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01


在過去的 4 個月中,澳大利亞發生了極其嚴重的火災。對當地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生中最為難熬的一段時光。


因為各種原因,大火遲遲沒有被撲滅。喪生在火海中的動物,從最開始的 500 只,5000 只,直到目前已經超過了 5 億隻。森林變為廢墟,濃煙籠罩天空。昔日的旅遊勝地,淪為了人間煉獄。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澳大利亞攝影師 Murray Lowe,卻拍下了大自然復甦的奇妙現象。


Murray 發現,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庫爾努拉(Kulnura area),之前被燒燬的森林與小島,即使沒有雨水,但卻已經開始迅速萌發了新的生機 —— 蕨類植物破土而出,彰顯極強的生命力。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圖源:@ Murray LowePhotograph


考拉最喜歡的桉樹,已經迫不及待地綻放出了紅褐色的花葉,給這片土地增添了奪目的色彩。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圖源:@ Murray Lowe Photograph


上週,一陣小雨後,Murray 再次來到了庫爾努拉,一個月前零星出現的花草,已經變得很茂盛了。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圖源:@ Murray Lowe Photograph


在澳洲其它的地方,倖存下來的考拉和袋鼠,也重新踏上了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它們穿梭在慢慢恢復生機的叢林中,細細咀嚼著來之不易的嫩芽,繼續繁衍生息。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Murray 把拍下的照片發到社交網站 Facebook 上後,被網友瘋轉,大家紛紛感慨大自然驚人的生命力。


就像 Murray 說的那樣:“在大自然看似失去了一切的時候,生命的希望卻悄無聲息地到來了。”


不過,在慨嘆大自然神奇的復原力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人類其實也擁有這種能力?


02

大自然的復原力,人類也有


說實話,當看到澳洲大火後出現生命復甦的跡象時,大叔特別感動,就好像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在內心埋下了一顆頑強的種子,似乎不管遇到怎樣的苦難,都要奮力掙扎一番。


生命是偉大的,動物、植物,乃至我們人類,在面對災難時,都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復原力,就像受到壓力的彈簧,時刻想著要復原到之前的形態。


在心理學中,這又被稱為

心理韌性(Resilience),指我們對不幸、逆境或挫折等高壓情景的適應能力。


心理韌性越強,我們就越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和生理機能,進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1]


Doug Hensch 是研究心理韌性的專家,通過調查,他發現當人們聽到心理韌性這個詞時,通常會想到以下一些關鍵詞:[2]


  • 強大
  • 靈活
  • 活力
  • 易彎不易折


在繼續討論幾分鐘後,大家都會提到一個永遠避不開的詞:受挫後恢復原狀。例如,一個具有心理韌性的人,能夠在離婚、遭受辭退甚至失去親人時,恢復到原有的生活狀態。


然而,Doug 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受挫後恢復原狀固然重要,但具有心理韌性的人在脫離困境之後,都會與之前大不一樣。例如,一些人在遭受疾病後,會變得更富有同理心。


所以,Doug 提出,具有心理韌性會讓你不僅在遭遇逆境後能恢復原狀,你還能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強大。就像尼采說的那樣: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使你更強大。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什麼樣的人心理韌性更強呢?


以往大量的研究發現,影響我們早期心理韌性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環境氛圍,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3]


1. 硬件設施


父母的教育水平與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能夠給孩子的支持就越多,例如輔導孩子做功課,教授孩子如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孩子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


因此,孩子會慢慢學習到更多的技能,以及相信無論發生怎樣的事情,都會有父母在背後默默支持著自己。


所以,在面對壓力時,他們會表現得充滿信心和希望。Doug 進一步強調,他們並非盲目樂觀,而是知道自己確實擁有可以化險為夷的資源。


2. 軟件設施


上面提到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做是一種 “硬件設施”,除此之外,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環境氛圍,則是特別重要的 “軟件設施”,對孩子的心理韌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曾提出的父母教養方式中,積極權威型和獨裁型的教養方式,會培養出截然相反的孩子品性。[4,5]


積極權威型的父母很嚴格,但他們同時也會很熱情,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們和孩子制定規則的同時,也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調查顯示,這種類型的父母,更加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能力,以及價值觀、意義感,進而讓孩子擁有更強大的心理韌性。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相反,獨裁型的父母不但要求高,而且控制慾強,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他們會單方面建立規則,要求孩子聽從命令。


