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後,為啥無一例外全都慘死?

核宇


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在天下太平之後,有點累了,打算找一個宰相來替自己處理一些業務,於是就跟劉伯溫商量,誰知道當劉伯溫提出來楊憲、汪廣洋與胡惟庸之後,這三人無一例外全部慘死。

說實話這一次的事件,看似朱元璋想輕鬆一些,給自己找一個私人助理,實際上卻是埋下了巨大的一個坑。

如果說朱元璋以前沒有當過皇帝,所以對丞相這個位置不太瞭解,等自己真正成為大明的天子之後,才發現丞相的權勢有點太大了。

難道說以前的丞相都是這麼大的權勢嗎?萬一他們要是謀反怎麼辦呢?

要說以前可能朱元璋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可是當自己某一天微服私訪的時候,幾乎一個月的時候不在京城,但是整個大明所有的一切都運轉正常。

當時朱元璋腦子就不太好使了,這是幾個意思,也就是說只要丞相選好了,哪怕大明的天子不存在,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假如自己某一天突然間遇害了,是不是丞相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替這所有的一切呢?

當朱元璋想到這些的時候,瞬間不淡定了,這個所謂的丞相有點過頭了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幾乎相當於大明的天子。

於是朱元璋就打算要把丞相這個制度給廢掉,但是這些制度由來已久,並且還影響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而且大明的天下剛剛才穩定下來,朱元璋也不想因為一個丞相的位置就把大明的天下搞亂。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丞相這個位置潑髒水,等丞相這個名聲臭了之後,自己再把他廢除掉,這樣大家也就不產生什麼不滿的情緒了。

然後朱元璋就開始跟劉伯溫商量這件事,但是又不能明說,只能拐彎抹角的一步步提示。

說實話最初的劉伯溫真心是實打實的回答朱元璋的問題,但是隨著朱元璋一步步的提示,好像這個套路不對。

這不是打算要立新的丞相,而是要把丞相的位置給搞臭呀,可問題是自己已提供了楊憲、汪廣洋與胡惟庸這三人。

也就是說如果這三個對丞相的位置是最有想法的,也最有能力把丞相的職務給幹好的。

如果朱元璋真得打算把丞相制度廢除的話,這三個人可能是最大的反對者,因為這些人拼搏了一輩子,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坐上丞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而廢除丞相制度,就相當於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這要是以前的劉伯溫可能就會想盡一切辦法為這些人辯解,畢竟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但此時劉伯溫真心不敢為他們說一句好話。

因為朱元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好說話的朱元璋了,為了他的大明江山,可以直接對所謂的功臣們下黑手,而這次丞相的人選,其實就是看誰才是真正反對廢除丞相制度的人。

也就是說這三個人從劉伯溫提名的時候,他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因為他們的存在,或者說他們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朱元璋的利益。

所以這些人就一定要被除掉,不然朱元璋接下來的內閣制度就沒辦法正式的實施了。

於是朱元璋用了幾年的時候,讓這些人成為了宰相,之後又給他們加上了謀反的大帽子,最後站出來表示,真正讓這些人謀反的原因就是丞相制度的問題。

然後為了大家的生命著想,朱元璋只能把丞相制度給廢除掉了,明顯屬於痛苦我一個,幸福千萬家的大好人,可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怎麼樣,大家心裡都清楚。

所有想當丞相的人都已經掛掉了,剩下的這些人又被安排到了內閣當中,可以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到此為止,丞相制度的廢除與內閣制度的誕生就如何平穩的過渡了。

說白了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就是想看看誰有這個野心,直接把有野心的全部除掉,這個所謂的丞相制度也就可以順利的被廢除掉了。


虎頭山小妖


朱元璋問劉伯溫:“咱決定改組中書省,你覺得咋樣啊?”

劉伯溫答到:“應該改組,應該改組······”

朱元璋說:“咱選了三個人,你聽聽,徵求一下你的意見。”

劉伯溫趕緊說道:“不,我請皇上不要徵求臣的意見······”

話剛說到這兒便被朱元璋打斷道:“不成,咱一定要聽聽你的想法。”

劉伯溫遵旨後,朱元璋接著說道:“第一位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這三人顯然在劉伯溫眼裡都不能算是宰相的最佳人選,為何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楊憲雖有才能,但是卻無宰相的氣量。汪廣洋偏狹淺薄,連楊憲都不如。至於胡惟庸,此人才能也有,氣量也有,但是卻是一個恩怨必報,心性暴躁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控制,所以也不能擔任宰相大任。”

朱元璋千辛萬苦定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胡惟庸三言兩語給否定了,心裡也有一點小小的不痛快,便接著問道:“那你覺得誰能擔任呢?”

