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最近的朋友圈,被日本捐贈防疫物資上的兩句詩刷了屏。

用如此詩意的方式表達關懷,在品味日本人的細膩與文雅之外,不得不感嘆,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實在太深了!

這種影響,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體現得更明顯、更深切。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日本學者原田信男在《和食與日本文化》中寫到:

“中國是四大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久遠的古代開始,料理文化就已經發展起來。就像已經論述過的那樣,除了農耕這一大技術之外,味噌、醬油、豆腐、酒、醋以及麵條,甚至是壽司等來自中國的飲食文化傳到日本,對日本的飲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放眼全世界,如今日本料理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要大於中餐。

一方面,日本料理的文化氣息特別強。

外國人一進入日料餐廳,滿滿的日式風格就撲面而來,吃日料已經脫離了溫飽概念,成為體驗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加上日料的製作比較小巧精細,就餐環境高雅安靜,很容易打造出高端飲食風格,讓日料在中國成為了小資聚餐、情侶約會、商務洽談的重要場所。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咖喱牛肉飯+炸豬排

另一方面,日本料理融入了許多西方飲食元素。

比如,天婦羅、壽喜鍋、炸豬排、咖喱飯等,就是日西融合的產物,無論口味還是擺盤,西方人都更易於接受。

日本史學作家宮崎正勝在《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一書中寫道:

到了大正時代之後,日式“洋食”已經成為了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領域了。被稱為三大洋食的分別是咖喱飯、可樂殼和炸豬排,它們作為先遣兵,令新的食材和烹調方法走入了千家萬戶。


日本料理今天的形態,是不斷融合外來食材和烹飪方式的結果。

早在“洋食”進入日料體系之前,中國飲食文化就早已飄揚過海,東渡扶桑。

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只選取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飲食。


壹 大米社會


作為一個島嶼國家,日本列島最初的飲食,非常依賴島嶼和海洋環境。

日本人稱之為“海之饋贈、山之饋贈”。

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加大,各地域之間的交流往來增多,日本飲食風格先後受到中國和西方飲食的影響,再經過本土化改良,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和風”料理。


依靠狩獵採集,早期日本人能夠從海洋獲得豐富的海鮮,從山林中獲取野味和堅果,這都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主要食物。

(繩紋時代是日本對於石器時代後期的稱呼,因考古遺蹟中發掘大量繩文式陶器而得名。繩文時代始於公元前12000年,結束於公元前300年。)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大米由中國傳入日本,是繩紋時代後期的事情。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中國黃河流域發源的農耕民族逐漸向四周移民,並通過朝鮮半島來到日本西部(還有一種說法,大米是通過中國浙江的河姆渡文明傳入),由此帶來了農耕技術,使西日本逐漸轉型為“大米社會”

公元720年,日本第一部正史書籍《日本書紀》(相當於日本的《尚書》)中有關於大米的神話記載:

“承受天照大神之命,月夜見尊前去拜會身在葦原中國的保食神。保食神對著“國”的方向,吐出“飯”(大米);對著“海”的方向,吐出“鰭之廣和鰭之狹”(魚);對著“上”的方向,吐出“毛之粗和毛之柔”(禽畜的肉),予以招待。

今天,大米依然是日本人最重要的主食。

壽司、飯糰,以及吉野家的牛丼(招牌和風牛肉飯),這些日本網紅料理,大米都是絕對的主角。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這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飲食形態,第一次深刻影響日本料理。

大米的到來,讓日本有了“瑞穗(水潤的稻穗)之國”的稱號,拉開了日本彌生時代的大幕。


貳 茶之湯


在水稻紮根日本列島的1000年後,中國飲食文化第二次大規模影響日本。

公元7世紀,日本舒明天皇第一次向大唐王朝派出遣唐使。

一場前後歷經2個半世紀,全盤學習中華文明的進程由此展開。

茶、點心、醬料、魚膾、筷子、佛學等相繼傳入日本,成為日本人不可缺少的日常飲食,直接奠定了日本料理的基本形態,並延續至今。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遣唐使

