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的錯漏有哪些,歡迎大家指出,如三代禪位,鬼谷子二百年?

驚覺五千年


看到題主的問題,就知道題主的問題在哪了,自信自己讀書多,卻不動腦子!

禪位制肯定存在,因為當時的難題是如何生存,而不是怎麼撈權、撈財,只有保證存活後,財產有了剩餘,人才會產生私心。

至於題主說的財產留給自己兒子,你可知上古什麼時候有的財產剩餘?當時的生活環境,活著都已經很難了,還財產?

三代禪讓確實有疑問,但你怎麼敢明晃晃的指責為假的?堯舜禹告訴你的?拿著後世人所謂的“人性”來迎合上古的人?

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放到現代這不是大傻子是什麼?可這就是春秋戰國的風氣。

春秋(西周初期)打仗,根本死不了多少人,因為打仗的都是貴族,哪怕被俘虜也不會有性命之憂。至於其他的輔兵,那根本不算人。

我想題主是那些會笑話宋襄公的人,可你知道這是當時戰爭的慣例?早幾年的齊魯長平之戰,齊國這邊要進攻,可魯國就是不擊鼓回應,齊國愣是沒法進攻。沒錯這就是曹劌論戰的故事,放到春秋中後期,齊國早就直接碾壓過去了。

時代不同,價值觀不同,不能等同視之。

至於沙丘指謀,可能為假,也可能為真。題主認為是假的,無非是趙高、李斯密謀怎麼會讓第三人知道,是吧。

但題主你不想想,這麼大的事可能僅僅靠趙高、李斯完成?廣而告之不可能,但他倆怎麼也得有三五個親信吧,掌控朝堂,逼死扶蘇,光靠趙高、李斯怎麼可能完成?

所以這事的真假是不定的,還有類似項羽說的一些話,可能讓一些人聽到,也可能是謠傳,但題主怎麼敢一口咬定是假的?秦始皇、項羽告訴你他沒說過麼?

至於漢王奪兵符,我不知道題主在質疑什麼,姑且解釋一下吧。

漢王剛剛經歷一場大敗,威望、勢力大損。反觀韓信則是一場場勝利。權力是一層層傳遞下去的。舉個簡單例子,皇帝管理天下,靠丞相,丞相管理天下靠屬吏(六部都是從丞相府屬吏分出去的),屬吏掌管具體職務。

皇帝不會直接命令丞相府屬吏,而是下命令給丞相。

放到劉邦的境地,他不知道韓信大軍裡有多少人是忠於自己的(肯定有一些,否則劉邦進不了韓信大帳),他只有在韓信反應過來前,搶先把眾將聚集到一塊,不給韓信反叛的機會。

若劉邦直接找上韓信,韓信一刀砍了劉邦,剩下的人哪怕再忠心於劉邦,也不會有反抗韓信的心思,畢竟劉邦人都死了。

就這麼多吧,隨便寫寫,題主隨便看看。


臥牛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一下《史記》。歡迎有實力的大家來拍磚、砸雞蛋。

《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讚譽;

《漢書》作者班固的評價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簡單翻譯就是《史記》這本書,文意直白,事實清楚無誤,不聲張虛實,是按照事實寫的。

結果就是《漢書》直接抄襲了《史記》半本書,就差一字不改了。就這樣,《漢書》還是被後世盛讚。

給《史記》挑錯,難。說一下禪位的事情。

1、三代禪位或許是假,但是五帝本是一家

先說一下五帝之間的關係吧。很多人沒有讀過原書,就貿然提出問題,其實有點可怕。二手的材料有時候會掩蓋一些真像。

三皇五帝有幾種說法。我們就按照採用《史記》說法:“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是五帝之首,也就是我們華夏族的老祖,黃帝一生有25個兒子,我們中華民族多子多孫的傳統可能就起源於此吧。

