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蘇30戰力如何?據說有的蘇30是印度國內生產的?

小橘子冰冰


蘇-30MKI整體性能還不錯,印度是購買了生產線,但必須依賴俄羅斯提供生產材料和元件

印度的蘇-30MKI是蘇霍伊伊爾庫茲克航空聯合體(IAPO)根據印度需求推出的定製版機型。蘇聯解體後,蘇霍伊正統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聯合體(KnAAPO)手裡有中國訂單小日子過的還很滋潤,而IAPO計劃投產雙座截擊型蘇-27P/蘇-30因為蘇聯解體而取消,日子過得很慘,就到處拿各種概念圖爭取傍大款,終於撈到印度這個客戶。


蘇-30MKI基本上基於蘇-27改進計劃的三翼面方案T-10M進行,在機首加裝小鴨翼形成三翼面佈局,採用數字電傳飛控系統(FBW)、加裝了二元矢量噴管發動機。該機於1996年簽訂研發合同,1999年原型機首飛,2001生產型下線,可以說印度支付了俄羅斯五年的研發費用。

蘇-27構型配平壓力太大,超音速情況下平尾配平負擔太重,無法進行大幅度差動提供轉向力矩,所以T-10M加裝小鴨翼,利用鴨翼的強大配平能力去減輕平尾配平壓力。
蘇-30MKI使用的AL-31FP是二元矢量噴管,只能上下偏轉15度,他是通過水平軸向內偏向32度安裝的方式來提供橫向和縱向矢量,水平跟117S的TVC矢量差距非常大。

蘇-30MKI的航電構架非常複雜,同時使用俄羅斯、烏克蘭、印度、法國和以色列五國航電設備。雷達和光電搜索瞄準系統來自俄羅斯、頭盔顯示系統是烏克蘭、座艙顯示器和導航設備是法國、平顯和電子干擾設備是以色列、任務計算機無線電和雷達告警器是印度自己的。可以說這麼一套多國設備湊合一起不打架還是挺不容易的。


NIIP公司研發的N011M雪豹雷達是蘇聯計劃給蘇-27P研發的N010豹式雷達的升級型,更換PESA被動相控陣雷達天線,其對戰鬥機大小目標迎頭探測距離為140公里,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攻擊其中4個。

印度的蘇-30MKI合同分三個種方式執行,第一種50架分兩個批次,全部都由伊爾庫茲克航空聯合體生產並測試交付。


第二種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納西克工廠建立的生產線組裝生產。第一批是俄羅斯生產好後送到印度進行細節調試,第二批次是俄羅斯提供套件印度進行組裝,第三批次開始使用印度生產的部分零部件。這三個批次總共有99架。


最後種是2011年開始,由俄羅斯提供元件、生產材料和毛胚,印度自行生產零部件和子系統,再進行組裝。印度先後追加訂購了兩次,使的最後蘇-30MKI總訂購數達到272架,最後履行完畢要到2019年或2020年履行完畢。

綜合來講,印度的蘇-30MKI在其設計定型的1999年相當不錯,除了保持蘇-27系列一貫出色的機動能力外,也克服了蘇系航電水平落後的弊端。那個時期歐美航空業只有F-22A使用AESA雷達,陣風使用PESA雷達,而且F-22A和陣風也沒有正式服役。但是印度選擇自行裝訂配備航電標準,強行將多國航電扭在一起,導致其航電升級非常困難,牽一髮而動全身,至今也沒有航電標準升級的報道。


印度自己挑花眼買買買湊的航電體系導致升級非常困難

但遺憾的是,軍用航空業這二十年來雖然機型革新較少,但是航電水平發展非常瞬猛。AESA雷達、四代航電架構這些都已經白菜化。即使是當初印度瞧不起的俄羅斯,拋棄烏克蘭、印度和以色列設備,自行升級航電體系,推出的蘇-30SM,其航電水平也遠超印度蘇-30MKI標準,印度的作繭自縛,實在是得不償失。
俄羅斯的蘇-30SM,座艙玻璃化和電子化程度明顯高一級。

