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不如亮水釣位釣魚多?

野釣魚倌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有很多人遇到過這種困惑,我自己也發現了。後來我總結了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水深且有草的時候,適合天氣晴朗氣壓高的天氣去做釣效果會很好,因為魚不缺氧都在水底。反觀天氣陰天比較悶的時候,氣壓就底!魚也感到胸悶氣短!所以會到潛水來覓食。這也是我多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路亞掛地球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釣魚不找草,多半是糊跑”是一句釣魚找點的諺語,但是有的時候題主所問的現象又確確實實存在,這就使得一些新手很困惑。

其實,任何表象背後都有其深層的本質原因,無論表象看上去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瞭解其本質後,就會發現是必然的。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不如亮水區釣魚多,我覺得主要有兩種存在的可能。

一、水草區存在著劣勢條件

1. 地勢的不同

也可以正解為亮水區存在著優勢條件,什麼意思呢?釣位的選擇或說水裡某一區域有沒有魚,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一般的規律,深度合適且有水草確實是選擇釣位的有利條件,但是對於水底的某一地,到底是否適合魚群的停留,這又不是唯一的條件。打個比方,一處長草的斜坡,往前一點是斜坡的盡頭而轉為平地,平地無草,那很可能這個斜坡上就不是魚喜歡久留之地,前面的平地才是。再比如在坎位高的一側長有水草,低的一側沒有,而多數時候,除非水溫條件特別適合坎上,否則魚多數時候還是在坎下。

總結一下,水情一樣的前提下,決定釣位好壞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水底的地勢。

2. 水情不同

水情有哪些?常見的有入水口、風、陽光等,入水口區的水氧含量較高,魚在水裡是選擇趨氧還是趨草,多數時候還是前者,哪怕是光水區。風的因素也不難理解,很多時候,下風口出魚較其它位置好。陽光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定的,在冷季,有可能魚會趨溫到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夏天炎熱的季節,也有可能樹蔭下的亮暗交界區是魚喜歡待的地方。

<strong>二、水草區的魚被強行搶走

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窩點,是基於一些自然的有利條件而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水底的某個地方是適合魚聚集的地方,比如水草區。水草區之所以聚魚,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水草區相當於一個有障礙的地方,相對較為安全;另一方面水草區的食物較為充足,多數魚是以水草或水藻為食,到這些地方有東西可吃;還有一點,春天的時候,魚游到水草區是為了產卵,水草或枯枝可以提供魚卵附著的條件。

但是釣魚是一個人為的活動,會對水裡的魚產生一個巨大的額外干預,那就是引誘。對於一些非常強力的誘引因素,別說是魚,就算是人類,也會涉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描述的就是這類情形。水草區是魚的首選地不錯,但是如果在水草區之外的亮水區,有引誘力足夠強的魚餌,那魚也是會跑到水草區之外。

這一點,我是有著深刻體會的,自十多年前接觸臺釣之後,我就只玩臺釣。而水草區基本上算是臺釣的“禁地”,但是本人曾多次導演過平常難以理解的漁事,在水草區附近的亮水作釣,而水草區的草洞裡也有他人在傳統釣,釣到後來傳統釣停口,而亮水區上魚卻越上越多。純商品餌作釣,釣回來的魚宰殺的時候,發現魚肚子裡有很多的酒米。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我這裡釣起來的魚是從傳統釣者的窩點裡過來的,因為我根本就沒有用酒米打窩。這不是什麼稀罕事,我相信也有其他的釣友經歷過。

寫在最後

水深合適且有水草,是選擇釣點的常規參考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選點的時候,如果能瞭解水底的地勢,有時就會發現,特別的水草區並不一定就是最佳釣點。“搶魚”這個詞,在釣魚中,無論是臺釣對臺釣還是臺釣對傳統,都是存在的。兩個臺釣之前,高頻率的會將低頻率的魚搶走,餌料引誘力強的會將餌料一般的魚搶走,即便是水草裡的魚也不奇怪。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江釣人狂龍