胡惟庸回答道:“臣認為還是李善長比較適合。”

(······)

對於劉伯溫的進言,朱元璋感到大為詫異,但同時也對劉伯溫生了嫌隙,特別是當朱元璋說要讓他擔任相國之位時,劉伯溫百般推脫,稱自己擔任不了這個職位,自己只能歸隱田園,回老家養老。換句話說,劉伯溫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如果他還待在朝中,不僅沒有什麼好的地位,反而最後還會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劉伯溫的心思,心裡便更討厭他了。

但是後來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所說的這三人,最後下場基本上都很慘。劉伯溫認為的李善長下場同樣也悲慘。

首先來說楊憲,洪武元年(1368年)的時候擔任中書省參知,洪武二年遷升為左丞。但是此人在擔任中書省執政時,便大肆罷免原來的官吏,只任用其親信,不僅如此,還殺害了御史官劉炳。當然了,最後他也為其行為買了單。後被李善長劾“放肆為奸事”,最終被朱元璋所殺。

其次便是汪廣洋,此人本事元朝時候的進士,文筆很好,朱元璋還稱讚他:“處理機要,屢獻忠謀”,甚至還將其比作劉備的諸葛亮,劉邦的張良。可見其深有謀略。後來明朝建立之後,汪廣洋也官累自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只可惜,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時候,也被朱元璋賜死了。

而最後這個胡惟庸就不用說了,因為我們已經對他太熟悉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死,正是宰相制度的終結。

他們都是些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何要殺他們呢?其實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權衝突”。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在獨裁君主制下,如果個人乃至以個人為中心的集團(朋黨)的權力和皇權形成對抗,或者威脅到皇權的正常運轉的話,那麼,為了鞏固皇權,獨裁者們便會將這些個人也好,集團也罷都會給剷除乾淨。反過來,皇權的鞏固關係到皇權的延續,如果其他外在權力將皇權置之度外,甚至會形成對抗關係的話,那麼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就必須將這些障礙清理乾淨。當然了,這其中也有這些人的個人原因!


方圓文史


這幾個人的死,怪不到劉伯溫身上。從他們登上相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他們是朱元璋要剷除的對象。

換句話說,朱元璋要剷除的是“丞相”這個位置上的所有人,來證明相權的危害。


一、相權有多大?

宰相就是一個朝代總領政務的最早行政決策者。荀子解釋宰相的職權是“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效於君”。自秦始皇建立封建制後,宰相與太尉和御史大夫成為百官之首。其中宰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

到了漢代,宰相的權力被明確定義為“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諸侯四夷,內親附百姓,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相權的範圍非常廣,也非常重要。

歷史上各朝,有獨相制的,也有群相制的。不管哪種制度,相權都是封建社會僅次於皇權的一種不容易受到控制的權力。特別是在主弱臣強的時代,相權甚至能凌駕於皇權之上。所以歷代皇帝都很警惕,既需要宰相的輔助,又怕大權旁落。

朱元璋生於元朝,元朝採用的是一元體制,元朝的“丞相”實質上不是真正意義的宰相,它的平章政事才是真正的宰相。元朝的平章政事基本上是大權獨攬,元末幾任皇帝都被架空,這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時時提醒他不要重蹈元朝的覆轍。



二、朱元璋的廢相過程

朱元璋尚未當上皇帝,還是吳王的時候,他就警告過李善長和徐達:“令吾所任將帥皆昔時有功之人,自其歸心於我,即與之定名分,明號令,故諸將皆聽命,無敢有異者。爾等為吾輔相,當守此道,無謹於始而忽於終也”。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就要求丞相聽自己的話,君臣之間才能有始有終。這是一個警告,也是朱元璋內心的獨白。只是這個時候,天下未定,他還不具備發起向相權的挑戰而已。

朱元璋的明朝,制度上基本是沿襲元朝的那一套,但這只是朱元璋政治經驗尚未成熟,還沒有設計好一套自己需要的制度而已。從內心上來說,權力慾極大的朱元璋並不想有一個部門能做到與自己分權。洪武十年,朱元璋成立通政司,規定今後“奏事勿關白中書省”,就是想利用通政司來限制丞相的權力的一種試驗。

從最早被殺的楊憲,到汪廣洋,再到胡惟庸,他們的死,並不是他們做了多大的錯事。胡惟庸案牽扯了那麼多人被殺,包括後來被殺的李善長在內,可是誰又能說出胡惟庸到底犯了多大的罪惡呢?他是擅權,是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可是這樣就被殺,那歷史上的丞相要有百分之八十被殺了。

楊憲之死,僅僅因為得罪了李善長。他的死史書只說是犯事被誅,直到今天也沒人知其犯何罪。他就像一顆流星,迅速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汪廣洋死得同樣不明不白。中丞塗節上奏說劉基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問及此事,汪廣洋回說不知。朱元璋大怒,將其貶謫海南,並在半路上下詔賜毒而死。這是殺丞相的正當理由嗎?

