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人春香


昨天夏至,忙忙碌碌了一天的夏玉米播種,今天正好歇了一天,每到夏至我們這裡都會很忙,麥收、曬麥子、整地、夏玉米播種,這些活一樣挨著一樣,每天都忙的不亦樂乎。而說到夏至,我們昨天在田間吃的夏至涼麵,配上夏至餅,可以說是過了一個比較難忘的夏至。而今天這個俗語種也提到了狗怕夏至,那麼咱們就來一齊說下這句俗語都有什麼含義吧。

一,鴨怕十四

其實這個習俗應該是廣西一帶的習俗,七月十四是廣元節,各路先人們都會齊聚在一起,而在廣西就會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宰鴨祭先,為什麼說一定要到七月十四宰鴨呢?其實有連個原因,一是七月十四是鴨子的成熟期,肉質豐滿,而且鴨子性寒可以清除夏季的燥熱,最主要如果在養的話就不划算,所以索性就在七月十四給宰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七月十四有很多先人要過奈何橋,但無奈過不去只能把鴨子當禮物送給看橋人,這樣就會順順利利的過去了。所以在廣西才有這個廣元節宰鴨子習俗。

二,狗怕夏至

在農村有一句老話“夏至狗,沒路走”,在夏至那天人們會有逮狗的習俗,因為狗肉性溫,在夏至這個熱氣騰騰的日子裡吃上一碗GOU肉,不僅能降溫,而且還會對體內的燥熱志氣進行平復,所以在民間有夏至逮狗的習俗。

三,雞怕冬至

記得小時候家裡的雞一到冬至左右就開始宰殺,然後收拾出來放入冰箱,等待過年的時候吃。那時候是家貧,雞養了一年,過了冬至身上的肉也不會長多少,養著也是浪費飼料,所以索性就趁著肥了給宰了。而現在條件好了,但我們家還是保持著冬至殺雞這個習慣,但不用保存了,直接就可以吃,在冬至寒冷的天裡,吃一頓美美的雞肉,還有熱騰騰的餃子,真實賽過過年了。因此我們農村才會流傳著這句雞怕冬至的說法。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雞鴨魚肉再也不用等到特定的日子去吃了,但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確實感覺現在吃什麼都沒有那種熱情了,也許我們再也回不到那個樸實的農村生活了。


布衣小農人


我是365平凡之路,很高興來回答問題。

題主說到的雞鴨屬於家禽,說實話,家禽之類我還比較願意吃,但是說到狗,我真是不忍心吃,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是覺得狗和我們人類走的太近,並且狗狗很通人性,當我坐在餐桌前的時候,雞鴨我是不含糊,立馬吃,但是狗,心裡多少有點牴觸。

我們就來說說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

鴨怕十四

我們當地也有這種說法,就是在中元節前一天要先告慰先人,宰鴨子供奉先人,意思是叫先人來吃鴨肉,然後再燒紙。鴨肉是寒性的,剛好應景了先人那邊的陰森。所以每當中元節快到的時候,各路鴨販子用三輪車拉著鴨子到灣裡來叫賣,每家都會買上一兩隻備用,當然這個時候的仔鴨最好,不管是紅燒還是煨湯,肉容易軟。

狗怕夏至。

我們這邊的狗不僅怕夏至,還怕我們這邊的六月六,我們這邊說法“六月六,吃狗肉”,再加上個夏至這天也流行吃狗肉,我們這邊的土狗真是火爆的不得了。我們知道,狗肉本身是熱補的,在夏至吃,熱天吃狗,出滿身汗,身體溼熱都隨汗排出來了,到底是不是這個講究,只有愛吃的人才會說。

雞怕冬至

冬至這天,就正式開啟了寒冷模式,人們為了驅寒保暖,就以喝雞湯的儀式來抵禦寒冷。雞本身是溫補的,熱量高,在寒冷的冬天裡能夠喝上一碗熱騰騰地雞湯,真是渾身暖和了。所以人們習慣在冬至這天用雞來進補。



