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人擀麵多?為什麼?

上港武磊王者歸來


這個主要和地域與個人喜好有關,有些地方機器做面多,有些地方手擀麵多;有些人喜歡吃機器做的面,有些人喜歡吃手擀麵。

機器做的麵條與手擀麵條:

1.從製作上說:機器麵條所加的水量較少,手擀麵條水量較多;這樣的話機器麵條相對來說,貯存時間更長一點。

2.從煮制時間上說:由於機器麵條製作時的原因,含水量較少,煮制時間上要比手擀麵更久。

3.從口感上說:手擀麵製作時,用手掌往前推揉,使麵糰不斷的變換角度,受力均勻,手擀麵吃起來更筋道,機器面口感略差一些。

但總的來說,還是以北方為主,北方盛產小麥,南方盛產稻米,所以北方習慣以麵食為主,久而久之對面條的製作上,也相對比較專研與創新,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麵食。如:陝西油潑面、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河南燴麵等。

一碗小小的麵條,承載了一座城市悠久的歷史和美食文化;不管是豪華版,還是樸素版,永遠都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我的家鄉味道是:一碗"戶縣手擀麵",你呢!






食光時光


不能籠統地說北方人!

南方人吃麵也很多,比如重慶,以重慶小面出名。我有次去一家重慶小麵館,裡面竟然沒有炒飯,只有麵食!

當然,總體來說,是北方人擀麵多,但其中又有區別,容我慢慢道來。

北方地區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西北,華北,東北。

其中,東北地區是水稻的主產區,東北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吃米飯,和南方人一樣,因此,擀麵少。華北人,典型的是河南人。我大學時候有兩個河南的同學,他們告訴我,在河南吃飯的時候,往往是拿著饅頭就著菜,麵條雖然也常吃,但次數不如饅頭。這在當時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我一年到頭都吃米飯,以為所有人三餐都吃米飯,這是我第一次發現不同地方的人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區別。最後是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典型的是陝西甘肅,以蘭州拉麵出名,我大學有一名甘肅的同學,的確十分喜歡吃麵食,每次去食堂吃飯大多吃麵。

因此,按照我的親身體會,要說哪裡人擀麵多,我的排名如下:

西北>華北>西南>東北>中南、東南






圍觀的貓咪群眾


你好,我是三斤。哪裡人擀麵最多?我看了下答案,發現大部分說是北方,在精確到河南,河北,山西。具體的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哪裡擀麵的人最多。我生活在豫北,我們這裡別說擀麵了,平時吃的麵條也是買的多,自己壓的少,雖然有面條機。偶爾會擀麵條吃,還是擀麵條吃著好吃,筋道!不過我們這的街上確實買賣手擀麵的麵館挺多。

我們這個地區也是米麵換著吃了。年輕的一代不願意吃麵條了。河南其他地方的主食不清楚,沒去過。山西那邊的麵食也挺多的,擀麵多的地方沒感覺哪裡人是天天或者是每次吃麵條都自己擀麵的。

我家裡甚至還有擀麵的那種大擀仗,就是半人高的那種。就是用來擀麵的,但是沒有相匹配的案板了。聽我說那擀麵杖好多年了,可能她們那一代喜歡自己擀麵吃吧!我家的那種比下圖這個長度和直徑都大兩倍還多


肥三斤


我覺得北方人,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一代。

我對手擀麵特別的喜歡,記憶中四五歲就看姥姥擀麵,從小就吃一直沒吃夠,而且只有吃麵條每次都能吃撐到。還記得小時候姥姥做的手擀麵味道有些怪怪的,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是雜麵,好幾種豆類磨的面和白麵混合在一起豆香味特別濃郁。

吃的最多的還是白麵的,一斤麵粉放上二個雞蛋五克鹽半斤水,把面活好醒十分鐘,放上薄面用大擀麵杖擀,薄面可以選擇白麵,也可以選著玉米麵,用玉米麵做薄面擀出來的麵條,煮熟後特別的香。

我家是河北的,我們那裡吃手擀麵好多菜碼和滷,黃瓜絲,綠豆芽,豆嘴,韭菜,豆角,胡蘿蔔絲,芹菜丁等,半碗條半碗菜,在澆上滷子,放上點炸好的花椒黑油,(黑油是棉花子炸的油)經常吃的滷有西紅柿雞蛋,尖椒肉絲,炸醬,肉沫茄子,肉沫豆角,調好的麻醬等尤其夏天是特別美味爽滑的美食



哎呦喂小喬美食


南方人吃麵也很多,比如重慶,以重慶小面出名。我有次去一家重慶小麵館,裡面竟然沒有炒飯,只有麵食!