所以說,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試探的是劉伯溫,這個談話決定的是劉伯溫將來命運的走向,而不是決定這三個人的命運走向。這三個人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在朱元璋廢相的決定做出後,需要做的就是在他們身上找出一點被殺的理由,而這種理由並不難找。

三、朱元璋廢相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心裡想要的,是一個不受制約的皇權。但是就算在封建社會。皇權也是必須受到限制和約束的。這就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和政權制度。所以皇權與相權之爭,不只發生在朱元璋身上,它是貫穿整個歷史的。宰相既是皇帝的幫手,又是皇帝的競爭對手。君權與相權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制約的。而這種制約,正是朱元璋本人極端反感的。

宰相是一個國家行政事務的總負責人,對於國家大事,有著參與決策的權力。但是朱元璋需要的不是決策者,而是聽話的執行者。這就是朱元璋時期皇權與相權的根本矛盾。朱元璋也許知道,自己可以憑藉手段和威望來壓制相權,但子孫後代就有可能無法做到了。明朝是朱家的家天下,他不希望給子孫留下一個分割其君權的一個制度。眾所周知,朱元璋為孫子考慮得很遠,他想把木棍上的所有的刺都削去,留給孫子一個利用控制和掌握、皇權不受制約的政治制度,是很自然的事。

朱元璋一直對包括知識分子等在內的官僚集團和富人階級有著極大仇恨,骨子裡對官僚集團十分的不信任,廢除宰相制度,權力分於六部,然後由皇帝總攬全國政務,在他心中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廢除宰相制度使本來具有的兩個權力中樞變成了一個,朝政只有皇帝這一個權力中樞,因此整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全繫於皇帝一身。因此也給整個王朝的發展造成很大的不確定性。皇帝精明能幹,國家就會正常運轉或者十分強盛,而一旦皇帝懦弱無能,則國家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出現大的動亂。所以說,這一作法是利是弊,爭議很大。

總體來說,朱元璋是個殺伐決斷的皇帝,他的權力是不容任何人分享的。這才是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的真正死因,一點也不關劉伯溫的事。

END.


博書


朱元璋和劉伯溫的軼事得有好幾籮筐,說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不過,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中確實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鄱陽湖一戰,朱元璋親上舟船督戰,卻沒想到自己被陳友諒給盯上了,如果不是劉伯溫及時預料到危險,拽著他換船的話,他在鄱陽湖上便已經被陳友諒的飛砲給炸成了肉泥,哪還會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看重和尊敬劉伯溫,稱呼劉為“老先生”,還常常對人說:劉老先生真是我的張良呀!

只不過,劉伯溫也很瞭解朱元璋的為人,所以一聽朱元璋說自己是張良的時候便明白了朱的意思——張良在幫劉邦打下了江山之後,選擇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老先生呀,你看著辦吧。

這也是後來朱元璋想升一升劉伯溫的爵位,劉伯溫卻說什麼也不肯接受的原因,實是不敢接受。

後來,李善長被罷相之後,朱元璋找來了劉伯溫,對他說:“老先生呀,咱想讓楊憲接李善長的班,你看如何?”

劉伯溫一聽,心中一個咯噔,皇帝怎麼突然問我這事?楊憲平時對他挺好,想來皇帝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也不敢昧著良心說楊憲的好話,當然他也不願這麼說,所以只好坦言:“楊憲這個人呀,雖有宰相之才,奈何卻沒有宰相之氣量,所以,他不適合當這個宰相。”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話,似乎也覺得有點道理,點了點頭,又問:“那麼,汪廣洋怎麼樣?”

劉伯溫還是搖了搖頭:“汪廣洋此人心胸之狹隘更甚於楊憲,更不適合當宰相。”

汪廣洋有這麼糟糕?朱元璋繼續問:“楊、汪不行,那胡惟庸呢?”

朱元璋心想,胡惟庸此人頗有才能,讓他當宰相的話總該合適了吧?誰知劉伯溫仍然搖頭說道:“這宰相猶如是駕馭一輛馬車的車伕,讓胡惟庸當這輛馬車的車伕的話,我怕他會弄斷馬車的車轅。”

朱元璋聽了,心裡有點不高興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是不是隻有你能行了?所以,他順口說道:“看來,咱的宰相,沒人能比老先生更適合了!”

