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無力埋葬家人,鄰居劉繼祖好心贈給他墳地,日後得到怎樣的報答?

文史磚家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農民皇帝,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其實朱元璋的童年已經不能用不好來形容了,而是十分的慘!朱元璋小時候每天生活在自家祖傳的茅草房中,這個茅草房採光極好、冬涼夏暖,冬天刺骨的寒風輕易刮進屋裡,夏天有悶熱潮溼、蚊蟲遍地。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朱元璋家裡已經不是窮了而是慘,所以他很小就找了份工作,給當地地主劉德家養牛放牛。雖然朱元璋也很想讀書,但是老爹朱五四肯定是付不起私塾先生學費的,所以就這樣他什麼事也沒有做,老老實實地幫地主劉德放了十二年的牛,因為他得自己掙一口吃的。

終日放牛的朱元璋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就是存一點錢,到自己長大後託人給說一房媳婦,然後向父親朱五四一樣生幾個孩子,等他們長大一些就讓他們去小劉德家裡放牛,這就是當時正值十六歲的朱元璋的人生軌跡。

但是意外來臨了,不只是僅僅影響朱元璋一人命運的意外,這場意外席捲了當時中國大地上所有的人。此時的中國處在元帝國的統治下,這些遠道而來的蒙古人根本不把老百姓當人看,他們把人分為幾等,漢人被視作最下等的人,而且經常要面對各種統治者隨意開創的徭役賦稅。就算已經這樣還不夠,他們甚至想把漢人殺完,把糧食作物全部種成草地用來放牧。

就在這樣的高壓統治六十餘年後,漢人們終於忍受不了了。公元1344年,黃河出現氾濫,山東河南出現了幾十萬無家可歸的流民。除此之外,安徽淮河沿岸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旱災發生後隨之又爆發瘟疫,整個安徽因為瘟疫和飢餓而死的百姓不計其數,這兩件災情也成為了壓垮元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客觀來說,當時的元順帝也下令救災了,詔書下達以後,中書省的高官們開始籌備糧食和銀兩,當然自己趁機肯定會拿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賑災物品下發到省裡,省裡高官再拿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隨後物資轉運一層一層下發,然後被一層一層地“拿一點”,到了災民手裡還有多少呢?不好意思,只有稻穀殼了,就這你不搶還沒有。

只靠稻穀殼自然是吃不飽的,隨後慘劇發生了,旱災發生後,四月初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餓死,只隔了一夜,朱元璋的大哥也餓死了,又過了兩天大哥的兒子餓死,四月二十二,朱元璋的母親陳氏餓死。

而這只是發生在朱元璋一家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當時元朝的統治下遍地都是。本來好好的一個家,僅僅半月什麼都沒有了,當時才十七歲的朱元璋看著他們一個個地離去,除了痛苦,再沒有一點辦法。

可是哭完之後總是要讓家人入土為安的,但他沒有棺材、沒有壽衣、連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朱元璋不認識什麼人,只能跑去求自己的老闆地主劉德,求劉德看在父親給他當了一輩子佃戶的份上,求劉德看在他給劉家放了十幾年牛的份上,找個地方埋了他家人。

然而等朱元璋抬著屍體來到劉德家門外時,劉德卻因為感覺死人太晦氣,趕緊招呼下人用棍棒將他們趕走了。劉德還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你父母兄弟死了,關我什麼事,給我幹活,我也給過他工資,劉德的解釋除了殘忍冰冷但卻也是事實。

只是朱元璋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輩子,卻在死後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被拒絕的朱元璋把屍體重新搬回了自家四處漏風的茅草屋中,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哭聲驚動了朱元璋的發小劉英,他跑回家求自己的父親劉繼祖,劉繼祖家裡情況還算不錯,聽聞情況的劉繼祖帶著兒子又跑回了朱家,然後把朱元璋好好地安慰了一番,還出錢出地把他的父母兄弟安葬了。

