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世界何以存在?


波粒二象性:世界何以存在?

在前面的課程裡,我講述了量子力學的世界觀。這一講,我們綜合前面學到的知識,思考一個終極問題:世界何以存在?

我們先做個思想實驗,假如這個宇宙是由一個神創造的,那這個宇宙的運行規則會是什麼樣呢?現在科學上已經證明了第一步,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

那麼問題來了,只有大爆炸就夠了嗎?大爆炸炸出來的東西,就能自動變成我們的世界嗎?顯然不能。

你會發現,那個神要想創造這個世界,光創造大爆炸還不行。他還得創造一些別的東西才行。

現在量子力學給了一個答案,如果他要讓我們的宇宙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他在那之前必須先創造波粒二象性,否則,這世界就成不了。

1 世界存在的必要條件:波粒二象性

為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要先說一說,世界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什麼。什麼樣的東西才能被稱為“必要條件”呢?

這就好比下五子棋,不管你下的時候有什麼戰術,對方是怎麼落子的,最終只要你能把五個同色的棋子連成一條線,那你就贏了。

“五個同色棋子連成一條線”這屬於五子棋裡的底層邏輯,有了它整個遊戲才成立,這就是必要條件。

假如我寫創世紀,我可能會寫——

一個有物理博士學位的神,第一天先造出了波粒二象性,第二天造出基本粒子模型,第三天造出了大爆炸和萬有引力,第四天造出暗物質,第五天造出暗能量。

有了這些,世界差不多就可以自己演變了。還有兩天是休息日,這就是七天創造世界的故事。

我敢確定,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不管哪個神,要想創造世界,都要先創造波粒二象性。有了它,整個宇宙才成立。

為什麼呢?假設這個神物理沒學好,不知道需要先創造什麼,他就一次一次做實驗。

比如,他先造出了大爆炸,結果沒注意,炸出來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一樣多,正負相抵,全都湮滅了。這個宇宙就空蕩蕩一片,不可能出現我們的世界。

第二次他吸取了教訓,在大爆炸之前先找了一個合適的粒子模型,保證炸出來的東西不會正負相抵。結果這次,正物質倒是比反物質多,但是炸完以後,物質全是均勻分佈的,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恆星。

反覆試了幾次,他終於確信,實驗失敗,就是缺了一個必要條件,波粒二象性。接下來,我來為你從頭捋一遍世界誕生的過程。

2 沒有波粒二象性就沒有我們的宇宙

在物質誕生之前,波粒二象性就起到關鍵作用,讓宇宙一步一步向我們現在的樣子走來。物理學家認為,在宇宙剛誕生10^-35秒的時候,宇宙中只有一種叫暴脹的能量形式,基本上沒有我們現在的物質。

雖然我們還不確定暴脹到底是啥,但可以確定,它也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所以,暴脹的能量是有不確定性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

後來,這種存在波動的能量轉化成了物質粒子,讓宇宙各處的粒子在一開始,就存在微小的不均勻性。再後來,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密度大的地方漸漸聚集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和恆星。你看,原始的物質不均勻性,就是從波粒二象性來的。

但這,只是個開始。

接下來,沒有波粒二象性,恆星就啟動不了核反應。

我們就拿太陽來舉例子。太陽核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度,氫原子核,也就是質子,會在這個溫度下發生核聚變。這就是太陽持續發光發熱的能源。

但我要告訴你,這個溫度比核聚變的典型溫度低了好幾千倍。這就好比你想讓鐵,在零下兩百多度的環境下化成鐵水,簡直是不可能的。那太陽為什麼就能發生核反應呢?

因為波粒二象性,讓質子可以利用量子隧穿效應,以非常小的概率進行核聚變。這個概率特別小,比你買彩票連中好幾輪特等獎還要小。

別看這個概率小,它小得恰到好處。因為如果這個概率太大,太陽形成以後,可能只燒了1萬年就燒完了。但你看現在,太陽已經穩定燃燒了50億年,還能再燒幾十億年,就是因為這個概率小得恰到好處。

那宇宙只有星系和太陽就夠了嗎?不行,還得有行星。

要想形成固體行星,就得有很多種不同的化學元素,比如碳、氧、硅等等。但宇宙中原來沒有這些元素,元素都是恆星通過核反應產生的,再在恆星爆炸時,拋向宇宙空間的。

地球在宇宙誕生後90多億年形成。要想及時形成地球,就得讓某些恆星的核反應快一些,早點兒把化學元素合成出來、拋出來。核反應怎樣才能加快呢?

