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這個假期對很多職場人而言,可能是工作以來休息時間最長的假期了。

好在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有些地方總算陸陸續續開始復工了;然而,全國延遲復工再次升級,對於有些地區和企業而言,在疫情結束前不得復工,有的甚至要延遲到3月16日。

而這則消息,成了不少職場人繞不開的擔憂。

市場終究是殘酷的。

隨著復工時間的一拖再拖,有些企業到了危險的邊緣;而有的企業可能還等不到復工,就已經倒閉了。

而這些企業裡的員工,更不曾料到“還未復工就已失業”。

正如有網友發的微博說的那樣——

“無論是否被感染,每一個人都在這場災難裡了。”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一、

老周春節放假之前,還是一家公司的職員。

記得年前最後一天出門上班,老婆對他說兒子的英語輔導班該續費了,年初八老家還有親戚要結婚,這下子還得出份子錢;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又來電話了,說是別忘了交保費了......

在老婆的絮叨中,老週一言不發地出了門,盤算著今天是年前最後一天上班,也不知道老闆會不會發放年終獎,還指著年終獎填補即將來臨的各項開支呢。

老周時常感慨,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的鬢角漸漸就有了白髮,啤酒肚說隆起就隆起了,每天他都兢兢業業上著班——從畢業至今,都有十幾個年頭了。

  • 有時候老周覺得,這些年過得就像是一場夢:轉眼兒子都長成半大小夥子了,而老婆也從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變成了絮叨的孩兒他媽了。

雖然累,但想想為了這家也值得。

每個月固定的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支出、各種人情往復、還有各種保費等等,讓老周更是不敢在工作中出現絲毫閃失,畢竟人到中年,誰都經不起折騰了。

就在去年,老周時不時看見手機APP裡蹦出的各種裁員報道或消息,都慶幸自己不在這些行業裡,他覺得自己要的不多,只要能夠維持現在的工作,有份按時到賬的收入,就已經不錯了。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打亂了老周原本平靜的生活。

  • 一開始收到延遲復工的消息時,老周還覺得挺不錯,自己工作都十好幾年了,正好休息休息;可是復工時間一拖再拖,這讓老周內心不禁惶恐起來,他發現,自己是真的需要這份工作啊!

終於有一天,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天,老闆給老周打來電話,讓老周有空多物色物色其他就業機會,公司怕是快撐不住了......

按照老周的話說,以前總覺得“失業”這件事離自己還很遙遠,可沒想到,“被失業”這事兒如今終於落到自己的頭上了。

老周眼瞅著自己哪兒也去不了,找工作更是沒有任何頭緒,這讓他徹底慌了神。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要說像老周這樣的職場人,其實不在少數。

他們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但讓人感慨的是,一旦危機降臨,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實在不堪一擊。

你不能說他們錯了,事實上,他們沒有錯。

但從職業生涯管理的角度而言,很多陷入危機的職場人,多是源於規劃力出了問題。

二、

什麼是規劃力?

相關的專業解釋是這樣的:“規劃不是計劃,是在把握整體框架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實施行動,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制定可以靈活變通的對策”。

如果用一句古話來表達,就是“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謀劃準確周到而後行動,知道目的地才能夠有所收穫。)

事實上,規劃力這件事情,貫穿著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

1、制定職業方向和目標,才能“知止而有得”;

從我的諮詢經驗來看,對於剛出校門的職場新人或者1-3年的職場小白們而言,當你茫然無措不知道往哪裡發展時,由於內在探索不足,不妨從外部需求分析入手。

說個真實的故事。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就聽說其他系的一些同學早早地就開始打聽就業動向了,其中有個K同學,當時他通過了解,認為計算機專業在未來會有不錯的發展,於是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考研,如願考上了某重點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

讀研期間的K再次通過打聽了解到,未來互聯網可能是一個大趨勢,於是畢業後,K入職到了一家知名的互聯網上市公司,從一名基層員工做起,一步步做到了某業務模塊的副總經理的級別。

這就是典型的“以外部需求”為主的定位思路和方法。

  • 當然,這樣的定位方法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你對相關專業的知識起碼要學的進去,即,你的學習能力要足夠強。

據說當時K的同學M被K說的也動了心,無奈M怎麼看計算機專業書籍都看不下去,自然也就沒法進入這個領域。

而如果你的自我探索比較充分,對自我有個清晰的認知,也可以從“內在需求”入手(鑑於篇幅限制,這部分後面有機會再單獨撰文)。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2、比能力更關鍵的,是隱性的“勝任因素”;

