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母愛的羈絆》 (美)卡瑞爾·麥克布萊德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大家好,我是曼微微。今天和大家聊聊《母愛的羈絆》這本書。

《母愛的羈絆》這本書以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考察母女關係中複雜的心理狀態:<strong>自戀,以及由此產生的損害。

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博士是一名心理治療師,也同時是一個經歷了自我療愈的自戀母親的女兒。這本書反映了她本人的生命感受和治療經驗。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也許這裡有人會疑惑:為什麼本書聚焦的是母女關係?這是因為作者認為,雖然自戀的家長養育的男孩或女孩,都有可能遭遇情緒崩潰。然而,母親是女兒成長過程中最初的角色榜樣。自戀母親會將自己的女兒,而非兒子,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

母親給女兒壓力,使她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模式與母親保持一致,而非出於女兒自己的考慮。最糟的是,自戀的母親永遠不會因為女兒按自己的意願行事而稱讚她,而這恰恰是女兒成長為一個自信的女性所必需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本書的具體內容。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母性自戀做出解釋,第二部分展示這一問題的影響,第三部分提供治癒的路徑。

母性自戀面面觀

自戀母親的女兒們生活在極端化的家庭環境中,多數自戀母親忠實於代代相傳的扭曲的愛的方式,要麼<strong>過度履行自己的職責(事必躬親型母親),要麼<strong>履行得不夠(心不在焉型母親)。

雖然這兩種養育方式看上去是對立的,對孩子來說,負面影響卻是一致的。孩子的自我形象會遭到扭曲,不安全感揮之不去。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事必躬親型母親讓人透不過氣來,似乎對女兒的獨特需要和欲求毫無察覺媽媽不停地向女兒傳遞信息,告訴女兒她希望女兒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讓女兒肯定自己的天性。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電視劇《小歡喜》裡,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一個“事必躬親型”的母親。典型的表現是“控制慾強”加“我這都是為你好呀”。

她安裝透明玻璃窗監視女兒英子的學習;要求英子每天空腹吃一個海參;無視英子對航空航天領域的興趣……而這一切都讓英子倍感壓抑和窒息。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如果女兒是被心不在焉型母親帶大的,這類母親的心裡沒有足夠的地方來容納女兒,結果女兒被看輕,被忽視。

嚴重心不在焉型母親的孩子,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食物、住處、衣服和保護,更不要說指導和情緒支持了。一般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母親的表現往往是心不在焉型的。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母就是一個“心不在焉型”母親,不過只是對女兒蘇明玉來說。蘇母對兩個兒子可算是盡心盡責的好母親:賣房供大兒子出國讀書,費心費力地為小兒子找工作。

唯獨對小女兒漠不關心,甚至十分苛責。女兒想參加學習班衝刺考清華,蘇母卻只想讓她上免費的師範或者直接上班賺錢。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自戀母親的影響

自戀母親的女兒吸收了這樣的觀念“我有價值,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不是因為我是怎樣的人”。長大後,這一強有力的信條會讓我們做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strong>高成就動機型

和<strong>自我破壞型。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 高成就動機型

高成就動機型女兒要向母親和世界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她試圖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人”,告訴母親,“看我做得那些了不起的事就知道了”。

電視劇《都挺好》裡一直被母親忽視和冷落的蘇明玉就成長為了高成就動機型的人。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她在18歲的時候與家裡斷絕經濟往來,開始自食其力。要向看輕她的母親證明:不靠她的養活,自己也會活得很好。而且她也做到了:依靠自己的拼搏努力,成為了公司裡的業務骨幹,頗受老闆器重,實現了財富自由。

不過,這樣的女人外表是女強人,但內心並不因她們的多產和成就而感到滿意或自在。

她們從不給自己應得的肯定,卻不斷地在無能感中掙扎。由於不斷尋找更多證明自己的機會,她們常常感到慢性疲勞,察覺不到這種成就動機型怎樣抑制了她們照顧自己的能力。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的確,在電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明玉白天在職場上叱吒風雲,風光無限。可是晚上回到自己偌大的家裡,還是難掩內心的孤獨與失落。即便她已經變得很優秀很強大了,母親以往的傷害,原生家庭的不幸,還是讓她無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 自我破壞型

在內心深處,自我破壞型和高成就動機型是一對雙胞胎。雖然她們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她們的心理和情感問題卻是一樣的。

