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三峽好人》之後再無賈樟柯?

用戶5024731289364


《三峽好人》後賈樟柯拍了4部劇情長片:《二十四城記》、《天註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全部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手冊》等各大專業媒體排名評分也不低,並不是《三峽好人》後再無賈樟柯,是《三峽好人》後賈樟柯在風格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

賈樟柯出道時候資源很少,他沒辦法像主流導演那樣拍戲。他的風格非常寫實,跟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許多手法非常相似:扛起攝影機上街去,大量非職業演員本色出演。結合中國社會底層的真實生態表現,使得他的電影帶有一種非常野性、粗糲又先鋒的美感。賈樟柯有很強的鄉土情結,所以早期三部作品《小武》、《站臺》、《任逍遙》都是圍繞家鄉故事展開,第四部作品《世界》儘管把視角搬到了大城市,但是內核依舊是小鎮青年在時代浪潮下的精神世界。《三峽好人》可以說是賈樟柯這一時期的總結之作,有意思的是即使當時的賈樟柯已經解禁不缺投資,但是這部片的拍法還是跟他早期的那種野性風格很貼切的,因為這部電影是在他去三峽拍紀錄片時順路“套拍”的。自然風格上非常的低成本粗糲,而且許多地方有即興創作的痕跡。

《三峽好人》讓賈樟柯成為第六代導演中的領軍人物,據說此片獲獎後北電也承認了他優秀校友的低位(他以前只是旁聽生),他本人對影像風格探索比較積極,加上賈樟柯似乎一直有拍商業片的願望,《在清朝》是他一直在忙的項目,所以他在電影中對於類型片的探索借鑑就非常明顯,《天註定》到《江湖兒女》都可以看出他在敘事和場面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也開始請了明星出演,畢竟已經功成名就,又是國際名導,他現在有條件和資本這麼玩。


阿巴斯的特寫


熟知賈科長的人都知道,他一方面關注社會底層生活,一方面喜歡以山西或山西人為敘事對象。《三峽好人》這部電影,仍然說的是底層人民的生活,比如砸牆的工人、旅店老闆、船民等等,同時,以兩個山西人的視野來觀看三峽以及這個世紀工程。因而,賈科長始終還是秉持著自己的兩個堅持,為大家講述故事以及自己的體悟。

《三峽好人》評價如此之高,我想,至少有兩點原因:

一、用獨立的觀點審視三峽工程及風貌

自然或人為的利弊差異,一直是人們對於工程的評判起點。然而,賈科長不是水利專家,所以他讓電影中的兩個普通人帶著尋找的目的路過式的打量了三峽。韓三明主要是為了看孩子,因為買來的老婆已經被解救走十多年了。沈紅是要找丈夫攤牌,因為兩年不回家的丈夫她已經不再留念了。正是這兩位心中有事的外來人,通過與本地人的接觸,側面描寫了三峽工程及風貌。

千年的古城被拆,摩的小夥只能指著江中央和人說這曾是他的家。韓三明為了等老婆見面,和當地人一道幹起了拆房子的活。青山綠水下,文明人正在以破壞既有為目標生活著。韓三明是沒有功夫看風景的,只是在工友提及夔門之後,拿出鈔票對著風景注目看去。

二、用滿滿的期許為基層民眾打氣

上層的決定,普通人是必須接受的。小旅店老闆在水要淹來時,不得不搬走了。韓三明在等回老婆後,向她現任"丈夫"許諾將歸還他的錢,為的是帶她走。沈紅在面對丈夫長期不回家、與人曖昧不清後,決然地提出與他離婚。

在現實面前,普通人未曾驚慌失措,一如古語說,船到橋頭自然直,普通人自有處世之道。

韓三明帶著工友們前去挖礦掙大錢,雖然他明確說了其中的風險。沈紅在艱難地見到了丈夫後分手,去找情郎續上下一段姻緣。外來人找到了自己的尋找,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本地人也在接受現實的同時,努力地生存著。這既體現了現實中民眾的樸實,又表現了導演對片中小人物的關切。


