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壽山石文化及壽山石雕藝術

千百年來,伴隨者壽山石雕工藝的發展以及石愛好者們的欣賞與推崇,歷代文人雅士更是不斷地把“佛心”、“道骨”、“儒表”等中華傳統哲學思想交融貫注於石上,因此石萌緣情,情在石中,不斷地在“觀石啟智,賞石求知,研石增識,品石清心,讀石明理,撫石健身,藏石勵志”中相互交織,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奇觀和壽山石文化傳統。

淺談壽山石文化及壽山石雕藝術

一、壽山石文化外傳——民間傳說

關於壽山石的起源在民間流傳著很多故事,其中《女媧補天遺石壽山》中記載,女媧在補天的時候,途徑壽山,被這裡的山清水秀、綺麗景色所吸引,於是翩然起舞,將五色彩石散落於此,變成了光彩奪目的壽山石。還有《鳳凰卵的故事》,說的是遠古的一隻鳳凰神鳥將彩蛋液滲入壽山附近的地下,變成了壽山石。除此之外,還有《陳長壽下棋遇神仙》等其他一些說法,給壽山石的發源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壽山石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諸如《朱元璋夜宿芙蓉洞醫好“臭頭”》、《曹學佺買柴得田黃》以及乾隆帝祭天田黃石的“福壽田豐”的很多傳說,這些民間故事以其生動趣味性及豐富的想象力,對於壽山石文化的發揚和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壽山石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淺談壽山石文化及壽山石雕藝術

二、壽山石文化起源——大自然恩賜

根據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相關研究表明,壽山石真正成因是發生在遠古時期的地殼運動變化和一系列地址變化的結果。據地質工作者勘察,壽山石是在侏羅紀到白堊紀時期,由於火山噴發或者岩漿侵入引起了特定成分的岩石的變質作用而形成的,由於石頭中所含化學元素眾多,壽山石的顏色非常豐富,主要以灰色和黃色為主,還有紅色和綠色等其他顏色。壽山石歷經千百年的環境變化,在質地、紋理、顏色等各方面都表現出千差萬別,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種類,但有一點,它們都具有純淨、透澈、圓潤、質地柔滑的特點,由於壽山石密度小,質地軟,這種“溫潤光澤,易於奏刀”的特性,是雕刻材料中的極品,具有天然優勢,壽山石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大恩賜。

淺談壽山石文化及壽山石雕藝術

三、壽山石文化依託——壽山石雕

壽山石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最主要依託於壽山石雕這一工藝表現手法。最早的壽山石雕出現於新石器時期,人們利用壽山石外觀美、質地軟的特性來製造一些簡單的日常用品和殉葬品。在唐代,壽山石雕有了飛躍的發展,隨著唐代大興寺廟修建,一時間佛像、佛珠、香爐、燭臺、花瓶等供佛用品的雕刻蔚然成風,使壽山石雕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具備了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宋元時期,壽山石雕已經風靡社會,並側重印章篆刻,明清更是百花齊放,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無所不有,並得到康熙、雍正、乾隆及慈禧太后等統治者的青睞,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推動了壽山石雕向著更高水平發展。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工藝嫻熟,主要有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多種雕刻手法,作品都要經過“相石”設計、打坯、鑿坯、修光、雕刻、揩光上蠟等十幾道工序,在創作風格上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出現了林亨雲、馮久、劉愛珠、陳益晶、葉子賢、林榮發、鄭幼林、陳禮忠、潘驚石、馮偉、林東、李福生等眾多雕刻藝術家,創作出了無數石雕精品。

淺談壽山石文化及壽山石雕藝術

四、壽山石文化傳承——理論研究

由於最早壽山石雕的地位較低,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文壇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為這“下里巴人”“浪費”筆墨。直到宋代,壽山石被載入《三山志》,之後,在一些福建和福州的地方誌中也有相關記述。後來隨著壽山石雕的名氣越來越大,當地的一些文人及外省遊閩的文人們也寫一些讚美壽山石的著作和詩歌,如清王士禛的《香祖筆記》、徐祚永的《閩遊詩話》、鄭傑的《閩中錄》、卞二濟的《壽山石記》、郭柏蒼的《閩產錄異》等,都把壽山石及其雕品寫得美不勝收。從清朝開始,出現了關於壽山石雕比較專業的研究,如高兆的《觀石錄》和毛奇齡的《後觀石錄》都是關於壽山石的學術論文,民國期間有龔禮逸的《壽山石譜》、張幼珊的《壽山石考》,壽山石文化專家方宗珪出版的《福建省壽山石》、《壽山石志》,《壽山石全書》等都對壽山石雕及壽山文化進行了系統詳盡的描寫和研究。

淺談壽山石文化及壽山石雕藝術

壽山石的靈性給藝術家們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其五彩斑斕的石色與石紋,柔而易攻的石質與石性,俊逸高潔的石晶與石骨,多姿多彩的石藝與石情,贏得了世人的讚賞與鍾情。有詩云:“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獨特的壽山石文化歷經千年滄桑道盡千古事,並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不斷散發出熠熠生輝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