自我破壞型的特點有:動不動就放棄;用各種成癮物來麻痺痛苦;在自我破壞的生活方式中無法自拔;成就水平很低……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臺灣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裡的茉莉是一個被母親嚴苛管教的中學生,一直在媽媽的強勢教育和看管下生活。她無力反抗媽媽的權威壓迫,只能通過自殘或者偷東西的方式宣洩自己內心的崩潰情緒,最後更是走上了跳樓自殺的道路。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此外,在自戀母親的影響下,無論是高成就動機型女兒,還是自我破壞型女兒,都會有在戀愛關係中尋找感情空白的傾向:媽媽沒能給我的愛,要在其他地方得到。

按照這種傾向建立起來的戀愛關係往往是是一方依賴另一方的關係,當然也有可能根本無法建立關係。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如果你是依賴型,和伴侶在一起時你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得指望你,依靠你;我認為你是一個能為我做很多事的人;你有錢,有地位,有一份好工作;你很不錯—你滿足我的每一條標準。

如果你是被依賴型,和伴侶在一起則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會好好照顧你;我認為你能讓我有一種被人需要的感覺;你需要我為你提供生活所需,需要我的愛,需要我的指導;總之,你需要我,而這讓我感覺很好。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健康的戀愛關係是平等的,這意味著誰也不是單一的依賴者或被依賴者。所以,在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中,每一方都不是因為對方是怎樣的人而愛對方。他們只是在扮演角色,在實踐一種愛的扭曲的定義。

不健康的戀愛關係往往以失敗或痛苦的糾纏告終。如果這段關係結束了,女兒仍有可能重複這種模式,直到她開始恢復健康,並明白自己的“擇偶機制”是有問題的。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自戀母親的女兒康復計劃

既然已經瞭解了母親自戀怎樣造成母女之間的消極互動,又怎樣影響了女兒成年後的生活,那麼,是時候現踏上恢復健康之旅了。以下是為自戀母親的女兒量身定製的康復計劃: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1)接受母親的缺點,體驗因為沒有一個理想的母親而產生的傷感

不要再期待媽媽有一天會改變,會給你應得的愛。放棄這種想法能讓你解脫出來,並找到自我。面對母親的無能、缺陷和不足給你帶來的傷害,要接受。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而後,讓你因為沒有一個理想母親而產生的悲傷,憤怒,焦慮,抑鬱的情緒釋放出來。充分地體驗這些情緒,這些痛苦。可以縱情哭泣、大叫、打枕頭,也可以徒步遠行、長跑、爬山、開車兜風

,總之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允許情緒得到釋放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2)在心理上從母親那兒獨立出來

這一步是為了擺脫以母親為中心的狀態。自戀母親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往往

內化了許多來自母親傳輸的負面情緒和消極觀念。比如母親的嫉妒、指責、或者輕視,會讓女兒覺得真的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很糟。

可是如果這些內化的觀念是來自一個對你不真誠、不愛你、不同情你的人,一個無法跟你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的人,一個對自己的情緒毫無察覺 卻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的人,你還有必要一直像小時候那樣相信這些觀念嗎?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用筆寫下或者在電腦上記下這些消極觀念時,要提醒自己考慮一下信息的來源。同時寫一寫為什麼這些觀念是錯的。這樣做的時候,也是在重新定義你對自己的看法。比如說,你做得還不夠好,這是真的嗎?這是誰說的?你只需要對自己足夠好就可以了。

一旦發現了消極觀念,做出反駁,指出它們的錯誤。你的下一個任務就是,當下次消極觀念再浮現在腦海中時,記得做這樣的練習。這樣你就能消除那些老的觀念,並讓頭腦裡出現新的觀念。堅持練習會讓你得到回報。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3)發展並接受自己的個性、體驗和欲求

多年來,女兒一直應自戀母親和自戀家庭系統的需要,被迫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所以她們經常會說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她們已經習慣了為他人做嫁衣,而不會以一種健康的方式來關注自己。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你需要列一份清單,寫上你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和喜歡的事物的觀點。作者在書中也提供了自己的清單模板以供參考。清單的條目包括看似簡單瑣碎的小事,也包括重大的生活哲學。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用想和寫的方法,藉助你的觀念、欲求、愛好、信仰和價值觀來描述自己,發現自我。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4)用一種全新的健康的方式和母親相處

在治療過程中,如果你媽媽仍然待在你身邊,某種程度上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應該怎麼辦。你已經改變了,但她沒有。在治療的這一階段,你應該尋找那些既能有效處理你和她之間的關係,又能讓自己保持健康心態的方法。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學會在母親面前建立底線建立底線意味著直言不諱地說出你做什麼,不做什麼。這是一個讓別人知道你的立場、劃定一條界線,不讓別人逾越的過程,這意味著明確限度。

比如你媽媽說:“我不相信你真的打算離婚。你到底做了什麼毀掉了你的婚姻?我怎麼去跟家裡人解釋這件事?”