通常情況下,一般釣魚都會選擇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肯定不會去選擇亮水釣位,但是也有特殊魚情恰恰相反,我把我作釣的情形拿來分析,以供釣友參考:

春天:魚產卵

大多數魚類產卵基本都在春天,這時候的魚會跑到淺水。大家都知道,魚類產卵都是把卵附著在水草上,同時繁殖期的魚需要大量進食來補充消耗,也需要到淺水區覓食。

冬季的大晴天

冬季淺水區升溫降溫都比較快,冷的時候魚肯定不願到淺水去,只有晴天,由於光照時淺水區快速升溫,魚類就喜歡聚集到亮水取暖、覓食。

亮水區域有食物

這一點其實大部分釣友都明白,只要打窩,打重窩,配合魚需要進食,特別是大體型魚進食量比較大,可能就會到處找食物,當然此種現象通常發生在坑塘裡,野釣環境大魚吃食比較謹慎。很難誘到淺水來作釣。

歡迎各位釣友交流。


小方阿飛釣大物


自然水域中野釣,想要漁獲有保障,一個優質的釣位必不可少,正如釣魚圈中的一句話:“七分釣位三分餌”,釣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優差區別直接會對魚獲有著直接影響,那什麼樣的釣位才是一個優質釣位呢?

絕大部分釣友應該都會統一的說出“水草附近的水域”,的確,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這句一直流傳的釣位選擇技巧,深深的印在每一個釣魚人的實際行動上,但是不是所有的水草釣位都是一個優質釣位呢?正如題主所關注的問題一樣,有時候水草的釣位並不一定優質,甚至於還不如沒有水草的亮水釣位,那麼:

什麼原因導致水草附近魚難釣甚至沒有魚?

遇到水草附近魚難釣是如何改變?

基於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瞭解到為什麼有的時候水草位難釣魚,找到了原因後我們如何進行應對,接下來大咖就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

水草釣位魚難釣的原因有哪些?

水草之所以被釣魚人認為是釣位中的王者,離不開水草對魚的幫助,冬季的水草能夠避寒保溫、春季能提供安全的產卵位置、夏季能提供食物和納涼的地方,換一種說法就是,水草附近有豐富的食物、充足的氧氣、適宜的溫度,恰恰複合魚的三大習性:“趨溫性、趨氧性、趨食性”,所以才有了:“釣魚要釣草”的說法,但是當水草附近釣位不能提供這三個優勢時,也就會導致它喪失聚魚的優勢,那什麼情況下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水草過於密集,導致水草附近水域溶氧量不足

水體溶氧量的來源有兩種:通過水草光合作用和水體與空氣的接觸,主要的來源還是源自於空氣接觸,水草通過光合作用向水體釋放的氧氣,只不過是增加水體溶氧量的作用,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水草過於密集,導致水體不能充分接觸空氣時,就會導致水草附近水域的溶氧量發生改變,就像夏季時,小水面的水域中經常會被葫蘆草、浮萍草大面積覆蓋,往往這種水域中幾乎釣不到魚,反倒是沒有被這些水草覆蓋的水域,不用打窩都能連竿中魚,這就是因為水體大部分被水草覆蓋,導致水草覆蓋區域溶氧量降低,魚的趨氧性就會指引它們,離開這片食物豐富、安全性高的地方,前往溶氧量相對較高的亮水區域生活。

連續陰天,導致水草附近溶氧量不足

正如上面所說,水草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水體溶氧量,但是這是依賴於水草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前提下,當天氣長時間處於沒有太陽的狀態下,如連續陰天下雨,這些時候水草就喪失了補充水體溶氧量的作用,甚至於還會和魚一樣,消耗水體的溶氧量,導致水草覆蓋的水域溶氧量下降,從而引發與上述水草密集一樣的情況,離開這片水草水域前往亮水區域覓食生活。

根系水草過於密集,導致水體沒有充足的空間來回遊動

水草密集不僅僅會導致溶氧量的不足,尤其是根生水草,過於密集後它們就開始侵佔魚的生活空間,導致水下大面積的地方被佔據,沒法自由的活動,就如同大咖這裡的故黃河一樣,每年5、6月份,岸邊水草大量繁殖,佔據魚的生活空間,即使它們不造成水體負氧化,也會導致魚的生活空間縮小,沒法自由穿梭尋找食物,這種情況下魚自然也不會再次生活覓食。

出現水草附近魚難釣時,應該如何進行調整解決?

