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每個大時代,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每個行業,都有它必然存在的道理與價值。有人說,人類文明是靠藝術與科技兩條線交替發展,才到達了今天的高度。今晚,就是這兩條線最美的交織。

先來說歌手們的表演吧。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黃霄雲


黃霄雲《你的答案》

這期《歌手》,看起來最簡陋,但後期修音倒十分的“濃厚”。

我去年對《你的答案》原唱版本的評價是,由內而外都散發著一種俗勁兒,但這並不影響歌裡的能量密度。我曾經在寫“東北蒸汽波”時說,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每個人都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可能。所以,這首歌最原始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凡人追逐不凡”的生命力。

黃霄雲一如既往的“vocal系技術流”改編,洗去了原版的俗氣,也洗去了原版的生命力。技術角度上講,發聲通道很暢通,全音域質量也不錯,同齡女生裡數一數二的技術能力,這些都值得誇讚。但從音樂性上講,依舊是2013年《中國好聲音》的水準,無所不用其極地秀技術,大角度看,意義不大。換成韓紅、黃綺珊、孫楠都是一樣的。年輕歌手裡,很少有這種Vocal系女歌手了,反倒成了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隔壁老樊


隔壁老樊《多想在平庸的生活裡擁抱你》

他剛一出場,第一眼讓我想起梁博。這些年,我們主動、被動地聽了很多“煙嗓”。但煙嗓也有高級與劣質的區別。對比他說話的聲音,你會明顯感覺到他在唱歌時,刻意去“做”了一個他認為非常有感覺的聲音。這種假辨識度單拎出來聽還好,如果與田震這種高級“煙嗓”放在一起,瞬間會給人“異物感”。

音樂性上說,中國的民謠歌手太多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且,民謠的精髓,應該是歌手由內而外與音樂表達“自然”融為一體。毛不易、李健、還有某某與某某某歌手們都做到了。我們已經過去了那個,小鮮肉彈吉他唱民謠,女生瘋狂尖叫的時代了對嗎?應該是吧。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misia

Misia 《向著明天》

misia,幾乎沒有修音!跟前兩位一比非常明顯。如果各位經常看外國音樂節目,會發現我們國家的音樂修音最嚴重。修音修去了瑕疵,也修去了人味兒。這個年代看到這樣的現場,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淳樸感動。

這首歌是日本311地震的應援歌,太催淚了。這種發自本能充滿光芒與力量的演唱,無數只蠟燭燃燒著的,是無限的希望與人類共同的廣闊。沒什麼好說的,感動就對了。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袁婭維


袁婭維《有一種悲傷》

A-Lin的版本已經將這首歌的“技術層面”做到了極致。不是不能再提升,而是不適合再提升。因為一首音樂其本身的體量與容納度是有上限的。如果技術表達超出了這個上限,反倒會吞噬歌曲本身的意境表達。

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資深“袁吹”,但中立的說,這首改編的並不好。袁婭維用唱《有一種悲傷》的方式唱《If I Ain't Got You》沒問題,用唱《If I Ain't Got You》的方式唱《有一種悲傷》也沒問題。而這一場的改編,太分裂了。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蕭敬騰


蕭敬騰《太陽》

我本來打算,這一期寫一篇《歌手》的發聲分析。好吧,除了Misia沒修音,其他人修的比平時還猛烈,頭聲都快修成假音了。這裡要提一下,蕭敬騰的聲帶已經聽不到集中的金屬芯了,這是大倒嗓的開始,陶喆當年也是這種情況。要注意啊!發聲方法該變還是要變的。

翻唱這首歌的歌手有很多,蕭敬騰搖滾版的編曲非常宏大,有種展翅高飛的感覺。如果放在舞美更好的原現場錄製,其效果應該更好。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白舉綱


白舉綱《安排好的人生》

他給自己的設定很熱血,一改他曾經的綜藝形象,我也確實驚訝,一個人的綜藝形象和音樂形象相差竟可以如此大。為了摘去曾經的“小白”標籤,這貌似也算是個明智的選擇。

唱功不錯,聲音質量很高,胸聲夠給力,重機能演唱,發聲方式屬於黃致列那一卦。他這種熱血,更像是日式的熱血,荷爾蒙噴一臉。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華晨宇


華晨宇《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

楊子那句?嗯,我還是修為尚淺。一個好的偶像,就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去打破大眾的偏見,而不是靠粉絲到處搞傳銷。華晨宇今天做的很好,其實這一季,華晨宇的粉絲已不是最瘋狂的了。

用一首歌構建出一個國家的眾生相。舞臺雖小,但意向龐大。一句句方言,那是曾經的街頭巷尾,曾經的熱鬧繁華,曾經的人海茫茫……人們為什麼會感動?因為那都是“曾經”,當平凡生活成為期望的時候,就應了那句“人生而向善”。然而,網絡上永遠有叫囂“戰爭”的人們,永遠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人們。其實無所謂,能與懂得感動的人分享感動,才是藝術的價值不是嗎?

《歌手》第三期,誰感動,誰太做作,誰又多此一舉?

歌手當打之年 徐佳瑩

徐佳瑩《小半》

這就是臺灣唱片業選出來的歌手,這就是生來就有的高級語感。徐佳瑩在這個舞臺上的音樂,不具備噱頭與競爭性,甚至缺乏創新。但這都無所謂,有種歌手,叫做“唱片歌手”,她們要的是精密感與回味性。她們的歌,拿不了第一,但一定會成為街頭巷尾廣為流傳的佳作。對此,任何添加都顯得多此一舉。毛不易也是這種歌手。

周深《能解答一切的答案》

簡陋到衍生出喜感。可人聲依舊很美,像是神仙站在雲端撫慰世人,這與周圍環境的簡陋形成落差感。周深也是凡人,他也是這個大故事的一小環。於此,這一切則變得動人起來。

1986年華語樂壇希望效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為公益而唱的模式,來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於是,羅大佑等一眾歌手創作出了著名的《明天會更好》。

時隔17年後的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那是21世紀面向全人類的第一場災難。李玟、陶喆、張惠妹、王力宏、周杰倫等一眾新世代一線歌手聚在一起,為這場人類災難演唱了歌曲《手牽手》。

2020年,又是17年的輪迴,歷史如同玩笑一般書寫著一切。而17年後的今天,如果我們承認人類文明在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應該以一種全新的眼光與心境來看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