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小商販的“宰客”,卻忍不了大數據的“殺熟”?

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小商販的“宰客”,卻忍不了大數據的“殺熟”?

受疫情的衝擊,今年旅遊平臺們可謂遭受了滅頂之災——營收比去年同期銳減,說是“顆粒無收”也不為過。而且這種影響甚至還有蔓延到三四月份的趨勢。

我和朋友在微信上談起這個話題的時候,聊著聊著,對方情緒突然激動了起來。

“要我說,這些旅遊平臺就是活該,誰讓他們平時搞大數據殺熟這一套!”

確實,“大數據殺熟”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且這一現象在旅遊市場尤為嚴重。

舉個例子,我是X程的老用戶,在平臺上訂一個標間,數據顯示320元。而我去酒店的前臺詢問後,發現只需要299元就夠了。

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小商販的“宰客”,卻忍不了大數據的“殺熟”?

如果用經濟學的角度去解釋商家的做法,這便涉及到著名的“價格歧視”理論。

注意,這裡的“歧視”並沒有負面的含義,只是一種區間的劃分罷了。“價格歧視”用大白話解釋說,就是商家會根據不同的消費者屬性,制定不同的銷售策略。

社會上常見的價格歧視有三種,比如同樣是旅遊景點的門票,大學生、普通成年人和持有導遊證的票價就不相同,這種針對不同的人群類型採取不同收費的策略,叫作“三級價格歧視”。

再比如,批發的價格肯定比零售的要低。這種根據不同的購買量採取不同收費的策略,就叫作“二級價格歧視”。

最“臭名昭著”的價格歧視就是“一級價格歧視”了,也就是具體到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在傳統的商業世界裡面,商家針對每個消費者進行差異定價是很難的。因為前者幾乎對後者一無所知,更別提那種一次性消費再無回頭的客人了。

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海量的數據都能輕而易舉地被平臺抓取和分析。別說你的交易偏好、消費習慣、購買頻率了,只要商家有心,你家裡住幾口人,從事什麼工作都能大致推測出來。

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小商販的“宰客”,卻忍不了大數據的“殺熟”?

在你某次瀏覽的行為中,平臺勾勒出你的個人畫像:經濟實力強,黃金會員,急著訂房......於是便“智能”地給你推送價格偏高的房間消息。

換言之,“大數據”的興起,為商家“殺熟”鋪平了一條暢通大路。

客觀來說,“價格歧視”在經濟學家眼中其實是合理的。你想,甲不是某平臺的會員,而你是,但你倆無論購買什麼服務居然都是同樣的價格。你能忍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嗎?

即便是最極端的一級價格歧視,我們在傳統商業環境裡也不是沒有遇到過。

回憶一下,你應該有過買菜的經歷吧?小商販們往往沒有一個固定的價格,而是會根據對你的觀察說一個價格,然後你倆在和這個基礎上討價還價。所以理論上說,每個人購物同一件商品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而這種一級價格歧視,我們明顯是可以接受的。

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小商販的“宰客”,卻忍不了大數據的“殺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到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突然間接受不了被“大數據殺熟”呢?

理由其實非常簡單。

拿X程和上面那個小商販比較,你會發現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你對小商販的一級價格歧視,是提前有心理準備的。某種程度來說,最終的定價甚至是自己主導。哪怕買貴了,也只能認一句“願打願挨”後走人,不會有太大的抱怨。

但你在被互聯網平臺殺熟的時候,這一切都是發生在自己被動的,不知情的情況下,當然用戶體驗就非常差了。其實,如果服務或者產品的價格統一升高,這也就罷了,但當你發現自己作為老用戶比新用戶價格高的時候,當然會覺得憤怒和不公。

除此之外,人們痛恨“大數據殺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於對自己信息被“出賣”的恐懼。

你想,淘寶和京東掌握你的購買數據,百度掌握你搜索的數據,騰訊掌握你社交的數據......細思起來,這當然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能接受小商販的“宰客”,卻忍不了大數據的“殺熟”?

因此,作為平臺方,差異定價本身並不是問題,但必須以合法合理的形式照顧消費者的個體心理,讓他們能夠接受“價格歧視”的事實,而不是通過強買強賣的“捆綁銷售”,或者神不知鬼不覺的暗中調價,否則消費者會有很大的抱怨。再被互聯網的放大一下負面情緒,引起公憤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