我是365平凡之路,我每天會更新問答,歡迎大家關注評論點贊。


三六五平凡之路


雞鴨狗,三種動物都是農村常見的家禽,不能說動物沒有感知,其實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大約在十幾年以前,在我們老房子的門口有一家羊湯館,每天都有人用三輪車,拉著羊送過來。有一天我經過羊湯館的門口,看見一輛三輪車上拉著三隻羊,我清清楚楚的看見,羊的眼睛裡含著淚水,而且羊的叫聲特別奇怪,“咩咩”的叫聲,我總聽著像是叫媽媽的餘音。那種叫聲讓人感覺特別淒涼,聽了以後心裡很難受,所以我認為所有的動物都是有感知的,包括雞鴨狗。



為什麼說鴨怕十四?我理解的是此時八月十四。在我們家的村頭上有個市場,每年8月十四的這一天,整個市場上從東頭到西頭,幾乎每一家熟食店全部掛著烤鴨。各種口味的烤鴨燻鴨水煮鴨,可以說是琳琅滿目,商販們也是在聲嘶力竭的吆喝著買賣,招攬著生意。在這種充斥著屠宰的氛圍中,千萬別說動物沒有感知。曾經有一年我們家養了一對鴨子,其中有一隻被匆匆而過的車輪碾死了,另一隻鴨子不吃不喝就守著它的同類,而且是不喊也不叫,就那麼靜靜的臥在同類跟前,幾天以後另一隻鴨子也無疾而終。

說雞怕冬至,這個我倒沒有聽說過,因為我們這裡過冬至的時候,沒有聽說過誰家吃雞,我們這裡是冬至的餃子。可能別的地方有冬至吃雞的習俗,所以雞害怕冬至的到來,害怕到了這一天就是活到了生命的盡頭,成了別人案板上待宰的美食,當然是會害怕的。面對死亡,動物同樣懼怕。

在這三種家禽當中,狗是最通人性的。說狗怕夏至,或許也是某些地區的風俗,就是到了夏至的時候吃狗肉。不過我們這裡一般沒人吃狗肉,第一是因為狗肉不上席,第二因為狗是忠臣,不管是誰家養的狗,主人跟狗之間都會有很深的感情,誰家自己養的狗都不會捨得宰了吃肉。別說活生生的,就是狗自然死亡,主人也不會將狗燉了吃肉。長期生活在一起,狗跟人之間,早已建立了一種特殊的感情,無論如何都不會去吃狗肉。我們當地的風俗是夏至吃麵,吃過水麵,沒有吃狗肉的習俗,所以我們這裡的狗用不著害怕夏至。


靈子


農村老人說“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鴨子怕十四日,狗害怕過夏至節,雞子怕過冬至節,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鴨怕十四


這裡說的十四是七月十四,農村人都知道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過鬼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去祭拜去世的親人,給他們送吃的和燒紙錢,其中鴨子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據說鬼魂可以拿著鴨子當做買路錢,能順利的通過奈何橋,忘記前世今生,重新投胎轉世。因此在每年的七月十四,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宰殺鴨子,這一天就成了鴨子的忌日,所以說鴨怕十四。

狗怕夏至

今年的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節,在很多地區有夏至吃狗肉的習俗,因為夏至之後,天氣炎熱多雨,人體內溼氣太重,所以夏至這天流行吃狗肉,狗肉性溫熱,夏至吃狗肉可以去除體內溼氣。

雞怕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天氣進入隆冬時節。在豫南地區,過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在寒冷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整個人能從嘴裡暖到心裡。有很多地方也有冬至吃雞的習俗,冬天人體陽氣不足,這時候就需要進補,提升人體陽氣,吃雞就成了首選,燉一鍋香噴噴的農家老母雞,一邊喝著香噴噴的雞湯,一邊看著窗外的雪花,那日子別提多愜意了。

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其實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也說明了農村人也非常注重通過調節飲食來養生。


豫南小平


這是以人心理度禽畜心理,把禽畜擬人化了,從中反映了節日的特性和吃的特性習俗。說有理就有理,說無理也可改改,如七月十四,我也不那麼吃鴨了。

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故而提前拜祭作七月十四。據傳宋末過中元節時遇元兵入侵,大家就提前拜祖南遷而成習慣。一是祭鬼用鴨,拜神用雞,祭拜鬼神祭品有區別,七月十四是祭鬼,所以家家戶戶是宰鴨拜祭,成了俗習,所以就說鴨怕七月十四了,鴨在七月十四會被殺來祭鬼,那鴨不怕?小時過七月十四,多見家家戶戶殺鴨,現在過七月十四,有的還殺鴨,家境好的,就不只是殺鴨這麼簡單過節了。



