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澠池:周黨隱居

“周黨隱居”是澠池八景中唯一因人成景的文化遺址,位於縣城之北7.5公里處坡頭鄉不召寨村。

“不召寨”因東漢一位叫周黨的人拒絕召封入仕,並隱居於此而得名。

周黨,字伯況,西漢末年至東漢初人,祖籍山西太原廣武。周黨家族騾馬成群,良田千頃,遠近聞名。他幼年父母雙亡,由族人撫養成人。周黨長大後,族人卻拒不歸還其家產。周黨據理相爭訴於公堂索回所有財產,分給窮人,隻身遊學於京都長安。他埋頭苦讀,博覽群書,最終成為一名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名士。

公元8年,王莽篡漢造成社會動盪,周黨對此十分不滿,託疾閉門不出。不久,天下大亂,盜賊四起。據說,周黨所在的附近州縣皆遭劫掠,唯有他所在之地安然無恙,原因是盜賊仰其名望,都繞城而過。東漢建立後的公元56年,漢光武帝劉秀得知周黨知識淵博又具高貴的品德,有治國的才能,便徵召他為朝廷議郎。然而,周黨雖有一肚子才學,卻對當官沒有興趣。他當議郎不久,便向朝廷稱病要求辭官。獲准後,周黨攜妻隱居在澠池縣回溪之畔(今坡頭鄉)的一孔窯洞裡,以讀書散步並與周圍鄉鄰聊天兒度日。

又過了幾年,劉秀派尚書召他還朝做官。使臣帶著重禮前來拜見,並選一交通便利之處鄭重宴請,但周黨不為所動。據說,周黨見使臣時,故意身穿粗布短衣,頭髮蓬亂並沾滿穀糠,以此回絕朝廷徵召。最後,在使臣一再勸說下,他被迫前往洛陽。在皇帝面前,他伏地不起,以著書養疾為名,堅辭高官。

漢光武帝不但沒有治其“大不敬”的罪,還賜給他40匹帛。自此,周黨隱居於澠池,讀書、著書、耕作而終。隱居在澠池的周黨和同鄉名人閔仲叔(也因不願入仕而多處隱居)成為“忘形交”,兩人號稱“澠池逸民”。古時候隱居之風頗為盛行,周黨拒入仕途的行為被人們廣為稱頌,因此,他隱居的村莊被稱為“不召寨”,他所住的窯洞被稱為“周黨窯”。

三門峽澠池:周黨隱居


中原花椒第一村

三門峽澠池:周黨隱居


不召寨還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龍山文化遺址,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