劉伯溫一看朱元璋誤會了自己的意思,恐怕也有試探之意,所以急忙擺手:“不行不行,我太嫉惡如仇了,又不喜歡處理繁雜事務,讓我當宰相,恐怕會辜負皇上您的期望。更何況,天下何患無才,只要認真尋找,總能找得到人才。只是,您方才所說的楊、汪、胡三人確實難當宰相一職。”

可是,朱元璋並沒有聽劉伯溫的勸,先後讓他們當了宰相,當然,楊、汪、胡三人最後的下場也都很悽慘。

楊憲在升任中書右丞之後,意圖更上一層,所以總想著將李善長給拉下來。

他一邊使勁抓中書省的權,一邊又不忘彈劾中書左丞汪廣洋“奉母無狀”,如此一來,楊憲等於是同時得罪了李善長和汪廣洋。劉伯溫說楊憲沒有氣量也沒說錯,汪廣洋本已被貶回鄉,誰料楊憲還是不放過他,再一彈劾,朱元璋直接將汪廣洋貶到海南去了。

李善長一看時機到了,便上書彈劾楊憲,說他“放肆為奸事”。

楊憲最後被誅,究竟是犯了什麼事誰也不知道,李善長的彈劾起了什麼作用也沒人知道。

楊憲伏誅之後,汪廣洋被召回了南京,在李善長因病辭去相位之後,被朱元璋升為右丞相。

但是,汪廣洋這個人的能力有限,雖然身居右丞相之職,卻沒有幹出一點成績,朱元璋看不下去了,你既然沒這個能力,也別賴在這個位置上了,於是汪廣洋便被貶去了廣東任參政。

汪廣洋被貶到廣東以後,朱元璋又覺得自己對不住汪廣洋,所以又一道詔書發到廣東將汪廣洋召回了南京。

1377年,朱元璋突然又讓汪廣洋當了右丞相,此時的左丞相是胡惟庸,所以朱元璋讓汪廣洋當右丞相,或許便是想利用汪的資歷去制衡胡惟庸,只可惜汪廣洋只顧吃喝玩樂,沒起到這個作用,不論朱元璋怎麼訓斥也沒用。

1379年,突然有人翻了舊賬,御史中丞塗節突然上書說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汪廣洋知情不報。

朱元璋一看瞬間怒了,問汪廣洋有沒有這回事,汪廣洋又不傻,當然說沒有,可是朱元璋不信呀!於是,汪廣洋又被貶往海南,只是船才走了沒多久,朱元璋突然又追究起汪廣洋當年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任上不揭發楊憲罪證之事,在半路上賜死了汪廣洋。

1373年,汪廣洋被貶到廣東,右丞相一職空了出來,朱元璋左思右想也不知道應該讓誰當,所以只好空著,這一空便是半年之久。半年之後,經李善長舉薦,朱元璋任命胡惟庸為右丞相。

所以,在1373年這一年,等於是汪廣洋在給胡惟庸騰位置,後來胡惟庸升任了左丞相,又等於是變相地將右丞相之位還給了汪廣洋。

只是汪廣洋此人無所作為,胡惟庸以左丞相之位身居朱元璋這個皇帝一人之下,權焰之盛,即便是朱元璋也有所忌憚。

胡惟庸後來意圖謀反不成,被朱元璋給殺了,朱元璋也藉著胡惟庸案的良機廢除了丞相制度,擺脫了相權對皇權的束縛和威脅。

胡惟庸一案,前前後後有3萬餘人受牽連而被誅,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楊、汪、胡三人的被誅,也可見當年劉伯溫對他們三人的評價之準,朱元璋不聽勸而用了這三個人,誰又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


寧糊塗


導讀:歷史上皇權之爭從來都是貴族之間的博弈,更有甚者說三國就是家族戰爭,可是有這麼一些皇帝確是出身草根把握住了歷史上稍縱即逝的機遇,今兒老龍和大家掰扯掰扯朱元璋黃袍加身之後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三殺宰相……


朱元璋三問劉基-劉伯溫!

有人說其智慧堪比三國諸葛亮。而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文學,詩棋各大領域,他的詩文風格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在下棋領域曾讓宰相李善長9子,仍然還是劉伯溫勝此局。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際,便問到朱元璋誰能勝任宰相一職。

明史列傳:“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一問、當朱元璋一問劉伯溫是否為相

問及勝任宰相之時,劉伯溫就知道自己絕不能當宰相。

首先朱元璋在元朝餘部未剿滅的時候在天京建立明朝,為穩固政權。朱元璋選擇任選宰相,但朱元璋自己的能力較強,但為人比較自卑,害怕別人與自己爭權。所以立丞相也是必然,那麼立劉伯溫成丞相也是自然。但是劉伯溫的確才華蓋世,胸有韜略,然而自己不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政治家。“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為丞相,

劉伯溫的回答是:‘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即言自己性格正直剛烈,嫉惡如仇,又想一心研究文學所以自己不適合當宰相。

二問、當朱元璋二問劉伯溫何人可為相

劉伯溫嘆息三人命運堪憂,由於朱元璋欲中央集權。所以李善長當任宰相,但其欲獨攬大權,被朱元璋拿下。朱元璋再次問及劉伯溫之時身為情報偵探楊憲是否能勝任!

