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入侵法國,隆美爾為什麼不背望遠鏡,只帶一部相機?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中,家喻戶曉的德國名將隆美爾,指揮第7裝甲師橫掃法國,他將“閃擊戰”演繹得出神入化,成為英、法聯軍“談虎色變”的“魔鬼師”。令人稱奇的是,就在戰役爆發前3個月,他還僅僅只是一名陸軍將領,毫無坦克作戰經驗。

熟悉隆美爾的人都知道,他隨身總是佩戴一枚一戰時德皇親自授予的藍馬克斯勳章,但很少有人注意,他還隨身攜帶著一部萊卡相機。難道隆美爾有攝影的愛好?答案是:不,與第7裝甲師在法國跑得太快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要從隆美爾接手第7裝甲師說起。

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合約》,走上了軍事強國的道路。作為一戰英雄的隆美爾受到德國元首的特別青睞,從此青雲直上,不僅成為元首大本營的指揮官,而且官居少將。然而,作為一名純粹的軍人,他更希望上戰場衝鋒陷陣。

作為陸軍精銳的裝甲師,在當時的德國也只有6個師,怎麼排也輪不到隆美爾的頭上。好在“近水樓臺先得月”,有元首“撐腰”,陸軍司令部不得不將“東拼西湊”的第7裝甲師交給他,看這位步兵戰術專家,如何駕馭裝甲部隊。

隆美爾執意選擇裝甲師,在外人看來,無非是好大喜功,利用精銳部隊的實力抬高自己的威望。但實際上,他看重的是坦克的高機動和強火力,能夠實現其一直倡導的“進攻、進攻、再進攻”,以及“快、狠、準”的戰術理念。

儘管第7裝甲師實際只有一個團的兵力,其中有一半還是老舊的、捷克造的輕型坦克,但在隆美爾看來,所有部隊的管理都是相通的,無外乎紀律和榜樣的作用。他每天與基層官兵一起摸爬滾打,鑽研坦克構造和戰術,並且整肅軍紀。

更難得的是,他將自己的理念與先進的武器結合起來,經過多次演練和磨合,隆美爾通過無線電指揮,可以迅速的將全師分成大小不一的戰鬥群。同時,還利用“特權”擴建了3個獨立炮營,一個工兵營,兵力已達一萬多人。

經過隆美爾2個月的調教,一隻嶄新的隊伍建立起來。但他依然很繁忙,因為進攻法國的作戰命令已秘密下達,他必須利用不多的時間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不管是報答元首的“知遇之恩”也好,還是證明自己的實力,他都要做到“首戰必勝”。

法國戰役證明了隆美爾的實力,成就了“魔鬼師”的威名。

5月10日,德國10個裝甲師,160萬人分成3個集團軍群,在3個方向上開始入侵法國。第7裝甲師所在的第4集團軍正是A集團軍群的先鋒,為了達成戰役目的,“快、狠、準”是取勝的關鍵,而隆美爾卻將這一原則演繹的出神入化。

首先,佔據一個好的出發位置。在舉步維艱的“阿登山區”,為了儘快通過狹長地帶,隆美爾在地圖上“蠻橫地”標出了第7裝甲師的行進路線。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先與其他部隊通過,以免擁擠在一起,實現不了快速突擊的效果。

其次,不給對手任何反應的機會。隆美爾的戰術是坦克部隊不是散成一條線,而是組成一個方陣進行衝鋒,3個野炮營在其後率先開火,待坦克衝到射界邊緣時,坦克停下炮轟,待野炮營跟上後繼續進攻。這麼做的效果就是對方毫無還手的時機。

更關鍵的是,大踏步突擊,不怕戰線長。在一般人看來,戰線拉得過長,不要側翼掩護、沒有彈藥補給,是犯了兵家大忌。但隆美爾認為,這一條不適用於正在潰逃的對手,為了不給他們組建第二道防禦陣地的時間,裝甲師必須不停的進攻。

導致的結果,一是,第7裝甲師的官兵們已經幾乎一個星期沒有睡覺,苦不堪言,但在隆美爾的催促下,繼續推進;二是戰地記者根本跟不上他的腳步,以至於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送給他一部相機,希望將部隊的第一手資料拍下來。

更誇張的是,他和第7裝甲師一度被列為失蹤,讓所有的人為他擔心。殊不知,這時候的隆美爾正在為戰俘太多而苦惱。為了節省時間,他命令戰俘們將手中的槍擺在公路上,由坦克碾壓過去,讓他們自己去找戰俘營,部隊繼續前進。

第7裝甲師以每天60-80公里的速度推進,比原定的計劃快了20倍,這樣的速度遠遠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被俘的英、法聯軍稱之為“魔鬼師”。隆美爾也以傷亡2000多人代價,抓獲戰俘近10萬人,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

這場戰役也體現了隆美爾隨機應變、處置決斷的能力。

單從行動迅速不足以評價隆美爾的戰術造詣,他對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戰場把控能力,並以最小的傷亡換取更大的勝利,讓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戰術家。也正因為如此,也讓那些對他“另眼相看”的人,也由衷的佩服起來。

一是,先發制人。他對可能藏匿對手的地方,總是命令全師坦克和火炮同時開火,一方面誘使對方暴露火力,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先敵開火,從而掌握先機,並集中火力,連續攻擊,直至殲滅或擊退對方,不給其任何反應的時間。

二是,打心理戰。由於德軍的突飛猛進,不僅打亂了英、法聯軍的防禦步驟,而且使其指揮系統全面癱瘓,到處都是打散的部隊。隆美爾知道這些毫無士氣的官兵,此時只需要給個小小的壓力,就會土崩瓦解。

於是,他讓第7裝甲師的先頭部隊手搖白旗,大喊:“停戰、投降”,本來就被糟糕戰事整蒙的法軍官兵,面對這樣的德軍一時不知所措,紛紛舉手投降。更有甚者,隆美爾隻身攔下一支法國車隊,40輛滿載全副武裝的法軍成了俘虜。

當然,隆美爾唯一遇到的不順,是英國人的抵抗。他們憑藉“瑪蒂爾達”重型坦克,不僅阻止了德軍的攻擊,而且還成功地進行反攻。原來,“瑪蒂爾達”重型坦克的厚裝甲,可以抵禦德軍所有坦克和野戰炮的炮彈。

眼看撤下來的部隊沒有了章法,隆美爾命令88毫米的高射炮也參加阻擊,沒想到,居然打穿了英國人的坦克裝甲。從此,88毫米高射炮不僅可以防空作戰,還可以被用作反坦克炮,而且效果比一般的反坦克炮還要好。

此役過後,隆美爾的卓越才能,讓德國將領們對他是既佩服又嫉妒。於是,許多人得到了晉升,而他不僅沒有獲得晉升,連夢寐以求的橡葉十字勳章也未得到,這多少讓他有些沮喪。不過,他用相機捕捉到的戰爭畫面,成為他最滿足的回憶。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打法國人,還用的著望遠鏡?


用戶36889451919


微觀和宏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