而俄羅斯使用印度的資金,用印度作為小白鼠進行試驗,技術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從二元矢量噴管的AL-31FP升級到三元矢量噴管的117S,可以說是最大贏家。
三翼面佈局同樣有增加阻力,氣動中心大幅前移的弊端。所以俄羅斯的蘇-35S重新迴歸傳統佈局,使用TVC矢量發動機來解決配平問題。

相比較下,巴基斯坦的梟龍是採用一站式設計採購,block 1和block 2批次航電都進行升級,小巴現在準備block 3批次標準,計劃使用KJL-7A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性能已經遠剩印度二十年前的PESA雷達了。


五嶽掩赤城


印度蘇-30,一度成為其空軍驕傲,戰力還是相當蠻悍的,前提條件之一,要維護好。本來印度也應該具備了這樣的實力,架設有一條生產線,組裝已經三十年,作為印度主力戰鬥機,如果能用一點心思,有一點點努力,不說製造,維護大修,都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隻要經過斯坦航空公司動過手的蘇-30,不是掉,就是不能用,所有飛機都到了不能用的邊緣,特別在印度組裝的那一批,很成問題。印度空軍不願組裝貨,還堅持要俄原裝貨,導致數量和質量都成為問題。這便是印度蘇30的現狀,生產了一部分大部趴窩不能用,原裝進口貨因使用過度,也到了不能用的狀態。所以根本談不上戰鬥力,現在的印度很矛盾,國造陷入停滯,連基本維護能力都不能實現,請俄維護,又是一大筆銀子。作為主力,現狀如此,買飛機買了多年的印度,正在糾結得不要不要的。

▲壞就壞在矢推身上。300個小時的技術壽命,很快耗光了之後,不知怎麼辦。如果當時能務實選擇,如現在網上議論,矢推對飛行性能幫助有限,就不如像中國購買蘇-30MKK的好,可是印度永遠好高鶩遠,生生變成蘇-30SM的小老鼠,飛機買得再多,也是一樣。技術上莫說升級,就是維護起來也費勁。飛機質量重在製造,也更在維護,維護性能不佳,談不上什麼戰鬥力。印度能現實一點,也許出不了這多事,技術狀態要好得多。看看現在,貪多嚼不爛,正在發愁,不知怎麼辦才好。壞就壞在矢推身上。

▲印度另有打算。購買F-16生產線,走上了用殘一批,再買一批的路,所謂印度製造,只能徐徐而進罷了。五代機,要麼就是蘇-57,要麼就是F-35,對蘇-57不滿意,對F-35不放心,三代發愁,五代也是一個愁,愁眉不展,說白了現狀如此。當了緊,又會要自主製造,僅模型就換了三輪,搞不好,與LCA沒什麼區別,準三代的LCA造了幾十年,根本爛泥扶不上牆。要造出五代機,實在太難。眼看著落後,大約只有一條路,先把三代的事搞好再說。以為不用搞別的,蘇-30正是三代的王者。生產線既設,用用心就好。

▲永遠都這麼風光得意。“冷戰”就是寵兒,美蘇二國連買加送,時至今日仍然相當風光,想買誰的都可以,萬事不用自家操心,自有人送上門來,只是面對不一樣的國際局勢,無非多花點錢罷了,印度經濟形勢向好,三代機也好,四代機也罷,根本不用著急。所以一切漫不經心,來了任務才會著急,不知要選擇什麼樣的傢伙什。從現在看,蘇-30修好的可能性不高,面對F-16被包裝成四代機,一向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印度空軍,又會按捺不住。蘇-30能用則用,不能用也就算了。得,三代王,在印度手裡,如今已不堪卒讀。


魂舞大漠


印度的蘇30戰鬥機全稱為蘇30MKI,為俄羅斯專為印度在原蘇30戰鬥機基礎上升級加強的版本,是全世界各國蘇30系列中的佼佼者。

印度總計採購了272架蘇30MKI戰鬥機,目前已經交付242架,形成南亞次大陸最強的三代重型戰鬥機隊列,蘇30MKI由俄羅斯伊爾庫茲克飛機制造廠為印度建造,在不改變機身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加裝了無源相控陣雷達,以及TVC雙發矢量噴嘴發動機,該發動機是AL31F發動機系列的改進版,單臺最大推力137千牛,在特殊動作下推力比蘇30基本型高了20%,機動性能和推重比都頗為不俗。由於安裝了龐大而先進的航電設備,武器掛載也得到了特別加強,所以最大起飛重量也高達38.8噸,應該說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三代機之一,同時也是蘇30系列戰鬥機中最先進的型號之一。


