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肯反清稱帝:只因他看透了國人性格里的醜陋

1864年,曾國藩登上了人生的權力頂峰。

這一年,他弟弟曾國荃攻陷南京,徹底滅了天平天國。曾國藩坐擁湘軍30萬,權傾朝野,功蓋天下。

曾國藩不肯反清稱帝:只因他看透了國人性格里的醜陋


慈禧任命他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節制江、浙、皖、贛四省軍事兼地方政務。

當年大清最高一級地方行政長官總督一職,全國才設8名,其中5名是“曾派”:

除了曾自己任兩江總督外、直隸總督劉長佑和閩浙總督左宗棠,均屬湘軍人馬。

另四川總督駱秉章和兩廣總督毛鴻賓,雖非湘軍嫡系,但與曾國藩交往甚密。

僅次於總督的地方要員巡撫,大清共有15名巡撫,其中7名屬於湘系。

至於再往下面的道臺、縣令之類,就更是曾國藩湘系的天下了。

毫不誇張地說:1864年,曾國藩穩穩地把持了滿清的大半壁江山。

1、底下跟著混的人,都盼著曾國藩謀個反

當小弟的,都會盼著大哥把場子越做越大。

趙匡胤不就是被底下人硬忽悠著穿上了黃袍嘛。

當曾國藩的湘軍勢力漸大後,底下的人自然也會生出這樣的想法來。

1860年,咸豐死在承德時,湘軍將領李元度就給曾國藩送上這麼一幅對聯:

——王侯無種,帝王有真;鼎有輕重,似可問焉。

曾國藩把它收下,看了看,放一邊,一個字也沒說。

李元度也就識趣,沒敢再多說什麼。

曾國藩的老鄉王闓運,更是當面和曾國藩探討過這事。

曾國藩從頭至尾也是一字不說,最後用手蘸茶在桌子上寫了兩個字,獨自離開。

曾國藩不肯反清稱帝:只因他看透了國人性格里的醜陋


王闓運過去一看,竟是“荒謬”二字。

曾國藩過生日時,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遞了張紙條給他。

曾打開一看,上面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曾國藩照例是不說一字,隨手就撕的碎碎的。

最有意思是的,連他的死敵,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忠王李秀成,都曾經建議他反清自立。部屬盼他當皇帝,連死敵都勸他坐天下,曾國藩若要謀反、擁兵自立,似乎是天意所示、民心所向的事啊!

那曾國藩為什麼死活不肯呢?

2、曾國藩清楚:一旦反了滿清,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亂了

曾國藩堪稱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之典型,與他同時代的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均對其人品持敬仰之情。

幾十年後最能影響中國歷史的兩個人:毛澤東和蔣介石,無不對其讚賞有加。

所以說,從修身治國來說,曾國藩的個人魅力,遠遠地超越了黨派政見之爭。

他之所以能達到此等成就,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曾國藩特別善於反省。

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時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類。

正是因為有這樣深刻而全面的反省,讓他徹底沒有勇氣去做這謀反自立這樣的大事。

與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滿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滿,其次才是滅清。

而前者,讓曾國藩頗為顧慮。

經過滿人長達200餘年的統治奴役,漢人已經徹底學會了順從:頭剃的鋥亮,辮子粗又長。

一旦把滿人驅出中原,這頭上的辮子剪起來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辮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

如果再考慮到當時列強虎視耽耽,中國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險,那麼這種排滿反清之舉,極有可能是自亂天下、自取其亡。

在目睹並親身經歷了太平天國令百姓生靈塗炭、生不如死的殘境之後,曾國藩更斷然不願因一己之榮耀而冒這樣的風險。

這種謹慎,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種膽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憐憫天下的情懷。

而我,更願意相信曾國藩屬於後者。

3、曾國藩更清楚:漢人搞窩裡鬥,個個都是高手

熟讀《易經》的曾國藩很清楚盈滿則虧的道理。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就在湘軍看上去最為鼎盛的時候,恰恰是湘軍開始分裂的時候。

1864年曾國藩控制的部隊,名義上有30萬之眾,但他真正能用得動的,只有12萬不到。

而在這12萬中,他當初一手帶出來的只有5萬。

湘軍其餘6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歸屬: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楨。

單以人品來說,左宗棠這個人實在不咋的。

他晚年不論何種場合,見人只說兩件事:

第一件必是誇耀自己在西北戰場是何等威風勇猛;

曾國藩不肯反清稱帝:只因他看透了國人性格里的醜陋


第二件則必是罵曾國藩是如何的虛偽做作。

除了這兩樣事,絕不提第三個話題,以至後老了以後,都沒人敢和他聊天說話。

考慮到他早年曾國藩對他的提攜與幫助,實在想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曾國藩那麼大意見。

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他太自負了,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世人卻盡說曾國藩好,所以他不服。

曾國藩不肯反清稱帝:只因他看透了國人性格里的醜陋


假設一下,如果曾國藩真謀反得了天下,估計第一個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

沈葆楨則仗著自己的老丈人是林則徐,打心裡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國藩。

曾國荃圍攻南京時,缺糧少銀,曾國藩三番五次讓沈葆楨送些糧草過去,沈就是不理。

曾國荃也不是個好鳥,因此也記了沈葆楨一仇。

就故意把皖南的廣德和宣城放開不守,讓太平天國的殘部得以進入江西,去禍害一下江西巡撫沈葆楨。

大家看看:還沒有得天下,一群漢人就已經窩裡斗的這麼熱鬧了,真要了有了皇帝這個寶座誘惑,估計這幾個人先打成一團了。

所以,就象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大家誰都沒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沒有,那就絕對不行!

大家都做滿人的奴才,沒問題;但你要作了主子,讓我做你的下屬,沒門!

這道理,曾國藩早就看明白了,想透徹了。

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老去吧,死後得個”文正“二字,就挺好的了。

正所謂:功成身退曾文正,不做當年吳三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