水草覆蓋的水域,雖然能夠提供豐富的食物、充足的氧氣、適宜的溫度,但是這種提供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當條件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就如同上述的水草過於密集、連續陰天導致的溶氧量下降,也會導致覆蓋水域釣位優勢喪失,那麼是否有辦法改變這種劣勢呢?

打開密集水草,為水體提供接觸空氣的窗口

水草密集一般發生在夏季、初秋兩個時間段,尤其是比較常見的浮游系水草如浮萍草、水葫蘆,它們一般都是成群的覆蓋,使水體完全沒有與空氣接觸的機會,恰逢這種時候,只要將水草撥開,好的魚情還會再次光臨。

大咖去年秋季常去的藕塘,就發生過因為水草過於密集,釣不到魚的情況,放眼望去全都是浮萍草,導致水體溶氧量嚴重不足,別說釣魚就是餌料都不能穿透而下,所以大咖就使用自行車內胎,在這上面打開了一個洞,這一小片的水域有了與空氣接觸的機會,慢慢的隨著時間的增長,此開動附近的溶氧量升高,甚至於比以往沒有水草覆蓋的時候還要好得多。

水草密集雖然會導致的魚情變差,但是處理得當這恰恰也是一個機會,只要將密集的水草驅散開來,留有一定接觸空氣的面積,這面亮水就會聚集大量的魚過來。

水下水草密集,一把鐮刀就能搞定

根系水草過於密集,會侵佔魚的生活空間,導致魚不能來回遊動覓食,這種情況下最為好處理,是要攜帶使用錨鉤或者鐮刀,將釣位附近的水草割除,過一段時間此處就會重新聚集大量的魚過來,一般情況下這種面積最好開的大一點,這樣魚的生活空間充足了,才能更長久的呆在這裡,並且還不受釣法限制。

小總結:水草密集導致的魚情變化,我們可以通過人為的調整進行改善,但是如果遇到了類似秋季經常發生,因為水草衰落水體分解造成的水體負氧化,這種情況下一般是沒法進行改善的。水草在水下分解會消耗水體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這附近水體從下到上的出現負氧化,根本沒法進行作釣,只能選擇沒有水草的亮水區域進行。

寫在最後

釣魚要釣草,這是基於一定條件下釣位選擇,如果水草水域不能滿足魚的三大特性,它同樣也會喪失作為黃金釣位的特性,甚至於都不如毫無特點的亮水區域,所以釣草要選擇松密有度的位置,譬如藕塘、蘆葦蕩、草邊位置等。

一個熱愛釣魚的江湖少俠【垂釣大咖】,歡迎您的評論、點贊、關注、轉發!


垂釣大咖


很高興能就釣友提出的這個問題做個回答,一點淺論,權當拋磚引玉。釣友提出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釣的魚卻沒有亮水釣位多的這個問題是有原因的。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俗話說:“釣魚不釣草,純屬嚇胡跑”。這個觀點是講的普遍性,說的是釣草洞釣水草邊的重要性。但不是絕對的。因為魚窩不一定就都是草邊,亮水面也不一定沒魚。以釣鯽魚為例,筆者分析一下有水草的釣位為什麼釣獲量有時候不如亮水面的原因。