當然,總體來說,是北方人擀麵多,但其中又有區別,容我慢慢道來。

北方地區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西北,華北,東北。

其中,東北地區是水稻的主產區,東北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吃米飯,和南方人一樣,因此,擀麵少。華北人,典型的是河南人。我大學時候有兩個河南的同學,他們告訴我,在河南吃飯的時候,往往是拿著饅頭就著菜,麵條雖然也常吃,但次數不如饅頭。這在當時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我一年到頭都吃米飯,以為所有人三餐都吃米飯,這是我第一次發現不同地方的人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區別。最後是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典型的是陝西甘肅,以蘭州拉麵出名,我大學有一名甘肅的同學,的確十分喜歡吃麵食,每次去食堂吃飯大多吃麵。


重慶大廚許平


這個問題範圍太大,還是說說自己的經歷吧。雖說一城一味,但是大部分人應該還是習慣於自己家鄉的味道,我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許昌人,雖然從04年開始就到外地上學,但是最喜歡吃的面還是家鄉的手擀麵。

其實許昌的麵食種類很多,回民街的燴麵和熗鍋面,八一路的餄烙面和手擀麵都是我每次回去必吃的,至於是哪家店就不在這裡囉嗦。

早些年的時候,一般回許昌都是吃燴麵或者熗鍋面,可能是由於小時候的習慣,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最喜歡古槐街的熱乾麵,許昌熱乾麵和武漢熱乾麵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小時候很愛吃,直到有次吃完熱乾麵拉肚子後,就就把熱乾麵戒了,開始該吃燴麵和熗鍋面。

之後幾年,由於工作的關係,大概有三年時間沒回過許昌,然後回去的時候發現之前常去吃麵的地方都拆遷了,於是就和大小聯繫,一見面說想找地方吃麵,結果直接帶我去了一家以前都沒聽過的店,可能是最近新開的,主打手擀麵,真是手擀,有人點面,門口廚師直接上手擀麵。

要的就是這個味,就愛純手工,價錢也不貴,大碗才十塊,三種臊子自己選,還可以自己拌成蒜麵條,簡直不能再過癮,那天我在哪家連吃三碗,除了雞蛋西紅柿的沒吃,其他三種一樣一碗,還吃得乾乾淨淨。發小兒當時就看呆了,直呼沒想到一把年紀了胃口還這麼好。

後來基本上每次回去都會來一碗,今年年前剛好有時間,就把大學幾個兄弟叫到許昌聚了聚,中午去的很有逼格很有特色的酒店,大家吃得很開心,下午打完球吃完飯的時候,兄弟幾個說晚上要吃許昌特色,我想都沒想直奔那家手擀麵,一人一碗麵配上許昌本地的特色涼菜,點了個燜子配上路上買的驢肉,把哥幾個吃得那叫一個盡興,一致認為中午就該來這裡,吃著過癮又盡興。

晚上去泡溫泉的時候老大和老二還一直說許昌也經常來,竟然沒發現這家手擀麵,真是虧大了。本來約好了過年的時候抽時間還來許昌呢,結果這疫情鬧的都宅在家裡寸步難移,現在想想,等到疫情結束,我回許昌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來三大碗麵,還是老規矩,除了不要雞蛋西紅柿的,其他的一樣來一碗。

現在也就只能想想了,夢迴大許昌,三碗不重樣,一個字,爽!


稀噥


我所知道的應該是陝西、河南的人特別愛吃麵食,去過西安,那裡隨處可見的麵館。麵條有寬的、窄的,還有各種吃法,而且面的量特別大,感覺就像端著一個小盆,看他們吃的津津有味,你就會特別想去嚐嚐,對於陝西人,來一碗麵是挺幸福的。另外重慶、武漢、河北、甘肅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面。我的祖籍是山東,山東人也特別喜歡吃麵,而且當地也是以種植小麥為主,基本上都是麵食。小時候特別喜歡吃姥姥的手擀麵,有時不愛吃飯或是感冒不舒服,只要吃上一碗姥姥的手擀麵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姥姥常常調侃我說:“哦 你不是生病了,是饞麵條吧”。很懷念那幸福的童年時光。



一林竹


我們那兒擀麵多啊。

從小到大,感覺每天中午老媽都會擀麵條,早上稀飯,晚上米湯,都成一個公式了。逢年過節,老表到我們家都會說:“姑,今天吃擀麵條吧。”

忘了說了,我們是河南周口農村的。

另外,我們北方平原都是以麵食為主,擀麵條也是很多的,君不見好多面館都主打手擀麵嗎?儘管沒見過他們是不是真的手擀出來的。

一次到山東出差,在一個小鎮上尋找手擀麵吃,真的找到一家手擀麵館,麵條還真是一個阿姨手擀出來的。啥都不說了,來一碗擀麵條。

擀麵條還是很費勁的。


廢樺林


擀麵多的應該是我們河南省的農村。河南省主要的農作物就是小麥。在我們安陽家家戶戶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面食,手擀麵家家都會做。我家這一段宅在家裡,手擀麵吃了不下二十次。因為農村人沒有工作壓力,空閒時間多,所以有時間安排生活。手擀麵估計城市裡的人大部分都不會做,即使會做也不一定有時間吧。


老左趕潮


手擀麵我感覺還是我們河南洛陽這邊多吧,從小時候掛麵貴,就一直吃的手擀麵,只有收麥子,收玉米時候才吃掛麵,不過現在很少吃到了,都懶的做了,加上也忙,隨然陝西,山西那邊也是吃麵,他們的面應該很少手擀麵,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