冬至魚生夏至狗。冬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兩個節氣,一個陽極一個陰極。夏至在我這裡有吃狗肉的習慣。狗肉不上席不入宴,但現在做狗肉的花色也多,狗肉也入宴上席了。玉林還辦了夏至狗肉節,吃狗也五花八門了,所以狗怕過不了夏至被人宰殺吃了。狗很有靈性人味的,我就見狗流淚而感動。


冬大過年,冬至一陽生,在古時,冬至曾作為年始,又是節氣之首,所以特重冬至節,把冬至當年過,當大節來大操大辦。無雞不成宴,無雞不過節,冬至是大節當大年過,就少不了殺雞拜祭慶賀了,因而過冬至,家家戶戶會殺雞迎賀,於是,也就有雞怕冬至的說法了。


樹德漢碩


農村老人見多識廣,社會經驗比較豐富,他們大多都繼承了先人的智慧,而從他們口中傳出的俗語和老話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那麼農村老人說“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在這裡,“鴨怕十四”裡的十四是指陰曆七月十四,也就是中元節的前一天。中元節在我們當地被稱為“七月半”,在這一天,我們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就是緬懷故人,那麼祭祀品必不可少,而此時的鴨子膘肥體壯,正是最好的代替品。另外,進入七月就步入秋季,河水開始慢慢變涼了,生活在河裡的鴨子也逐漸上岸被關進鴨舍或者售賣了。在河裡,他們能夠吃到像小魚,小蝦和其它蟲子,這些小動物簡直就是鴨子的美味。如今,河水變冷了,他們不得不上岸,而且再也吃不到這些“美味佳餚”了,所以,“鴨子怕十四”就是這個原因哦。



我們再來說一下“狗怕夏至”。今天是夏至過後的第二天,也是頭伏的第二天。俗語說的好,“熱在三伏”。夏季過後就正式步入伏天,天氣也一天比一天熱。我們經常看到狗在伏天裡,大多都深著長長的紅舌頭,呼哧呼哧的出氣,從舌頭上並不停的流出口水,這就是夏天太熱的緣故。小狗身上皮糙肉厚,無法排出汗水,他們只有通過把舌頭伸出來排汗。夏季伏天裡,人耐不住高溫就會頭暈腦脹,而狗就更加遭罪了。因此說“狗怕夏至”是有道理的。



冬至寒冬臘月裡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臨近新年的徵兆。在南方很多地方把冬至這個節氣看得非常隆重,像廣東地區普遍都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在冬至這一天,廣東人不僅要吃水餃,還要吃臘雞,臘肉,臘魚等各種美味的燒臘。此外,冬季寒冷,養雞隻吃糧食不長膘,而且很少下蛋,人們養著它虧本。所以趁著冬至該處理的趕緊處理了,得到一些收入好置辦年貨。進入冬至,嚴寒也降臨了,這些被凍的瑟瑟發抖的雞也已知自己的時日不多了。

以上就是老五對農村老人說“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夏冬”的解釋,不周之處,歡迎各位評論指正。

鄖陽老五


更多農村奇聞趣事,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農村知識。

對於一年中夏至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一個節日,在農村裡也有著一些關於夏至這天的一些俗語,比如,狗怕夏至,雞怕冬至,鴨怕七月十四,這些也是根據在農村裡一些老人在生活中體會體會到的一些經驗,這些也作為在農村裡的俗語也是流傳至今,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下這個鴨怕十四,後怕夏至,雞怕冬至的說法,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說的鴨怕十四,這個十四指的是七月十四,沒錯就是中元節的前一天,從題主所提的問答來看,題主應該是廣西人,廣西地區每到中元節的時候,當地人是非常的喜歡吃鴨肉不過確實是這麼回事,以前去南寧出差的時候,當地人都是喜歡吃鴨子,可以說是無鴨不成席,只要是一般的場合就是必須吃鴨子,這個喜歡和北方不一樣,北方基本上是吃雞,對於吃鴨來說,湖南地區也是比較熱衷的一種美食,在廣西的中元節,這個節日在當地也是有些類似於春節的熱鬧,對於廣西人吃鴨子,這裡還有個說法就是吃鴨子屬於祭祀自己的祖先的一種方法,所以當地的鴨子最怕七月十四,這天都會稱為人美食!


