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己讀外國小說感覺沒有中國的好?

驢可樂



這個不好說。因為本人近來就是主攻外國小說的。尤其主攻面目前來說是對準了"名著系列"。因此目前看過的作品基本上質量都非常不錯。至於中國小說,僅就古典小說來說,《三國演義》因為是兒時看的,所以在印象中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金瓶梅》則是成年後看的,感覺卻有些大失所望。虧我還特意買的香港出版的詞話本呢



感覺在中國的古典小說裡都有一個毛病,就是跳不出傳統的“善惡到頭終有報”的邏輯倫理圈。總是強行收尾。比如這本《金瓶梅》的後二十回,灑家是不太理解陳經濟在這後二十回裡的種種落魄苦難究竟為了表達些什麼。後來突然暴富又慘遭橫禍的結局明顯是作者圓不下去的強行收場。還有龐春梅,一個前八十回都不算放蕩的女人,竟然在最後視淫如命,生生的死在這上面了,更是前後矛盾。至於在書中的其他配角,像應伯爵這種應該重點一表結局的角色卻草草的一筆蓋過。幾個應該一筆帶過的角色又著重描寫。總之,以灑家的標準來說,這本書不如《包法利夫人》寫的好。但這本《金瓶梅》畢竟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獨樹一幟的代表,又牽扯著部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因此灑家也不說《包法利夫人》寫的如何比《金瓶梅》更加自然圓潤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都看看。

至於現代作品(非古典之外的統稱)當中,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個人目前看過的認為《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正紅旗下》(沒寫完可惜)寫的都不比國外作品差,巴金先生的"愛情三部曲"也寫的很棒。其次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是現代國內小說的代表主力軍之一。要說好的作品真的太多了,一點也不比國外的遜色。

再說說國外,其實國外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家們也不是每個作品都很經典。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偽君子及其崇拜者》等一些作品寫的其實也很爛(個人認為)。俄國的文學巨匠又如何?爛就是爛。但也要實事求是的說,陀翁的作品是從《地下室手記》作為分水嶺的。《地下室手記》之後的作品寫的真的很不錯。記得當初看《地下室手記》的時候,看的不能自拔,陀翁對人內心卑微的那種描寫簡直就是活生生的一面鏡子,讓灑家處處在內心產生共鳴。而裡面的那位妓女(在俄國文學裡,妓女一向是人們苦難的象徵)的最後遭遇更是讓灑家內心感到疼痛,激起了灑家內心對其的保護欲。後來又看《被傷害與被侮辱的人們》時,裡面的捏莉的身世也讓灑家忍不住想要保護她不受到世界的侵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如此鞭笞讀者的靈魂?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確做到了。這是國外文學偉大的地方。不應該否認。同樣,上面提到的《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其實也被人說過作品爛。一個作家可能同時出產多部好的作品和多部爛的作品。這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因此,個人對題主的建議就是,外國的小說最好先從名著開始讀起。因為“盛名之下”總是有其獨到之處的。其次,讀外國的著作好的翻譯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往往一個爛翻譯就能毀掉一部史詩級的著作。好在目前國內翻譯已經趨於生熟。基本上不會太爛。

再者,個人的審美標準是不同的。打個最切實的比方。本人最近讀了賈平凹的《廢都》和陳忠實的《白鹿原》。而兩部作品在豆瓣的評分一個是7.1一個是9.1。賈平凹的《廢都》被評論噴的體無完膚。如果灑家在看此書之前是先看了豆瓣的一些評論,那麼很可能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其不怎麼樣,甚至可能乾脆放棄閱讀。但看完兩部作品後,灑家個人的評分是兩部作品都應該9分以上,而《廢都》的分數還要更高一些。說這些並不是為了突出灑家離經叛道的非主流勇氣。也不是為了為賈平凹鳴不平。而是實實在在的基本道理就是,書好不好真的得見仁見智。日本的暢銷作家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被尊為其四大作品。灑家看完也承認其是部不錯的作品,可再看其寫的《宿命》。其實感覺不出兩者相差太多,無非《宿命》的故事更加扯淡一些罷了。但拋開結尾不提,單說懸疑的過程,事實證明東野圭吾的確很擅長勾起讀者的閱讀欲。細品一下其實兩部作品都很不錯。可《嫌疑人X的獻身》卻地位明顯更高更被推崇。這種例子很多的。比如最近聽很多人都說莫言的《蛙》寫的太好了!可本人剛好認為《蛙》可能是莫言最爛的長篇作品。這該怎麼定位?一個人一個標準吧。尤其題主的問題非常有待修飾。畢竟一來題主看的外國小說可能不多,代表不了主題。二來題主的個人感官其實本身就是非客觀的。因此這個問題灑家不用看都能猜到會有很多人提出和灑家一樣的反駁答案的。