劉伯溫回答是能力很強但氣量小。所以後來楊憲為宰相之時,四處告狀欲把自己的政治敵方實力扳倒。但朱元璋認為其篡權將其拿下。

三問:朱元璋三問劉伯溫能讓何人為相

對於汪廣洋來說,劉伯溫回答是比楊憲還要淺薄,更難勝任,後來的確如此。很快也被胡惟庸告下臺。對於文官中的能才胡惟庸劉伯溫的回答是此人如牛不好駕馭,後來胡惟庸聽聞後,火冒三丈,告訴朱元璋劉伯溫在老家建造帝王風水。原本朱元璋對比自己謀斷的人就不放心,聽聞之後,劉伯溫千算萬算沒算到這一步。


夏慈史


劉伯溫,博通經史,精於讖緯之術,有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才,被當時的人稱為江左才子之首,諸葛孔明在世。正是在劉伯溫的輔佐之下,朱元璋一統了天下。

據《明史·劉基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和劉伯溫談論丞相之職,誰擔任比較合適的問題。當時,朱元璋因事準備懲罰李善長,就問劉伯溫,在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中,誰來做丞相比較合適。

不徇私情的劉伯溫,先勸說朱元璋還是留任李善長比較好,李善長功勞大,威望高,而且能調和將領大臣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好的人選。而他雖然和楊憲交好,卻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過於考慮一己之私。至於汪廣洋,則“褊淺殆甚於憲”,比楊憲的氣度還小。胡惟庸則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表面是說胡惟庸可能會把馬車駕翻,實際上暗指其可能會禍亂大明。

朱元璋一聽,就說:“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就是說只有你劉伯溫才能做宰相了。劉伯溫一聽,趕緊說他“疾惡太甚”,“不耐繁劇”,恐怕也不能擔當此任,並對朱元璋說,“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當前的人恐怕都不勝任,還是慢慢來吧。

表面看來,這件事顯示了劉伯溫的正直無私,善於識人。而實際上,如果細細琢磨一下劉基的一番言語,應該是他猜測到了朱元璋的某些想法。所以,劉伯溫就說丞相一職現在沒有合適的人,如果免了李善長,那就先空著唄。

朱元璋比較多疑,劉伯溫完全猜透了他的心思,這讓朱元璋很不舒服。所以,此後就逐漸疏遠了劉伯溫,並准許劉伯溫返鄉養老。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又故意讓與他有嫌隙的胡惟庸帶御醫前往診治,借胡惟庸之手毒死了劉伯溫。

如果將整件事完整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朱元璋絕對才能非凡呀,這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謀劃之中。我們來看一下朱元璋和劉伯溫對話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就明白了。

朱元璋最先提拔楊憲,李善長擔任中書左丞,楊憲則任中書右丞。李善長生病時,楊憲彈劾了繼任左丞的汪廣洋,自己升為了左丞。這位楊憲果然如劉基所料,性格過於狹隘,凡是他不滿的同僚,都被他幹掉了。因為楊憲是劉基浙東集團的干將,所以被楊憲幹掉的多數都是淮西集團的大臣。這讓淮西集團的李善長和胡惟庸非常不安。李善長就告發楊憲“放肆為奸事”,隨後,楊憲被朱元璋所殺。

楊憲被殺後,淮西集團徹底掌控了朝政。朱元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只是太祖非常沉得住氣,慢慢來。李善長因病辭去相位之後,胡惟庸成了左丞,汪廣洋則被任命為了右丞。原本,朱元璋是想讓汪廣洋牽制胡惟庸的,結果汪廣洋卻整日飲酒吟詩。朱元璋多次訓誡,甚至貶黜其再重新任命為右丞之後,汪廣洋還是根本不與胡惟庸爭鬥。

朱元璋一看,既然如此,那就一起除掉吧。朱元璋借佔成國入貢,胡惟庸、汪廣洋沒有報告為由,先是發配並在途中賜死了汪廣洋。第二年,太祖又讓人舉報胡惟庸意圖謀反,製造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夷了胡惟庸三族。

朱元璋又借胡惟庸案,大肆對文武功臣,各級官吏開了殺戒,並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之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了中央集權。

原本,朱元璋是想留李善長一命的,畢竟李善長是他欽定的開國第一功臣。可是,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施恩,卻不知感謝,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在胡惟庸準備謀反時,“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然後又羅列了一些其他的罪名,將李善長處死了。

看到這裡,整個事件的真相也就浮出了水面。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朱元璋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職,才做了所有的事情。

朱元璋聽了劉基之言,故意提拔三人做了宰相,之後隨時監控,就等著三人犯錯。在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犯錯之後,朱元璋順理成章的除掉了包括三人在內的,所有可能危及皇權的大臣。同時,朱元璋還有了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職的藉口,眾大臣也無從反對。可見,朱元璋的城府之深沉,做事謀劃之長遠。


奕天讀歷史


都說劉基“料事如神”,實際上,朱元璋才是明朝政局中智商最高的那一個。智慧如劉基、劉善長,統統被朱元璋玩弄於股掌之中。朱元璋與劉基討論”誰適合丞相”的事,並不是要聽取他的建議。而是朱元璋計劃下一盤大棋,試探劉基是不是自願成一顆棋子。