你說:“我的婚姻應該由我自己做主,你不肯支持我、幫助我,反倒讓我覺得很傷心。”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5)努力發現自己身上的自戀特質,避免把它們傳遞給下一代

在研究中,作者發現治療過的許多患者都很擔心她們的育兒方式。她們會慢慢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自戀行為的影響,她們對這種影響一點兒也不陌生。不難理解,這時她們會變得恐慌起來。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因此在書中,作者介紹了用沒有自戀的健康方式養育孩子的幾種關鍵技術:

  • 同情

同情自己的孩子,以為著去體驗並承認他們的感受,這是一種有關慈悲和敏感的藝術,也是一種不管他們在經歷什麼,都給予道德支持的能力。

  • 責任

不管遇到什麼事,學會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同時也有必要教導孩子,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可以為他們確立底線,在他們過界的時候施加安全而健康的懲罰。

  • 特權

要讓他們真心意識到,別人的需要和他們自己的需要一樣重要。教他們的方法,可以是在他們面前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或者讓他們去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孩子能學會既把自己看成是獨一無二的,也把自己看作人類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員。

  • 價值

幫助孩子樹立價值觀。教會孩子誠實、正直、仁慈、同情、憐憫、原諒、健康的自尊和自愛、明辨是非,這是相當重要的。而價值觀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身體力行。

  • 不僅要看重成就,更要看重人格

瞭解孩子的真實一面,瞭解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僅要看重他們的能力和智商,也要看重他們的善良和好意。不管他們有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該肯定的時候就要肯定。要讓他們知道,你為他們做過的事深感驕傲,即便他們不能成為CEO或籃球明星,你對他們的愛也不會減少一絲一毫。

  • 真誠

真誠意味著接受孩子的感受,鼓勵他們進行表達,哪怕你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哪怕這讓你很不高興。這意味。著你不會教他打腫臉充胖子,不會教他自欺欺人。不要讓家裡出現大家都避而不談的嚴重問題,家裡不應該有不正常的秘密,更不要讓孩子對這種秘密視而不見。應該讓他懂得,他沒必要為了維持美好的形象而欺騙自己、欺騙他人。

  • 家庭等級

孩子不應該成為你的朋友。不要破壞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處在同一等級上。不要和孩子分享成人的觀點,也不要用成年人的問題給他們增添負擔。滿足你的需要不是孩子的事,相反,滿足他們的需要是你的事。

養育孩子是一項龐大的工作,但對於為人父母來說,卻是這輩子最值得做和最有意義的工作。沒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這不要緊。不過,如果可以理解作者上面說的幾種因素,我們就已經擁有了一種比我們父母養育自己時更健康的認識,這本身就已經是件很棒的禮物了。要對自己有信心。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以上就是想和大家聊的《母愛的羈絆》這本書的全部內容了。

從古至今,母親一直是謳歌的對象,偉大的化身。所以即便身處在自戀母親的痛苦中,我們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去逃避面對這個事實。當我們想要宣洩壓抑的情感,向母親發起“反抗”時,卻又不覺心生內疚感和負罪感。

本書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博士,作為自戀母親的女兒,也是帶著直面的勇氣寫下這本書,她說:“當我決定寫一本書,講述那些沒有對女兒盡到職責的母親,以及這個女兒(甚至成年後)帶來的痛苦時,我覺得自己正在打破禁忌。”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已經覺察到自戀母親帶來的傷害,可是礙於公序良俗的約束,不得不處在情感與道德的矛盾之中,的確是一件讓人感到無助的事。

所以《母愛的羈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控訴的書。它是一本讓人瞭解真實,經歷醫治,獲得成長的書。對於自戀母親的女兒來說,指責、抨擊母親從來不是治療的目的和手段,最重要的是尋求和關注自身的康復。

《母愛的羈絆》:即便擁有一個自戀的母親,你也可以重新掌控人生

再者,很多自戀的母親也並非天性如此,有的是因為時代和成長環境的影響,有的是因為自己父母的自戀影響……所以很多接受過治療後的自戀母親的女兒,還是可以和母親恢復和保持穩定的健康的情感關係的。

另外,正如作者所說:“情感遺傳就像基因遺傳一樣,不知不覺代代相傳。”在家庭系統裡,好的資源應該流傳下去,而傷害的因素應該受到阻止。<strong>所以,哪怕只是為了孩子好,母親也應該努力完善自我,突破“母愛的羈絆”,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