓜質量也不會差。

二,可以滿足哪些每天因為吃不完而對西瓜的需求量較少、自己還不會挑選的顧客;這樣做,既可以方便顧客,還能讓顧客把西瓜的質量當場看個一清二楚買得放心,也可以使商販自己增加銷售量。

三,因為把西瓜切開賣,能看得到的都是真實的,所以,人們更關心的是西瓜內在的質量,而對西瓜的外表是否漂亮、把子是否新鮮都不會放在心上;所以,商販在把西瓜切開賣的時候,就可以把哪些長得不好看的、先天賣剩下的、把子不新鮮的,都可以通過切開出售的方式賣出去。

也許這就是市場中流行的西瓜切半賣所存在的一些貓膩吧?只是,一個西瓜既然能切開讓顧客真實的看個一清二楚,哪些存在的貓膩,也就變得不重要了吧?!你認為呢?


知足常樂1284922


西瓜是我們炎炎夏季離不開的瓜果,汁水豐盈沙甜的西瓜,能夠很好的解渴、降暑,購買西瓜挑選熟透的瓜才是正解,最令人不開心的莫過於是買了一個大西瓜,切開之後白籽、白瓤,頓時吃瓜的興致都沒了,現在正值西瓜上市季節,很多地方的西瓜都已經開始了採摘,商場、超市、水果店、菜市場、流動攤販,西瓜都是堆成小山,讓我們來挑選。

現在很多賣西瓜的都是講西瓜切成兩半,使用保鮮膜進行覆蓋,有的保鮮膜裡面還回帶上一個小勺,這樣跟原來整個賣的西瓜,銷售模式明顯的不一樣,有什麼貓膩嗎?答案是肯定沒有,這這不過是為了順應市場,也是一種西瓜的銷售手段罷了,你還別說,這樣的半個西瓜,是比整個好賣的多,這是為啥呢?

視覺衝擊:切開之後的半個西瓜,能夠一眼就看出瓜瓤的顏色和瓜子的成熟度,相比較整個西瓜依靠經驗和猜測,這樣的半個西瓜是沒有什麼秘密可言的,視覺衝擊力更加強烈,能夠很好的勾起消費者購買的慾望,而裡面放著的小勺,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你腦海裡面不由自主的想起來自己用勺子吃西瓜的場景,不買,還等啥呢?

家庭人口的減少:現在家庭人口都不是很多,很多時候一個碩大的西瓜,真心是吃不完,放冰箱又很容易壞掉,浪費是很可恥的,所以很多時候會去買一下個頭較小的西瓜,除了個頭較小的西瓜之外,這種切成兩半售賣的西瓜,也是很受青睞的,半個西瓜很符合很多家庭的食用,分量合適的情況下,很多消費者很樂意購買這種一半的西瓜。

運輸途中破損:這種情況也是經常出現的,西瓜很多時候是不能熟透在進行採摘的,熟透了的西瓜是不易進行長途的運輸,極易出現破損情況,即便是做好這樣那樣的防護措施,也依然會有西瓜出現破損的情況發生,在不影響食用的前提下,將這些稍微有些破損的西瓜,切開之後銷售,價格很低,品相很好,也不影響食用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正常的銷售出去的。

西瓜作為一種傳統的夏日瓜果,品種也是發生了很多的更迭,像過去以個頭大為主的品種,隨之消費西瓜習慣的改變,現在那種個頭很大的西瓜,已經很少有人在進行種植了,反而是很流行一下皮薄個頭不是很大的西瓜,這也是迎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的種植改良,市場上銷售的切開一半的西瓜,道理也是這樣,都是為了更好的銷售,在更短的時間之內,把自己的西瓜銷售出去,其實是不存在什麼貓膩的,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賣西瓜的把瓜切開一半,這個是很正常的,幾乎所有的水果店都是這樣賣西瓜的。在我看來,這樣做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點。

第一點,西瓜不同於其它的水果,沒有經驗的人,很難從外表來分辨西瓜的好壞。再者如果商家買的西瓜品質比較好,把西瓜切開也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客人來買瓜。


第二點,現在我們生活富裕了,比較注意飲食健康,如果買回來的西瓜吃不了,放在冰箱超出24個小時,它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

我們再次食用時,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現在一個家裡一般是三口人,一個西瓜肯定是吃不完,很多人都會選擇買半顆,這樣就不難理解這一現象了。


不知道大家的老家是怎麼買西瓜的,我上大學的那個城市,西瓜是可以按照牙兒買的,夏天晚上和同學們坐在路邊,吃著西瓜聊著天,也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