明朝立國後,先是繼承元朝制度,朱元璋分別讓李善長和徐達做了左右丞相。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君權和相權得鬥爭,就在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發生。當然不是李善長和朱元璋得私人恩怨,他們私交甚至很不錯——就是因為千年來的丞相制度,天然就會分走權力,對君權形成制衡。

從乞丐到皇帝的朱元璋,跟豪族世家出生的皇帝不一樣,他不懂得權力共享,他的執念就是——把所有權力都抓在手中,由此,明朝的皇帝集權達到了帝制歷史上的巔峰。他如何做到呢?

朝廷內部,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以劉基為首的浙東勢力。兩派的黨爭,這個契機,被朱元璋敏銳地抓住,進而實施皇帝集權計劃。

利用黨爭,駕馭臣子,歷來是帝王術的最高境界。玩好了,從此高枕無憂,垂手而治;玩栽了,朝堂就此混亂不堪,君臣身敗名裂。無疑,朱元璋是此中高手。

在兩派黨爭中,朱元璋先是幫著劉基打壓李善長,殺掉了淮西派李彬,這一下激起淮西派激烈反彈。劉基也把坐不住了,只好自請辭職。劉基的死黨楊憲,繼續帶領浙東派向李善長髮動攻擊。浙東派一時似乎佔了上風,李善長似乎在丞相位上待不住了——這是朱元璋的生死棋局正式開幕。

朱元璋貌似跟劉基討論丞相人選,實則試探劉基,逼劉基做出選擇。

朱元璋看似隨意一問:“如果撤了李善長,你來接替咋樣?”
劉基不上鉤:“李善長就不錯。”
朱元璋又換了個問法,:“讓楊憲上,咋樣?”
“楊憲有做丞相的才幹,沒有做丞相氣量。”劉基答。
“那麼,汪廣洋咋樣?”
“淺薄狹隘,連楊憲都不如!”
“那胡惟庸可以吧?”
“這人有能耐,怕是將來收拾不住,要翻車。”
“那這丞相的位置,就剩你最合適了。”這才是朱元璋最壓軸的一句話。
劉基的回答是:“臣嫉惡如仇,又不耐煩繁瑣事務,恐怕會辜負皇上,天下何患無才,皇上耐心物色就好。”

這次對話,朱元璋發現劉基不願意替自己淌渾水。那麼他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快要終結了。劉基估計是看清了朱元璋嘴臉,跟他混沒好果子吃,變相請求退休。

雖然,劉基不合作,但是朱元璋得到了劉基對三人的看法。朱元璋故意將劉基不看好的三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推上了丞相位。貌似沒有采納劉基建議,實際上是採納了——朱元璋就是要讓這三人把丞相的位置搞臭。

尤其是胡惟庸上臺後,朱元璋就故意放縱他。人們以為朱元璋是寵信胡惟庸,實際上是要“捧殺”他。朱元璋嫉惡如仇、嚴厲苛刻的個性,有官員貪腐60兩就殺頭,連女婿都殺。是什麼理由讓他放縱胡惟庸為非作歹、無法無天?因為劉基說過,胡惟庸會翻車。

看結局就知道,胡惟庸幫皇帝把朝裡的刺頭收拾完了,胡惟庸也就臭名昭著了,那麼他的使命也就到頭了。然後,朱元璋就給胡惟庸栽贓一個謀反的罪名。

藉著“胡惟庸案”,朱元璋氣勢洶洶殺人,殺了十年,順便在這個節點喊出“再也不準設丞相!”誰要是反對,分分鐘就是胡惟庸同黨。再說了,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情況下,誰又敢反對呢?三個丞相的慘死,全是朱元璋為廢除丞相制度做鋪墊。


爾朱少帥


洪武二年,朱元璋秘密召見他的“諸葛亮”——劉伯溫,朱元璋做了皇帝一年,對現在的朝廷布局不太令自己滿意。

這次談話的內容,就是商量如何改組國家的中央政府。

朱元璋問了劉伯溫三人,結果這三人都被坑了

明初承元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以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處理政事(明制,左丞相為尊,右丞相實際為副丞相)。而左右丞相之下,又設左丞、右丞,官職也和左右丞相一樣都是以左為尊。

而此時的右丞相徐達正在北伐殘元勢力,負責國家大事的只有左丞相李善長一人。朱元璋先問劉伯溫要如何改組,就是問他如何安排左右丞相和左右丞這四個帝國最高權力職位。

劉伯溫第一個說的就是左丞相李善長,他乃開國元勳、勞苦功高,自然是不能動的;第二個則由朱元璋所提:親信楊憲,此人是劉伯溫的好朋友,是同一個利益集團,可即便如此,劉伯溫還是實事求是地說:“楊憲有宰相之才,無宰相之量,不能大用”;而第三個也是由朱元璋所提:同樣也是親信,且韜晦謀略不下於劉伯溫的汪廣洋。

