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聯最新調查報告: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 產能利用率近60%

交通物流不暢、員工復工返崗難、防疫物資不足、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交付困難、資金鍊壓力大、訂單履行和延續存在困難、項目無法推進、成本上升、國際貿易受到衝擊等是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衝擊和影響還在持續,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是應對當前複雜形勢的重中之重。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系列部署要求,積極發揮企業代表組織作用,反映中國製造業大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政策訴求,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中國企業聯合會專門成立課題組,於2月12日開始通過網絡數據平臺對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進行定向調查。

現將2月18日至20日12時網上調查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問題和政策訴求分析如下。

本次網上調查以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為調查對象,調查共發放491家企業(排除湖北省9家企業),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55家、民營及民營控股企業336家,共回收342家企業,有效回收率達69.6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06家、有效回收率68.39%、民營及民營控股企業236家、有效回收率70.24%。

調查樣本主要分佈在黑色冶金、有色金屬、化學原料及化學品、石化及煉焦、電力電氣設備、汽車及零部件、家用電器、製藥等行業,上述行業企業所佔比重分別為14.91%、8.77%、7.60%、6.43%、6.14%、4.39%、3.80%、3.80%。調查樣本的經濟類型分佈為詳見表1。

調查樣本的地區分佈在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吉林、貴州企業沒有參加,海南、西藏沒有製造業500強企業,湖北由於疫情嚴重,沒有邀請企業參加。

中企聯最新調查報告: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 產能利用率近60%

表1 調查樣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08%。

已復工復產企業中,員工到崗率平均66.17%,成員企業開工率平均75.24%,產能利用率平均58.98%。國有企業復工復產狀況總體好於民營企業。

黑色冶金、石化及煉焦行業、一般有色、鍋爐及動力裝備製造、造紙及包裝、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較高,分別為71.96%、70.95%、70%、68.33%、68.33%、67.31%;鍋爐及動力裝備製造、黑色冶金、石化及煉焦、通信設備製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造紙及包裝行業員工平均返崗率較高,分別為86.67%、83.72%、81.36%、76%、75.77%、73.33%;鍋爐及動力裝備製造、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石化及煉焦、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藥品製造、貴金屬行業平均成員企業開工率較高,分別為96.67%、88.57%、85.71%、83.85%、83.85%、83.33%。

與連續生產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相比,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製造業500強企業平均復工復產率較低。與勞動力富餘的省份相比,勞動力輸入大省的製造業500強企業平均復工復產率較低。

調查結果顯示,交通物流不暢、員工復工返崗難、防疫物資不足、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交付困難、資金鍊壓力大、訂單履行和延續存在困難、項目無法推進、成本上升、國際貿易受到衝擊等是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調查企業主要政策訴求是:希望國家在全國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後,加大對企業復工復產協調支持力度;加強基礎原材料和防疫物資的供應,從源頭保障經濟運行;成立跨省運輸應急協調機構;為全面復工提供防疫物資保障;強化金融支持和服務;強化財政支持;加大對國際化企業支持服務力度。

一、復工復產情況分析

1.企業復工復產狀況總體較好,國有企業好於民營企業

國有企業有106家,平均返崗率、成員企業開工率、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0.66%、82.38%、62.19%;民營企業有236家,平均返崗率、成員企業開工率、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4.07%、71.86%、57.42%。詳見表2。總體上看,國有企業的各項指標明顯優於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復工復產的困難和問題更多一些。

106家國企中,產能利用率在80%和60%以上的企業分別有43家和66家;員工返崗率在80%和60%以上的企業分別有53家和81家;成員企業開工率在80%和60%以上的企業分別有80家和95家。236家民營企業中,產能利用率在80%和60%以上的企業分別有59家和117家;員工返崗率在80%和60%以上的企業分別有103家和148家;成員企業開工率在80%和60%以上的企業分別有119家和169家。

中企聯最新調查報告: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 產能利用率近60%

表2 不同所有制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2. 連續生產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復工復產率較高