一、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釣魚不多的原因

在釣魚的時候並不是有了水草就一定能釣到魚,能不能有好的釣獲和當時的氣溫、水草的形態及長勢、水體水質、水底狀態等相關。


1、水草的密度與分佈影響釣獲

如果水面的水草密度高擋住了陽光,水體溶氧性差,魚類就會感到非常壓抑,因為魚類是弱光性的,這類水草下是不會聚魚的。應該釣密集水草的稀疏處,這就是我們講的釣水草要密中釣稀,稀中釣密的辯證關係。水草太厚的話裡面的氧氣太少,魚兒不會呆在非常茂盛的水草裡,而是呆在稀疏的水草邊。再比如冬季水面的水草很密集,可以為魚兒擋風保暖,但是一大片水草中間的草洞才是魚兒聚集的地方。這和冬季鑿冰洞釣魚的原理是一樣的,這也是魚兒趨氧性決定的。

在兩片非常密集的水草邊釣魚,想要有好的釣獲,應該釣位選在兩片水草的結合部釣,這條縫隙是兩邊的魚兒都必定經過的魚道,釣到魚的機會更大。


2、氣溫、光照影響水草釣位的釣獲

水草釣位和季節的溫差、光照的關係也很大,氣溫高時釣稀草,氣溫低時釣密草。氣溫低密集的水草就好像一個被子為魚兒遮風,水體的溫度就高些,這是魚兒的趣溫性決定的。在光照方面,水草釣位受光照的影響也大,有光照的水草有魚,背光的水草就留不住魚。


3、水草釣位的水體水質影響釣獲

水草釣位的水體水質對是否聚魚關係很大,魚類是一種複雜的生物,在渾水中它們喜歡找乾淨的地方,在清澈的水域中它們卻又喜歡待在混濁的地方,水質清澈的水草釣位水中微生物少不聚魚,釣者的人影,拋竿的動作,魚竿的影子都會驚嚇到魚而逃走。所以經常看到水很淺的水草區水渾卻有魚,水渾說明剛下大雨,一些食物衝到了岸邊淺水區,水渾魚兒也有安全感。

4、水草的種類影響釣獲

水草有很多種類型,有的水草聚魚,有的水草不留魚。如菹草、絲葉眼子菜等這些水草有刺,容易掛上魚體鱗片造成感染,魚兒不喜歡,還有浮萍類水草在水面分佈很密集,密不透風,水體溶氧低,魚兒也不喜歡,沒有魚聚集怎麼能有好的釣獲呢。


5、有些釣位水面有水草,水底也有水草,尤其是水底水草茂密的釣位,釣餌沒入水草深處,只見魚兒上下翻飛卻吃不到餌,這樣的水草釣位魚兒的適口性太差,釣獲也好不到哪裡去


二、光水面上魚釣獲量大的原因

水草區有魚,但並不代表光水面沒魚。因為影響到魚兒聚集的因素不只是水草,還有水底地形。如水底有坎的光水面,水底一片平坦區中有個凸起的小平臺,水底有大石頭、樹枝等障礙物的光水面都會聚魚。

雖然是光水面,如果水面的底下剛好是個高低的一個坎,你釣坎下就剛好是個魚窩,釣獲當然就不錯了,所以,我們講三分釣技七分釣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些光水面處在鏵尖的位置,這個位置是魚道,釣獲自然就高些。還有些光水面的水底是深淺交界的地方,魚兒吃食逃跑進退自如,這個釣位也吸引魚兒,特別是大魚的青睞。


總結:

一般情況下有水草的釣位相對會聚魚的,水深合適的水草釣位不一定比光水面釣獲就多,需要釣者多觀察,多留意釣場環境,掌握釣場枯水期地形的瞭解,或者多問問當地釣友瞭解情況,這樣才能有個好的釣獲,對於釣魚理論諺語不能機械的套用。


圖釣客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用的餌料味型不對,調配垂釣魚種喜歡吃的餌料味型,這是垂釣的基礎。也是當天魚獲量的關鍵。

2,窩料,要想釣魚多。必須先打窩!這句話說明了打窩誘魚的重要性。窩子裡面的魚多,你才能釣更多的魚。

3,入口性,沒有再草中清理出一片釣點,導致魚鉤入水後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吃口。造成空杆。