說到這裡,灑家列幾個書單吧,讓題主先看看,如果這幾本書都覺得沒有興趣。那麼可能題主是真的不適合看外國小說也不一定。

1.《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

2.《地下室手記》同上

3《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4.《三個火槍手》大仲馬

5.《基督山伯爵》同上

6.《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

以上六部小說其實隨便看兩部就可以了。個人推薦《基督山伯爵》和《三個火槍手》。因為娛樂性更強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略微沉重,很可能題主不會喜歡。而《戰爭與和平》有點“大”,待到題主適應了外國文學之後再讀不遲。

最後,以上推薦希望題主會喜歡。


乾坤書書


【人魚薇沫】你也說了,是覺得,那麼就是主觀印象,但為什麼會導致這個結果,到底國外的小說好不好呢?分下面幾點來說明。

1.翻譯不好

有一部分小說作者寫的是非常好的,但翻譯過來就差了許多,一個懂文學,懂創作的翻譯和不懂的翻譯,意境相差是非常大的。

比如:

《浪遊者的夜歌》

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

錢春綺先生的翻譯

群峰一片

沉寂,

樹梢微風

斂跡。

林中棲鳥

緘默,

稍待你也

安息。

錢鍾書先生翻譯的

微風收木末,

群動息山頭。

鳥眠靜不噪,

我亦欲歸休。

所以翻譯的外文書要多諮詢幾個版本,找個最準確最美好的來看。

2背景的不瞭解

有些外國小說,不去了解作者,不去了解寫作的背景,就看不下去,因為有些情節是會發生在特定社會背景之下的,不明白就會看得一臉懵,硬讀也讀不下去,若是跳過這些情節,整本書就不完整了,會讓人抓狂。

我年輕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攔路虎。事先做一下功課,再衡量這本書值得讀否,會節省時間,看起來也相對輕鬆。

3.文化差異

國外的文化和國內的文化不同,會導致有些部分接受不了。

比如我看《雪國》《白夜行》《挪威的森林》初時不懂日本的文化,覺得書本過於晦澀,陰鬱,有時候讀完會有想摔書的感覺。

後來瞭解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菊與刀》這本書,讀過後,再看日本的書,只要去看裡面那些小而美好的細節就好,去欣賞他們骨子那種喜歡精緻的愛好,就更容易讀懂這本書。

3.作者的原因

比如《巴黎聖母院》據說這本書是奉命所為,裡面有大段的環境描寫,對於沒有去過當地旅遊,親眼看過那些建築物的人來說,實在不怎麼友好。

雨果自己也說,可以跳過這些情節。

4.理解力

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有些書分明線和暗線,就不能只是讀故事情節,還要把隱形線索和內在哲理讀明白,這才對自己有用,才能夠讀下去。

把以上四點弄懂,再看些教閱讀理解的書,相信讀外國文學不成品題,我以前只讀小說,現在《夢的解析》這麼晦澀的書也能讀下去了,因為我要吸收裡面的知識和營養,摒棄無用的,只留下對自己成長有用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人魚薇沫


首先,中國古代小說不刻意宣揚某種思想,所以閱讀不那麼費力。

外國小說,只要翻譯到中國的,往往都是些宏大敘事,深入思考的,要極力宣揚某種思想的。中國小說即使如《紅樓夢》那樣涵蓋文化與人生極其浩瀚深邃,卻不明確宣揚某種思想。所謂“白茫茫大地”也止步於感性的嘆息並暗合佛理。

