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日誌」年輕媽媽的前線家書:待我平安歸來,陪你……

冀時客戶端報道(河北臺記者 張志剛)1月26日、2月9日,秦皇島市兩批醫療隊支援湖北,其中多數是女醫護人員,很多人家中都有年幼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還在襁褓之中。面對疫情,她們義無反顧,迎難而上。走進“戰場”,她們是醫者、“戰士”;脫下防護衣,連線千里之外,看著寶寶們可愛的小臉,聽著一聲聲親暱的呼喚,她們有很多話想對孩子說……

侯小燕(市工人醫院,兒子6歲):我是最勇敢的媽媽,希望你也成為最勇敢的寶寶

「一線日誌」年輕媽媽的前線家書:待我平安歸來,陪你……

<strong>母子倆把每次連線叫“開心時刻”。

到武漢後,侯小燕準備了一個本子,裡面寫滿了給兒子的話。“臨走的那天,我匆忙地收拾行李,你在我停歇的片刻緊緊抱住我的腿,靜靜地抬頭看著我,那個眼神,有不捨有留戀還有疑惑。媽媽是醫護人員,不怕疫情不怕辛苦,可媽媽怕自己的孩子難過。”

“離開的這段時間裡,每次和你視頻,你都告訴我不想媽媽。可爸爸告訴我,你有時會偷偷抹眼淚,問媽媽什麼時候回家。懂事的你是怕媽媽分心,影響工作。等你長大了,媽媽會告訴你:每個人都要承擔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媽媽出征疫情前線正是媽媽的使命。我的小男子漢,終有一天你會明白媽媽今天的選擇,你會為媽媽驕傲。我是最勇敢的媽媽,也希望你成為最勇敢的寶寶!”


「一線日誌」年輕媽媽的前線家書:待我平安歸來,陪你……

<strong>視頻連通的那一刻,一家三口還是沒有控制住情緒。

她想對女兒說:“寶貝,你長大之後會問'我那麼小,你怎麼捨得離開我?'媽媽剛擁有初為人母的喜悅,怎會捨得放下你,可是武漢'受傷'了,需要媽媽這樣的醫護人員。和你分開已經10天了,爸爸說,每天你都會看著媽媽的照片不停地咿咿呀呀,你一定是想媽媽了。媽媽每天都翻看你的照片,晚上會夢見你。每次視頻,聽你開心的笑聲,看你快樂地玩耍,看你吃飯、熟睡的萌樣兒……那是治療媽媽疲憊最好的良藥。”


李帥(市中醫院,兒子11歲):願我們早日一起擁抱那普通平凡的一切!

「一線日誌」年輕媽媽的前線家書:待我平安歸來,陪你……

<strong>視頻那邊兒子的鼓勵,給了李帥更大的力量。

兒子問李帥:“媽媽,你為什麼要去武漢,不怕染病嗎?”

在武漢這幾天裡,她寫給兒子一段話:“媽媽是護士,現在正親身經歷、親眼見到疫情肆虐,有人被迫分離,有人困於原地,有人直面生死,有人歷經失去,深深體會到平日那三餐一宿,柴米油鹽,平淡瑣碎,霜雪風天,原來竟如此珍貴!兒子,你要珍惜、感恩、善良和堅強!願我們早日一起擁抱那普通平凡的一切!”


李蕊(市第三醫院,女兒兩歲零兩個月):哪兒能不想,我是媽媽呀!

「一線日誌」年輕媽媽的前線家書:待我平安歸來,陪你……

<strong>看著女兒吃哈密瓜的樣子,對李蕊是一種享受。

她走得有點兒“決絕”,有點兒“狠心”,甚至累了一天之後,躺在床上和家人連線,故意躲避談論寶寶的話題,也不願意和寶寶視頻。李蕊說:“哪兒能不想,我是媽媽呀!寶寶一天沒離開過我,我是怕見了寶寶的樣子,我控制不住自己,怕自己在這裡堅持不下去。”

她一個人時,偷偷寫給女兒:“艾米,媽媽不在家已經20多天了,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已經被你改編成'世上只有爸爸好'了。媽媽聽了,既開心,又難過。那天,媽媽鼓起很大勇氣和你視頻,你抱著爸爸把頭扭到一邊,媽媽的心好痛。知道你在生媽媽的氣,怪媽媽這麼久不回家,可是,這裡需要媽媽,還有那麼多的叔叔阿姨和媽媽一樣在戰鬥。等待疫情結束,媽媽平安回家,好好陪你!”

傅偉偉(市第二醫院,兒子10歲):多吃飯,多喝水,還要鍛鍊身體。

「一線日誌」年輕媽媽的前線家書:待我平安歸來,陪你……

<strong>傅偉偉見到兒子胖乎乎小臉的一剎那,似乎忘了一身的疲憊。

有一種惦記,那就是媽媽的嘮叨,傅偉偉把對兒子的牽掛與愛化成了最日常的叮囑:“兒子,今天的作業和閱讀都完成了吧,要少看電視和手機,眼保健操一定要好好做啊!不能讓眼鏡的度數再增加了。要多吃飯,多喝水,還要鍛鍊身體。每天控制好自己的作息時間,按時起床、睡覺,聽網課要認真,就像在學校上課一樣。課後按時完成老師留的作業,有不明白的就等爸爸回來再請教。你要聽奶奶爺爺的話,要自己學著獨立。沒意思就在院子裡跳跳繩,打打球,千萬不要出去亂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