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疫期”業務爆增 歡喜背後如何應對供應鏈挑戰


叮咚買菜“疫期”業務爆增 歡喜背後如何應對供應鏈挑戰

ID:BMR2004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居家隔離成為大眾的選擇。在此情況下,傳統門店客流量相對減少,隨之而來的是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的訂單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據全天候科技報道,叮咚買菜大年三十訂單量較上月增長超300%;近期整體訂單量約增長80%,客單價增加約70%。

被稱為行業中“最難啃的骨頭”的生鮮電商在疫情期間炙手可熱,每天早晨定點“線上搶菜”成為春節以來的熱門話題。

疫情過後,叮咚買菜如何保持用戶黏性,獲得持續增長?

訂單暴增 應對大考

在叮咚買菜此前舉行的媒體見面會,創始人梁昌霖表示,上個月(2019年12月),叮咚買菜的月營收達到7億元,2019整年營收超過50億元。目前,叮咚買菜日均訂單量超過50萬單。

在市場佈局方面,叮咚買菜目前進入了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無錫、深圳6個城市,總計開設550個前置倉,如果按日均50萬單算,單倉平均日單909單。

叮咚買菜在疫情期間暴增的訂單,對其來說是一次大考。

梁昌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賣菜本質上是供應鏈的生意,這次疫情是個分水嶺,強者經此一戰供應鏈會更強,供應鏈能力弱的公司會被淘汰掉。

對於叮咚買菜來說,供應鏈問題就體現在採購困難上。“1月23日,叮咚買菜緊急派出100多采購人員奔赴各產地,但是產地都已經放假過年了,我們馬上動員產地在春節期間復工,但是過了春節,馬上遇到各地封路。開始是有菜沒人採,等有人採了,又運不出來。”梁昌霖說。

面對運力不足,叮咚買菜APP首頁上直接放上了招聘人員的海報及鏈接,主要招聘崗位為是配送員、打包員、分揀員、冷庫處理員等基礎崗位。

疫情期間,一些用戶投訴也出現在黑貓投訴、21CN聚投訴等投訴平臺上。《商學院》記者在新浪黑貓投訴上看到,用戶近期對叮咚買菜的投訴包括,提供發黴大米且不予退款、配送超時、貨源不足、逾期未發貨等。聚投訴顯示,叮咚買菜近期被用戶投訴的原因主要包括配送超時、服務差等。

叮咚買菜“疫期”業務爆增 歡喜背後如何應對供應鏈挑戰

(新浪黑貓相關投訴部分截屏)

叮咚買菜“疫期”業務爆增 歡喜背後如何應對供應鏈挑戰

(聚投訴平臺相關投訴部分截屏)

產業時評人張書樂向《商學院》記者表示:“訂單暴增的同時,其實除了收益和體量增長外,更是對平臺運營維護和物流鏈條能力的大考。尤其是買菜平臺原本還只是小眾垂直產品,整體運維能力都還偏小眾,突然被風口吹脹,勢必導致其在運維鏈條上的緊繃,甚至斷裂,如貨物採買、種類、儲備乃至物流速度,都會在這種‘浮腫’狀態下出現各種體驗不佳的表現,並引發投訴。”

疫情過後 如何鎖客?

生鮮電商是“最後的藍海”也是“最難啃的骨頭”。近幾年,隨著電商行業遭遇天花板,生鮮電商這塊電商市場“最難啃的骨頭”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早期以地域性垂直類生鮮平臺為主,隨後,生鮮電商受到資本方的關注,同時電商巨頭紛紛入局,行業快速發展,但由於生鮮電商面臨高昂的物流成本及運營成本,部分中小型生鮮電商企業倒閉或被併購。現階段,生鮮電商仍處於模式探索和高速發展期,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隨著前置倉模式的持續火熱,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社區拼團等新模式入局,生鮮市場的新一輪混戰已然開始。

叮咚買菜的模式是“手機APP下單 + 前置倉配貨 + 最快29分鐘送菜到家”。張書樂表示:“這一模式其實是生鮮電商的日常模式,尤其是前置倉配貨,需要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和常態購買來進行品類預判。而這個預判就帶有一定的風險性,畢竟生鮮除了無標準化產品模塊外,還有存儲時間短、要求雜、配送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這都不同於日常電商的倉儲可以利用‘保質期’來降低預判失誤的風險。”

“而最好的解決風險的手段,就是平臺穩步拓展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大數據,形成針對用戶群體的最精準分析,而不受樣本量小、單個爆款衝擊等干擾項影響,逐步形成模式的成熟。但目前由於疫情而催熟的狀態,反而會給這個數據樣本帶來太多非常量的干擾項,需要在疫情結束之後,有選擇性地進行數據重篩。”張書樂說。

“叮咚買菜做的就是低毛利率的‘食’。”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表示:“低毛利率就是護城河,它更為剛需、持久、抗週期性,更需要比拼硬功夫。只要你把產業鏈條裡重的、深的、難的事情做好,它就成為護城河。並且巨頭未必能把低毛利率的生意做得比你更好。”

不過,如今各家都在借鑑平價蔬菜引流,若叮咚買菜核心業務無法帶動其他高毛利產品銷售,客單價低的缺陷得不到解決,盈利空間會比較有限。

《商學院》記者就模式創新、低毛利率等問題向叮咚買菜發送了採訪函,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為業內熟知的是,與傳統電商相比,生鮮電商的獲客成本和流量成本更高,需要大量資本補貼燒錢。

生鮮電商的獲客很難,真正買菜的人往往會選擇線下買菜,而已經養成互聯網服務付費習慣的用戶,平時很少或者不買菜。

張書樂表示“在疫情過後,大量被迫上網買菜的用戶勢必迴歸線下。生鮮電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場景不鮮活,大量集中在一些特價或較為特殊的生鮮品類上形成爆款,而在日常生鮮上則無力和線下菜場的種類繁多、直觀可感乃至價格上形成比拼。更多的狀態下,生鮮電商要留下的客戶,大體是在商超賣菜的那一部分人群,而非菜市場的常客。”

“其要留住上述人群,價格上目前沒有太多問題,還有進一步降價空間,在品類和搭配上則可能形成更多可能,如一些營養膳食的特色搭配形成生鮮組合,來形成自身的特色,並黏住不同需求的各色人群。”張書樂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