但是印度的蘇30MKI並不是由印度自行生產的,如果印度擁有自行建造重型戰鬥機的能力也就不會高價進口了,印度雖然引進了蘇30MKI的生產線,在一開始也雄心勃勃想要自行提供零件和維護,但是最終因為質量問題而放棄,由俄羅斯提供主要部件和大部分零件,印度國內只負責組裝工作。印度的國產戰機之路,只能是春秋大夢。


標槍毒刺


蘇30為啥火,第一,它是一款多用途的戰鬥機,第二,印度和巴基斯坦小規模的衝突,也讓好多人知道了這款戰鬥機,它真有那麼強嗎?其實沒有絕對的,只能說在一定條件下有優勢,這個優勢的發揮還有好多因素限制,總不至於世界它最強,你開你也行。

蘇30是俄羅斯生產的,用的引擎是AF-31F渦輪扇葉發動機,最高時速可達2125km每小時,有兩個座位,航行有4000KM,作戰半徑是1300KM。

俄羅斯蘇30出口多國,不同的國家需求也不一樣,雖然是一個地方出產,價錢的高低,完全決定它的性能。蘇30它的發動機更有推力,這樣可以攜帶重型武器,近距離格鬥飛行佔有絕對的優勢,因為它自身採用了三翼面設計,這樣恰恰提高了它的俯衝、仰起的性能,攜帶大量彈藥對地面、空中及海面上有效的打擊敵人,大量採用顯示器,能降低飛行員的一些操作難度,自然戰鬥力比較“出眾”,它的多用途,讓它戰鬥力及價值越明顯。

蘇30印度有生產能力,是不可能的。發現沒有,印度一般買裝備,都是買一些戰鬥突出,各方面都比較先進的裝備,時間久了,該退役了,立刻又買新裝備替換。中國當時購買時,以引進技術為主,所以中國現在對飛機可以保養維修,印度的工業也不怎麼樣,後期的一些維修,還需要俄羅斯的幫助,總之自己不努力發展自己技術,在好的裝備,有時候也發揮不出它應該有的價值,光靠進口先進武器是行不通的,真真的技術核心還需自己研究。


搬磚漢


1.印度採購中型戰鬥機的計劃起源於是99年,當年提出採購126架和蘇30形成輕重搭配,02年正式開啟招標。

2.20年前,戰術飛機的採購成本+使用成本和空重看起來確實是有線性關係的。如果再加上各國戰役學說中,對於前沿機場執行巡邏和防空截擊的需求;中型戰鬥機效費比比重型戰鬥機要高是有理由的。當然,現在這些條件大部分都不存在;但是總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要求二十年前的人。

3.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賴外部技術輸入,而且印度在冷戰後傾向於技術來源的多元化。HAL之前許可證生產過米高揚設計局的飛機是納克西分部,米格21比斯的印度型86年停產、散件組裝的米格27也在89年停產,也就說HAL的納西克分部實際已經停止了整機生產。蘇霍伊的重型飛機即交給這個有蘇式飛機生產經驗的納克西,當然,這個生產充其量也就相當於汽車工業中SKD而已。

HAL具有整機“生產”能力的,還有一個班加羅爾分部。和蘇系技術來源的納克西不一樣,班加羅爾的技術來源是歐洲。主要產品是HF24風神和“自制”的美洲豹。

出於平衡內部和引進技術的原因,HAL在影響軍方最終選擇陣風的過程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4.LCA不靠譜,不用說了。蘇30一樣不靠譜。從馬後炮的角度來說,蘇30MKI平臺是蘇霍伊的,又要整合進當時毛子還是還是期貨的TVC、PESA,還要整合進法國、以色列的航電設備。HAL既沒有技術主導權,更沒有這個技術能力。MMCA的選型,其實就是一個保險。