行走上海


賈樟柯的大多數電影都是無法排院線的。因為沒有票房。沒有票房你還想拿獎?商業片的導演笑了。

其實主要原因是在賈樟柯很多電影所要展現的主題都具有一定的諷刺社會的意味,而且比較一針見血。 比如《小武》裡就是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下得不到社會認同被時代所拋棄而在不歸路上越走越遠。這些主題不能展現社會欣欣向榮繁榮富強的好面貌,與我黨的方針略有出路(……)。 謹記,與我黨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血例:姜文的《鬼子來了》被禁)

還有就是賈樟柯的電影裡沒大腕,就是普通明星也很少出現(這裡指賈樟柯早期電影,如故鄉三部曲)。就拿三峽好人來說,沒明星就算了,女主角是賈樟柯的老婆趙濤演的,而且趙濤還不只演了這一部。當然,她的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賈樟柯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紀實主義的風格很鮮明。大量的固定長鏡頭,每部電影都少不了大段大段的方言,可能以大眾欣賞電影的角度看就遠遠不如美國大片等一系列新潮影片。 這倆原因就能讓電影排不了院線。沒有知名度和好的反響要在國內拿獎?我只能說其實有些電影獎項的評委還是有一定藝術層次的吧。

所以吧,很多在國內被禁的片子或者反響冷淡的到了國外都拿了大獎,而且還都是三大電影節的。並不是外國水平低,而是國內的市場一有擋線卡著二大眾對此類偏藝術的片子接受度不高。 國外電影節評獎主要看看藝術成就,像賈樟柯這類的文藝的有水準的導演可能就比較博眼球。


娛樂圈的那點事


熟知賈科長的人都知道,他一方面關注社會底層生活,一方面喜歡以山西或山西人為敘事對象。《三峽好人》這部電影,仍然說的是底層人民的生活,比如砸牆的工人、旅店老闆、船民等等,同時,以兩個山西人的視野來觀看三峽以及這個世紀工程。因而,賈科長始終還是秉持著自己的兩個堅持,為大家講述故事以及自己的體悟。

《三峽好人》評價如此之高,我想,至少有兩點原因:

一、用獨立的觀點審視三峽工程及風貌

自然或人為的利弊差異,一直是人們對於工程的評判起點。然而,賈科長不是水利專家,所以他讓電影中的兩個普通人帶著尋找的目的路過式的打量了三峽。韓三明主要是為了看孩子,因為買來的老婆已經被解救走十多年了。沈紅是要找丈夫攤牌,因為兩年不回家的丈夫她已經不再留念了。正是這兩位心中有事的外來人,通過與本地人的接觸,側面描寫了三峽工程及風貌。

千年的古城被拆,摩的小夥只能指著江中央和人說這曾是他的家。韓三明為了等老婆見面,和當地人一道幹起了拆房子的活。青山綠水下,文明人正在以破壞既有為目標生活著。韓三明是沒有功夫看風景的,只是在工友提及夔門之後,拿出鈔票對著風景注目看去。

二、用滿滿的期許為基層民眾打氣

上層的決定,普通人是必須接受的。小旅店老闆在水要淹來時,不得不搬走了。韓三明在等回老婆後,向她現任"丈夫"許諾將歸還他的錢,為的是帶她走。沈紅在面對丈夫長期不回家、與人曖昧不清後,決然地提出與他離婚。

在現實面前,普通人未曾驚慌失措,一如古語說,船到橋頭自然直,普通人自有處世之道。

韓三明帶著工友們前去挖礦掙大錢,雖然他明確說了其中的風險。沈紅在艱難地見到了丈夫後分手,去找情郎續上下一段姻緣。外來人找到了自己的尋找,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本地人也在接受現實的同時,努力地生存著。





Sunning


熟知賈科長的人都知道,他一方面關注社會底層生活,一方面喜歡以山西或山西人為敘事對象。《三峽好人》這部電影,仍然說的是底層人民的生活,比如砸牆的工人、旅店老闆、船民等等,同時,以兩個山西人的視野來觀看三峽以及這個世紀工程。因而,賈科長始終還是秉持著自己的兩個堅持,為大家講述故事以及自己的體悟。


牛掰加豆掰


三峽好人講的是: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重慶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一男一女,一個是為了找回老婆,另一個是為了找到老公。

本片是賈樟柯對故鄉及底層的情感,講述兩段挽回和捨棄的愛情故事。三峽建了,奉節要拆;一個在建,一個在拆。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寫實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