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老城區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織密防控網

莞城:老城區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織密防控網

核心提示:

凌晨12時,莞城羅沙社區副書記郭素如電話響起,轄區發現武漢來莞人員,她馬上給“3人小組”中一位民警和一位醫護人員致電,三人同時趕到,瞭解該人員的信息和健康情況,勸導配合醫學觀察,忙到凌晨2時。

這是莞城社區防疫“3人小組”的工作寫照。

在莞城各個社區,正是無數個社區工作人員、醫護人員、公安幹警組成的“3人小組”不分晝夜為居民築起牢固的疫情防線。

莞城社區老居民樓多,開放無物管老小區多,老齡居民多,封閉式管理、宣傳、排查等防疫工作面臨著嚴峻考驗。

為此,莞城第一時間組建指揮部防疫工作專班,科學統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落實落細防疫措施。社區利用老社區街坊鄰里相熟特點,發動居民守望相助、群防群治,織密防控網。

築牢防線

一個社區封閉超50個出入口

2月20日上午,莞城羅沙社區黨工委書記古儉再次到金沙市場入口檢查檢疫點“暗訪”,此前一天她“暗訪”發現保安人員對出入人員信息“把關”和體溫檢測不嚴,當天過來“回頭看”。

“跟市場溝通以後,嚴格多了。”古儉觀察了一會,看到保安逢人必檢,才放下心來。

和莞城其他社區一樣,羅沙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多日,做到逢車必查,逢人必檢,為居民築起堅固的“防疫牆”。

和莞城很多社區一樣,羅沙社區要封閉管理並不易。

莞城:老城区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织密防控网

“2960棟自建房,還有23個無物管開放小區,封閉了50多個大大小小的出入口。”封閉管理前,古儉帶著6個工作人員,拿上尺子、紙張和筆,馬不停蹄行走在街巷中,花了7個小時把所有出入口摸排清楚,分成兩個片區,留10個出入口,派出工作人員和居民志願者24小時輪值,嚴防死守。古儉還常“暗訪”看“把關”情況,“忙,壓力大,總想著怎麼做才能更好築牢防控線。”

一天到晚忙碌的,還有羅沙社區桃苑居民小組的小組長杜小云,她是社區“3人小組”成員之一。

“你們回來了嗎?”“在哪裡,我們馬上到!”“稍晚我去給你買。”杜小云上門排查路上,電話依然響個不停,信息一條接一條——接到重點人員線索,要上門排查;對於從湖北等地回莞的人員,要上門勸導居家觀察,為他們買菜送飯;對於沒回莞的外地居民,要電話排查,到居住所貼溫馨提示告知回莞後主動報備……

古儉、郭素如和杜小云的工作場景,正是莞城各社區防控一線工作人員近一個月來防疫工作常態。

莞城:老城区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织密防控网

精準施策

老城區的“防疫流動宣傳隊”

莞城:老城区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织密防控网

嘟嘟嘟,“爸爸媽媽千萬別出門”……在莞城東正社區,常常可以見到一群臉戴口罩、身著工服、背插紅旗、隨身攜帶小喇叭的防疫流動宣傳隊腳蹬自行車穿街走巷宣傳防疫知識,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莞城老城區內街內巷多,很多地方沒擴音設備,手持音箱等設備顯得笨重和效率低下,這支由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志願者等12人組成的流動宣傳隊,讓防疫宣傳更接地氣、效率和覆蓋率更高。

“防疫流動宣傳隊”是莞城因地制宜開展防疫工作的生動縮影。

從街道主要領導多次到社區一線實地協調解決防疫工作難題,到第一時間落實500萬元專項經費應急防疫,從組建指揮部防疫工作專班,精準、科學統籌防疫工作,到黨員志願者、居民築起群防群治堡壘,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莞城各單位部門、社區積極響應,做好宣傳、排查、消毒清潔、封閉管理、勸導居家觀察等防疫措施同時,根據老城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全力阻擊疫情。

在博廈社區,老居民樓多,老街坊多,租客也不少,社區黨工委書記李賀年介紹,社區封閉管理後,特別製作了防疫檢查路口標示地圖派發給居民,讓居民熟悉4個值守出入卡口位置和24小時全封閉路口具體分佈。

莞城:老城区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织密防控网

疫情當前,針對老城區獨居老人、困難戶、低保戶多的情況,莞城各大社區不忘為這些特殊群體送上關懷,組織工作人員為他們測量體溫、派送口罩和普及健康知識,為轄區居民,特別是獨居老人送去藥品和生活必需品,為部分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買菜和日常用品的貼心服務。

守望相助

“硬核”防疫中有溫暖

莞城:老城区防疫有“新招”,守望相助织密防控网

“我希望為小區居家觀察的鄰居做點事,免費送飯。”莞城羅沙步步高小區90後“莞城仔”阿麟,主動找到羅沙社區,提出免費承包居家觀察鄰居14天的午飯和晚飯,“大家都是街坊,互相照應、幫忙是很正常的事”。

這一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的場景在莞城各大社區比比皆是。

博廈社區黨員志願者和網格員走街串巷為轄區約300間未回莞和未出租的出租屋房間貼上自行設計的“五福”封條,送上祝福,提醒回莞租客主動聯繫社區。

在莞城創業社區,黨員志願者明衛東主動報名參與社區戰“疫”行動,到社區出入口值守,為居家觀察人員提供生活保障服務,與另一位黨員志願者李榮給居家觀察人員送菜,阿榮是本地人,是社區的活地圖,兩人穿行於大街小巷之間,甚至爬樓梯把菜送到觀察戶家中。

來自溫州的朱豐孟則發動身邊黨員朋友組建了創業社區溫州籍黨員抗疫志願隊,主動參與社區防控宣傳、登記排查、勸導居家觀察等工作,得知社區兩戶溫州返莞家庭不配合醫學觀察,他立即發揮鄉情優勢,成功勸說。

在市橋社區,一居家觀察戶主動聯繫社區,將家中富餘的100個口罩送給社區有需要的居民群眾,希望共渡難關。

在守望相助中,不僅讓街坊鄰里感受到“硬核”防疫中的溫暖,也形成了群防群治的防疫格局,織密了防控網。

全媒體記者 鄧文燕/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