分行業看,剔除行業企業數少於3家的部分行業,黑色冶金、石化及煉焦行業、一般有色、鍋爐及動力裝備製造、造紙及包裝、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較高,分別為71.96%、70.95%、70%、68.33%、68.33%、67.31%;服裝及其他紡織品、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輕工百貨生產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偏低,分別為32.5%、25%、22.5%。

鍋爐及動力裝備製造、黑色冶金、石化及煉焦、通信設備製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造紙及包裝行業員工平均返崗率較高,分別為86.67%、83.72%、81.36%、76%、75.77%、73.33%;金屬製品加工、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輕工百貨生產行業平均返崗率偏低,分別為43.33%、37.5%、30%。

鍋爐及動力裝備製造、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石化及煉焦、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藥品製造、貴金屬行業平均成員企業開工率較高,分別為96.67%、88.57%、85.71%、83.85%、83.85%、83.33%;化學纖維製造、電線電纜、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行業平均成員企業開工率偏低,分別為50%、48.57%、47.5%。

總體上看,連續生產型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復工復產率比較高,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復工復產率較低。

中企聯最新調查報告: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 產能利用率近60%

表3 各行業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3.勞動力充裕省份復工復產率高

剔除製造業500強企業少於5家的省份,從區域分佈看,

廣西、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勞動力相對充裕的省份復工復產率較高,廣東、江蘇、浙江等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等勞動力短缺地區產能利用率較低。

與山東省67.67%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相比,同為製造業大省的江蘇和浙江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46.18%和44.6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員工到崗率與山東省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是山東的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在石化、黑色冶金、化工、有色等上游產業分佈相對集中,產能受員工到崗數量的制約較輕。

中企聯最新調查報告: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7% 產能利用率近60%

表4 各地區復工復產情況

二、當前復工復產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 交通物流不暢

交通物流不暢是當前企業復工復產的最大障礙。受疫情影響,各地交通運輸管制力度不斷加強,管制範圍不斷擴大,部分省際省內公路封閉,大量增加了企業運輸成本、時間成本、管理成本、協調成本等。公路運輸和物流系統還未恢復,進出高速公路審批的時間相對較長,跨省物流受限嚴重;各船公司、船代、堆場復工不足,航運出貨困難,許多國家都出臺了入境管制措施。

2. 員工復工返崗難

各地採取的隔離、交通管制、封閉等防控措施不一,造成大量外地員工難以按期返崗。外地員工返回後需要規定時間的隔離,不能立即返崗。春節後所有人員到崗上班的疫情管控及生產安全壓力非常巨大。

3. 防疫物資不足

消毒劑、防護服、測溫槍等防疫物資防護物資採購難度較大。特別是一次性醫用口罩等屬於政府管控物資,尋求多方採購渠道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許多企業防疫物資存量不能滿足復工要求,只能優先滿足部分子公司先開工。

4. 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交付困難

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推進,這個問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越來越突出。供應商復工不確定,導致物料、部分工具無法按時到貨,嚴重影響復工前準備。原材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物流不暢導致產成品銷售發貨困難,企業庫存持續增加。

5.資金鍊壓力大

停工期間人員工資、金融機構利息、各項稅費和電費等均需按時支付,再加上產品積壓回款金額大幅減少,許多企業面臨較大的到期還款壓力。金融系統普遍延遲開工,相關到期業務無法續辦,相關續授信業務審批延遲,對企業目前的流動性以及未來2-3月的融資業務可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6. 訂單履行和延續存在困難

產品合同不能按期交貨;工程項目不能按計劃進場;出口業務受到影響,許多企業存在客戶訂單轉移風險及外貿訂單違約風險;特別是外貿無法按期交貨,面臨索賠風險等。一些企業員工無法赴海外出差,原定的海外客戶來華廠驗受阻,新項目招標進度有所降低,直接影響海外訂單交付和拿單。

7.項目無法推進

已經備案開工的項目無法按照進度完成及交付;國內擴產項目因疫情原因施工暫停;有些企業重點項目建設被迫延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8. 成本上升