最終,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會導致兒童過於依賴或反叛,易呈現出對他人的不信任或社交退縮的行為,進而出現更孱弱的心理韌性。


另外,相比於吵鬧冰冷的家庭氛圍,溫馨和諧的家,更能讓孩子擁有心理韌性。


如今長大成人的你我,可能就已經擁有了不同強度的心理韌性,有的人強些,面對挫折不屈不撓;有的人弱些,面對壓力事件,很容易出現了情緒問題,甚至威脅到了身體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心理韌性在成年後也是可以得到增強的。


就像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一篇文章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韌性就像身體上的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來變得更加強大。[6]


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健康的思維(healthy thinking),意義感與價值感(meaning),以及連接感(connection)。


03

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


1. 壓力是好是壞,對你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就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讓思維看起來更加健康。


你怎樣看待壓力呢?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 Kelly McGonigal 做過一項調查。她跟蹤 3 萬美國成年人整整 8 年,分析這些人經受的各種生活壓力和健康狀況。


在調查剛開始時,Kelly 問了這 3 萬人兩個問題:[7]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感受到了多大壓力? 」


「你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嗎?」


8 年後,Kelly 發現:


那些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會經常失眠、內分泌失調,並且誘發癌症或心臟病,最終使得死亡的風險增加了 43%,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相反,同樣承受著極大壓力、但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死亡的風險非但沒有升高,甚至比起那些壓力更小的人,他們的死亡風險更低。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Kelly 教授的 TED 演講


Kelly 由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真正有害的,從來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認為 “壓力有害” 的想法。


後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覺得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一旦感受到壓力,除了心跳加速,他們的心血管也會開始收縮。長此以往,心血管想不出點問題都難。[8]


而那些不把壓力當成害人精的人在壓力面前,儘管心跳也會加速,但他們的血管會保持鬆弛。也就是說,這顆砰砰跳的心臟,是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在活動,就和你感到振奮、開心、或是受到鼓舞時的心跳方式類似。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壓力” —— 說得輕巧,這一句漂亮話就夠了嗎?


或許,今後你感到壓力的時候,可以試試 Kelly 教授的 “壓力思維三步曲”:


第一步:承認壓力的存在。當你感受到壓力時,不逃避它,允許自己感知到壓力,並觀察、記錄自己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慢慢地,總結出自己和壓力的相處規律。


第二步:歡迎壓力。研究表明,壓力會促使我們人體分泌催產素,調動並增強我們的社交機能。同時我們加速跳動的心臟,也在往大腦和身體的各個角落輸送養料和氧氣。壓力肯定不是來害你的,明明是來幫你的嘛~


第三步:運用壓力給你的能量。不要浪費時間去想,怎麼才能緩解或消除壓力,而是要思考:造成壓力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怎樣的努力才能直接作用於壓力的導火索?


一步兩步,兩步三步;一次兩次,兩次三次…… 相信你會逐漸感受到壓力的好處,更能培養出自己應對壓力的策略。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我們再看長遠一點:這種思維的改變,是更多積極變化的催化劑。


往往我們會覺得:有些問題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能為力。既然壓力本身不可避免,那不妨把每次和壓力的相遇,都當作收穫了一個去利用壓力的機會。


這些思維模式上的小改變,會激發一連串深入的變化,最終堆砌成我們的心理韌性。


2. 回想過往,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


其次,你需要相信自己是有價值感的。


記憶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如果沒有記憶,或許我便不再是我,你也便不再是你。我們每個人會根據腦海中的記憶,講述自己的

生命故事(Life Story),這代表著對自己的認知。


你會怎樣講述自己專屬的生命故事呢?

這就可能取決於你的記憶。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關於失敗,你會清晰地記得一次次失敗後,有多不堪、多煎熬?


還是記得一次次失敗後成功的那個瞬間,有多喜悅、多驕傲?


一般來說,你傾向於記得什麼,就會講出對應的生命故事。但故事的不同,給人帶來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樣。[9,10]


記得失敗後的不堪、講述自己的不堪,可能會一直感到自己很差、能力不行,對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毫無意義感和價值感;如果記得自己成功後的驕傲與喜悅,那麼便更會感到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信心滿滿的同時,會讓自己的心理變得更加具有韌性。


這可怎麼辦?

如何才能走出記憶的魔咒呢?


