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字的主筆為什麼經常用最上面的橫而不用底橫?有什麼依據?

醉清風277879251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研究價值,據我分析,楷書“重”字的主筆,一般用最上面的橫,而不是底橫(見圖一:唐 · 柳公權 · 大唐回元觀鐘樓銘“重”字),這是有道理的。

我們從文字“造字法”和“書法美學”兩方面來分析——

一、從“重”字造字法來分析

“重”字的主筆,為什麼用最上面的橫,而不是底橫,在造字法上可以找到依據。

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字形,從東,從壬( tǐng),東亦聲。壬,挺立。東,囊袋。大意是人站著背囊袋,顯得很重。故《說文解字》解釋:重,厚也。從壬,東聲。

簡單來說,“重”是“壬”和“東”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構成的,這在篆書當中可以很清晰地體現出來。(見圖二:清 · 吳昌碩 · 篆書五言詩卷“重”字)

而“重”字的首橫和最後一橫,來源於“壬”字,“壬”字是首橫長,次橫短(見圖三: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壬”字)。

因此,在“壬”、“東”組合在一起的時候,任然保留了“壬”字首橫長,次橫短的造型,這樣就形成了“重”字的首橫突出(主筆),末橫短的構造。(見圖四: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重”字)

二、從“重”字書法美學上來分析

影響漢字結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書法美學”,也可稱之“漢字結構美學”。也就是說“突出那一筆,什麼樣的結構才是美的”,既要穩中大方,又要平中見險絕。

有人說,“重”字突出主橫就美,突出“末橫”就不美?其實書法文獻上也有突出“重”字末橫,我們來欣賞一下:

  • 唐 · 歐陽詢 · 皇甫誕碑“重”字,見圖五:

  • 明 · 文徵明 · 自作詩卷“重”行書,見圖六:

從這歐陽詢楷書和文徵明行書“重”字來看,突出最後一橫的視覺審美平淡一些,雖然穩重,但缺了險絕之勢,特別是行書,像是一個“魚”字結構。

三、“重”字主筆是不是一成不變呢?不是!

我們探討的“重”字主筆是首橫,是就楷書而言的,在篆書上就沒有這種說法。至於在漢代隸書上,則剛好相反,漢隸上多用底橫作為主筆。請看——

  • 漢 · 乙瑛碑:見圖七:

  • 漢 · 華山廟碑,見圖八:

  • 漢 · 史晨前後碑,見圖九:

  • 漢 · 曹全碑,見圖十:

漢代隸書中突出“重”字的最後一橫,作為主筆,採用蠶頭燕尾,這是從書法美學上來考慮的。

可見在漢隸構造上,結構美學比造字法更加強調。

四、問題總結

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楷書“重”字的主筆,是最上面的一橫,而不是底橫,這是由“造字法”和“書法美學”兩方面來決定的。

一家之言,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書法字典》、《書法史》、《書法美學》等。


麓風軒


這個問題提的好,本人名字帶一個“重”字,或許有點心得,畢竟寫這麼多年,,可以通過兩種寫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一家之言



一個好人的故事


本人也是書法愛好者,只臨過貼,對這個問題沒有探究。但就本人的想法說說,不妥之處還請指正。

咱們的漢字屬於方塊字。為了達到視覺上的和諧美觀,或者字意上起強調作用的需要,在書寫的時候常常需要把某一筆畫作為重筆來書寫。一般來說,上下結構的字要把“橫”的筆畫寫長些,“豎”的筆畫寫短些。寫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儘量把“橫”的筆畫寫短些。另外,還有“左小右大”,“右大左小”等講究。

就“重”字而言,我們可以把它看作“千”和“裡”。如果按照比例各佔一半的話,明顯由於“千”的筆畫少會顯得上邊太大而且重心不穩。如果把下邊的“橫”加大,則顯得不但字形偏長且字的重心依然不穩。只有把第二筆的“橫”作為重筆寫才能達到“字形方”,“重心穩”的要求。

大概就這意思吧。


木錘193


哇!您是書法大神啊!提的問題好專業哦

因為上面的“橫”是佔據中央位置,下半部分收攏,至於為什麼這樣設計,那得去了解這個字的來源。

今日頭條裡 搜索 翟山鷹老師講的傳統文化,一定會講到這個問題。

書到用時方知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