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領導英國取得勝利的功勳首相丘吉爾,為何在二戰剛剛結束後便黯然下臺?

庭州行者


這樣的結局自然與他所在保守黨的失敗有很大的關係,這也說明丘吉爾與他的保守黨已完成了二戰期間的歷史使命。簡而言之,就是時代不同,選民的需求不同。

1945年,在德國戰敗後,英國的戰時內閣被解散,丘吉爾辭職並將參與大選。當時丘吉爾是信心滿滿,他認為憑藉自己功勞和威望,保守黨絕對能贏得選舉,那麼作為保守黨領袖的他,自然也就能當選首相。

當時的丘吉爾還是以首相的身份參加了波斯坦會議,但在會議進行完前半程時,英國的選舉消息傳來,丘吉爾雖成功當選議員,但保守黨在大選中慘敗。於是參加後半程會議的英國首相,就換成了艾德禮。

帶領英國人民血戰五年的首相丘吉爾被無情的拋棄了,以至於丘吉爾引用“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這句話形容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那麼,在二戰期間威望極高的丘吉爾為何會落選?

二戰爆發前,丘吉爾對希特勒的企圖非常清楚,他極力反對英國裁軍,並一再警告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但無奈他只是一個議員。面對張伯倫採取的綏靖政策,丘吉爾是少數幾個反對者之一,因此還被彈劾。

二戰爆發後,綏靖政策宣告破產,丘吉爾被任命為海軍大臣。隨著英軍的節節敗退,下議院將矛頭指向張伯倫,隨後張伯倫辭職並建議丘吉爾組閣。丘吉爾誓言,將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取勝利,無論多艱難。

這時的英國人確實需要丘吉爾這樣的鐵腕,於是丘吉爾的戰時內閣應運而生。剛剛上臺的丘吉爾成功的進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他憑藉與羅斯福的私交,為英國贏取了大量的援助物資,帶領英國終獲勝利。

二戰勝利後,丘吉爾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但英國也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人民財產流失巨大,國家債務激增三倍還多。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軍事與外交方面,工黨負責了其它事務。

戰後的工黨把持著英國眾多的非軍事和貿易職位,這些都使工黨對民眾的需求非常的清晰,其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工黨把持的勞工部是戰後英國最繁忙的部門,這使得工黨獲得了大量的黨員和群眾基礎。

不僅如此,保守黨隨後採取的對策簡直可以用愚蠢來形容。面對工黨的快速壯大,丘吉爾的臨時政府對工黨和自由黨成員進行了驅趕,再加上保守黨不合時宜的競選策略,這都極大的激起了英國人的厭惡感。

丘吉爾在戰後還是以功臣、反蘇及戰爭販子的形象示人,這顯然與戰後英國人普遍想要的和平發展的願望相去甚遠。而艾德禮則是以親民務實的形象示人,他強調的是英國未來的發展,與丘吉爾對比鮮明。

經歷戰爭重創的英國人,在戰後急迫的渴望變革。選民思想的變化是丘吉爾極其保守黨始料未及的事情,這對選舉結果直接產生了影響。工黨競選的變革口號,正是戰後英國人民所需要的,保守黨已過時。

簡而言之,戰後的英國人民需要的是發展民生與提高生活水平。戰爭的創傷需要和平來撫慰,丘吉爾的冷戰思想也是英國人很反感的。他們最終選擇了艾德禮所在的工黨,而非丘吉爾的保守黨,這是有道理的。

艾德禮在當選後,也確實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英國人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在極為挑剔的英國人面前,艾德禮的對外手段又不夠強硬,這讓吃飽飯的英國人在六年後,又選擇了丘吉爾,這便是所謂風水輪流轉。

綜上,丘吉爾下臺的原因總結起來就一條,那就是丘吉爾極其保守黨沒有認清戰後形勢和英國民眾的需求,他倒在了保守黨的一成不變上了。


野史也是史



相信大家討論二戰時,一定避不開這張照片,這是雅爾塔會議時,三巨頭的一張合照,分別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主席斯大林。這三位巨頭,通過在雅爾塔召開的會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當然也包括很多國家戰後幾十年的命運。

其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可以說是英國最偉大的首相之一,他通過他的堅強不屈,帶領英國抵擋住了德國的瘋狂轟炸,並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通過二戰他獲得了極高的威望,在人民心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二戰結束時,也是丘吉爾首相任職到期,丘吉爾認為憑藉自己在二戰中積累的威望,絕對可以連任,就連斯大林的情報機構也認為丘吉爾會以絕對優勢獲勝。但英國人就是這麼任性,丘吉爾在選舉中以絕對的劣勢落選,丘吉爾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黯然下臺。

