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我是扶遙:讀懂了心理學就讀懂了婚姻與愛情,讀懂了文學就讀懂了人性!歡迎關注,瞭解更多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這句詩把多情之人的內心完美地呈現了出來,多情之人被傷害後總會留下很多遺憾,這種“恨”的情緒會持續很長時間,似乎永遠不會完結。

比如現代作家張愛玲,她愛胡蘭成時低入塵埃,胡蘭成變心後,她大半生都沒有走出來。

張愛玲對胡蘭成的這種感情以前被我們看成是最單純、最執著的感情,但隨著西方心理學的不斷湧入,我們知道她這樣做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她年幼時未得到父母的關愛,長大後,她與她愛的男人形成了依賴共生關係。

現在是一個好的時代,一個覺悟的時代,因為心理知識的大量普及讓我們明白:陷入一段痛苦的感情中,其實是可以通過一些療愈方法走出來的。

女人執著於愛情,“童年缺愛”只是其中一種因素,我認為,在她們對人性的認知上也有一些問題。

一個女人為愛情感到痛苦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把對方幻想得太完美,二是接受不了對方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深究這其中的原因是她們把人性想得太美好,覺得所有人都是善良之人;另外,她們會理所當然地“推己及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想法都差不多,自己的思想單純,對感情專一,那別人也應該是這樣。

但實際情況卻是世上並非所有人都良善,而且也不存在絕對好的人,心理學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深刻的研究。

下面,我結合米爾格倫實驗及一些心理學知識分析真實的人性及女人因錯愛而痛苦的原因。


01

米爾格倫實驗:大多人在權威之下,會做出違反道德之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兵和日本兵屠殺了很多人,但在審判時,他們卻不承認自己有罪,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執行了命令而已。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想知道他們到底能不能被歸為“大屠殺中的殺手”,所以,他打算做一個測試人性的試驗,這個實驗就是“米爾格倫實驗”,又稱“權力服從研究”。

米爾格倫找了一些參與者,讓他們分別扮演學生角色和老師角色,他還故意對參與者說這個試驗的目的是為了研究"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

“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他將“學生”與“老師”分開在兩個相鄰的房間。之後,他還告訴“老師”們,那些“學生”是患有心臟病的。試驗規則是隻要學生答錯題,老師就要按下電擊按鈕懲罰學生。

在正式的試驗過程當中,學生答錯了題,老師真的按下電擊按鈕。隨著學生錯答次數的增加,電壓也不斷升高,後來,學生因為心臟病而疼痛得尖叫。

扮演老師的參與者聽到這種尖叫聲想中斷實驗,但實驗指導人員始終堅持讓他們完成這個實驗。結果,有65%的老師聽從了指導人員的命令,而無視學生的痛苦。

這個試驗證明,當權威者對人下達命令時,這些人很可能會做出讓你無法想象的行為。

這也就不難說明,為什麼很多男人與女人明明真心相愛,但當這個男人的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或者以脅迫的方式逼他離開女人時,男方會不再眷戀之前的感情而遵從父母的決定 。

“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還有一種情況,一開始男人與女人非常相愛,但男人知道女人有瑕疵後,會拋棄女人。比如,名著《德伯家的苔絲》中克萊爾很愛苔絲,但當他在新婚夜知道苔絲曾被強姦後,就離開了苔絲。這是因為他身負輿論的壓力,

這種輿論也是一種權威,擁有審判權的是普通大眾。

如果你在愛情中碰到類似的情況,就不要感覺痛苦了,因為這是大部份人的共性。

02

再完美的人也有經受不住“巨大利益”誘惑的時候

在利益與愛情衝突時,流傳著一句話:人無所謂真誠,只是背叛的籌碼太低,有時候,的確是這樣。

《北京愛情故事》中的石小猛本來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他為了讓女友沈冰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一直都在努力奮鬥。但當他的老闆胡容強逼迫他陷入絕境,又將巨大的誘惑擺在他面前時,他最終把自己的女友讓給了富家公子程峰。