黃帝老祖的正妃是嫘祖,嫘祖只生了2個兒子:玄囂(青陽)和昌意。玄囂生了蟜極;昌意生了顓頊(高陽帝),顓頊就是第二個“五帝”也就是黃帝把位置傳給了孫子。

顓頊帝之後,黃帝的另外一支也比較爭氣,蟜極生子帝嚳(高辛),顓頊傳位於高辛,高辛就成了第三個“五帝”。帝嚳與顓頊也就是堂叔侄的關係;

帝嚳先傳位於摯,摯能力不行,於是堯繼承了帝位;堯是第四個“五帝”堯與摯都是帝嚳的兒子,但是同父異母。

最後一個“五帝”舜,舜的祖上就顓頊帝的兒子窮蟬。為了能夠使得舜繼承帝位,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

三代禪位最後一個人是大禹,但是大禹父親是鯀;而鯀的父親就是顓頊帝,大禹也是黃帝的後代啊。舜與禹也是親戚。

關係見下圖(借用別人的,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通過以上的人物關係梳理,不知道還有人懷疑禪讓制;所謂的禪讓制,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其實就是,一個大家族內部相互推舉有能力的人來承擔領導,所謂的帝,個人感覺更像一個大家長。

2、《史記》挑錯漏,不亞於吹毛求疵

《史記》的作者一般是指司馬遷。司馬遷的家庭背景是可謂源遠流長,如果仔細追溯可以上到黃帝。

《太史公自序》說,司馬家族的祖上在黃帝是就負責掌握天文地理直到周代,周代的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時失掉官守,成為了司馬氏,負責掌握周史。

後來,離開周到了晉,開始四處分散,有一支遷到了秦國即司馬錯,司馬錯很有名,平定了蜀國,為秦國統一厥功甚偉。司馬錯這一支就是司馬遷家族。

太史公的家學淵源深厚,其父親司馬談又做了漢朝的太史公。

費時甚久。不算用於寫作的時間。在寫作這本書之前,太史公司馬遷,就用了很長時間,在全國各地遊覽。最南至雲南,浙江杭州等地,山東、河北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比很多現代人都有去的地方多。

司馬遷公元前104年開始寫作史記,前後一共經歷了13年,披肝瀝膽,數次刪減,廢寢忘食,寫出了這部史家的絕唱。

所以,這樣的人,這樣的一本書,有人來挑錯,個人不得不佩服。

為了解答這個題目,特意上了知網,發現敢寫《史記》紕漏的文章,寥寥無幾。即便有一兩篇,立馬就被人批的一無是處了。

3、《史記》已不是原來的《史記》,即便有錯,未必就是太史公的問題

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已經不是原來的面貌了,後人就行了篡改。褚少孫撰寫了《龜策列傳》,也有說劉歆冒充司馬遷《史記》。所以上文說,《史記》作者一般指司馬遷就是這個意思。

三國志也間接記載了漢武帝刪除《史記》的事情。原文有這樣的一段話:“王肅回答說:‘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

當然,漢武帝刪《史記》有待商榷。因為《史記》自所以流傳後世,全靠了司馬遷的外孫楊暉。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的傳記裡說:“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如果按照班固的說法,宣帝的時候《史記》才公佈與眾,那麼漢武帝就沒有刪改《史記》的可能了。改也是後來的事情。

4、私密的資料如何獲得

古代的時候,尤其是皇帝這樣的特殊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文字記載的。如《大唐創業起居注》,明神宗的《萬曆起居注》等。有些機密資料外人無法看到,但是作為太史公,肯定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資料。

成語董狐直筆,不是憑空而來的。在古代殺史官是被人詬病的一件事情。修改歷史也會留有罵名。讀一下《宋史》就知道,為了給自己正名,宋太宗費了多大的心思。


滬上聊歷史



《史記》中是有很多錯漏之初。是因焚書坑儒所至。卻被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惡意炒作。鄙人詳盡解析:

一、《史記》中並未記載鬼谷子活了二百多歲。弟子遍佈縱橫、兵家……



明清時期的演義小說《孫龐演義》中稱:孫臏龐涓求學於鬼谷子。

演義小說不是史書,是可以虛構。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唱空城計。史實上,唱空城計的是趙雲。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歷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孫權。演義中,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事實上斬華雄的是江東猛虎孫堅。

所以,《孫龐演義》中記載的孫臏龐涓皆求學於鬼谷子,是不足為據的。

據《史記》記載:孫臏龐涓俱學兵法。並未言其師承於誰。根據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和行蹤軌跡。二人十之八九師承自儒家大師吳起。

鬼谷子應當與孫臏龐涓同時代,二人應年長於鬼谷子。鬼谷子比孫龐二人年輕三十至五十歲。

二、《史記》中的錯誤和疏漏。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六年,惠公多寵姬,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宋。根據《左傳》記載:並非燕惠公,而是燕簡公。


《陳杞世家》記載:二十四年,孔子卒。其實,孔子是卒於陳湣公二十三年。

《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據《左傳》記載:鄭桓公並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

在諸侯世家中,年代有個別之處錯亂。尤其是齊、魏最為嚴重。

《史記》中六國史十分簡略,且錯亂嚴重。是因焚書坑儒所至。

由於秦始皇焚燬六國史書。司馬遷編寫六國史,只能依靠口耳相傳。口耳相傳的歷史有兩大特點:一不夠詳盡。二年代錯亂嚴重。

三、堯舜禪讓。

《史記》中,堯舜禹湯千古的歷史,是司馬遷抄錄自殘存的28篇《尚書》。


對於堯舜禪讓之時。韓非子批判法家的堯舜篡逆說,贊同堯舜禪讓之說。韓非子生活在戰國末期,秦尚未統一天下。各種史書都尚存,韓非子都可以讀到。

讀書為學,目的是增長學識。不應譁眾取寵,標新立異。更不應捏造事實,胡言亂語。


楊朱學派


題主好!這問題有歷史考證之風,值得探討!

我看了其他人的回答,都回答得很好!在這裡我只想說兩點其他人沒提交到的!

1、今天流傳下來的《史記》,並不完全是司馬遷一人所作!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根據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他所看到的《史記》“十篇缺,有錄無書”。所以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史記》是一百三十卷,與原書篇數相符,但實際上是由漢元帝、成帝時的褚少孫等人陸續補全的。

2、《史記》不是官家作史,而是私人作史,所以會帶有大部分主觀觀點!

《史記》最早叫《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史記》更像是司馬遷為歷史作傳。司馬遷不僅把自己的觀點貫串在敘事當中,在篇末,還往往用“太史公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評價和觀點。

例如,《史記》對孔子在《春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顧事實,妄贊人物提出了嚴厲的批評,還有對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也刻畫出劉邦無賴的嘴臉。

不過也因為這樣,《史記》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信史!因為史書是人寫的,無論是哪部史書,都會有錯漏失真,但《史記》當之無愧是第一信史。


王從文侃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為了完成父親交代的任務,即便身體遭受宮刑後,忍辱負重,依然堅持完成這部鴻篇鉅著。可是說史記耗費了太史公一生的心血。班固對司馬遷的評價“他的文直白,每件事都會核對。不會虛構事實,也不會隱藏壞事”。唐朝的文學大家,韓愈也不吝讚詞,稱司馬遷的文采是最好的。即便擅長諷刺文的魯迅也是對司馬遷推崇備至。

作為史書傑出代表,會招來很多人的質疑。對文中很多錯誤的爭論一直沒停止過。為了修改司馬遷書中的不足之處,很多書籍應運而生,比如《史記索隱》、《史記集註》、《史記志疑》等。

古代很多歷史書,在二十四史當中,《史記》無疑是最成功的,後來很多學者發現《史記》存才很多錯誤,據不完全統計高達1000多處。

在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中,考古學家也是發現了大量的當時文字記載,其中有一本帛書,名叫《戰國縱橫家書》,真本書裡面記載的事情都是關於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歷史,書中關於張儀和蘇秦的記載和《史記》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書中所說這二人並沒有在同一個時代活躍於政壇,但是《史記》所說的確是他們二人是同時登場,互為對手。