帶領英國取得戰爭勝利的首相,可以說是國家的英勇,為什麼就被人們請下臺了呢?究竟是英國人們忘恩負義,還是有別的原因,我們來看下。

首先是戰爭結束後,人心思安。

從一戰到二戰,英國看似贏了戰爭,卻輸掉了所有。在戰爭中,由於德軍空襲,潛艇對英國進行封鎖,造成英國物資匱乏,人們生活實行配給制。在這種困難面前,英國開始出現求和的聲音,甚至英國王室也試圖求和。正是在丘吉爾的堅強領導下,英國才保持了國家的獨立,可以說丘吉爾是英國的英雄。戰時民眾還能捨小家為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力衰弱,基礎設施毀壞嚴重,百姓生活困苦,面對來之不易的勝利,人們在歡呼雀躍的同時,也希望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但丘吉爾還是戰時思維,忽視了對於戰後民生的恢復,與國民生活的保障。因此人們需要一個懂民生的首相,而不是一個戰時首相,所以民眾把選票投給了會做民生工作的艾德禮,這樣一個懂民生的新首相工黨領導人艾德禮上臺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丘吉爾妄圖恢復日不落帝國的榮光。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雖然贏得了勝利,但國力損耗嚴重,早就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了,各殖民地開始獨立,表面上英國是二戰的勝利者,但其實是最大的輸家。英國現在需要的是進行經濟建設,而丘吉爾在競選中提出的口號是,維護日不落帝國地位,建立強大的殖民地,並且要成為世界強國。口號喊的很好,但要維護日不落帝國,不是光喊口號就行的啊,必然需要增加軍費開支。對於戰後的英國來說,人民最需要的恢復和改善民生,完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而不是對普通民眾來說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日不落帝國。因此在工黨提出,要讓民眾幸福,建立從生到死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的口號時,一下就贏得了選民的心,選民們紛紛把選票投給了工黨的艾德禮。


丘吉爾作為一名戰爭中的領袖,如果他出現在你面前,對你大談英國的偉大和國家的責任的時候,我想你一定也會給他熱烈鼓掌然後默默的說再見!

我想這印證了那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好奇而已716




古往今來,但凡有戰爭,就會英雄輩出,戰爭似乎成了誕生英雄的催化劑。但是,二戰中赫赫有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卻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戰爭剛結束就被趕下了臺!這是為什麼呢?



出生於1874年的丘吉爾曾被評為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並且兩任英國首相,尤其是1940年-1945年,丘吉爾領導英國人民奮力抗擊德國法西斯,不僅挫敗了德國的空襲和海上封鎖,更是攜手美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成功的將德意日法西斯徹底擊敗,起草成立了影響至今的聯合國,並保證了英國的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丘吉爾可謂功勳卓著,是英國人眼中的英雄。

然而,峰迴路轉,丘吉爾帶領英國人民贏得了二戰,卻被英國民眾徹底“拋棄”。而說到被趕下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丘吉爾野心太大了。



據悉,在剛結束二戰的1945年的競選臺詞中,丘吉爾攜二戰勝利之威主張要恢復和維護英國的日不落帝國的地位,通過建立強大的殖民地,並且要成為世界強國。

很多人說,力主恢復英國昔日霸主的國際地位,這不是很好嗎?在今人看來,國富民強沒錯。但是1945年英國大選時,對手工黨提出的競選口號是,要讓民眾幸福,建立從生到死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這個口號將民眾的幸福指數放在首位,這在當時是很有誘惑力的,畢竟經過幾年戰火洗禮的英國太需要和平了,受苦受難的英國民眾自然希望可以早日恢復和平踏踏實實過日子。



作為二戰主要的交戰國,英國被德國炸的稀巴爛,百姓困苦不堪。在戰時尚且可以忍耐,戰爭結束後,英國民眾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而丘吉爾的口號雖然好聽,但是要想維護日不落帝國,必然增加軍費,花費巨大,哪裡還有錢改善民生,因此,必然下臺。而工黨上臺後,英國400多萬軍隊立刻被裁撤,殖民地也允許獨立,將錢財都用在建立完善社會保障上面,才有了現在的英國。