幸運的是,記憶是可塑的,是可以更新的。


如果可以多關注那些積極的信息,把以往的經歷記得更積極一點,稍微改變一下自己記憶,或許整個人都會感到更加幸福。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需要強調的是,這並非讓你忘記苦難與失敗,只是希望你可以記得自己靠著怎樣的毅力熬過來的,是靠著怎樣的努力改變現狀的。


3. 你的人際關係還好嗎?


來自他人的支持,無疑是我們渡過苦難時重要的支柱。因此,與他人建立扎實的連接感,特別必要。


然而,有人說當代的年輕人是孤獨的一代人,因為科技的發展,大家紛紛藏身於網絡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早已沒有那麼緊密了。


而且,感到孤獨的人還會進一步害怕社交,這反過來進一步加重了孤獨感。


有研究顯示,長期孤獨不僅會引起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導致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抑鬱症,甚至自傷、自殺傾向或行為。[11]


更重要的是,孤獨對你的身體健康具有驚人的破壞效果。它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甚至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在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休斯頓大學的 Angie S. LeRoy 等人招募了 213 名健康成年人,然後給他們使用了含有鼻病毒(一種常見的流感病毒,對人的危害很小)的滴鼻液,隔離觀察 5 天,測量他們自我報告的感冒症狀以及客觀的感冒指標。[12]


5天后,研究者發現,孤獨的人出現的感冒症狀更多、更嚴重,即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弱,對病毒的抵抗力更低。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Loneliness》by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從孤獨的狀態,到建立深厚的連接感,雖然不容易,但辦法總是有的。


這裡分享幾個特別容易上手的小練習,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潛移默化之中就能讓你感受到變化:[13]


  1. 打開你的電話通訊錄或者微信上的聯繫人,把那些你認為是朋友或熟悉的人列出來;
  2. 對於每一位列出來的人,在他旁邊標註出你們最後一次見面或交流的時間,然後將那些你很久都沒聯繫的人單獨列出來
  3. 接下來,回憶列表上現存的這些人,根據你們過去的關係質量(例如:讓你感覺很好,在他的面前可以做自己),進行從高到低排列。然後,你可以制定個計劃,聯繫這些人,比如一週聯繫一個


與他人之間的深厚連接,可以讓你在面對困難時,知道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默默地支持你。


寫在最後


2020 年以來,整個人類都遭受了很多苦難,從澳洲大火,到我國肺炎疫情,以及最近的非洲蝗災……


網友紛紛表示,2020 的打開方式有些不對,特別希望能夠重啟。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的祖先經歷過無數磨難,卻也已經繁衍至今。就像澳洲大火後復甦的生命一般,每個人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心理韌性,而且還可以不斷提高自己應對磨難的能力。


每一次磨難,都可以看做一個挑戰,在挑戰的過程中,自己會變得更強大。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遭遇重重危機後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劉浩然, 張晨風, & 楊莉. (2019). 心理韌性及其神經機制:來自非人類動物模型的證據. 心理科學進展, 27(02), 126-135.

[2] Hensch, D. (2016). Positively Resilient: 5 1/2 Secrets to Beat Stress, Overcome Obstacles, and Defeat Anxiety. Red Wheel/Weiser.(該書已有中文版,名為《心理韌性的力量》)

[3] Snyder, C. R., & Lopez, S. J. (Eds.). (2009).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 library of psychology.

[4]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p2), 1.

[5] Baumrind, D. (2013).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revisited: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6] Building your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eburary 1, 2020.

[7] McGonigal, K. (2013).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Ted Global, Edinburgh, Scotland, 6, 13.

[8] Jamieson, J. P., Nock, M. K., & Mendes, W. B. (2012). Mind over matter: Reappraising arousal improves

[9] Adler, J. M., Lodi-Smith, J., Philippe, F. L., & Houle, I. (2016). The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narrative identity in predicting well-being: A review of the fiel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2), 142-175.

[10] Christian Jarrett (2019). The transformational power of how you talk about your life.

[11] Cacioppo, S., Grippo, A. J., London, S., Goossens, L., & Cacioppo, J. T. (2015). Loneliness: Clinical import and interven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238-249.

[12] LeRoy, A. S., Murdock, K. W., Jaremka, L. M., Loya, A., & Fagundes, C. P. (2017). Loneliness predicts self-reported cold symptoms after a viral challenge. Health Psychology, 36(5), 512.

[13] Winch, G. (2013). Emotional First Aid: Healing Rejection, Guilt, Failure, and Other Everyday Hurts. Pengu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