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你所知道的招商局,它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綜合性國有企業集團,三大核心產業覆蓋交通、金融和地產,旗下帶招商字樣的A股上市公司就有招商輪船(601872)、招商公路(001965)、招商銀行(600036)、招商證券(600999)、招商蛇口(001979,前“招商地產”)等。然而,你可能未曾知道的招商局,它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就已經經歷了一次百花齊放的輝煌。由於官督商辦的性質,在洋務運動興起的年代,招商局某種程度上承擔了國家投資公司的角色,投資了一大批局外企業,創造了多個第一,為中國近代經濟以及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今天,就來講講招商局創辦的近代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鴉片戰爭後,英、法、德、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紛紛開始在中國開設銀行,最早的是1847年在上海設立的英國麗如銀行。外國銀行在中國的設立,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壟斷了中國的金融市場,並通過大量貸款,逐漸控制了清政府的財政,這大大刺激了中國人自辦銀行的意圖。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1876年3月18日《申報》第一頁。報道了廣東鉅商唐景星(即唐廷樞:清洋務運動代表)和福建巡撫丁雨生兩人,擬在中國召集股份設一大銀行。當時,《申報》竭力鼓吹國人自辦銀行的主張,認為這將大大有利於國內外貿易的發展。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中山東一路6號 原通商銀行

在上海外灘的萬國博覽建築群中,今中山東一路6號原是一幢東印度風格的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就是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的創辦地。而這已經離外商在中國設立銀行半個世紀。

通商銀行從成立到上海解放,共有五十二年的歷史,經歷了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和蔣介石國民政府三個歷史時期。它的掌權人物,早期是大買辦官僚盛宣懷,中期是買辦資產階級傅筱庵,後期是大流氓資產階級杜月笙。

早期(1897-1911)

1896年,時任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總辦、“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的盛宣懷奏請設立中國銀行,“以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挾持”,所擬章程中定名為“中國通商銀行”,英文名初為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1912年改為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中國通商銀行於1897年5月設立,銀行資本500萬兩,先收半數,於1898年收足。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分別投資80萬兩和20萬兩,佔實收資本(250萬兩)的40%,成為該行最大的股東。盛宣懷名下包括其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如李鴻章等的投資達七十三萬兩,其餘股東多為官僚和買辦,總董為張振勳、葉成忠、嚴信厚、楊文駿、劉學洵、嚴瀅、朱葆三等9人,由盛宣懷指派。總行設立於上海,並在香港、廣州、天津、鎮江、北京、漢口、九江等地設立了分行。其運作完全以西方銀行為藍本,更聘用匯豐銀行的大班美德倫為首席洋經理,賬冊、簿據等全部用英文記載,試圖打進西方銀行的行列,亦因為如此背景,它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家現代化銀行。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光緒年二十四年間,通商銀行在上海發行的流通鈔票。中國通商銀行在創辦之初就獲得了鈔票發行權,發行銀兩和銀圓兩種鈔票,為中國最早的銀行券,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中文一面印有“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永遠流通”和“只認票不認人”的字樣。鈔票從英國訂製,印刷精美。

清政府時期通商銀行的業務不可避免地具有明顯的買辦性和封建性,早期的存款主要來自於清政府的存款、官督商辦企業的間歇資本以及各地關道和道臺的待解款及少數買辦、官僚的個人存款,同時放款戶主要是外商洋行、中國商號和錢莊,也有少數近代工業企業。然而好景不長,因八國聯軍入侵遭受焚燒搶掠,以及日本帝國主義偽造通商銀行鈔票引起擠兌風潮,通商銀行損失巨大,不得不將已設立的分支行陸續裁撤。從1905年起得到部分鐵路外債存款,業務才有了起色。


商辦時期(1912-1935)

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篡奪了革命的果實,一向被盛宣懷把持的通商銀行除保持發行鈔票的權利外,其他特權基本喪失,和一般商辦銀行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擁有80萬兩股票的最大股東招商局,因辛亥革命期間江輪停航,營業銳減,股息官利無法發放,遂將所持通商銀行股票先後於1911年和1912年作為股息盡數分派給股東。而電報局認購的20萬兩通商銀行股票也早在1898年以股息形式派發給股東。這樣,通商銀行的股權分散至為數眾多的商股股東手裡,通商銀行進入商辦時期。同時,通商銀行的當權人物也發生了大變化,從1919年開始,通商銀行的主要權利落到了該行董事傅筱庵(宗耀)手中。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股票。關於發行的原因股票上寫的非常清楚:中國通商銀行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招股興辦,二十三年(1897年)定股本規銀500萬兩,分為5萬股,每股100兩,招股開辦時先付銀50兩(共計250萬兩),給予息折。原計劃待第二次續付銀25兩,第三次續付銀25兩(第二次和第三次續付須等總董議定日期後登報知會)之後,銷燬原發息折另換新股票。因已發的息折票式(第一次股本)有兩種,有所不便,故重新印製新股票並將利息表刊附股票之內,做一體更換。至此,這應該是中國通商銀行存世最早的老股票,它繼承了通商銀行所發行的鈔票樣式——中英文雙體,這在老股票中非常罕見。同時也可據此推斷,通商銀行的股本從開辦之初起就只付了半數,之後再未補齊。