後來,當上皇帝的朱元璋為了報答當年的恩情,朱元璋將劉繼祖封為義惠侯,並且還讓他的子孫永受大明的庇佑。其後,劉氏成為在老家鳳陽,朱元璋最為信任的家族。劉繼祖的後代便一直生活於中都鳳陽,在朱家皇朝下,劉家都能享受各種優待與賞賜源源不絕,可謂是與明朝同壽。

而當時拒絕朱元璋的地主劉德,在聽聞朱元璋成為皇帝以後跪在地上磕頭認錯,痛罵自己狗眼看人低。朱元璋也沒有得志報復,反而賞賜他良田30頃,還免除了十年的賦稅。


李泉湧


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的確很窮,父親死後,沒錢安葬,只好由他和二哥兩人抬著父親去後山的亂墳崗安葬。抬至一拐角處,說也奇怪,本來好好天氣,突然電閃雷鳴,下起傾盆大雨。兄弟二人只得找一山洞避雨。等雨停出來一看,頓時傻眼了,原來放父親的地方,發生山體滑坡,父親的影子都沒有了。又因那山坡是領居劉姓地主家的地,名叫劉繼祖。兄弟二人只好哭哭啼啼到劉繼組家請罪,那劉繼祖也算開明之人,反正那塊地也沒什麼用,就做個順手人情送給他家做祖墳。也算好心有好報,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僅給了他許多錢財,還封他為"義惠侯”。所以說人"不以善小而不為"的確是有道理。


車工00


早年的朱元璋的確非常慘。十七歲那年,朱元璋的父母、長兄相繼去世,而且相隔不到十天。那時的朱元璋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不管怎樣,自己的父母和哥哥總要想辦法安葬。要安葬首先要弄塊墳地。

朱元璋家是佃戶,自己沒土地,也不忍心將至親隨意扔在荒郊野外,所以只好去找地主劉繼德商量。哪知劉繼德卻是個刻薄寡恩的人,不僅不給地,還罵了朱元璋一頓。朱元璋沒有辦法,和二哥商量,準備把父母和大哥葬到遠處無主的山谷中。

朱元璋家中窮得叮噹響,所以也備不了棺材,也沒有馬車、牛車什麼的,只用破衣服包了一下,用繩子拖著屍體就上路了。山路崎嶇,屍體又重,繩子不堪重負,在半路斷了。於是,二哥就讓朱元璋留在原地,自己則回去再找繩子。

沒料到,二哥走後不久,天就下起了大雨。朱元璋只得在附近找了棵樹避雨。據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就在朱元璋躺樹下避雨的時候,聽到空中有神仙問:“是誰沒經允許就動了我的土地?”然後,隱約有個人說了朱元璋父親的名字。神仙說:”是他啊?那就算了。“話音剛落,就颳起了暴風,一時間飛沙走石,樹斷枝折,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來。

好不容易雨過天晴,朱元璋跑過去一看,屍體已陷入了土地之中。而這個地方是劉繼德的哥哥劉繼祖的。劉繼組為人與其哥哥不同,十分地樂善好施。他知道這件事後,就主動把那塊埋屍地送給朱元璋了,也就是今天明皇陵的所在地。

朱元璋當皇帝后,劉繼祖已經去世了。但朱元璋一直記著他的恩德,連發三道指令,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夫人為義惠侯夫人。劉繼祖的兒子劉英早年就投奔朱元璋,一直作為朱的貼身侍衛隨侍左右。

後來朱元章重修明皇陵,並設立了皇陵管理處——祠祭署,命劉英擔任署丞,其官職子孫世襲。到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章又下令將劉繼祖夫婦配享朱元璋的父母,一起接受皇家祭祀。不得不說,這個規格實在是太高了。

總的來說,在朱元璋的關照下,劉繼祖的子孫後代在有明一代日子過得還是比較滋潤的。


鄣南煮史


我是兇猛青史,我來回答!