還有,世界名著《荊棘鳥》中的梅吉與拉爾夫神父的愛情讓很多人感動,他們終其一生,都在愛著彼此。但是有一個情節,也證實了人是抵抗不了誘惑的。

拉爾夫神父性情高潔,而且也那麼愛梅吉,但當梅吉的姑媽瑪麗·卡森用1300萬英鎊財產用來測驗拉爾夫與梅吉之間的愛時,拉爾夫敗退了,他選擇了利益,他用這1300萬英磅換成了“紅衣教主”的職位。

“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荊棘鳥》的作者考琳·麥卡洛是作家,也是精神科醫生,她設置這一環節就是告訴人們,再完美的愛情也有瑕疵。

擺在我們面前的誘惑又何止金錢與職位?美色、溫情這些都可以稱為愛情中的誘惑。

03

直覺控制了意識,讓你陷入了幻想

為什麼有的人知道世界上只有一部人是好人,但為什麼還想擁有完美的愛情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定律叫“控制錯覺定律”,它是說人類會高估自己的非邏輯直覺,在直覺的引導下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這就是說,你知道世上有很多居心不良之人,但你認為這類人不會出現在你的生活圈子裡。

直覺是怎麼來的呢?據《墨菲定律》這本書介紹,我們大腦停止思考時也會收集信息,大腦還會把這些信息重組、加工,併產生新的想法,這些想法就形成了直覺。

控制錯覺定律與《幸福的陷阱》作者路斯·哈里斯博士提出的“認知融合”這一心理術語是相似的。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浪漫的電視劇只是一種虛構的故事 ,但是我們會在意識裡把這些故事當成事實,並在自己的頭腦里加工,認為愛情都像電視劇中的一樣美好。

進而,你還會認為所有的男人都像那些男主角一樣深情、善良,也會在心裡設定目標:今生,我要擁有一份和那些男女主角一樣沒有瑕疵的愛情。

04

有些人的“壞”是天生的


“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如果你還覺得自己還是沒法接受人性的不完美,那麼,下面這本書就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了。

美國心理學家瑪莎·斯托特著有《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一書,書中說,這個世界上有4%的人缺乏良知,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

而且他通過DNA實驗研究得出:這些人的大腦皮質與常人不同,他們情感淡漠。正常人對母親、愛等情緒性詞彙比對桌子、凳子這些非情緒性詞彙快,但反社會人格者對這兩種情緒性詞彙的反應相差無幾。

這也就是說,有些人不善良是先天遺傳的。

其中,瑪莎·斯托還指出,有以下行為中的3種就是反社會人格:

1、無法遵守社會規範;

2.經常欺騙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衝動,無法提前做計劃;

4.易怒,具有攻擊性;

5.毫不顧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貫不負責任;

7.在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東西之後毫無悔意。

我們感情中遇到的渣男,無論他對你是否有家暴行為,都符合2、6、7這三條,他們都是“反社會人格者”。他們的觀念跟正常人的觀念是不同的,那就是說,你的好在他心裡一無是處。

人的一生何其短暫,我們又何須為這樣的人買單?

05

世間真正長久的愛情與人品有關

楊瀾曾說,夫妻之間的感情除了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以及銘心刻骨的恩情。

有很多人不知道,在談戀愛之前,要先看對方的人品。只有人品好的人才會在感情中用“義氣”、“恩情”好好對你。

導演李安在成名之前曾有6年在家研究電影,沒有任何收入,老婆林慧嘉承擔了他所有的開支。

“為什麼有人會為利益放棄愛情”看看米爾格倫實驗就明白了

李安成名後,財富不斷增加,也碰到了無數女明星,但他沒有越矩,他仍鍾情於林慧嘉,這就是他的“義氣”與“恩情”。

看了以上5點,或許你還是執迷於一段痛苦的感情,不要急,慢慢來。最後,我將汪國真的《假如你不夠快樂》送給你,希望你能早日走出痛苦,遇見陽光。

假如你不夠快樂

也不要把眉頭深鎖

人生本來短暫

為什麼 還要栽培苦澀

打開塵封的門窗

讓陽光雨露灑遍每個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讓風兒熨平前額

博大可以稀釋憂愁

深色能夠覆蓋淺色

我是扶遙:讀懂了心理學就讀懂了婚姻與愛情,讀懂了文學就讀懂了人性!歡迎關注,瞭解更多

引源:張文成著、古吳軒出版社《墨菲定律》

瑪莎·斯托特著《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