4,拋竿的頻率,對於釣魚來說拋竿的頻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維持一定的頻率對於誘魚非常重要。餌料不斷的落入水中,提起,在這個過程中餌料充分霧化,脫落。從而起到誘魚的作用。而再草邊垂釣,是做不到拋竿頻率的,在草邊頻繁的拋竿,可能導致魚鉤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獲量。

5,驚窩,釣到魚時未能及時將魚拉離水面。魚掙扎躲進草裡。導致魚鉤掛到草上,這時可能就需要,人下水解開。人下水必然會將窩子裡的魚驚走。從而影響魚獲量。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漁我同程


釣魚不釣草,純屬瞎胡鬧。任何說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為什麼有草的釣位,釣的魚沒有光水的多,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本人總結了以下5點。希望有幫助。

1,用的餌料味型不對,調配垂釣魚種喜歡吃的餌料味型,這是垂釣的基礎。也是當天魚獲量的關鍵。

2,窩料,要想釣魚多。必須先打窩!這句話說明了打窩誘魚的重要性。窩子裡面的魚多,你才能釣更多的魚。

3,入口性,沒有再草中清理出一片釣點,導致魚鉤入水後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吃口。造成空杆。

4,拋竿的頻率,對於釣魚來說拋竿的頻率也是非常重要的,維持一定的頻率對於誘魚非常重要。餌料不斷的落入水中,提起,在這個過程中餌料充分霧化,脫落。從而起到誘魚的作用。而再草邊垂釣,是做不到拋竿頻率的,在草邊頻繁的拋竿,可能導致魚鉤掛到草上,從而影響魚獲量。

5,驚窩,釣到魚時未能及時將魚拉離水面。魚掙扎躲進草裡。導致魚鉤掛到草上,這時可能就需要,人下水解開。人下水必然會將窩子裡的魚驚走。從而影響魚獲量。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喜歡的點贊評論,加個關注。謝謝大家。








ACJ野釣霍哈哈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是根天氣有關係,無數次釣魚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在有所選擇的範圍內,緩坡是首選。我始終認為魚也會考慮性價比,緩坡可以讓魚不需要付出太大的體力就可以四處遊動覓食,而陡坡則需要魚不斷的上升,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就是從釣魚人的角度出發,陡坡也不利於垂釣,浮漂的目數變化太大。陡坡還會造成一個情況,就是水太深,不是說水深大魚就一定多,水那麼深,水下能有什麼吃的呢?沒吃的魚在那瞎轉什麼呢?

我們在岸邊垂釣為什麼能釣到魚,不僅僅是因為釣魚的窩料和釣餌起到誘魚作用,更大的作用是魚有趨邊性,岸邊的食物要豐富,所以會到岸邊來覓食,那麼自然就會順著窩料的味道進入窩子。如果是梯田或者陡坡,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游到窩子裡面了。因此我到一個水域釣魚,總會先觀察一下地形,看一下不同位置釣友的水深情況,除非迫不得已我是不會選擇陡坡和梯田的。

而遠近這個問題爭議也很大,我個人的看法是哪種都沒錯,同樣跟地形和季節有關,總體原則是淺釣遠,深釣近,例如武漢地區的湖泊多平灘,漲落水又比較頻繁,那麼釣遠就是很好的選擇,岸邊過淺小魚多,大魚也不太敢靠邊。此時選擇長竿和岸邊突出的位置就不錯,這就是——要釣遠。那麼如果你所在地區屬於鍋底性質,也就是說3、4米遠的距離水深就超過1米以上,那麼釣近就可以了,越遠越陡,同樣是釣近處的緩坡是優選。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釣位的選擇是一個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檢驗這些理論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踐,多在水邊釣魚就最好的經驗獲取辦法。我對釣位的選擇有一個歸納:有草的地方釣水草;普遍淺的地方選擇深水,普遍深的地方選淺水;淺的地方釣遠,深的地方釣近;最後一個就是針對武漢釣友的建議,武漢這個地方很奇怪,大多數地方淺水的效果要好於深水,甚至深秋初冬的季節,淺水的效果也不錯,可能跟地形和氣溫有關吧。