朱元璋小時候叫做朱重八,翻譯翻譯,就是朱八八的意思,他的爹叫朱五四,他們一家為啥叫這些奇怪的名字呢,因為在元朝的時候,身份卑微的人,連正兒八經的名字都不配有。

十七歲那年,朱重八的父母和兄長接連去世,死者為大,家裡再窮,也要找塊地方安葬親人啊!

這天,有人哭哭啼啼捶打地主劉繼祖家的門,劉繼祖打開門,門口站在兩個小夥子,並提出了一項要求!

剛聽到這個要求時,劉繼祖內心其實是拒絕的,見過討飯,見過借錢,沒見過討要墳地的!

這個要求雖然很過分,不過劉繼祖念在兩個小夥一片孝心的份上,批了一塊地給兩個小夥。

朱元璋是個念舊情的人,成為義軍領袖以後,就把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帶到身邊做了貼身侍衛。

當了皇帝以後,朱元璋越發感念劉繼祖的恩德,大手一揮——封個侯吧!

劉繼祖被封為“義惠侯”,子孫世襲罔替。

而以前朱元璋用來安葬父兄的地方,被列為明皇陵。

朱元璋也是個實在人,貼心地考慮了劉繼祖子孫的就業問題,因人設崗,成立了專業機構——祭祀署。

劉家子女都被國家安排了一項光榮任務——守墓!

總得來說,劉繼祖用自己的善舉,恩德了子孫,好人還是有好報啊!


兇猛青史


朱元璋在建國時,共分封了6個公爵和28個侯爵,這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戰功赫赫,併為明朝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有兩個人是個例外,他們沒有尺寸之功,也沒有為明朝出過半分力,卻都被封為侯爵,比劉伯溫都要高出一頭。

這兩個人,第一個叫做李貞,他是朱元璋二姐的老公。朱元璋少年時,家裡人都被餓死,他自己也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還好當時李貞夫婦家裡有些餘量,所以就經常救濟朱元璋,這才讓朱元璋沒被餓死。對此,朱元璋是銘記於心。

後來,因為天下大亂,李貞家也漸漸也支持不下去,朱元璋的姐姐也因飢困而去世,走投無路之際,李貞只好就帶著兒子李文忠找到在紅巾軍中剛剛發跡的朱元璋。

朱元璋二話不說,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還把這個外甥當成親兒子一般培養、重用。



明王朝建國後,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而這位外甥李文忠直接被封為曹國公,位列大明六公爵之一。當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時也沒有忘了姐夫李貞,他下詔封李貞為恩親侯,恩親這個爵號的意思不言而喻,幾乎就是明著說:“這爵位就是專門給我姐夫留的!”

不僅如此,李貞去世後,朱元璋更是破例給了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贈李貞隴西王,諡“恭獻”,並賜祖上三世王爵。要知道,在明初能夠獲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達、湯和以及李貞的兒子李文忠三人而已,由此可見朱元璋心裡有多重視他的這位姐夫。

接下來的另一位無功而獲侯爵之人,正是給朱元璋贈送祖墳的人,他叫做劉繼祖。劉繼祖是朱元璋的同鄉,也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富戶,當年朱元璋家就是劉繼祖堂弟劉德家的佃戶,專門給劉德種地,而朱元璋則給劉德放牛。

後來,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貧困飢餓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貧,還沒有立錐之地,根本沒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願自己的父母被隨便埋在亂葬崗,就去找自己的東家劉德,希望他能夠賞賜一塊薄地來安葬自己的父母,畢竟自己全家給劉德做牛做馬這麼多年。

但是,劉德卻毫不客氣的拒絕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來,朱元璋的父母雖然給自己做牛做馬這麼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報酬,從法禮上來說算是兩不相欠,自己實在沒有理由來幫助朱元璋。

更何況,朱元璋既然沒錢沒地,就隨便找個地方埋掉自己父母即可,又何必要專門找耕地來安葬呢?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嗎?加上這年頭人命如草芥,活著的人有誰願意搭理已死之人。



