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之上,不斷案,他幹這種事,卻成千古佳話

歷史上,東漢末年是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而動盪的社會環境就成了惡疾的溫床,加之

當時低下的醫療技術水平,導致無數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當時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當時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有二百多人。然而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時間,家族中一百多人都是死於當時的流行惡疾——傷寒症。

公堂之上,不斷案,他幹這種事,卻成千古佳話

當時的一些庸醫更是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看病診脈,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賺昧心錢。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面對惡疾的肆虐加之庸醫當道,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因此,痛下決心,潛心研究,一定要解決傷寒症這個難題。他開始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湯液經法》等古代醫書,結合他的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公堂之上,不斷案,他幹這種事,卻成千古佳話

但是張仲景的家庭背景以及其父親對他的期待,促使他還是進了官場。在漢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仲景承襲家門,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成了長沙太守。而長沙太守,相當於現在的湖南省省長。雖然張仲景成了長沙太守,但還是不放棄學醫。

張仲景在職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為了方便老百姓看病,張仲景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端坐地大堂,不問政事,讓百姓前來問診看病。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


公堂之上,不斷案,他幹這種事,卻成千古佳話

由於東漢王朝動盪不安,為了避亂,張仲景後來辭官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現在家喻戶曉的“六味地黃丸”就是改良自《金匱要略》中的“八味丸”。

“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也。仲景之後,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於時,閉門著書,以為傳道之計”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 越顯露出來,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

“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清 · 張志聰

“然仲景為醫中之聖,尚未見許於當時”


公堂之上,不斷案,他幹這種事,卻成千古佳話

後來《傷寒雜病論》流傳到海外,也非常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註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超過千人。

張仲景是當時主流社會的一個異類。雖然他撰寫的《傷寒雜病論》,被後世一致奉為經典著作。但在當時名聲不彰,因此正史中沒有他的地位。就像很多偉人,到後世才會被世人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