茶在日本社會的重要性不亞於中國

歷史悠久的茶道,是日本最矚目的文化名片。

到了現代,抹茶經由日本人發揚光大。抹茶口味的冰淇淋、麵包、甜品、飲品等,風靡全世界,以“宇治茶”尤其出名。


但回溯歷史,日本的茶種和飲茶習慣,都是跟隨遣唐使被帶到日本。

最開始,茶作為一種高雅且稀有的飲料,只在宮廷或寺院中種植、使用,並未在民間普及。

公元729年,聖武天皇舉行“行茶儀”,將茶葉作為賀禮送給新婚夫妻。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奈良東大寺

還是這位聖武天皇,下令在首都奈良營建東大寺。

一位叫“行基”的和尚,響應聖武天皇的召,帶著自己的弟子與眾多的信徒參與了東大寺的營造。

在此期間,他還指揮移建藥師寺、大安寺,並建立興福寺、元興寺、總國分寺等49個大寺院,並在其中廣泛種茶。《東大寺要錄》記載:

僧人行基品行俱高,在諸國建立營舍四十九處,種植茶樹,為解救超度末世眾生。


70多年後,在中國越州(紹興)龍興寺修行密宗的留學僧“最澄”,在回國時也將茶葉帶回日本。

當時日本人喝茶的方式,也和唐朝人一樣使用“煎茶法”,要加入鹽、姜等調味料飲用。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茶在日本流行開來,是在鎌倉幕府時期,中國的宋代。

當時,前往南宋學習的日本禪僧“榮西”將茶種帶回東瀛,種植於筑前(今九州福岡縣西北部)背振山及博多聖福寺。

後來,京都僧人“明惠”從“榮西”手裡獲得茶種,將其種植於宇治,自此開啟了宇治茶開掛的歷史。

榮西71歲時,創作了《吃茶養生記》一書,介紹茶的養生功效。

相傳,榮西曾獻上二月茶,治癒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茶風在日本更為盛行。

因此,榮西被尊為“日本茶祖”。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日本茶祖榮西

經由寺廟和僧人的推廣,飲茶風尚在日本社會自上而下,迎來大爆發。

走出象牙塔的茶葉,先是在日本上流社會——武家和公家中流行。

而且他們特別會玩,直接模仿宋朝的“鬥茶”儀式,辦起了茶會。


在大宋,如果兩個人鬥茶,每人都要拿來自己收藏的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

而在日本,茶會形式更豐富,不僅飲茶,還要喝酒。

當時的武士或者官員,在茶會上會先喝三杯酒,然後開始吃飯,飯菜肉水果,一樣不落。

最後,在吃飽喝足後,才進入飲茶環節,並仿效宋人進行“鬥茶”。

鬥茶鬥痛快了,茶會就要結束了嗎?

並沒有!還要接著喝,而且是飲酒狂歡,唱個KTV,看個跳舞蹈,怎麼開心怎麼喝。

同時,鬥茶也在日本民間得到推廣,稱之為“茶寄合”。

當時,民間甚至有“不飲茶者非人也”的說法。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宋代鬥茶

1473年,一個日本飲茶史上的重要日子到來了。

這一年,室町幕府第8代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一休哥中足利義滿將軍的孫子),可能是感到政事實在無聊,就將大將軍之位交給了兒子足利義尚,自己跑去東山山莊享清福。

在東山期間,他頻繁舉行茶會,並以“茶之湯”為核心,逐步打造出注重閒雅的東山文化。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無數場浩大的茶會,一休哥的徒弟、奈良稱名寺僧人“村田珠光”參與其中,並對“茶之湯”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把禪宗思想融入“茶之湯”,規範了日本茶會的各項環節。

至此,聞名世界的茶道,正式誕生了。

村田珠光的名字被永遠載入史冊,史稱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

令村田珠光欣慰的是,由他創立的茶道,將在他的徒孫手中,變成一項代表整個日本民族的藝術瑰寶。

千利休,你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叄 懷石料理


如今大家知道千利休,多是因為茶道。

殊不知,他對日本飲食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懷石料理。

《料理的故事》一書中介紹:

“懷石料理,以宋朝的文人蘇東坡將懷石作為點心向佛印禪師供養一事作為起源。


關於“懷石”一詞是否與蘇東坡有關,並無確鑿證據。

雖然蘇軾與佛印禪師的關係很好,而且兩人之間也流傳下來大量的歷史故事,但無一件提到“懷石”。

比較可靠的解釋,來源於千利休弟子整理的《南方錄》中提到觀點。

書中認為,所謂懷石是在寺院修行中被稱作“菜石”的東西,把溫熱的石頭放入懷中,有溫暖身體的作用。

這是僧人們抵抗飢餓的一種修行方式。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懷石料理

上文提到過,日本的上流社會學習宋朝人的鬥茶,辦起了“喝酒+吃飯+喝茶+狂歡”的嘉年華式茶會。

大家來參加茶會,更多的是為了喝酒,為了狂歡娛樂。

飲茶並不占主導地位,人們更多的是將茶當做一種刺激性飲料來,來亢奮精神,以便玩的更嗨、更自由奔放。

這種以“嗨”為目的的茶會,跟我們今天印象中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茶道大相徑庭。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千利休

“嗨什麼嗨?簡直是有辱斯文,玷汙了茶的美名。喝茶,就要安安靜靜地,就要高雅!”

在眾人皆醉時,千利休老師卻清醒得很。看到癱倒在地的眾生醜態,他終於忍無可忍。

千利休把飲茶部分,從茶會中單獨拿出,獨立成席。

同時,他主張在飲濃茶之前,先要進食。

千利休借鑑了佛寺的素食“精進料理”,將一湯三菜作為理想追求,以樸實的飲食突出茶的重要性,突出精神享受。

懷石料理便由此誕生。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精進料理中的“精進”,英文名稱為“shouji”,音譯自中國佛教中的“素食”。

隨著梁武帝一聲令下,中國的佛門僧人開始食素。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寫的文章:

留學僧將中國的素食風尚帶回日本。

日本的禪宗寺院將去除魚、肉的素食成為“精進物”,最終發展出精進料理。

可以說,精進料理作為先驅者,為懷石料理的產生髮展提供了方向和靈感。


隨著時代變遷,懷石料理也單獨成宴,獨自成立起日本高端料理的門面。

懷石料理的食材也不只侷限於素食。

七點前菜(七種繁複做工的小菜)、碗盛(帶有湯汁的手工料理)、生魚片、揚物(炸的)、煮物、燒物及食事(飯或湯),複雜的進餐形式是今日懷石料理的基本形態。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素食的傳入,讓豆腐在日本得以普及。

而有一種以豆腐為主料的料理,叫做“田樂(Odengaku)”。

田樂最開始是類似烤串,把豆腐串起來在火上烤。

後來演變為把豆腐、蒟蒻(魔芋)串成串,放在水裡煮,誕生了“煮田樂”,可以理解為日本串串香。

發展到今天,就是每家711便利店都售賣的網紅日料——關東煮。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肆 筷子的引入


筷子,古稱“箸”,今天是東亞地區共同使用的餐具。

《韓非子·喻老》寫道:“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商紂王做了一把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為這種驕奢淫逸的行為哀嘆,並感到害怕。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和酒池肉林相比,朕喜歡象牙筷子很過分嗎?”

由此可見,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末期,筷子就已經在中華大地出現,且製作技藝很高超。

而在筷子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還保持用手抓取食物的習慣。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中,便有關於日本人“手食”的記載。


794年,桓武天皇將首都從奈良移至京都(平安京),日本進入平安時代。

這時起,日本宮廷已經開始全面使用筷子,且有了柳木筷和銀筷之分。

又過了600多年,室町幕府時期,烹調做飯、處理魚蝦、處理果蔬等植物類食材、夾取食物都要用到不同的筷子。

懷石料理源於茶道,1000年前由中國傳入,如今成日本最特色美食

中餐講究刀工,所有食材的大小,都在案板上被切割得適於入口。

因此,中國的筷子上下粗細均勻,方便夾取食物。

而由於中國之間的烹飪方式不同,日本的筷子的筷尖被削得很細,方便在進食時對食物進行“切割”。

從大米、茶道、懷石料理,再到筷子,這些都是構築日本料理的基礎。除此之外,日本料理中如味噌、生魚片、唐菓子、拉麵等特色美食和小吃,也都深受中國的影響。這部分故事,我會在下篇文章中與您分享。

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隆蘇,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並關注我。如果您有任何想分享或討論的話題,或想讓我寫哪方面的文章,歡迎在下方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