5.現在談論印度引進陣風,只能說99年立項,02年開始招標,“將”最快在2018年拿到飛機。技術上、軍事上都沒有多大意義了。

6.也不要嘲笑印度,比比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軍備採購;你會覺得三哥是第三世界中的優等生了。


花花公子很專一


印度使用的su30mki戰鬥機理論上來講,它是世界上最強的蘇30,首先蘇30mki戰鬥機使用的是裝備有矢量噴管的al-31-fp發動機

其次蘇30mki裝備有NO-11M(雪豹-M)無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強憨。


印度空軍對蘇30mki戰鬥機各項性能十分滿意,向俄羅斯引進的技術專利,並且購買了一條組裝線,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al31fp發動機所使用的矢量噴管壽命很低,僅有幾十個小時,也就是說為了提高安全性,基本上飛那麼三四個次就得換噴管了。

並且雪豹雷達的性能確實還可以,但是你要考慮的,他對比的是俄羅斯的那些戰鬥機,俄羅斯的雷達,因為其輕工業長期落後於歐美,電子工業亦是如此,所以說雪豹雷達非常的重,功率上也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十餘年沒有升過級,就算當年看起來性能還不錯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畢竟這年頭有源相控陣都快成戰機標配了。



更何況你還得考慮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

那個修多少摔多少的神一般的存在。

然後再考慮到三哥的地勤水平。

只能給理論上來說最強的蘇30mki點根蠟了。

所以說這架戰鬥機扔到正兒八經的國家是強悍,但是扔到印度它只能是強憨了。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 俄羅斯打死不賣咱們蘇30mki,畢竟把武器裝備賣給印度,不用擔心被 抄啊。沒什麼心理負擔。

但是賣給咱們?俄羅斯的蘇33表示他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嘯鷹評


印度的蘇30戰力如何?據說印度蘇30是印度國內生產的?

其實在發展中的一些國家,印度和中國一樣都開始扮演這人口大國的角色,一步步向前發展 ,對於軍事這個領域,印度也開始製造自己的一些戰鬥機還有一些武器,現在生產這一部印度蘇30戰鬥機也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到底這架飛機戰鬥力怎麼樣呢?好像還是國內生產的吧,小編就來說下我瞭解的一些信息。

首先,印度蘇30確實已經實現了國產化,這架戰鬥機確實是印度本土企業製造的,這家企業是HAL,而且是國內唯一的一家哦,但是蘇30的表現卻不盡人意,這家戰機在試飛中就墜毀了,因為發動機的原因,也許,印度的軍工確實有進步,但也沒有真正能成功製造出高質量戰鬥機的能力啊。

不過這也是印度唯一的選擇,只有一家制造戰鬥機的國有企業,他們也是沒辦法啊。





街頭知事


印度空軍目前的戰機裝備主要還是以俄系裝備為主,而且大部分都是進口機型。雖然莫迪上臺以後一直推進在武器裝備上的“印度製造”進程,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印度三軍的國產化率一直卻提不上去也是事實。而印度空軍目前裝備的所有戰機中,最先進的型號恐怕還要數蘇30MKI戰機了,這款戰機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同俄羅斯簽署的特供協議,按照協議規定俄羅斯在自家的蘇30M基礎上通過增加鴨翼和矢量發動機來研製一款印度特供的蘇30MKI戰機。而蘇30MKI戰機協議中最鮮明的就是除了首批50架由俄羅斯原裝進口外,剩餘的都由印度本國的HAL公司根據俄羅斯的散件組裝,也包括蘇30MKI戰機使用的矢量發動機。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印度組裝的蘇30MKI戰機性能到底如何呢?