而劉伯溫依舊回答:“汪廣洋比楊憲還要心胸狹隘”,接著第四個,就是日後引發大案的胡惟庸,他是李善長同鄉,很得朱元璋歡心,不過劉伯溫卻說他“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初生牛犢,恐怕會弄壞車轅和木犁)。



那既然劉伯溫對後面三個人都不滿意,朱元璋就想讓他來做丞相,可劉伯溫深知急流勇退之道,堅決不從。所以最後朱元璋還是安排了楊憲三人入主中央權力機構:徐達、李善長繼續留任,汪廣洋為左丞,楊憲為右丞。

不過劉伯溫的眼光確定毒辣,上述幾人基本上都沒有好下場:在升任左丞的當月,楊憲被誅殺,“中書左丞楊憲有罪誅”;李善長於洪武四年退休養老;洪武五年,右丞相徐達也回家榮休;洪武十二年,升任右丞相,後被流放的汪廣洋被處死;同年,跨級升職的左丞相胡惟庸被殺,並在數年後引發多達三萬人被殺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被殺後五天,朱元璋下令廢除中書省,也就是永永遠遠取消了丞相制度。並下令“子孫不許重設丞相,臣下有言復立丞相者,凌遲處死”。

李善長、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四人,其實都是朱元璋改制的犧牲品。為了廢除中書省和君主集權,徹底改制,朱元璋必殺此四人,甚至可能還包括了徐達:至今還有不少言論認為,右丞相徐達也是由於吃了朱元璋送來的燒鵝,毒瘡發作而死。



一貳一橙


文獻記載,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其最高統治集團內部分為兩派: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安徽西部)集團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浙江東部)集團。

淮人集團的核心人物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還很早就追隨元璋,元璋起兵之初就任幕府書記,元璋稱吳王時任他為右相國,後登基稱帝時封其為左相國、左丞相,朱元璋曾點贊他“論功當屬第一”。李善長與明太祖朱元璋是兒女親家,其子是明太祖的駙馬都尉。李善長為相後喜用淮人,他的同鄉、親戚胡惟庸被他從一介小小縣令一路提拔至丞相尊位,接了他的班,兩人先後掌相權長達十七年。李善長、胡惟庸在位期間極力排擠非安徽籍人士,除非你是淮人,否則不許掌實權。浙東集團的中心人物劉基(字伯溫)也是明朝開國功臣,是朱元璋最為倚重的親信謀士,元璋曾對太子朱標說:“我到婺州時,得了處州 。它(處州)那裡東邊有方國珍,南邊有陳有定,西邊有張士誠,劉伯溫那時挺身來隨著我......鄱陽湖裡到處廝殺,他都有功”。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的鏖戰中,劉伯溫都積極獻計獻策並被元璋採納,且有奇效。後來,劉伯溫設計出一套軍衛制,為建立大明軍隊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親自參與組織、設計、修建了南京(元稱應天府)城牆與明宮,也算功勳卓著吧。

朱元璋登基後大封有功之臣,立有大功的劉基只封誠意伯,年祿二百四十石。李善長則封韓國公,俸祿四千石。好在劉基一向淡泊名利,沒有計較。

《國初事蹟》記載,朱元璋曾到汴梁(今開封)慰問北伐諸將,丞相李善長和御史中丞劉伯溫留守南京,李善長的心腹中書省都事李彬犯法,善長出面為他求情,嫉惡如仇、執法如山的劉伯溫不給面子,堅決向元璋彙報,獲元璋批准後將李彬處死。淮西集團素與浙東集團(核心人物除劉基外,還有宋濂、葉琛、楊憲等大儒)有矛盾,一向視其為眼中釘,加上這次劉伯溫執意將淮系干將李彬誅殺,更加深了這種仇恨。洪武四年,屢受明槍暗箭偷襲、預感到山雨欲來的劉伯溫索性告老辭官(有史料說遭李善長威逼)歸裡,到原籍浙江青田武陽鄉下閒居去了。

《明史·劉基傳》記載,在此之前,朱元璋曾和劉基商量丞相的最合適人選,彼時有人正攻訐李善長,劉基卻不念舊怨,說李是淮系元老勳貴且為大明立下過汗馬功勞,而且他處事公正,能協調諸將的關係。元璋訝異道:“他多次要加害於你,你怎麼還替他說好話?我看丞相還是由你來做吧”。劉基很清楚在淮人一手遮天的情況下,自己很難站住腳,更別說有施展才乾的空間了,於是說自己生性骨鯁剛直,口無遮攔,難以調和諸將,予以婉拒。元璋見他再三辭謝,遂作罷。