獨舌視界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至暗時刻》,這是一部講述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歷史傳記片。<strong>在二戰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法西斯的黑暗之中,丘吉爾作為英國首相,他沒有像前任張伯倫一樣對納粹妥協,而是團結人民,為自由而戰。

對於二戰時期的英國來說,丘吉爾無疑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他支撐起了一個國家的意志。
他用那激情的戰鬥演講,點燃了英國民眾的鬥志:
“……我們要在海灘上戰鬥,在陸地上戰鬥,在戰場上、在大街上戰鬥,在山坡上戰鬥,我們決不會屈服。”

不過,在二戰剛剛結束的大選中,丘吉爾和他所在的保守黨,那個帶領著英國度過了最艱難的黨派與領袖,遭到了無情的拋棄。

關於這件事情,有下邊幾個原因。

第一,丘吉爾在外交問題上的態度太過強硬。

在二戰結束以後,對於歐美國家來說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來處理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很多國家對比了自己國家的戰後實力以及蘇聯當時具有的實力以後,都選擇跟蘇聯保持著過得去的關係,可是丘吉爾的態度卻非常強硬。值得一提的是,在先前的一戰後期,身為海軍大將的他就想找機會干涉俄國的發展,試圖干涉俄國革命的進程。等到二戰快要結束之時,他又跟斯大林搞得非常不愉快。

還有他對印度的言而無信。在作戰期間,為了讓印度地區支持相應的物資和人力,丘吉爾代表了英國政府跟印度達成了協議,英國在戰後要恢復印度的獨立和自由。

不過在戰爭真正結束以後,考慮到印度對英國的重要作用,丘吉爾又不捨得放下這塊“肥肉”了。印度官方受到這樣的“忽悠”,一度整軍想用武力獲得獨立,這讓英國的民眾感到非常不安。

第二點原因,丘吉爾並沒有給民眾帶來好的生活。

我們不否認他在戰爭中的突出作用,可是離開了戰爭以後,他顯然是一個不怎麼合格的領導人。

二戰開始以後,英法“看熱鬧”的打算最終破產,法國在僅僅一週後的時間久徹底淪陷,孤身一人的英國成為了歐洲最後一股力量,所以德軍對這股力量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英國的整個抵抗時期,民眾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一來是天上的炮彈隨時可能讓自己喪命,二來是德軍的潛艇對大部分海域都進行了封鎖,眾多的生活物資都沒法運進國內。

根據後來的記載,英國物資最緊張的時候只夠全國人吃二十天。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之下,民眾們紛紛發出了和德國進行求和的聲音,英國的王室也多次向丘吉爾表達此事,不過強硬的他最終把求和的建議全部駁回。
在他後期的執政過程中,由於全國物資緊缺,政府無奈的下發了配給令,每位公民每天只能領到少量的水和食物,民眾們填飽肚子都成了奢望,更不用說吃著肉和雞蛋了。

雖然說英國人民也希望他們可以贏的戰爭的勝利,但他們更希望生活有足夠的保障。戰爭結束以後,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英國都需要一個稍微溫和一點的首相。所以在戰後的重新選舉過程中,英國民眾就不再需要有強硬態度的“戰爭首相”了,這也是丘吉爾下臺的根本原因。


丘吉爾對此引用了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道:“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或許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自嘲了!

不過,這並不影響丘吉爾在英國人民心中的地位,1951年,他捲土重來,再次坐上了首相的位置。2002年,在BBC“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眾,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白話歷史君


丘吉爾的偉大在於他保衛了讓他下臺的制度;丘吉爾下臺在於他看重政治、戰爭,而忽視了經濟和建設。


在法西斯德國橫掃歐陸,英國都要差點淪亡的緊要關頭,是丘吉爾橫空出世擔任戰時英國首相,發出了他那堅毅不屈的聲音: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唯一的、不可變更的目標。我們決心要消滅希特勒,肅清納粹制度的一切痕跡。什麼也不能使我們改變這個決心。什麼也不能!我們決不談判;我們決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黨羽進行談判。我們將在陸地上同他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上同他作戰;我們將在天空中同他作戰,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肅清他的陰影,並把地球上的人民從他的枷鎖下解放出來。

正是在丘吉爾的感召帶領下,英國人民不屈不撓贏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讓希特勒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深淵難以自拔,並最終同世界人民一道打敗德國法西斯。這就是丘吉爾的偉大,蓋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會立非常之功。