雖說協議是在90年代簽署的,但是俄貨最後一批直到2002年才交付給印度空軍,但是印度國產的第一架蘇30MKI戰機到了2004年就已經下線了,但是這批的蘇30MKI戰機只能說是能飛起來,並不具備完整的作戰實力,後來直到2006年生產的機型開始才算是基本上具備了完整的作戰實力。但是直到2010年以前,印度自行生產的蘇30MKI戰機只能說是個殼子,因為該機從一開始就採用了大量的外國零部件,比如主要的雷達、發動機、武器導彈都需要從俄羅斯原裝進口,電子系統則是法國和以色列的貨,但是後來被爆出不光這些核心元器件需要進口,就連組裝機身的鉚釘都需要進口,而印度官方給出的消息是“進口便宜”,那當初為什麼不整機進口呢?從蘇30MKI的作戰性能來說,首先其使用了具有增強激動和能力的鴨翼設計和矢量推進發動機,而且其具備制空、對地對海的作戰能力,而且俄羅斯為其配備了基本上所有的俄系武器彈藥,但是該機的最大載彈量卻一直不高,還沒有原型蘇30M的最大8噸載彈量高,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畢竟是戰鬥機不是轟炸機,在戰時不一定有這麼多的機會發射,而且掛載更多的彈藥也會限制機動性,當然這話不是別人說的,而是印度官方的說法。
但是自印度艱難的實現蘇30MKI戰機的國產化後,產量卻一直上不去,每年的產量只有個位數,所以在面對印度空軍武器裝備的空缺下,印度政府只能再次從俄羅斯原裝進口蘇30MKI戰機。產量上不去主要的原因還是印度自身的工業基礎薄弱,很多蘇30MKI戰機的機體結構都不能獨立生產,直到近幾年在俄羅斯手把手的教導下,印度終於實現了主要機體結構框架的全部國產化,並且開始自主的生產蘇30MKI戰機。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印度空軍裝備的蘇20MKI戰機的數量卻一直不見長這是為何呢?其實這個還要說起印度國內複雜組裝量產蘇30MKI戰機的印度國營企業---印度斯坦航空製造公司(HAL),這家公司不光負責蘇30MKI戰機的生產組裝工作,也負責其發動機的國內組裝工作,但是就是這麼一家國營企業,只要經手製造的或者維修過的任何戰機出事的可能性都很高,以至於很多飛行員都不願意駕駛經HAL維修過的戰機。戰機墜毀在各國軍隊都時有發生,但是像印度這種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墜毀了超過千架戰機的墜毀率,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啊,比如蘇30MKI戰機不管是印度本國組裝生產的,還是原裝進口俄羅斯的,只要經過HAL之手,有超過一半因為機械故障而導致墜毀,以至於印度空軍唯一的重型戰機戰備完好率還不足40%,和正常國家的90%相差甚遠。光是在過去十年間,印度空軍墜毀的蘇30MKI戰機的數量就達到了9架之多,更別提印度空軍的那些老古董了。比如去年6月份有一架剛剛下線第一次試飛的蘇30MKI戰機在降落時就直接墜毀了,可能是因為蘇30MKI的墜毀率太高的原因吧,這架還沒交付第一次首飛的戰機就有保險賠付。
總結一下就是,從單項方面來說,蘇30MKI戰機的確先進,就拿同期我國進口的蘇30MKK戰機與之對比來說,其所裝備的矢量發動機就是亮點(其實就是俄羅斯用來試驗自家的矢量推進技術的),但是從其綜合作戰實力來說卻差得遠,和印度空軍自己裝備的米格21戰機相比,在某些時候還不如對方。論印度本國的國產化進程來說,雖然從首架印度組裝的蘇30MKI戰機下線到今,印度在蘇30MKI戰機的國產率上卻始終沒能達到100%的“印度製造”。


魑魅涅磐


資訊所長幫您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這款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戰鬥機隊列中的戰鬥機:蘇30MKI。

蘇30是前蘇聯研製的一款雙發重型戰鬥機,與之對抗的是美國F15鷹式戰鬥機。升級之著名戰鬥機蘇27,印度進口的蘇30具體型號是蘇30MKI型號,應該是蘇30系列最先進的型號了,戰鬥力十分強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功能

蘇30MKI中的字母“M”就是代表多功能的意思,目前世界上的戰鬥機都在主張一機多用,多功能成為戰機發展的主流。蘇30MKI能夠執行國土巡邏、空戰、對地和對海攻擊等任務;