元璋又問:“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三人如何”?楊憲是朱元璋的親信,也是劉基的好友,但劉基卻說楊憲雖有相才,但器局、肚量偏狹,不能容人,汪廣洋有些能力,也有智謀,但識見偏淺,沒有登高望遠之能,胡惟庸更不行,德才均不配位,丞相好比馭者(車伕),胡惟庸不但駕馭不了馬車,恐怕連車轅都會被他毀掉。

《明史》對上述三人的評價都不低,可在劉伯溫眼中,除李善長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楊憲辦事幹練,長於外交,江蘇高郵人汪廣洋以書法和智謀著稱於世,胡惟庸則起自基層,在地方上摸爬滾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層情況,古人云:“宰相必取於州郡 ”,胡惟庸應該是做丞相最合適人選。可劉伯溫認為三人都不適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其實,朱元璋找劉伯溫諮詢丞相的最佳人選,自有其難以明說的深意。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的博弈就是封建政治無法迴避的矛盾焦點,皇權獨大時,宰相只能做幕僚長,皇權衰弱時,宰相就會大權獨攬,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無冕之王”。彼時的朱元璋,對獨斷專行的李善長日益不滿,已有換相的意思,但他還需忍耐,因為他還沒找到一個能完全替代李善長的人選。但他心裡已有三個人選。如今,他把這三人一一列舉給慧眼如炬的劉伯溫。這是朱元璋一箭雙鵰之計,一是想聽聽劉伯溫這位高參對三人的真實看法與評價,第二隻能想不能說:這三人是除李善長外對皇權最具威脅的人,必須早做防範,為下一步徹底廢黜相權做好鋪墊。

朱元璋沒有細問劉伯溫對三人尤其是對胡惟庸的惡評思路從何而來,劉伯溫也沒具體解釋。自己心目中三個丞相人選都被劉伯溫給否定了,這讓元璋多少有些難堪,但還有更復雜的情緒只有他自己知道。

數年後,胡惟庸專權,他早就恨劉伯溫說他的壞話,於是找由頭在朱元璋面前攻訐,說劉基在家霸佔有王氣的吉壤作墳塋,最終削奪了劉基的俸祿。本已辭官回家養老的劉基惶恐異常,只好親赴南京請罪,不敢回家 ,憂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醫生來給他治病,吃了藥,病勢反而愈發沉重,於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發後,有人告發,說劉伯溫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史載,明初第一任左、右丞相分別是李善長和徐達,李善長為人處世異常謹慎小心;徐達則長期在外統兵征戰。他二人都沒有和朱元璋形成大的矛盾衝突,但相位傳到胡惟庸時,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明史》載,胡惟庸是大明頭號開國功臣李善長的女婿。在李善長的提攜下,他從一個小縣令一路扶搖直上,很快當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官員的升遷、任免、獎罰大事,都自作主張,不向元璋請示;他還將不利於自己的奏書全數扣押;他大開競奔之門,大肆賣官鬻爵;他聚斂瞭如山的財貨;他培植親信,遍樹黨羽,排斥異己,稱霸朝堂。胡惟庸如此囂張跋扈,不僅危及明王朝的安定,而且和權力慾望極強的朱元璋也必然會發生尖銳衝突。胡惟庸“謀反”案發後,朱元璋順藤摸瓜,借題發揮,將三萬餘人羅織進“胡黨”並全部誅戮殆盡,連位居“勳臣第一”,早已年邁退休在家的李善長以及全家70多口男女老幼也一齊被殺。在此之前的洪武二年,任中書省執政的楊憲因“專決省事,罷黜舊吏,更用親信,殺侍御史劉炳,彈劾右丞相汪廣洋”被李善長奏劾“放肆為奸事”,被元璋處死。而受封忠勤伯,曾擔任右丞相的汪廣洋,在洪武十二年時因受胡惟庸案牽連(有人告發他與胡惟庸合謀毒死劉基)被元璋賜死。之後,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罷去了丞相,經過一番改革整頓與無情鎮壓,朱家皇權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回家休養,朱元璋要選新的宰相。當時他把劉伯溫找來,和他討論了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弔詭的是,這三個人選,最後都先後被朱元璋給殺死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

說是談論這三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提出這三個人,想用這三個人為宰相,想徵求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伕。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伕,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如果說,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胡說,不聽他的。但是,這是朱元璋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啊。他既然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就說明他還是比較信任劉伯溫的。他信任劉伯溫,但是對劉伯溫說的話卻一概不聽。這件事,就顯得很怪異了。

(劉伯溫)

那麼,朱元璋找劉伯溫討論這件事,究竟有什麼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麼殺他的這三個宰相的。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於後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後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並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了宰相後,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讚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麼他當了宰相後,卻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麼意思呢?劉伯溫並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後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的。

(李善長)

這就成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麼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裡,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麼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了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了。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了。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並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麼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了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殺,只能說也是死有餘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