被拒絕後的朱元璋真的絕望了,這天大地大,竟然沒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然後,就在朱元璋最絕望的時候,劉德的堂兄劉繼祖發了善心,他主動找到朱元璋,送給了朱元璋一小塊自家的荒地,朱元璋這才得以讓父兄入土為安。同樣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遠銘記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國之後,朱元璋就在劉繼祖給他的那塊荒地上大興土木,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們現在安徽鳳陽的明皇陵。同時,朱元璋也沒有忘記當初給自己這塊地的劉繼祖。

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記他當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且這個義惠侯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雖然劉繼祖已經去世,但他的兒子卻可以繼承這個爵位。

另外,劉繼祖妻婁氏也被朱元璋敕封為侯夫人。此後,終明朝兩百七十六年,劉繼祖的子孫後代一直世襲該爵位,享受明朝給他們的恩澤。

這樣的榮幸,恐怕是當初劉繼祖沒有想到的吧。當時的他,絕不會想到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善舉,居然給自己的後世子孫換來近三百年的貴族身份和榮華富貴!而那位“為富不仁”的劉德,朱元璋並沒有“睚眥必報”,反而賞了他一些土地,並免除其多年徭役、賦稅。

當然,這也說明劉德當年並沒有過分為難朱元璋。試想,如果朱元璋全家是被劉德的為富不仁害死,劉德全家人的腦袋恐怕都不夠砍,所以事後的劉德恐怕也時常會在夢中驚醒,還好自己當年沒把事情做得太絕。

當然,面對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貴,劉德恐怕也會多次在午夜時分抽打自己嘴巴,畢竟這個富貴本來應該是他的。


我是趙帥鍋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等朱元璋想起劉繼祖時,他已魂歸天國。

《萬曆野獲編》載:“洪武十一年,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鳳陽祭祖時,想起了這位曾經在自己無錢無地安葬父母、長兄時大方善心的賜予安葬土地的劉繼祖,可正準備找到他,然後給予他豐厚的回報時,朱元璋卻得知他已死。



當然朱元璋還是沒有忘記劉繼祖曾經的恩情,他還是下令追贈他為義惠侯,准許世襲罔替,並誥封還健在的妻子為侯夫人。

話說朱元璋雖後世對其褒貶不一,有說他暴,有說他狠,但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對底層的百姓還是非常不錯的,甚至可以說是厚待。



首先朱元璋是中國百餘位皇帝中,唯一一位允許及鼓勵百姓上訪的皇帝。在當時如果地方官在徵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時出現違法亂紀的情況,百姓可直接向上級官吏舉報,上級官吏必須接受上訪,且需第一時間查清事實,給百姓一個交代,而如果上級官吏不接受上訪,則會被嚴懲。



同時朱元璋還是第一個打破“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傳統的皇帝,他第一次賦予了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權力,當時若是百姓認為這個地方官有違法亂紀的行為,百姓可直接手拿大誥,前往府衙捉拿貪官汙吏,然後將其扭送至上級官吏,交由他依法處置。



只能說朱元璋能開創這龐大的大明帝國,不是沒有道理的,能以一個乞丐之身做到九五之尊,中國歷史上恐怕是少之又少,而能做到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整個封建史上也只有朱元璋一人爾。

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莫過於他的善始善終,從起兵反元到開創帝業,朱元璋始終都能做到勤政愛民,廣施德政。為了更好的治理整個天下,他可以在8天時間內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勤儉節約,要愛民如子,他每天早飯只吃“蔬菜,外加一道豆腐”。在造龍椅的時候,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他都要求用銅替代。



可以說,朱元璋對百姓的好是真心實意的,若不是如此,恐怕他也開創不出這龐大的大明帝國吧!