在一些研究者看來,外國小說是深刻的,在我看來,中國小說的思想性是用客觀的敘事交付給讀者的,因為不明確,所以如魯迅所說,什麼樣的讀者看見什麼。

五四以後,知識分子們認為中國的一切文化都錯,所以中國文學大受外國文學影響。

其次,中國古代小說不刻意表現某種手法技巧,所以閱讀集中於人物、情節就行。

外國小說外國作家能夠清晰深奧地被分析,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派、後現代,尤其現代派以來的象徵、荒誕、意識流、魔幻現實、後現代的淡化人物情節主題模糊價值多元價值解構……中國小說手法從來不可能被這樣量化被分析。

中國古代小說歷來線性敘事,感性刻畫人物、人性。

果戈裡及作品

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

五四和新時期文學向國外學習比較多,例如魯迅之學習果戈裡,施蟄存、王蒙、茹志娟、劉以鬯之學習意識流,莫言、閻連科之學習魔幻現實主義。

其三,中國小說語言在五四以前也是不刻意講求的,雖敘事生動而類乎口語(即文言小說亦口語色彩)。翻譯語言雖精美卻閱讀費力。

外國小說的語言是翻譯家們精雕細刻翻譯過來的,所以精深,建國初期,有些中國作家甚至也用“翻譯腔”寫作。

中外小說,各有優劣,但寫現當代人物事件環境,外國手法、技巧、語言似乎更加適合,因為中國人和中國生活在五四以後在外國影響下,也日漸複雜化。

然五四以前的古代小說,似乎總顯得那麼清新自然淺顯平易,而外國小說在閱讀的時候,除了調動情感還得調動理性和藝術思維。和魯迅同時代的施蟄存先生的很久了的意識流小說,到今天,才放進了大學教材,大學生們才能讀懂,魯迅先生晚年作品、無師自通的後現代小說《故事新編》,至今讀懂的很少很少,王蒙、茹志娟、殘雪、劉以鬯、莫言、閻連科乃至表面通俗的餘華,讀懂的也不多。


大悔憶智冰


外國小說沒有中國的好,沒有這個說法了,只能說一半一半。但為何,現在我們閱讀外國小說,感覺總是不如中國小說精彩呢:

第一,爽感度,外國小說,確實大大不如中國小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彩。因為外國小說,鋪陳和描寫太多了,不像中國小說,往往直入主題。

這跟我們閱讀1980年之前的中國小說,也是一個意思,描寫和鋪陳太多,情節和人物,不夠精彩,是一個意思。

第二,中國小說爽感度夠了,但文學性和深刻度,確實相對不如外國小說。這個,沒得說。整體文學性和深刻度,這四十多年來,外國小說,是要強於中國小說的。

第三,還有一個翻譯的問題,翻譯家,目前同時是小說家的,很少,單純的翻譯,很難呈現外國小說本來的面貌,但讀原文,又無法進入對方語言的語境中。

所以,讀外國小說,覺得不如中國小說,也算正常了。建議,讀外國小說,還是讀知名譯本,比較好些。


董江波


我們讀的都是譯本。在原著翻譯過來的時候,語句上會與原著略有出入,外國人的語法習慣和我們也不一樣,其實很多外國小說在細節刻畫上非常成功,象高爾基《童年》,狄更斯《孤星血淚》,勃朗特的《簡愛》,外國小說給我的印象是敘事幹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單刀直入


百科天下走


“詩是翻譯中所喪失的東西”:試答“為什麼自己讀外國小說感覺沒有中國的好?”


