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綠能終易手 國資巨頭再進軍

熊貓綠能易手

2020年2月18日,京能集團通過境外投融資平臺公司——京能香港,成功認購熊貓綠色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增發的71.77億股份,持股32%成為熊貓綠能第一大股東。

這已經是熊貓綠能近期完成的第二次大規模引資,熊貓綠能在去年12月底向外界披露,向華青光伏及華融等5位股東累計配發約65.41億股,同樣為國資背景的華青光伏也因此加入了熊貓綠能的股東陣營。

據瞭解,熊貓綠能成立於2000年,是全球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和運營商。公司幾經易名易主,2013年初,招商新能源向金保利注入電站資產而上市,2014年2月,金保利更名為聯合光伏,正式展開其電站佈局。2017年,聯合光伏改名為熊貓綠能。

激情熊貓,起朱樓、宴賓客

熊貓綠能最開始闖入光伏人視野的時候是激情澎湃的,公司特立獨行的以“異型”的方式驟然掀起波濤並揚名立萬,通過單晶電池和薄膜電池的黑、白兩種顏色的色差,將地面電站建設成熊貓的樣子,一度成為最受業內乃至業外最關注的新能源公司之一。

雖然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光伏電站也飽受質疑,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異形必然導致土地成本大幅度上升,集成成本也會有所增加,且為了異形大規模使用的薄膜電池並不是地面電站的主流,但熊貓電站確實使熊貓綠能一戰成名,加之背靠招商局的國資背景,熊貓綠能的融資能力一時幾乎成為業內之最,各路金主紛紛慷慨助拳,包括東方資產、復星國際、平安保險、招商資金、中國華融、中信資本、拔萃資本、華夏人壽、青島城投、歐力士和亞太氣候資本等機構和企業。

手裡有了錢,熊貓綠能的激情更加澎湃,像一隻正在捕食的獵豹,開啟了超速奔跑模式,熊貓集團高調宣佈“熊貓100計劃”,即未來五年在全球範圍內建設100座熊貓電站,總裝機容量達5GW,2017年5月熊貓電站正式列入聯合國與中國政府《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行動計劃》。除熊貓電站外,熊貓綠能還通過大手筆的不斷收購,迅速擠進電站保有量的第一梯隊,在2017年時公司持有電站超過2GW。

至此,熊貓綠能的經營模式基本清晰,即通過招商新能源的支持來融資,通過融資收購電站,通過收購來的電站進行盈利,融資能力成為熊貓綠能的核心競爭力。

熊貓之殤,眼看他樓塌了

這世上越是簡單高效的經營模式,其發展的速度越快,在面對意外時崩塌的也就越快,熊貓綠能也是如此。

在熊貓綠能的這套經營模式中,融資能力無疑是其基礎,電站的發電盈利則是其保障,然而,隨著光伏發電的補貼問題逐漸凸顯,熊貓綠能的盈利能力開始大幅度縮水,熊貓綠能的負債問題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531”之後,面對疲軟的市場,迷茫的前路,招商國際對熊貓的輸血也隨著政策一起,給熊貓綠能按下了暫停鍵。

國企家也沒有餘糧了。

根據熊貓綠能發佈的2019年年中報顯示,公司的流動負債高達81.96億,其中短期負債61.62億,長期借款則高達134.53億,資產負債率為75.56%,淨利潤卻只有1.04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只有2.95億,與134.53億的短期借款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如完全依賴招商新能源輸血,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受限於大環境影響,電站資產出手艱難,變現能力偏弱,在補貼拖欠問題暫時沒有妥帖的解決辦法之前,還款壓力巨大。而這樣的經營現狀之下,公司再向銀行貸款也變得格外困難。

19年6月27日,熊貓綠能發佈公告表示,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共4人辭職。李原已辭任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李宏已辭任首席財務官。

不久之後,熊貓綠能傳出裁員的消息,再不久之後,便傳來了熊貓綠能可能“委身下嫁”的消息,當時業內便傳聞,最有可能“迎娶”美人的便是京能集團。

經過半年多的說媒、下聘等一系列流程,如今這樁喜事算是正式成了。

易主新生 下游產業易主成規律?

對於京能集團來說,本次併購交易是其戰略轉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過程中一個重要舉措,符合集團剛發佈的中長期規劃中優先發展清潔能源,快速提高裝機規模的定位和戰略發展方向,認購完成後,京能集團控股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將達到11GW。

對於熊貓綠能來說,兩次大手筆引入國資股東後,除可以償還短期債務之外,也有利於其提升信貸評級,減少融資成本,重拾其核心競爭力,就在數日之前,熊貓綠能獲得華青的1099萬美元貸款。

熊貓綠能的命運當然也不是獨此一份,事實上,作為擁有國資背景的熊貓綠能,其處境已經遠好於絕大多數的民資下游光伏業主了。

融資收購電站-補貼拖欠導致短期債務壓頂-變賣電站-委身下嫁國企,成了下游電站業主之間共同的命運。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曾梳理2018-2019年的電站交易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兩年累計交易規模超6GW,交易金額超過240多億元。

熊貓綠能終易手 國資巨頭再進軍

熊貓綠能終易手 國資巨頭再進軍

上表中可以看出,18年接盤者尚有民資,19年後幾乎全都是央企,且越來越多的是整個收購公司而不是單純收購電站。這似乎成了一種市場規律,辛辛苦苦打破了十餘年的壟斷壁壘似乎正在用另一種看起來更加公平的市場化規則重新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