澳古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人是最典型的開國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壓倒一切!對於可能危及明王朝穩定和長治久安之人,朱元璋從來不會手軟,更加不惜牽連數萬人、大開殺戒,著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便是血淋淋的例證!但是,沒有了政治的大前提之後,朱元璋卻又展現出了溫情的一面。



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朱元璋封了兩位沒有寸尺軍功的侯爵,一位是恩親侯李貞,另一位是義惠侯劉繼祖。恩親侯李貞是朱元璋已故二姐——曹國長公主朱佛女的丈夫、追贈岐陽武靖王李文忠的父親。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唯有這位二姐夫李貞家還有些餘糧。因此,李貞夫婦時不時就會救濟救濟這位弟弟,而此舉讓朱元璋記了一輩子。



因為元末的戰亂,李貞家漸漸也支持不下去了,這時候李貞帶著兒子李文忠找到了在紅巾軍中剛剛發跡朱元璋。朱元璋二話不說,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而且還把外甥李文忠改為了朱姓,當親兒子一般培養、重用,直到明王朝開元建國前夕才又改回了李姓。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時也沒有忘了姐夫李貞,先封李貞為恩親侯,恩親這個爵號幾乎就是明著說:“這爵位就是專門給我姐夫留的!”不久以後,因為李貞的兒子李文忠受封曹國公的緣故,李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封為了曹國公!明初的公爵,除了這位曹國公李貞,那可都是獨當一面的風雲人物!不僅如此,李貞去世後,朱元璋更是破例給了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贈李貞隴西王,諡“恭獻”,並賜祖上三世王爵。這就更加不得了了,明初能夠獲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達、湯和以及李貞的兒子李文忠等少數幾位開國元勳!



接下來再說一說義惠侯劉繼祖。劉繼祖是朱元璋的同鄉,算是當地的富戶吧。朱元璋未發跡前家中赤貧,父兄去世後無處下葬。其實,最初朱元璋想到的並不是劉繼祖,而是自己的東家劉德。朱元璋家是劉德家的佃戶,朱元璋原本想著自己父兄為劉德家辛苦了一輩子,希望劉德能夠看在這個份上給自己一塊薄地安葬父兄。可這位劉德偏偏不是個喜歡助人為樂之人,一口便拒絕了!就在這個時候,劉德的哥哥(一說堂兄)劉繼祖發了善心,主動找到朱元璋,送給了朱元璋一小塊自家的荒地,朱元璋這才得以讓父兄入土為安。同樣是一件小事,朱元璋也記了一輩子!



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朱元璋在原來那塊荒地之上為自己父母兄長建起了氣勢恢宏的鳳陽皇陵(即今明皇陵)。同時,朱元璋也沒有忘記當初給自己這塊地的劉繼祖。彼時劉繼祖實際上已經謝世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堅持要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且這個義惠侯爵位是世襲罔替的!恐怕劉繼祖自己都沒有想到,當初自己一個小小的善舉,居然給後世子孫換來了二百餘年的貴族身份和榮華富貴!而對於那位“為富不仁”的劉德,朱元璋並沒有“睚眥必報”,反而以德報怨,賞了劉德一部分土地並免除了其多年徭役、賦稅。可是,這一切和世襲罔替的義惠侯爵位比起來算什麼呢?不知道劉德四下無人時會不會為當年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呢?



現在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屠戮功臣等等。但是,對於親人和沒有政治利害衝突的外人,朱元璋還是非常人性的。身為帝王、九五之尊,能夠不忘貧賤之時給自己伸出過援手的人,朱元璋比起陳勝之流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農民工歪說歷史


劉繼祖本人倒是沒有等到朱元璋衣錦還鄉那一刻,朱元璋衣錦還鄉的時候劉繼祖已經去世多年了,這個消息還是朱元璋還鄉之後從前東家地主劉德口中得知的,也不知道朱元璋有沒有後悔沒有見到劉繼祖最後一面。