幻山鬼


我是百粵天話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史記》中存在錯漏或者說是相矛盾的地方應該是不少,由於篇幅有限,我只拿其中一處來作例證,大家可以找史記對比看看,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出。

請大家看從《史記》中原文的記載:

1.《史記·趙世家》:“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

2.《史記·燕世家》:“燕噲三年,……。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

“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

上面《史記·趙世家》記載的是在趙武靈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5年,趙武靈王把在韓國為質的燕國公子職召喚到趙國,就是要把他立為燕國的燕王,讓老將樂池率領軍隊護送公子職回國就任。

另外上面《史記·燕世家》記載,燕王噲三年,即公元前318年,(燕王噲的其中一個兒子就是上面趙武靈王派樂池護送的公子職)……(燕王噲在公元前318年,聽信蘇代的建言,把燕王讓給了國相子之),(所以)子之以燕王的身份行使國事,而噲常常不來聽政,就成了下臣,國家之事全由子之決定。

“三年,國大亂”,就是說子之執政燕國三年了,第三年即是公元前315年,燕國出現大亂。“燕子之亡二年”就是子之死後兩年,那就是這第二年是公元前313年。

“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那就是在公元前312年,燕國人共立太子平為燕昭王。

綜合上面趙武靈王在公元前315年派樂池護送公子職回國,立為燕王。而燕世家中這一年正是子之行國事第三年,燕國出現大亂。趙武靈王正是看到了燕國亂才送公子職回國為燕王,而燕世家中到了公元前312年成為燕昭王的人卻是太子平?這公子職又去了哪裡了?

《史記》中在趙世家中說立了公子職為燕王,燕世家中為燕王的卻是太子平,這不就是互相矛盾嗎?

可以肯定燕世家中的太子平不是燕昭王,而真正的燕昭王就是趙世家中記載由趙武靈王派出樂池護送的公子職。

如何判定?1.應該是子之當了燕王,自然引起了太子平的強烈不滿,所以應該是他聯合他人一起對子之進行攻擊,所以記載為大亂,在大亂中應該就死去了。正是太子平已死,才引起了眾公子爭位,趙武靈王才擁立公子職為燕昭王。2.從後來燕昭王以樂毅為將伐齊,樂毅應該是護送公子職回國即位的有功之臣樂池的後人,燕昭王職正是對樂池的感恩才大膽任用樂毅。

3.公子職的母親是秦惠文王的女兒,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的父親也是秦惠文王,樂池曾經也在秦國為相,秦昭襄王為公子之時就是在燕國為人質,這就表明當時秦國是力頂這個外甥的。

所以說這個就是其中的一個錯漏的地方。





百粵天話史


史記原本是司馬遷老先生的私人筆記,原本就不是對外開放的,老先生死了也不公開史記,是這寫的太過離經叛道,甚至連俠客,商賈都寫了,對武帝也比較不敬,後來死後多年,他的外孫發現家裡藏有此書,便公佈了出來。天下震動,可內容過於驚世駭俗,就有人費盡心思修改了多次。其實史記一開始並不出名,過了幾百上千年才被唐時翻了出來,結果很快火了上千年,只是大家看到的已不是司馬遷原著,而是被人修改過的。當然了,雖然修改,但原貌尚存,畢竟驚世之學不是隨便就可以消滅的。




驚覺五千年


當然有,倉頡造字以前文字少,都是靠口口相傳,劉幫出世天生異象,斬白蛇都不可信,楚王葬馬也不可信。孔子世家說孔子是私生子,孔子沒父,必貧困怎麼上學的


慕僚長


不能用現代人的科技成果去套司馬遷


古鏡5


《趙世家》的趙氏孤兒,子虛烏有,實際上是晉景公消滅了跟他關係疏遠的趙氏嫡系,把家主地位轉給自己的親外甥趙武,什麼奸臣都是虛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