二、武器豐富 威力強大

蘇30戰鬥機不光本身出色,而且它還能裝備先進的武器,比如遠近程空地導彈、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和中遠程空空導彈等,還能裝備先進的制導炸彈等等;

三、掛點多 載彈量大

作為一款重型戰鬥轟炸機,蘇30MKI的外掛點多達12個,載彈量高達8噸;

四、雷達先進 看得遠 打得準

蘇30MKI裝備了俄羅斯全新的相控陣雷達和機載火控系統,能夠同時跟蹤幾十個目標,並且能夠攻擊其中多個目標。

有種說法就是俄羅斯出口到印度的蘇30MKI比出口到我們的蘇30MKK還要先進。

印度一共進口俄羅斯蘇30MKI戰鬥機約300架,其中200多架是在印度國內航空製造,也就等於引進了蘇30MKI戰鬥機的生產線。這裡有必要說下印度的航空公司,那真的是大名鼎鼎,造啥摔啥,修啥摔啥,印度每年摔的飛機多數都是經過國內的公司之手。

如果是純進口的蘇30MKI戰鬥機,也就是俄羅斯生產的,戰鬥力那是沒的說,但是一旦放在印度手上,戰鬥力必定打折,印度的國防工業基礎不行,研發坦克和飛機都要幾十年時間,刷新世界紀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

那為什麼說印度的蘇30MKI戰鬥機不行呢?因為早已經開始瘋狂的摔機了,不管是進口的還是俄羅斯產的,到目前為止已經摔了差不多有十架了。所以說蘇30MKI戰鬥機本身的戰鬥力絕對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印度,戰鬥力絕對會打折的,因為印度的飛行員技術欠缺、管理混亂和維修技術欠缺等等。


資訊所長


蘇30MKI的戰鬥力在蘇系戰鬥機中處於中間層次,落後於蘇35,蘇34,蘇30SM,強於蘇27,蘇30MKK,蘇30MK2等等。整體性能在三代機中處於上等層次,完全落後於三代半戰鬥機。



蘇30MKI戰鬥機採用了三翼面氣動佈局+AL-31FP推力矢量發動機,致使其機動性大幅度增強。要知道AL-31FP發動機僅僅是在AL-31F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元矢量噴管而已,事實上,就是一款推力矢量實驗發動機而已。而AL-31FP發動機的最大推力也在12.5千牛左右,中間推力在7.7千牛左右。蘇30MKI的正常起飛重量為25.6噸,如此算下來,蘇30MKI的靜推重比為0.6,最大推重比為0.97。這個參數在眾多戰鬥機當中並不出彩。由於蘇30MKI並不是單純的制空型戰鬥機,而是多用途戰機,推重比不如制空型戰鬥機也實屬正常。

蘇30MKI戰鬥機的雷達為N011M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美其名曰相控陣雷達,但其性能並不怎麼強悍。可以在140公里左右探測到RCS為3-5㎡的空中目標,但其多目標攻擊能力,抗干擾能力不如同期歐美的相控陣雷達。此外,蘇30MKI還裝有OEPS-30光電探測器,其最大探測距離為60公里。在雷達關閉的狀態下,可以使用該光電探測器靜默探測目標。考慮到俄羅斯的電子技術處於世界二流水平,蘇30MKI的航電系統也就是普通三代機的性能,與陣風,颱風,蘇35S,殲10C,殲16,F18E/F等三代半戰機相差甚遠。此外,蘇30MKI可以使用俄製R-77和R-73M空空導彈,KH-31空地導彈,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等等。總得來說,蘇30MKI的綜合性能在現役三代機中處於上等水平,完全落後於三代半戰鬥機。
蘇30MKI戰鬥機確實有些是在印度國內製造的,印度的生產線是按照生產許可證引進俄羅斯的但,並不是印度獨立研製的。即使是在印度製造的,但許多關鍵部件都是由俄方提供的,如發動機,雷達,航電系統等等。印度並不具備製造這些部件的實力,同時俄羅斯也不允許印度生產這些部件,只允許其組裝而已。事實上,蘇30MKI只是在印度組裝而已,根本窺探不出多少技術性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