當我們求職的時候,HR一般會根據崗位要求,考察我們是否合適。

每一個崗位被設置的時候,對應人選的素質也就會被大致勾勒出來,而招聘這件事說白了就是,尋求匹配這些素質的人選。

這也就是業內常說的“能力勝任模型”,該模型不是簡單的能力與知識的組合,而是呈現出一個冰山的形式,如圖: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 水面之上,是表層的知識與技能,這些屬於“顯性因素”,有結果可衡量,更有較為明確的學習路徑,是初入職場的新人(也包括入職時間雖久但經歷單一的職場老人)最需要修煉的地方;
  • 水面之下,則是我們在一份工作崗位上,能否從平凡走向優秀、再從優秀走向卓越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恰恰是隱性的,比如,這份工作是否和我們的特質衝突,是否能夠發揮我的優勢,等等。

很多人在求職的時候不遺餘力,惡補各種技巧,入職之後,卻沒有保持學習和提升,導致了入職後的庸庸碌碌;

而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人習慣按照HR提供的崗位說明書去工作,卻很少留意過更深層的隱性因素——即便兢兢業業多年,依然沒有取得什麼成績和作為。

事實上,比一份HR提供的崗位說明更重要的,是去與直屬領導或資深前輩進行訪談,去了解和分析這個崗位的“隱性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悶頭幹活。

  • 從我們接觸到的大量來訪者情況來看,太多的人由於對這些“隱性因素”上的認知匱乏乃至無知,常年枯守著一份和自己特質不匹配或無法發揮優勢的工作,這無異於是在“自我消耗”!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是啊,你的老闆會和你說:“勤能補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這固然是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問題是,你要不要做這樣的決定?

事實上,在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階段,最為核心的功課就是——

  • 不斷地持續探索,弄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選擇哪些自己有天賦和優勢的主題去學習,儘量避開自己的劣勢科目。

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描述就是:比努力更為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往哪個方向發力!

3、打造任何時候都不會失業的技能;

正如文中老周的遭遇一樣,太多的職場人都曾經幻想自己有這麼一份可以安穩做到退休的工作,然而,今天的職場環境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保證永遠不失業?
  • 答案是:並沒有。

但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在失業後也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這種方法就是,構建一種勝任大部分崗位的能力和知識體系。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三、

那麼,具體該如何構建呢?

1、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

專業能力各行各業要求不盡相同,這裡就不展開了。

通用類能力中,有這幾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 思考能力,如批判性思維、決策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等;
  • 表達能力,包含口頭語言表達、書面表達、視覺化表達(PPT、平面設計)等等。
  • 管理能力,項目管理、時間管理、知識管理、團隊管理等等;
  • 學習能力,如對陌生能力和知識的快速學習和實踐,等等。

這些通用能力看似人人都會,但要做到精通,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說話這件事情,看起來正常人都可以,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溝通心理及溝通技巧的,也就意味著,真正精通說話的人,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及意願,去有意識地發展這些能力。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2、“T型人才”或是適應未來最好的人;

所謂“T型人才”,指的是各類基礎能力紮實,同時在某一方面具備非常優秀的技能。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職場對於職場人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適應者會活下來並且活得不錯,不適應者則會被無情淘汰。

1)、基礎部分能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我們遇到過不少來訪者,有些就特別害怕和人溝通,但事實上,這項能力是很多崗位的通用能力,不是說你會就可以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職場對於個人的表達溝通能力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

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越進步,職場分工會越來越細,團隊合作只會越來越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溝通能力有問題,很多工作都難以做好。

2)、已有的資源和技能(舊)+新的平臺組合,會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機會;

例如,同樣在疫情的影響下,有些教育機構就很好地利用了網絡平臺,通過線上課程的方式,同樣能夠開展業務。

而如果,個人具備某項優秀的才能,可以結合這些新平臺,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比如,現在有不少網絡兼職平臺,如果你精通視頻剪輯、精通PPT、精通文案寫作,等等,都可以在這些平臺上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因此,未來的職業趨勢是:職位的概念將逐漸淡化,而能力才是職場中亙古不變的通行證。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四、

當我們個人遭遇外界變故或者突發狀況的時候,有些人很容易手忙腳亂,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他們沒有計劃(只是計劃跟不上變化),也不能說他們毫無經驗,很有可能是他們的規劃力出了問題。

  • “規劃不是計劃,是在把握整體框架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實施行動,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制定可以靈活變通的對策。”

而規劃力的根本,正是為了讓我們提高未來應對風險的能力。

行文至此,我想引用一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那就是——

“在變化中,自我修復、自我更新、自我成長,將自個兒打磨成根據環境變化的生命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上班機器。”

與你共勉!


全國“停工令”再次升級:疫情之下不能復工,如何做好個人規劃?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