但是朱元璋真是個有恩必報的明君,即便恩人已經不在世了,也要照顧上他的子孫。不顧眾人議論堅持追封恩人劉繼祖為義惠侯,並且這個爵位是世襲的哦(也就是這大明朝能有多少年無重大變故上這爵位就保多少年)。大家都知道丞相是官至一品,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哦。至於侯這個爵位在可是“超一品”哦,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侯並不算是官位,不能跟官位進行比較,但這個僅授予皇親國戚和對國家有特大貢獻的臣子(當時只有外姓人來說只有一直忠心耿耿陪著打天下的湯和以及劉繼祖最先獲得爵位哦)已經是天大的殊榮。

無論怎麼說至少保證了劉繼祖的子孫帶著榮恩眷顧,即使不能算榮華富貴用之不盡也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辛勤勞作也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了,加上身份所在也多多少少會受一些照顧不會被人欺負吧。

我想劉繼祖在天上看到因為當時自己的善舉惠澤到自己的子子孫孫,也是甚感欣慰了吧。

所以說我們平時做人呀,還是要多行善舉,能幫則幫,所謂種善恩得善果,萬一哪一天你就吃到了這甜美的善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呢?




小小螞蟻


1366年3月,朱元璋在知道自己家鄉被收服後心裡非常高興,要知道朱元璋自從加入郭子興的義軍後,13年都沒有回到家鄉了。所以心裡非常想念家鄉,這一次一定要回家看一看。

朱元璋富貴還鄉,到底有什麼目的呢?分享榮耀,思念故鄉那是肯定的。還有就是可能要報恩和報仇了。

朱元璋的父親名叫朱五四,因生活貧困,搬到了濠州鍾離太平鄉孤莊村,靠租種地主劉德家的幾畝地為生。

地主劉德為人十分刻薄,朱五四一家沒少受他的欺負,朱元璋年少的時候,給劉德家放牛,也沒少遭到劉德打罵。這倒是還不是關鍵的,1344年,濠州接連發生旱災、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長在半個月內先後離世。朱元璋與二哥找到地主劉德,跪求於他,希望看到父母為其辛苦一輩子的份上,給一角地來安葬逝者。

任憑朱元璋兄弟涕淚俱下,苦苦哀求,地主劉德就是不給地,反而惡語相向,厲聲斥罵朱家兩兄弟。此時朱元璋的內心是崩潰,或許在他看來,這個劉德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心裡想著將來一定要報復。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被感動了,他就是劉德的哥哥劉繼祖,他同意將朱五四葬在自己的土地上。

這當年的一幕幕,朱元璋永遠都不會忘記,他策馬疾馳,在護衛們簇擁下,終於回到了闊別13年的家鄉!村民們做夢也想不到,當年村裡最窮的朱五四家,竟然出了大官,那個放牛娃朱重八竟然做了吳王,已經成為“準皇帝”。朱元璋對前來叩拜自己的鄉親們,當眾宣佈以後鄉親們就是陵戶,每戶均賜予地,免徵賦稅。

 

鄉親們十分高興,但有一個人卻十分害怕,躲躲閃閃的藏在人群當中,生怕朱元璋發現他。但朱元璋早就留心此人。自己當年那樣對待朱家,劉德能不害怕麼?老頭見勢不妙,趕緊跪在地上,向朱元璋求饒。

或許鄉親們也認為這個劉德死定了,但沒想到朱元璋卻把他攙了起來,說道:“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朱元璋不僅沒報仇,還送給劉德一份厚禮,賜地30頃,並免除10年的賦稅、徭役。當然朱元璋也沒忘記已經過世的劉繼祖,他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來報答他當年的贈地之恩。





歷史談論社


朱元璋建立明朝,按功行賞,共分封了6個公爵和28個侯爵,這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戰功赫赫,併為明朝立下過汗馬功勞,比如6公爵: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由此可見封侯拜爵是得多困難。

但是其中有一個人偏偏是個例外,他對大明建國沒出過半分力,卻也被封為侯爵,和一眾經歷槍林彈雨的將軍元帥平起平坐。

這個人就是義惠侯一一劉繼祖。

那為什麼毫無戰功的劉繼祖可得以封侯呢?