波粒二象性告訴我們,核聚變量子隧穿的概率,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急劇增大。

恆星的質量只要比太陽大2倍,核心溫度稍微高一點兒,壽命就會降低到幾億年。相比於太陽百億年的壽命,它算是能迅速把元素拋灑出來的恆星了。

當然,大質量恆星的核反應路徑跟前面說的情況略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不影響我們的理解。

到這裡,我們從宇宙大爆炸一路講過來,這些知識是哪裡來的?大多都是通過恆星的光譜和微波背景輻射得到的。

別覺得這兩個名詞陌生,你只要記得,它們兩個是我們認識宇宙的窗口。這兩個窗口攜帶的信息,也離不開波粒二象性。

3 沒有波粒二象性就沒有生命

波粒二象性的貢獻還遠不止這些。即使有恆星,有核聚變,也不一定會有生命啊。人們常說“水是生命之源”,咱們就拿水來舉例子。

水形成的條件其實特別苛刻。宇宙當中除了幾千度就是零下兩百多度,幾千度太熱了,水分子即便形成也會馬上分解;零下兩百多度又太冷了,氫和氧根本沒機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水。

那水是哪裡來的?

多虧了波粒二象性導致的量子隧穿效應,氫和氧才能在零下兩百多度的環境下發生化學反應。水是這樣,甲醛等前生命分子也是這樣形成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條件,生命才會在36億年前,在地球的海底熱泉口誕生。等一下,海底熱泉口的熱是從哪兒來的?

這是因為地球內部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會通過放射性衰變向外釋放熱量,海底熱泉口的熱很大程度上就是從這兒來的。放射性元素釋放能量,也是基於各種量子過程,比如量子隧穿、弱相互作用等等。

這些能量沒有一下子釋放光,而是持續釋放了幾十億年,是因為波粒二象性導致的量子概率性。

產生生命的條件都湊齊了,而生命本身也因波粒二象性而誕生。

你看,生命的基礎就是碳、氮、氧這三種元素。這三種元素會分別通過連接4個、3個和2個其他原子後,形成了蛋白質、DNA等複雜的生物分子。

但是為什麼這三種原子恰好能連接4個、3個和2個其他原子呢?又是因為波粒二象性,這些原子的波函數算出來的就是這樣的特性。

王立銘老師在他的課程裡說,生命就是一場持續了40億年的無可奈何。要我說,生命是一場延續了138億年的幸運。因為以上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我們都不可能存在。

4 沒有波粒二象性,就沒有我們現代的生活

就算把時間推到現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依然離不開波粒二象性。

我們用的手機、電腦和互聯網,裡面用到的晶體管、光纖、激光、硬盤,全都要用到波粒二象性。

我們去醫院看病時,不用開刀就能知道身體內的情況,因為我們會用磁共振、X光片、PET/CT技術,這些技術也離不開波粒二象性。

我們想要汙染更少,比如開發核能,研究太陽能電池,用LED燈代替白熾燈,這些技術同樣離不開波粒二象性。

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衡量標準,衡量時間、衡量質量、衡量長度,這些國際標準的確定,都需要波粒二象性的幫忙。

有人開玩笑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遇到難題解決不了了,別管是什麼,就拿量子力學出來解釋就對了。但如果拋開好萊塢編劇不靠譜的成分,這個思路其實是對的。

宇宙根本離不開波粒二象性,製造我們世界的造物主,手邊的參考書可能真的是量子力學的課本。遇事不決,真的,量子力學。

最後給你留一個思考題:假如我們要制定一箇中小學的科學課標準,其中包含量子力學的初步知識。你認為應該怎麼排布課程的大致內容呢?說說你的思考。

我們說了這麼多量子力學的知識,但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就是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知識?下一講,我就帶你跳出這個學科,站遠一點,再來看看它。

——李劍龍《給忙碌者的量子力學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