上游企業開工不足,導致原料價格上漲;企業用工緊張,人力成本增加;資金週轉不靈,財務成本上升;員工防疫和隔離增加開支,防疫物資價格平均上漲5-10倍左右,其中口罩類的漲幅最大。

9.國際貿易受到衝擊

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企業正常達產水平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均受影響,加之部分國家可能設置貿易限制,國際商務交流活動受到較大限制,如果疫情持續較長時間,企業客戶流失、貨物拒收、訂單轉移、出口成本上升等貿易風險加大,將影響我國企業的全球產業鏈佈局,會造成產業鏈條從中國轉移,後果將難以預測。

三、 做好復工復產的政策建議

為應對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從中央到地方,都迅速出臺了一系列幫助企業做好疫情應對工作、減少經濟損失、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文件。此次疫情對我國企業的短期衝擊可能要高於2003年非典時期,希望國家在全國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後,加大對企業復工復產協調支持力度,採取更加精準的幫扶措施,推動製造業企業穩增長、優結構、提質量、增效益。

1.加強基礎原材料和防疫物資的供應,從源頭保障經濟運行

隨著企業陸續復產,企業生產所需原料輔料燃料的需求將迅速擴大,要千方百計保證產業鏈上游物資的供應。

建議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礎上,加大產業上游資源類企業復產,對油品、煤炭等大宗物資的運輸物流應給與優先保障。

增設重點企業復工復產通道,將防疫物資、關鍵原輔料、重要生產設備及零部件等生產必需品等納入應急運輸保障範圍。

加大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對承擔重要戰略物資保障的民營企業給予更大的支持。

允許大型科研試驗產品通過專列或專機轉場,保障重大科研項目優先。

優先保障重點項目土地、能耗、資金等要素需求,保證新項目儘快開工投產。

2.成立跨省運輸應急協調機構

製造業500強企業的供應鏈基本都是跨省的,許多企業反映,目前省內交通逐步恢復,省際運輸不暢是阻斷產業鏈正常運行的最大障礙。

建議成立跨省運輸應急協調機構,對支撐產業鏈的重點物資運輸必須加強省級協調。

建立生產物資供應鏈綠色通道,對原材料、生產設備、零部件產品等物資往返,及時辦理通行證件,保障運輸順暢;加大鐵運對生產企業的人員返崗和原料運輸的支持力度,對於一些關鍵企業進出的公路、港口及火車站,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可進行物資的倒運。

3.為全面復工提供防疫物資保障

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推進,防護物資尤其是復工職工的口罩需求面臨較大缺口,建議地方政府根據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協調相關單位,保障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供應。

4.強化金融支持和服務

當前首要解決的是企業流動性資金緊張問題。

建議對受疫情影響較大、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受困的公司,存量貸款給予6-12個月的展期;協調各金融機構降低企業貸款、票據貼現及信用證議付等融資利率20-50BP,減少企業財務費用等剛性支出。

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提高展期、續貸、再貸效率,減輕企業到期債務償付壓力。

對於企業現有投資項目,簡化項目貸款申請審批流程,加速放款,支持企業項目建設。

5. 強化財政支持

適當減免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的增值稅,降低相關的所得稅。

對於納稅申報工作,建議遞延申報或繳納,在疫情控制期解除後合併一次分期進行補充申報,進而減輕企業資金壓力。

對土地使用稅等稅費進行減免,對設備投資額進行一定補貼。

建議受疫情影響的公司新增貸款按人民銀行再貸款利率的50%給予財政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開放企業各項稅費緩繳的綠色審批通道。

6. 加大對國際化企業支持服務力度

為降低出口業務風險,降低企業外貿損失,建議加大信保政策支持力度,海關等部門提供更大的通關協助,貿促等部門進一步簡化相關手續要求,方便企業第一時間拿到不可抗力證明等文件。

要強化涉企法律服務支援。針對疫情可能帶來的企業違約問題引起的外貿爭端或糾紛,商務部門要會同相關組織和機構提前制定應對預案。需要發揮涉外商事法律諮詢服務機制作用,強化對企業的外貿、投資法律服務,運用法律武器幫助企業做好風險預防和應對。(中國企業聯合會課題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