然而當戰爭落幕,英國人民正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享受和平的時候,丘吉爾卻固執地發表了鐵幕演說,指出了蘇俄將要同西方資本主義的決鬥競賽。從後來史實發展的趨向上看,丘吉爾無疑是睿智靈敏的,但他恰恰忽視了英國民眾對戰爭的厭倦情緒,結果在後來的大選中名落孫山,也可以說是丘吉爾的不識時務。記住,跟趨勢作對是要栽跟頭的,這就是丘吉爾下臺的原因。後來在失敗後,丘吉爾自嘲地說:“英國人民成熟了,他們學會了選擇,他們並不需要一個英雄領導他們重建國家。”

還有一則笑話就傳開了:說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曾經因為這件事取笑丘吉爾,認為雖然丘吉爾帶領英國人打贏了戰爭,但卻被他曾經保護的百姓罷免了,並認為自己高居其位享受無憂。誰知丘吉爾卻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回擊斯大林:“我打仗,就是為了保衛人民享有罷免我的權利。”

成也丘吉爾,敗也丘吉爾。雖然人無完人,但丘吉爾最終還是獲得了英國人民的認可,在BBC2002年舉行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調查中,丘吉爾赫然入列被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之一。


今古達觀


二戰勝利後,丘吉爾一方面獲得了極大的殊榮,成為了拯救國家,甚至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為他在國際上贏得了極大地政治聲望。然而,在國內,他卻面臨著當時他都沒有料到的“政治滑鐵盧”。這並不是說他本人的聲望不夠,一方面因為當時的丘吉爾組建的政府是一個戰爭期間的臨時政府,解散進行選舉是必然。另一方面可以說丘吉爾是被他背後的保守黨拖累了。

先來看英國的政治制度。簡單來講,在英國上議院更像是一個“退休基地”,議員大部分都是通過世襲或者是封爵的形式產生的,所以在英國真正能夠代表議會的是通過普選產生的下議院。所以,政黨只有在下議院選舉中佔多數才能夠組閣上臺執政,而內閣首相則是由議會多數黨領袖出任的。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當時就實行了“競選休戰”,也就是說當時議會有哪些人哪些政黨,就先用哪些,當時的英國基本上也就是各政黨聯合。但是戰爭結束後,這種聯合政府的狀況肯定會遭到反對,即便是普通民眾也會要求再次形式選舉權,而不是“內定”。

其實再次選舉的時候,無論是丘吉爾所在的保守黨還是他自己都是信心滿滿,畢竟丘吉爾算是帶著國家走出困局,帶著世界走出戰爭的人,簡單來講就是個絕對的大IP,他自身又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當時的保守黨也是這麼做的,各種宣傳。結果卻是連軍隊中都有人投票反對保守黨。不論是丘吉爾本人還是國內外媒體都很震驚。

但是這個結果其實也不難解讀。對於戰後急等著修復“重生”的英國民眾來講,工黨的勝利意味著政府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社會改革上,而不是隻顧著經濟發展,還會兼顧社會保險制度、醫療保險等等,保守黨顯然並不符合這方面的期待。丘吉爾算是比較冤,因為他雖然是保守黨,但是更多的是名義上的,從個人主張來講,反而更靠近民主黨派的主張。


國家人文歷史


借用我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丘吉爾所領導的保守黨當時嚴重脫離人民群眾。

1945年5月23日,鑑於法西斯德國已經戰敗投降,英國開始了大選。7月底,選舉結果出來,工黨勝出,一直霸佔英國政壇的保守黨敗北,身為保守黨領袖的丘吉爾只好下臺。

當時美英蘇三國正在波茨坦開會,討論戰後的問題。丘吉爾參加了前半段,後半段就換成了新首相艾德禮。

選舉結果很令人意外,丘吉爾自己也覺得自己被英國人民拋棄了。他當時很不理解,只能自我安慰,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此時歐洲戰事已經結束,英國國內的形勢以及人們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但是丘吉爾以及他領導的保守黨卻無視人們的需求,還堅持以前的做法。

