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大三家銀行,掌控十幾萬億資產,其中一家是李嘉誠“恩人”


香港最大三家銀行,掌控十幾萬億資產,其中一家是李嘉誠“恩人”

我們都知道香港面積很小,一沒有大規模的製造業,二沒有發達的工業,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卻一躍成為了全球前十大城市,超過北上廣深。它是靠什麼做到的?答案是金融業。香港是和紐約、倫敦並稱的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金融中心,碾壓東京和新加坡。所以,對於香港來說,金融業才是第一大產業,金融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在金融業中,銀行又是首要行業之一。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是銀行機構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中有70家在香港開展業務,大大小小銀行達180多家,分行有1309間。香港前十大銀行分別是匯豐銀行(英資)、中國銀行、恆生銀行(英資)、渣打銀行(英資)、東亞銀行(香港)、中國工商銀行、星展銀行(新加坡)、永亨銀行(新加坡)、南洋商業銀行(香港)、中信銀行國際。3家英資、2家新加坡、2家香港本土、3家大陸。另外,在香港有三家銀行擁有發行鈔票的權力,它們是匯豐銀行、中國銀行、渣打銀行。

匯豐、渣打、東亞是香港的三大銀行,最大的當屬匯豐銀行了,這是英國最大的銀行,恆生銀行也是其旗下銀行。三家銀行資產達十幾萬億,其中匯豐銀行的規模最大,在2017年資產達16.48萬億元,和中國四大行處於同一個級別。根據相關財報顯示,2018年,匯豐銀行收入達6100億人民幣,渣打銀行收入為1062億人民幣,東亞銀行收入為170億港幣,相對來說規模不大。

1、匯豐銀行

匯豐銀行創立於1865年,實際上是發跡於上海,之後遷到了香港,再到英國,是由英國人創建的英資洋行。如今,匯豐已經成為了英國最大的銀行。在《財富》2019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99位。業務遍佈全球67個國家,服務3800萬客戶。

匯豐銀行歷史悠久,很早取得了發鈔權,在香港迴歸後,依舊擁有這個權利。匯豐銀行在60年代和80年代兩次成為香港擠兌風波中的拯救者,算得上是對香港有貢獻的。

當然,匯豐銀行最大的故事可能還是和李嘉誠,在70年代末,李嘉誠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小公司長江實業收購了65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和記黃埔。當時,李嘉誠得到了匯豐銀行總裁沈弼的極大讚賞,在他的幫助下,匯豐銀行不但以低價將和記黃埔出售給李嘉誠,而且還從匯豐銀行貸款給李嘉誠,允許李嘉誠分期付款,避免資金不足。匯豐銀行堪稱是李嘉誠的“恩人”,在收購和記黃埔之後,李嘉誠立即成為了香港的頂級富豪,為他成為華人首富奠定了基礎。所以,李嘉誠也應該好好感謝匯豐銀行。

發展至今日,中國平安成為了匯豐銀行第一大股東,不過,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美國三大財團,他們分別是匯豐的第二、三、四大股東,為最大收益體。

2、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是一家比較低調的英資銀行,1858年就在中國上海設立了分行,比匯豐還早,彼時還是清政府時期。之後,業務擴張到香港,東南亞國家地區。渣打銀行自從進入中國後,業務從未停止,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沒有因為戰亂動盪而停止。在新中國成立後,渣打銀行依然被保留在大陸的業務。到如今,中國是渣打銀行最重要的市場。

當然,渣打銀行憑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成在香港金融業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和突出的貢獻,在香港迴歸後,和匯豐一起獲得了發鈔權。目前,渣打銀行已經進入了全球60多個市場,員工8萬多名,營收150億美元,曾在2016年進入了世界500強。

3、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創立於1918年,創始人李石朋是廣東鶴山人,先是在廣州做水果生意,之後去了香港,並且和朋友創立了東亞銀行。目前,東亞銀行掌門人是李石朋的曾孫李國寶,李家也是香港的富裕家族。

東亞銀行是香港的第三大銀行,也是香港最大的本土銀行,資產達1072億美元,網點遍佈香港、大陸及世界主要地區。另外據瞭解,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美國東亞銀行的主要股份。

這些年,香港金融業有老化、停滯不前的現象,核心還是創新不足。不過,隨著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的設立,大批的中國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小米、美團、映客、海底撈、中國鐵塔等等。如今,阿里巴巴也將回歸港股,這將極大的促進香港金融業的發展。香港坐擁騰訊、阿里兩個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足以和紐約、倫敦媲美。

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有著先天地理優勢,以及發展的歷史優勢,如今加上的國家扶持,必然能夠讓它繼續繁榮下去。不過,在香港立足的這些銀行能夠穩定,也是保證香港金融業繼續發展的核心因素。

香港最大三家銀行,掌控十幾萬億資產,其中一家是李嘉誠“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