狗怕夏至,這句話的意思也是說廣西地區的一種習俗,像廣西玉林這裡每年一度的狗肉節就是全國比較聞名的,夏至後也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當天有吃狗肉和荔枝酒的習慣,然後就是狗肉節的時候,當地也都是狗肉能上席的習慣,覺得在夏至吃狗肉也是能強身健體的,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所以吃狗肉也是一種習慣,所以夏至這天是狗最怕的!

雞怕冬至,在北方有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在農村裡冬至這天有吃雞的習慣,因為冬至這天也是說明了冬天的到來,進入冬天后天氣是非常寒冷的,而且雞屬於溫性食物,對於冬天食用的話可促進體內驅趕寒氣,有暖身體的功效,而鴨子屬於涼性食品,對於去熱有著很好的效果!說冬天裡是吃雞進補的好季節,不僅可以抵抗寒冷的天氣,還能為自己的身體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雞在冬天進補是最好的,在農村裡有著,逢久一隻雞,明年好身體的說法,所以在冬至有些吃雞的習慣,那麼冬至這天是雞最怕的!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全面還望大家補充,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三農堂廣訊


對於鴨、狗、雞來說它們是沒有任何情感的,也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它們的恐懼來自於人們的主觀想象,來自於人們對於它們的覬覦。在整個社會當中,人始終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不管什麼生物,只要進入人的視野中,最終都要落在人們的嘴中。最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變好,越來越多的人對吃的食物越來越講究,人們的生活質量在越變越好。“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這句老話講的其實就是在一下地方的民俗習慣中,他們有吃這些食物的習慣,所以說這些牲畜會害怕這些日子,到了這個日子,它們可能就需要被家裡的人屠宰吃掉。




“鴨怕十四”,鴨肉是我們經常會吃到的肉類,其肉質是非常美味的,深得人們的喜愛。十四特指的是七月十四,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七月十五的時候是“中元節”,在一些地方的人會提前祭拜祖先。當然了也有的地方中元節當天的時候需要吃鴨,所以需要提前宰殺好,中元節吃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在過中元節的時候,一些已經去世的先祖需要回家,但是其過不了奈何,所以需要用鴨子馱過去。二是鴨和“壓”諧音,其目的是壓住不好的事情以及過往的黴運。以上兩種說法,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並不具有任何科學依據,其實中元節吃鴨主要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係,七月十四的時候正是吃鴨子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習慣,北方地區人們就喜歡用雞來祭拜先祖。


“狗怕夏至”,夏至代表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即將到來,也代表著白天會越來越短,夜晚會越來越長。狗和夏至本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人們有吃狗肉的習俗,比如廣西玉林,在這些地方夏至的時候狗自然就非常驚恐,生怕自己會被吃掉。在我國民間其實一直都有吃狗肉的習慣,但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有些朝代禁止食用狗肉,所以人們只能偷偷吃狗肉,狗肉上不了正席其實就是由這裡演變而來的。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已經不講究這些人,人們更多的是講究能夠吃的爽快舒服,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些老的講究,有些地方還會在夏至的時候舉辦“荔枝狗肉節”來宣傳地方。在筆者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不要吃狗肉其實就是最好了,它們為家庭付出了很多。



“雞怕冬至”,冬至一到其實就說明天氣開始真正變得嚴寒,“三九天”也就不遠了。有句俗語這樣說的“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在過冬至的時候,有的地方會有煲雞湯補身體的做法,雞湯具有一定的驅寒的功能。冬至的時候吃雞肉對身體機能有很好的恢復,能夠驅散人身體裡的寒氣。雞怕的是冬至到來以後,人們就會開始來煲雞湯補身體,這樣的話雞能活的日子就沒有多久了。“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這句老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在不同的時間段吃不同的食物對人的身體確實大有裨益,但是對於吃狗肉這件事情從內心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畢竟很多狗是我們非常忠實的朋友。