世界文學史的傑作,都是在翻譯中獲得再生的。從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羅馬等一系列文學經典來看,沒有翻譯,就沒有經典。本回答僅從“翻譯”問題入手,就教於方家。

由於語言文化的天然障礙,使得人們在“尋找讀外國小說的感覺”時非常困難,特別是中文體系與西文體系的巨大差異使中外文字交流對“翻譯”和“翻譯大家”存在顯然的路徑依賴。優秀的翻譯作品少之又少,閱讀體驗自然難以提高。

僅僅以1980年代的出版回顧,“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收入希臘作家荷馬《奧德修記》等近150種名著)、《人論》(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代表作)等在學界產生強烈反響,助燃了80年代中國新一輪“文化熱”。而收入這部著作的大型叢書“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前後推出55種,《心靈、自我與社會》《時代的精神狀況》等名作成為幾代學人的重要學術參考,其影響綿延至今。



正如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斷言:“詩是翻譯中所喪失的東西。”

翻譯文學的建構,使得“外國文學”不再是“外國的文學”,而是本國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將外國文學從文學翻譯研究的詞語對應中解救出來,從而審視並系統反思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體驗和文化傳承。

文學翻譯既是藝術,也是科學。由於語言文化的天然障礙,使文字理解的困難遠遠語言的溝通。拉丁語的諺語所說:Translator is a traitor.(譯者是背叛者。)

特別是從“作為藝術”的角度看,譯者充當著作家的角色,因為他需要用同樣的形式、同樣的語言來表現原文的內容和信息。文學翻譯不是機械的語言轉換,而是需要譯者通過富有才情的創造性勞動,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原作的精神和風采。

翻譯文學的建構,使得“外國文學”不再是“外國的文學”,而是本國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將外國文學從文學翻譯研究的詞語對應中解救出來,從而審視並系統反思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體驗和文化傳承。


"五四"以來,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外國文學翻譯的高潮:

(1)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介紹,新的文學形式(如新詩、話劇)和新式標點符號的引進,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和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首先在“五四”前後出版的《新青年》雜誌,成為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重要陣地,當時曾介紹過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莫泊桑等人的小說,王爾德、易卜生和武者小路實篤等人的劇本。特別是1918年6月出版的“易卜生專號”,翻譯介紹了《娜拉》等劇本,這對當時反對封建、爭取個性解放的鬥爭,曾起了不小的作用。

(2)中國在建國初的十年中(1949-1959年),發揚了“五四”以來外國文學介紹工作的優良傳統,開闢瞭解放以前外國交學介紹工作不曾達到的新領域。短短的十年內,外國文學翻譯工作得到了蓬勃的開展,外國文學研究工作有了健康的開瑞。

(3)以上海翻譯界為代表,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譯文社引進出版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為國人帶來了豐富的精神滋養。1978年初,《斯巴達克思》成為中國在歷經文革以來的思想禁錮後,首次公開發行的世界文學名著。1980年,《簡·愛》的發行又在全國掀起一股熱潮,啟蒙了許多女性的現代意識。

可以預料,隨著中外交往的深入,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曾不斷吸收外國文化的營養,以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同時也把新的文化成果直接或間接輸送給鄰近的國家和較遠的地區,為發展全人類文化做出了貢獻。


古道長河


1,文化差異,

中國小說重動作,語言描寫,外國小說重心理描寫,如《老人與海》,整本書就一個漁夫,自言自語,全都是心理描寫。所以很多人讀外國小說,尤其是那種大部頭小說,裡面整段整段的心理描寫會讓讀者不知所以。

2,翻譯問題,現在市面上外國小說的翻譯版有很多,但並不是每一本都是正規的,所以才會啟動百部文學名著翻譯計劃。這也告訴我們以後買小說一定要看準出版社,一般來說越權威的出版社問題越少。

3,思想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禮儀仁智信,重社會,輕個人,宋代甚至有存天理,滅人慾的說話,而西方文化的起源是雅典文明,他們強調個人的價值,所以兩種文化價值各自浸透在自身的文化作品中,以至於我們去讀他們的很多小說,發現價值觀上不能認同。

4,文明差異

中國是大陸文明,求穩,求同,而西方是海洋文明,求異,激進,所以西方小說中很多東西我們並不能接受,這就是西方的遊記很出名,而我國只有《徐霞客遊記》。當然,他們的冒險小說近年來也得到我們國家很多青少年的喜歡。