一、保守黨無視人們的經濟改革和社會保障需求

英國在二戰中損失巨大,40萬人口喪生,46萬棟房屋被毀,200萬人無家可歸。食品匱乏,人們的生活水平嚴重下降。生產線上的工人要工作12小時以上。

但隨著戰爭即將結束,軍事相關的訂單消失,失業問題一下子凸顯。

此外,醫療、養老等問題從30年代的大蕭條就一直延續到現在。

總之,現在大選了,人們期待美好的生活,大家希望獲得更好的食物,更好的住房和更好的社會福利保障。

但是,人們在丘吉爾身上看不到任何改革的跡象。保守黨簡直就跟名字一樣,變成了保守派。

選舉的時候,保守黨沒有把戰後的改革作為重點,而是重點強調丘吉爾的貢獻。

選舉期間,丘吉爾組織的過渡政府,成員全部是拒絕改革的極右分子。在選民看來,丘吉爾根本就不想改革。

丘吉爾想要做的就是繼續維持大英帝國,比如在印度獨立問題上,丘吉爾堅持強硬態度。而要維持在印度的統治,英國需要100萬軍隊,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普通英國人根本就不願意背這個包袱。

而工黨卻務實得多,他們深知英國實力已經不濟,在殖民地獨立問題上作出了妥協。

此外,工黨提出了未來的規劃,積極提倡改革,並且保證“充分供應食品,使一切人得到有益的勞動,獲得設備良好的舒適住宅。爭取建立使每個兒童都可能發展自己才能的教育制度”。

宣傳口號雖然誇張,但是至少表面了改革的態度,人們就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工黨身上。

二、人們對保守黨本身的不滿

二戰給英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但是法西斯的囂張,跟戰前英國的縱容有很大關係。

當時人們的邏輯就是,要不是張伯倫搞綏靖,犧牲小國利益,縱容希特勒擴張,英國就不會這麼慘。

在綏靖政策下,英國疏於戰爭防備,在戰爭之初遭到極大的損失。

這些鍋都得保守黨來背。

當時在英國選民中流傳這樣的話,“保守黨姑息希特勒,保守黨是罪人,他們應該對不列顛的疏於準備,外交上的屈辱以及戰爭中陷於困境負責”。

英國的政治分析家也認為,“選民們不願意忘記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政治生活幾乎被保守黨壟斷,結果造成種種失敗”。

總之就是,保守黨的壟斷局面引發人們的不滿,人們希望改變這種政治格局。

三、錯誤的競選策略

錯誤的指導思想造成了錯誤的競選策略。

在競選過程中,丘吉爾覺得自己勝券在握,他沒有想著去吸引選民。而是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去攻擊對手,而他的對手卻是在戰時聯合政府中的合作伙伴。

丘吉爾聲稱:“如果工黨在選舉中獲勝,英國將處於蓋世太保統治之下。”

這些言論非常荒唐,反而損害了他自己的形象。

在活動方式上,兩黨也有非常大的反差。

丘吉爾乘坐專列在全國各地遊說,演講時自命不凡,往往出言不遜。

而工黨領袖艾德禮帶著妻子乘著一輛舊汽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在演講時,艾德禮態度謙和,沉著穩健,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工黨還利用輿論工具,對保守黨歷史上的醜行進行曝光,讓選舉感覺,如果保守黨繼續執政,歷史錯誤將會延續。

最終,工黨在選舉中獲勝,並且兌現了承諾,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保障體系。

1948年,艾德禮宣稱,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並且被其他西歐國家效仿,其影響延續至今。

總之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丘吉爾的下臺並不能顯示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因為同樣在戰後享有巨大聲望的蔣介石照樣被推翻了。和平的方式不行,就會用暴力方式。

當然了,也正如丘吉爾安慰自己的那句話,“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英國人民獲得了想要的福利之後,他們立即“忘恩負義”,拋棄了工黨,在1951年的時候,保守黨贏得選舉,丘吉爾再次成功當選首相。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呦。



江蝶夢


丘吉爾贏得二戰的勝利靠的是英國人民全力以赴地支持,戰後的敗選同樣歸功於民心所向!


丘吉爾作為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強人!

但是最可惜地是他忘記了一點,戰爭已經給英國人民造成了創傷,人民需要休養生息!這種國民情緒的變化,丘吉爾視若無睹。

丘吉爾以及其所在的保守黨仍在致力於戰後的國際形勢,忽略了國內民眾在戰後的訴求,可以說是促其下臺的主要原因。


此時,英國工黨抓住了國內老百姓的這種心理,並提出來《貝弗裡奇報告》對英國中下層民眾很有“殺傷力”。在大選時,更是提出了“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大不列顛共同體”!

工黨領袖艾德禮能接替丘吉爾成為戰後英國的新一任首相,其實就是人民呼喚和平,需要休養生息更要發展經濟,提高社會福利和創造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丘吉爾違背了戰後的民意,因此被選民拋棄!