老農民說事


農村老人說的“鴨怕十四,狗怕夏至,機怕冬至”,意思是說人們有七月十四殺鴨,十五祭祖的習慣。狗怕夏至是說有的地方有夏至吃狗的習慣。雞怕冬至是說,有的地方冬至會吃雞冬補。意思說這幾種動物都害怕成為人們口中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有道理嗎?現在容姐就來為你說道說道。

鴨怕十四

在一些地方,七月十四有十四殺鴨子的習慣。這是因為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的日子。傳說有一家老人很喜歡吃鴨子,後來老人去世了,這家每到七月十五祭奠老人的時候,都會為老人準備鴨子。後來他家的這種做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久而久之,便有更多的人們七月十四殺鴨子,好在七月十五為逝去的老人奉上。因為經常有人在七月十四殺鴨子,所以也就有了鴨怕十四的說法。

狗怕夏至

有的地方,有夏至吃狗肉的說法,還有的地方舉辦了夏至吃狗節。狗狗是人們最忠誠的保護者,也是人們最親密的夥伴。為了補養自己,就把狗狗殺了吃肉,總覺得說不過去。因此在我們這裡,就沒有了這種說法,也不再讓狗狗害怕夏至。不過夏至之後,狗狗太熱了,因此會不喜歡吃東西,容姐家的狗狗,這幾天就是這樣。所以就要更加善待狗狗,做一些它們愛吃的東西,讓它們能快樂的成長。

雞怕冬至

再很多地方,冬至有進補的習慣,因為最冷的三九就要到了,因此人們會提前進補。所以冬至又吃餃子的習慣,人們也會吃雞,羊肉牛肉來補充能量。因為雞是人們在冬至必吃的食材,因此每到冬至的時候,雞都會很害怕。

“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有道理嗎?

人有靈性,動物也有靈性,就比如狗狗不吃狗肉,因為它們能聞到狗的氣味。還有每年定時都會吃雞,鴨,狗,它們也能感覺到的,所以它們會感到害怕,所以說是有道理的。


容姐花語


很多農村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但總能總結出一些有意義的老話俗語,這些俗語不能只從表面文字上理解,更多俗語的背後代表了地區的風俗和飲食習慣,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美食作為代表。“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的說法就是屬於我國南方地區的一些節日飲食習慣。

鴨怕十四:一般人們提起十四就會想到七月十四,這一天被人們稱為鬼節,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是在吃鴨子的說法上賦予了多種含義,一方面是為了祭祀祖先,另一方面這個時節的鴨子也是最肥嫩鮮美的時候,鴨諧音同壓,人們又額外地為吃鴨子加上了祈福的含義。而正月十五是中元節,所以也可以解釋為十四準備鴨子等到中元節食用。



狗怕夏至:古代人們比較信奉“冬病夏治”的說法,所以很多人習慣在夏至的時節進行滋養進補,狗肉能驅寒辟邪補身體,並且狗肉屬於熱性食品,在夏天使用更能祛除身體裡面的溼寒氣。也正符合中醫上所說的“春夏養陽”的說法。所以民間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的說法。


雞怕冬至:冬至又是一個人們重視進補的節氣,進入冬至以後,即將面臨著最寒冷的數九寒天,所以人們常說“冬至進補,來年打虎”,可見人們對冬至食補的重視,各地區進補都有冬至進補的習慣,但是所吃的食品卻略有不同,就拿北方來說,人們喜歡冬至吃餃子來進補,而南方習慣吃雞來進補,雞肉有溫補益氣,調理身體的作用,同樣可以幫助人們抵禦冬日裡的嚴寒。

所以,從以上三句話來看,這些老話都是人們總結出來的關於節氣飲食進補的概括,老話俗語比較詼諧,不直接說進補,用各種動物最怕過的節日來說明人們進補的習慣。這些飲食比較適合南方一些地區的飲食特徵習俗。

你們那裡有“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的說法麼?你怎麼理解這句話?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