柒醬家的貓桑


為什麼讀外國小說感覺沒有國內好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閱讀習慣

國人閱讀外國小說最大障礙恐怕是長長的姓名,多的達靠十個字。更要命的是那些字大多很難讀而且拗口。不是特別記憶很難一下記住。往往讀了一會就忘了。影響閱讀快感。

另外國外的寫作技巧,描寫方法,小說裡體現的觀念,習俗,會有許多不理解,不適應的感覺。也嚴重影響了閱讀。

閱讀能力

這個問題就是與閱讀者文化修養有關了。看國內的書大家基本知道歷史背景。可是在閱讀外國文學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歷史背景。閱讀的時候對書中的地點,時間,人物產生距離感。或者對書中描寫的人土風情不瞭解,對話方式不適應。所以閱讀一本書前最好先認真閱讀一下前言或者後記什麼的,能有效的幫助你大致瞭解歷史背景與主要內容。

瞭解外國文化內涵。當我們閱讀一本外國人所寫的小說之前,還是需要了解一些外國文化內涵。其實從西方文化的源泉來說,《聖經》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一直被歐美人所喜歡。很多西方著作或多或少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就連《簡愛》這部比較世俗的作品也是一樣的。外國宗教在社會上生活裡佔了很大比重。所以對宗教也要有個大致的瞭解。

習慣成自然

你沉下心來,認真的讀了幾本國外名著的話相信你一定會喜歡上外國文學。

開始接觸外國文學的話建議不要從大部頭的著名長篇小說開始。從那些優秀的短篇小說開始。相信你會很快沉浸在裡面的。

比如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等人的短篇小說風靡世界。你可以很方便的在網上找到。

祝閱讀愉快。


聿遠


我個人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1.中外文化差異 中國和很多其他國家的文化石有很大差異的,中國文化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了,中國文化細膩收斂,很多國外文化比較奔放開放,也就導致作者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我都對於很多國外的文化是很難理解和認同的,這就導致我們有時候比較難以理解外國小說裡作者要表達的感情,甚至覺得有的描述跟突兀。

再加上國外的小說主人公名字一般都很長,還有好多重名,光記名字就很廢腦筋,更別說細細品味小說了[我想靜靜],比如《百年孤獨》,我讀第一遍的時候,只是單純地理清了人物名字和關係,後來又讀了兩遍才開始體會了小說的內容和內涵。

2.中國文化底蘊深厚 中國文化起源很早,並且一直有很好的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一段文化發展鼎盛的時期,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為後人的創作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因此中國的大部分小說都很經典,所以我們讀起來感覺會很好。不僅中國人,很多外國人也熱衷於讀中國小說。

3.當然也有很多國外的小說很優秀,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只有吸取各種多元的文化才能讓我們通古博今,“內外兼修”。

之後我將會分享一些我讀過的中外小說,和大家一起探討這方面的很多問題,歡迎大家指點交流[玫瑰]




小王子的讀書分享


您好,很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

首先

這涉及到一個文化知識背景的問題,即語言文化語境的問題,我們並沒有對西方(外國)文化有更深刻的瞭解,自然難以理解其中一些詞語或者句子背後所表示的歷史、哲學甚至其他的一些含義。反過來說,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們從小就在中華文化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成長,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自然更容易理解脫離不了中華文化這個圈子的文學作品。故而會產生一種讀外國小說沒有讀中國小說好的感覺。

其次

外國人的說話方式與中國人的說話方式有極大的不同,這也造就了他們的理解方式與我們的差異,而我們所讀的大部分外國書籍都是有一些翻譯家翻譯過來的,不少翻譯家帶著自己的理解力去理解西方文學作品,多多少少也會在原作的基礎上產生一些差異,這也會讓我們不能理解其外國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最後

外國小說(文學作品)是在他們那個時代,他們那種社會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與中國社會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展方式有本質上的不同,這應該說是根本上的原因。試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在外國那種生活(文化)環境下長大,沒有過多的接觸中國的文化,自然也會覺得自己讀中國的小說沒有外國小說來著好讀。

  • 總結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多方面的環境因素的差異,導致了我們對中外小說的理解的不同,長期生活在中國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的我們對中國文化有獨特的理解力,而對外國的文化理解起來就比較費勁,故而會覺得自己讀外國小說比讀中國小說更加困難。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小小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感謝大家ヾ(´∀`。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