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硯臺,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其中“四大名硯”:

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更是名滿天下。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中國硯臺經歷了從“”到“”的漫長曆史變遷。硯文化肇始於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精神象徵,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深遠意義。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硯臺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硯臺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接下來鑑寶帶寶友們認識下各時期的經典硯臺。


蒙於史前:硯臺的萌芽

硯的起源被認為最遲應在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時期或更早。一般認為,硯臺是從研磨穀物的研磨器演變過來,並在“適用”於研墨的層面上逐步加以改進而成為研墨(顏料)的器具。

現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雙格石研磨盤”是1958年在陝西寶雞出土。觀此研,研型為橢圓,較對稱、厚重,但石質粗糙,尺寸、比例幾與今人用的實用硯相符。其結構、功能相仿,亦有區別。專家認為,這是中國最原始的石硯,也是最早的繪畫硯之一。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興於秦漢:硯臺美化初露


漢代硯質地以為主,此外還出現了陶硯、瓦當硯、漆硯、銅硯等。硯的造型上已初步顯示了美化的趨勢,形狀大多為圓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獸足,造型古樸,也有龜形硯。紋飾也多受同期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

漢代處於青銅時代末期,漢硯造型具有“青銅化”的特徵,特別是三足硯的造型。

硯臺發展到了漢代以後逐漸開始有了藝術元素,取法多取自然界中有力量而且神秘傳說的靈獸造型作為硯臺藝術的主要表現方式,如龍、鳳、虎、熊、龜等靈獸作為硯臺的底足和硯蓋,漢代鑿刻工藝古拙簡樸,寫意大方。出土的文物來看,兩漢研(硯)臺已基本完成了研向硯的轉變。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東漢·臥虎蓋三足石硯

漢代最常見的石硯是一種長方形的平板硯,硯石大多琢製成方形或圓形。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秦漢時期先後出現秦篆漢隸等文字,在此背景下研磨器便成為文房重器。研磨器的製作工藝也各有不同,此研磨器磨板用漆處理,研棒上方有硃紅圖騰,以代表使用者社會等級。


盛於隋唐:端硯歙硯問世


唐代石硯已經開始講究石材。隋唐時期,因科舉制度的誕生和完善,天下文人對硯臺的需求量大大增多,為了適應供小於求的硯臺市場,很多地區就地取材,使得石質硯材有突出的發展。

山東青州的紅絲石,廣東高要縣的端石,江西婺源縣的歙石和甘肅縣的洮河石,已被用來制硯,紅絲硯、端硯、歙硯、洮硯等優質硯材紛紛問世。同時,澄泥硯在唐代也開始製作,並且盛於唐,澄泥硯也成為皇室貴族和文人的專屬物品。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唐·澄泥硯

唐朝制硯工藝也有很大的進步,硯的造型由單純的圓形三足式,發展出了圈足、多足、辟雍以及極具時代特徵的箕形硯等。前期以圓硯為多,中唐以後箕形硯開始占主導地位。

箕形硯是在前朝器形的影響下演變出新的硯式,硯面較深,蓄墨量大。雙足平底的穩定性,平滑寬敞的硯堂,推研舒暢、有容易護,適用的器形與時代風尚完美和合,使箕形硯成硯史上的典範與豐碑。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唐·箕形硯

卓於宋元:實用與欣賞並重


宋代文化學術高度發達,文人學士們對文具的實用和審美要求也相對提高。書寫之餘,鑑賞和收藏名硯成為文人的一大樂事,詠硯、贊硯,銘硯的詩文層出不窮。


宋代士人更重石硯,尤其推崇端硯、歙硯。除了注重石質外,還對硯的造型十分講究,趨於多樣化。宋硯開始從單一的文房用品逐漸發展為欣賞與使用相結合的藝術品了。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宋·羅紋抄手硯

宋硯款式非常豐富,不下百種。但最有特色、存世最多、最能代表宋硯流行的還數抄手硯

所謂抄手,即可用手抄硯底截取而得名,在箕形硯的基礎上演化而來。抄手硯雖少紋飾,但線條簡潔洗練,每一邊緣都剛勁挺拔。它的端方四直和內斂精雅的風尚正體現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懷。

太史硯為理學思想的產物,始於北宋,盛於明代,是宋明時期官用硯式典型之一。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宋·太史硯

弘揚於明:實用性轉為藝術性


從明代開始,硯的製作和工藝裝飾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它的功能由實用為主變成了以藝術為主,進而成為一種收藏品,開創了追求風韻文人硯雕的先河。硯臺不再僅是揮毫潑墨時的工具,更是置於案頭的一件玩物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明·魚化龍歙硯

明代的硯臺造型端莊厚重,紋飾不甚繁麗,大件製作居多。文人在硯上鐫詩、題銘之風在明代大為盛行,因此硯臺的藝術價值逐漸超越了其使用價值,收藏硯臺也成了達官貴人附庸風雅的利器。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明·鳩獻蟠桃端硯


精繁於清:雕琢工藝走向巔峰

清硯被視為中國硯史的巔峰之作。清代硯材取用、造型、紋飾、雕琢工藝、題銘諸方面超越前代達到硯史高峰。

不僅端、歙、松花、澄泥、紅絲、洮河等名硯各擅其長,還出現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貴材質;硯的造型仿古、仿動植物、幾何形、隨形等,在清硯中各佔一席。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晩清·荷趣端硯

紋樣題材也更加廣博,雕琢技法以陰、陽線刻與淺浮雕為主,以局部的鏤空雕,展現出生動、精緻的風格。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清·端石圭璧硯

文人題銘硯在清代發展到極致,題銘內容涉及硯的製作者或擁有者、硯的來源和開採、材質與形制的描寫和讚頌,表達文人的認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

題銘書體則以行、隸、篆、楷、草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時,文人雅士參與制硯、刻銘已成為一種風尚。

硯臺——承載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清·松花石硯

點擊“收藏”可反覆觀看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