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除人們內心的罪惡?

栤崶哋噭凊



隔壁宋老師


這個問題應該從2個角度來看!

1.是自我內心罪惡的解除

2.幫助他人解除惡感

我們先去看為什麼人會有罪惡!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這是對人性本惡的教化!人之出生,是不辯善惡的,一切依靠本能行事!而本能是優先保證我們個人生存的!就像食肉動物去吃食草動物,從其他角度來說食肉動物是兇殘邪惡的,但從食肉動物的角度來說它是為了生存,所以吃肉無可厚非!

因此我們的原始生存慾望裡就包含了罪惡,

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和暴食。 這些通常都會被認為是人性的罪惡。

這是我們本性裡面存在的本能也是罪惡之源,它並不能被完全消除,卻可以通過引導來轉化為善念!人類因為有了智慧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人類有了道德的約束,才能形成有效的社會形態!人類從有智慧開始就開始了同罪惡較量,無論西方基督還是佛、道、儒等,都是為了引導人類的善念!

1.我們自身內心罪惡的解除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向善,但成長過程中受到社會,家庭,認知等因素影響,不停的引誘著我們內心的罪惡!我們自己要學會樹立正確的善惡認知!多看一些正面積極的知識,多參與集體活動,多參與慈善活動,通過修煉我們自身的內在美,來引導罪念轉向善念!

2.幫助他人解除內心的罪惡

每個人受環境影響,對善惡的認知不同!自己親近的人可以通過規勸、教育、約束、引導來幫助改正!其他人則可以通過規勸,感召幫助其解除罪惡!因為善惡皆在人一念之間,因此不必強求!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人能壞到何種程度!因此堅定自己向善的本心,保護好我們自己

其實有時真正可怕的不是人性裡的惡,而是無知

讀過對無知詮釋比較到位的一句話

內心的惡,有整個社會幫你去矯正。而無知的惡,往往在不自知中越行越遠。

因為當壞人做壞事時,有社會法律制約,道德約束!但是當打著愛的名義的傷害,會不停持續,大部分人都會支持,甚至我們自己都會慢慢去接受!例如:

浙江寧波市婦兒醫院ICU接收到一名男嬰,送醫時已經休克,腸子裸露在外,搶救成功後醫生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是發現寶寶肚子鼓起,就用刀片在肚臍上劃了一刀放氣。這對夫妻才26歲,卻已經是五個孩子的父母,無知和無畏讓他們的孩子差一點送命。

不可否認他們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無知讓他們的愛變成了最大的傷害!

因此學習是讓自我提升的最佳選擇,是解除內心罪惡的一劑良藥!判斷一個事情的對錯,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和對事物充分的認知,因此當我們不瞭解事物或自認為認識不充足的情況下,無為(求知)則是最大的善意!


竹官哥哥


認清罪惡與善良都是心變現的,我們的心既可以做惡也可以行善,所以從性上來說它們是一體,並無分別。要消除惡,善就沒有了,正所謂沒有醜又用什麼來定義美。但是有一點我們要刻骨銘心的明白,就是因果不空。動惡念現惡果,動善念現善果,平日裡我們多培養正念,在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的時候要做到及時關照。再者從因果角度來說如果能切入佛知佛見種下佛因,那麼成佛的果也在那了。



清心58491


一心向佛,用佛心的境界懺悔自己的過錯。



靈韻之修


首先你現在發覺了你的惡,說明你的心裡還有好多的善啊。惡人絕不會覺得自己惡的,他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嗎,損人才能利己嗎。善人也絕不會覺得自己是善良的,因為上善若水嗎,沒有惡哪裡來的善的概念,他的善良就會像水一樣自然。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這樣,善惡交替,自然而然。我吃了一塊牛肉覺得挺好吃,可想到牛也有爸爸媽媽也有孩子,死的時候,小牛看到了,會不會願意替她媽媽去死呢,吃著又有點心酸。所以,幹嘛要給自己扣個惡的標籤呢。煩躁源於對外在世界得苛求,外在世界滿你的意了,你就高興,不滿你的意了你就失望煩躁,厭世,其實也是正常的嘛,這就是客觀規律,你天生喜歡太陽從西邊出來,可每次太陽從東邊出來的時候你就會每次不開心,這就是客觀規律。你想在宗教哲學裡找個新世界出來,可這個新世界不滿你的意了,你不還是不開心嗎。所以想讓自己開心,很簡單,尊重外在世界,尊重規律,改變心態,所有開心快樂的秘密,都在改變心態,改變內心世界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者:郭居士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16271/answer/66328720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爽姐說減肥


這個問題,你確定是要解除眾人內心的罪惡,你認為自己有沒有罪惡,你確定別人需要解除罪惡?不在人世間了,不食人間煙火應該就能解除了。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生子,只要在世界上活一天就擺脫不了罪惡。



173城



哈哈哥開心86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的內心有個小我,也有一個大我;天使、大我代表正能量、正面情緒;魔鬼、小我代表負能量、負面情緒;要解除內心的罪惡感,就要學會感恩、快樂。


果進


人性的陰影自然存在,在不同條件下表現不一樣,經常會被外在條件激發。

首先,我們只有瞭解內在陰影部分,接受他,去轉化。

其次,內在陰影更多的在心理領域進行而不是外顯為行為。

第三,把陰影轉化為力量,比如殺人的慾望可以轉為救人的力量。


林泉心舍


首先這個題目就有問題,“善惡”一念之間的事,消除人心中的惡是不可能的。善惡是人性的兩面,缺一不可,正所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每個人心中都存有“惡”念,只是個人對“惡”唸的掌控有異而矣!不被“惡”念左右,遇事三思而後行,正如聖人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人間正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