簞蒓ズdê峩503


這個問題難度係數有點大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垂釣所選擇的釣點都是以岸邊有水草或者障礙物的地方為最佳釣點,此問題卻恰恰相反,那麼在垂釣中有沒有這種題主所說的現象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有!而且也經常能遇到,下面就來說說為什麼吧。

首先我們垂釣過程中來到一個新的釣點,都是以肉眼觀察岸邊情況來選擇釣位,水下情況就很難清楚的知道,水面上方有水草的地方多在岸邊,也是垃圾和浮游生物聚集的地方,長時間的垃圾沉澱會形成一定的漿層,這種漿層腐化物質多會產生一種叫做氨氣的氣體(也就是我們聞著發臭的氣味)促使這裡含氧量很低,特別是溫度上來的時候更容易缺氧,不適宜魚在此處棲息停留,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就很難在有水草的地方有所收穫,反而是無草、乾淨的地方出魚很好。遇到這種情況解決辦法也是非常簡單的,當我們到一個新釣點後在選擇有水草的地方垂釣的同時看看水質如何,如果水質發綠或者暗紅色,而且很混濁都說明鄰近水草處不適宜釣魚,儘早收竿或者另選無草處。

以上就是個人對遇到這種問題的看法,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垂釣需要做功課,做的功課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轉變成經驗,垂釣中的魚獲就會更多,獲得的快樂也會更多。


山高我為峰1916


冬季釣鯽魚選擇合適的釣位是成功的一半。野河垂釣釣位很重要。在有水草前亮水處,能找到主河道上沿,水深在1~15米處;寬出主河道的河灣處;靠近壩的下游處等等,都是上魚的好釣位。

“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這句諺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對的.水草覆蓋,既有避風遮光保暖的作用,又有豐富的食物和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所以魚兒喜歡在水草中藏身和覓食.藏身厚密的水草之下,猶如人們睡覺時蓋了大棉被.

有的地方,淺淺的河溝或塘堰,水草密密麻麻,鋪天蓋地,水深僅有50釐米左右.草洞中垂釣,喜獲豐收.

有的地方,有一片片水草,只有在水草洞、草缺口才容易上魚,亮水處難上魚.

也還有這樣的地方,在水草處根本釣不到魚,只能在水草外亮水處才能釣上魚.

有一個水庫湖叉,一側遍佈水草另一側全是亮水.有水草一側,以前是田地,水深0.8米左右.無水草一側,以前是一條溪溝,水深1.8米左右.前年冬天,去該湖叉垂釣.以為草洞中好釣魚,結果發現,一個魚也釣不到.後來,在水草外面亮水處(也是田與溝、淺與深交界處)打窩下竿,頻頻上魚。

上述情況說明,冬釣水草必須注意到水深水淺,尤其是水草區與亮水區深淺差異(由水底地勢地貌決定).如果水草區水的深淺與亮水區相同或相近,則水草區容易釣到魚.如果水草區與亮水區深淺差異大,魚兒首選去深水區藏身,淺水的水草區可能找不到魚的蹤影。

遇到上述情況,個人以為,只能釣亮水區--既靠近水草區又連接深水區的亮水區.

無水草的水域,冬季釣點的選擇,一要看水的深淺和遠近,二要看水底地形地勢.釣點的深淺參考水體最深最淺處,宜選擇比較適中的深度.不宜太淺也不宜太深.深水處水層溫差變化最小,最適宜魚兒過冬.但是,水過深,水壓大,光線暗,無食物,也不是魚兒聚集之處.從水底地形地勢看,可探測水底稍有斜坡的地方.斜坡,是魚兒進退的通道.冷一些,沿斜坡往深水區退一點,暖一些,又沿斜坡往淺水區進一點.魚兒究竟聚集在斜坡的哪一段,可以根據氣溫水溫推測,並通過試釣驗證.

測試深淺,勘察地勢,若發現斜中有平,平中有坑,當然最好.另外,水中有種種障礙物,諸如石包、樹樁等等,可以選作釣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