東震木


丘吉爾狼子野心,必遭世人所唾棄 要說丘吉爾下臺的原因,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首先,說說英國的徵兵制,它和其他國家不同地方是,它並不是要求每個英國公民都必須參軍,這不是義務制。其二,丘吉爾是個徹徹底底的英國皇族階層人士,他父親出身在海軍家庭,這位他非常人的道路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官二代的他十分討厭下層工農人士,更恨以工農建立的蘇維爾共產黨,對殖民地人民、底層階級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種族歧視與資本階級剝削 。其三,二戰中,首先第一批參戰的英軍基本上來自上層有錢有背景的志願軍,下層基本上都在後勤戰場,丘吉爾不可能讓這些下層工人去成為軍隊主力,這很有可能建立新的紅色政權,而且,利用這支資本化軍隊可以直接掃清議會上任何的反對勢力,民主黨,民意黨等都遭到以丘吉爾一大批保守黨的勢力擠壓,這對其後來的發展道路十分有利。令丘吉爾大為震驚的是,納粹戰爭以閃電戰術的突飛猛進,讓無數的英軍的性命都投入了進去,底層的工人階級被丘吉爾死壓住不讓上,以上層階層為主的軍隊死傷慘重又無兵可用,久而久之,丘吉爾的這支保守黨軍隊已快損失殆盡,面對納粹唑唑逼人的攻勢,國人的吶喊上陣,不得已,讓工人階級抓住時機,勢力迅速在社會,議會,軍隊各個地方發展壯大。戰爭後,一支新出的工黨勢力成為主導,艾德禮被英國人民推上了首相寶座,準確來說,是為工人,被欺壓的過久的民工起來反抗的結果。1946年,面對印度的人口猛增,丘吉爾提出清除雜瘤的口號,令世人寒心。面對國外的殖民地的獨立反抗,鐵腕鎮壓。面對國內經濟的衰糜,棄之不顧,大增軍費,一心反共。最終,得到了英國各個階層的失信,被踢出了首相的寶座。



鐵血大何講歷史


對於丘吉爾來說,在1945年參選時,他可能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會失利,而選舉失敗後的丘吉爾十分的憋屈,也很沒有自尊,畢竟丘吉爾當時的威望很高,可是他卻沒能連任,引起了一片譁然,那麼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所以英國掌握實權的就是首相,誰當首相誰就是英國的老大。首相的選舉需要從各個下議院的議員中進行選拔,選拔方式就是投票,當時的英國議員一共有659人,如果在參選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超過半數的票選,就可以成為首相。丘吉爾當時一直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於作戰過程中,同時也注重外交權利領域,其實當時的丘吉爾認為自己勝券在握,畢竟積極作戰的丘吉爾認為是自己在給英國謀福利,但是就在丘吉爾對自己所率領的保守黨信心十足時,工黨的勢力也開始逐步擴大,當時的工黨不僅擁有二百六十萬的黨員,還有八百餘萬的會員,所以工黨擁有大量的利益群體。


丘吉爾選舉失利也是因為他當時做了一個不合適的決定,在當時二戰還沒有徹底結束時,實際上他並不需要參加選舉,但當時工黨卻突然提出了重選的提議,如果當時丘吉爾用戰爭未結束的理由拒絕也是十分合理的,但是丘吉爾卻同意了,這就給工黨製造了機會。其二當時丘吉爾在選舉期間沒有進行合適的“包裝”,保守黨當時提出的口號就是要繼續完成歷史使命。雖然丘吉爾認為這是自己雄心壯志的體現,但是在民眾看來,這種歷史使命感無疑就是增加民眾的負擔。反觀當時的工黨,他們提出的口號則是側重於如何進行戰後恢復,這種口號讓民眾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民眾從心理上自然會傾向於工黨。

其三在兩黨競爭的過程中,保守黨當時的做法其實讓丘吉爾大大扣分,原因在於保守黨為了讓丘吉爾連任,一直都在攻擊工黨,言論十分的尖銳苛刻。而工黨當時的做法和保守黨相比卻更加的“優雅”。工黨沒有直接抨擊保守黨,而是將保守黨在執政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國家損失進行統計,用這些數字去說明保守黨的失敗,而民眾自然會認為工黨的這種做法更加有說服力。

在工黨開始積極拉攏和民眾關係的同時,保守黨卻始終用一種傲慢的姿態去應對,所以哪一方失利似乎已經很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