傅筱庵掌握通商銀行大權以後,正處在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黑暗統治時期。北洋軍閥政府財政枯竭,為了籌措內戰經費,藉助於發行公債,並以公債作抵,向銀行借款。傅筱庵積極投靠北洋軍閥,又貪圖厚利,大量濫放貸款,最後因為北洋政府的垮臺而損失慘重。1927年,傅筱庵作為北洋軍閥的忠實走狗被通緝,傅迫不得已,離開通商逃亡大連。1932年,經杜月笙、張嘯林等人的疏通,國民黨政府終於撤銷了對傅筱庵的通緝,傅筱庵從大連回到上海。同時,杜、張以及曾任國民政府北伐軍總司令部處長徐聖禪和軍政部軍需署署長朱耐寒等入股通商銀行。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七月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股票。傅筱庵從大連回到上海以後,於1932年6月5日召開股東大會,決定資本改以元為單位。原資本總額500萬兩,實收資本250萬兩,按照每兩一元四角折算,改為資本總額700萬元,實收350萬元,每股由100兩摺合140元,實收半數70元。同時,董事會改組,除傅筱庵、朱子奎、王心貫、孫衡甫、徐冠南、謝光甫等人外,增添徐聖禪、朱耐寒、張嘯林、杜月笙等為董事。傅筱庵仍任董事長。

1935年初,上海發生了白銀風潮,美帝國主義在紐約、倫敦大量收購白銀,為了追求暴利,大量白銀外流,引起通貨緊縮,利率上升,物價慘跌,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工商業倒閉風潮。國民黨四大家族藉口“救濟金融恐慌”,用充實官股股本的辦法,從江浙財閥手裡搶走了中國、交通兩大銀行,又唆使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積聚大批通商、實業和四明三家銀行的鈔票,一次向三行兌現,造成擠兌危機。從而迫使三行不得不接受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控制。在四大家族的授意下,6月7日,通商銀行召開董事會,由杜月笙出任董事長。1935年11月3日,國名黨政府財政部宣佈了施行“法幣”的辦法,規定:自本年十一月四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定為法幣,實行“白銀國有”;原有發行權之銀行即日停止發行。至此,通商銀行的發行業務宣告終結。


官商合辦(1935-1949)

1937年,國民黨四大家族祭出大招,通過改組正式吞併了中國通商銀行,雖然保留了原有商股,名為“官商合辦”,但實權始終掌握在四大家族的代理人杜月笙手中。杜月笙上臺後,為了迎合四大家族的需要,把銀行的資本大部分用於承購國民政府發行的公債,甚至趁機大搞公債投機。並利用通商的資金對工商業廣為投資,為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全國工礦、貿易服務。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股票。通過此次股票的發行,通商銀行正式改組為“官商合辦”銀行,資本額定為400萬元,4萬股,每股100元,將原有實收資本350萬按15%摺合商股525000元,另由國民黨政府加入官股3475000元,以同額“復興公債”抵充。杜鏞(杜月笙)任董事長。該股為商股十股。

民國三十年(1940年)中國通商銀行股票臨時收據。清楚地記載了原來的舊股票是如何被低價折作新股的:收回舊股票12股,票面計840元,按財政部核定1.5折計新股126元。從1937年開始改組到1940年才開始交回舊股票更換新股票,想必商股是做了一些掙扎的。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中國通商銀行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各類章程。

抗日戰爭開始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由於軍費開支龐大,國民黨反動政府執行無限制的通貨膨脹和無限制物價高漲的政策。1944年,國民黨官僚資本陰謀利用通貨膨脹的機會,由杜月笙出面,企圖將通商銀行等“小三行”出售,化“官”為“私”。後因消息洩露,鬧的滿城風雨而流產。

通商銀行的資本和積累陸續被國民黨和四大家族及其代理人杜月笙之流以假公濟私、巧取豪奪的方式吸吮殆盡。這個中國史上的第一家銀行到上海解放前夕,除了一些房地產之外,只剩下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了通商銀行的官僚資本部分作為公股,對它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成為我國最早的公私合營銀行之一。

後記

昔日招商局之通商銀行,今日招商局之招商銀行,雖未一脈相傳,但卻有著相同的血緣和基因。

近代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的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