贈地葬親

元末,社會矛盾普遍激化,不僅官府的賦稅、徭役征斂極其繁重,而且蒙、漢及各族的貴族、官僚、地主和寺院又瘋狂兼併土地,追加地租,奴役佃戶及其子女,甚至將佃戶隨田轉賣。加之朝政腐敗,貪風熾盛,自然災害頻仍,廣大農民紛紛破產,餓殍載道,哀鴻遍野。

伴隨著不堪忍受的階級壓迫的,還有極其殘暴的民族壓迫。

同廣大勞動人民一樣,朱元璋一家也過得特別辛苦,全家佃種地主的幾十畝地,拼死拼活地幹活,打下的糧食有一多半得給地主交租,剩下的往往不夠一家餬口,遇到災荒年月,生活就更加困苦。有時年景稍好,地主就要加租,如不同意,即被奪佃,不得已就得不斷的遷去別的地方種地,成為流佃,這樣的人家也不受地主待見。

  •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應了猶太效應,越窮的人越倒黴。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難——旱災,蝗災,加上瘟疫。

好幾個月滴水不下,土地龜裂乾涸,莊家巨量減產,幾乎死絕。人們面臨十年不遇的旱災,偏偏這時候,天空飛來一片烏壓壓的蝗蟲,把農民僅有的一點希望奪走,接下來就是饑荒,到處是災民,餓殍福地,哀鴻遍野。

  • 頓時,瘟疫大起,太平鄉的人,接二連三地病倒。已經吃了多少時候的草根樹皮了,病一起就挺不住,開頭只覺得渾身無力氣,接著是上吐下瀉,不到一晝夜便斷了氣。起初大家還不理會,到了一個村子裡一天死去了幾十個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時候,明白這是上天在降罰,散佈瘟疫來收人,才著了慌。不管“在數的難逃”的老話,還是逃命要緊。各村莊的人攜兒帶女,只要有親戚朋友家可投奔的,連家裡的病人都顧不得了。不過幾天工夫,太平鄉數得出的十幾個村子,便鬧得人煙寥落,雞犬聲稀,顯出一片淒涼黯淡的景象。

  • 朱元璋的一大家子人到最後死的就剩下兄弟倆,這倆兄弟只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更難的是家裡沒有一貫鈔、一錢銀子,買不了棺木,更談不上墳地。田主呢?幾年的主客,想來總該施捨佃戶一塊埋骨之地,便去哀求地主劉德能施捨一塊地給父母安葬,誰知不但不理會,反而“呼叱昂昂”。
  • 鄰舍們都覺得難受,傷心。正沒計較處,同村人劉繼祖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塊地。兩兄弟磕頭謝了,真是一頭有了著落。但是,衣裳呢?棺槨呢?還是沒辦法。只好將就把幾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墳地草葬。兩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還未動手挖坑,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像塌下來似的。兩兄弟躲在樹下發抖,約夠一頓飯時,天霽雨晴,到墳地一看,大吃一驚,屍首不見了。原來山腳下土松,一陣大水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屍首,薄薄的一個土饅頭,俗話叫作“天葬”。三十五年後,朱元璋寫《皇陵碑》時,還覺得傷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漿。”

劉繼祖

就這樣靠著劉繼祖給的地,天葬了父母,也算是了了心中的一塊心事。

到朱元璋稱帝后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給劉繼祖封侯!

他的這個決定難免會惹來開國功臣們的埋怨,他們的爵位是用命換來的,即便是輔佐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劉伯溫也只被封了個伯爵,這劉繼祖只給了一塊地便被封為侯爵,自然有人會不服氣。

當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理由,沒有爹孃的養育,哪來的朱元璋?沒有劉繼祖的慷慨,朱元璋怎麼安葬爹孃?沒有劉繼祖的慷慨,或許他的生命軌跡便不會是這樣的了。

所以,朱元璋最終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封劉繼祖的夫人為侯夫人,劉繼祖一家也因此世受明朝皇恩,一直到明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