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朱棣沒有稱帝,還是朱允炆稱帝,那麼大明會怎麼樣?

送花小哥哥的賬號


如題目所說,當年朱棣沒有稱帝,還是朱允炆稱帝,大明的結果會怎麼樣?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朱允炆上臺後成功實施了削藩,包括燕王朱棣在內各家藩王都被削藩。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認為,朱允炆所帶領的大明王朝的發展,絕對超不過朱棣領導的大明王朝。

朱棣畫像


【1】脾氣秉性和才能所決定的。1392年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朱允炆才15歲,朱元璋於1368年去世,此時的朱允炆21歲。朱允炆繼承了其父親朱標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氣秉性,但是書生氣過於十足,靦腆,尤其致命的一點是他毫無治國理政的經驗。不像他的父親朱標,朱元璋有意思的培育他治國理政的能力,讓其監國,但是朱允炆由於尚小,並沒有參與監國的工作,所以在朱元璋去世他繼位後,在治國理政方面毫無經驗可言。治國理政的才能與他的眾多叔父相比,也是非常欠缺的,而朱允炆接受和堅持的是儒家教育和思想,一心向往的是理想的仁政,如此之治國思想在遭遇現實的挑戰,其在治國方面的成績要稍微遜色。


【2】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這意味著封在各地的叔父們不是被奪權,就是被下獄至死,這導致了朱家王朝在全國統治根基的進一步削弱,而這種削弱表面上看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是有非常大的好處,但是在削藩的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削藩與穩固地方軍政大權統治的關係,容易導致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一些地方有野心的部隊領導會藉此機會,發動叛亂起義。所以說,如何解決削藩和穩定地方政局是朱允炆所要面對的一個棘手難題。

影視劇中的朱棣


【3】來自邊疆敵對勢力的壓力。朱棣當上皇帝之後,五次親自率領大軍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而且自己也死在第五次北伐得勝回朝的路上,足可見北部邊疆元朝的殘餘勢力是很難剷除,以及邊疆穩定的壓力還是較大的。而朱允炆將燕王成功削藩,意味著燕王不會再被重用,燕京邊境的防守沒有一個強硬的實力派領導駐守,勢必對鞏固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帶來一定的威脅,而這也是朱允炆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4】對外的開拓上。因為朱允炆的書生氣過於強,而且性格十分的靦腆,這樣人的性格多是向內發展,對外開拓的魄力不足,尤其是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之中,身邊有儒家的大學者教導,所以一直秉承著仁愛的治國理念,以如此之性格來治理國家,在對外方面的能力會有所欠缺或不足,也就是開創性的魄力不足,也許在朱允炆的治理下,整個大明王朝的儒家文化傳統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也就是文化強國方面他會做的更好,但是對外方面,不管是戰爭還是交流,他都要受限於自身的性格,也就不可能成就像叔父朱棣開創的鄭和六下西洋的壯舉,加強了明朝與世界各國的交流,進一步提升了明朝的國力和影響力。


所以說,朱允炆一直當皇帝應該是一位好皇帝,但不過這位好皇帝是中規中矩的皇帝,缺乏開創性和膽大的魄力,整個大明王朝還是會向前繼續發展,只不過這種發展的勢頭會與他自身帶來的危機相伴始終,而且雙方會勢均力衡,如果控制不好雙方力量的平衡,最終會釀成大禍。



如果朱棣沒有造反,那麼可以確定朱允文應該沒有進行激烈的銷藩運動。燕王雖然胸懷大志,但假如沒有建文帝步步緊逼,他肯定是不敢造反的。他這一輩子基本會在醉生夢死中度過,偶爾可能會奉旨討伐一下不臣的異族,也只有在這短暫的時刻,燕王才是那個雄才大略的英雄。

朱允文自幼生活在深宮大院內,性格上屬於比較保守和文弱的人。肯定是不會繼續討伐蒙古殘餘勢力的,也不會派使者去海外宣揚國威。他會延續古往今來第二代君主常做的事情,就是“休養生息”,給國家和人民慢慢積蓄能量的時間。

因為朱元璋非常討厭太監,同時對錦衣衛定了調子,即司法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刑部、大理寺們去處理,這種沒證據,先抓捕定罪的機構,以後不許有。朱允文會非常好的延續朱元璋的政策,所以假如朱允文一系能夠把持大明王朝的話,相信應該沒有“廠衛”作妖的空間。東廠完全不會出生,錦衣衛的職責將只是皇帝的安保部隊。

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把宰相給廢除了,所以國家一切事務都由皇帝說了算。這種感覺很爽,但也很痛苦,因為工作量非常大,以至於後來的皇帝,包括朱棣都沒法適應。所以朱棣創造了“內閣”,找了一群秘書幫他處理國家大事,並且給這群秘書一個稱謂,即“大學士”。後來內閣制逐步成熟,併成為處理國家政務的主體,大學士們也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宰相”。內閣制與君主立憲制很相似,如果參照後世歐洲很多國家,比如英國,這種制度其實還是比較先進的。雖然造成了皇權和大臣之間的內耗,但也很好的限制了皇帝的權力,決策上比較民主,是集體智慧的結果,這樣總比把一切希望完全寄託在皇帝一人是否英明神武上,要靠譜很多。從明朝整個歷史上也可以看出,越是後期,皇帝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越困難;同樣越是後期,皇帝乾剛獨斷的機會,也是越少的。因為朱允文不是朱棣,當他面對堆積如山的奏章和問題時,會採取什麼辦法來解決,這確實沒有答案,從概率上看,他和朱棣想法一致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內閣制也許就不會誕生。可能會恢復宰相,也可能會咬牙自己處理,也可能會有其他制度產生。

再說說壽命問題。朱棣後世子孫都比較短命,多數都在30歲上下便駕崩了。有很多明君在位時間太短,給大明朝帶來的收益不夠多,明朝也始終沒能積蓄出漢武帝這樣的中興霸主。造成皇帝短命的原因,除了御醫世襲制這種坑爹套路外,主要還是朱棣一系可能有某種致命的隱性基因。朱允文身體狀態未知,如果是繼承了朱元璋的好基因,那後來的皇帝們應該比較長壽,政策的持續性也會更好一些。

最後再說說定都的問題。朱棣因為封地是北京,加上他是造反奪的天下,他在南京確實有危險,同時“天子守國門”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他遷都北京了。假如朱允文順利當一輩子皇帝,那他是不會遷都的,南京將會成為朱明王朝唯一的首都。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我們能夠發現,南京雖然地理位置極佳,但凡是以南京為都城的朝代都非常弱小,而且命途多舛。南京雖然人文經濟優越,氣勢宏偉無比,但這座城市卻並不適合做首都,不信邪的朝代都被虐的懷疑人生。假如明朝始終以南京為首都,我有理由懷疑,它是否還有276年的國祚。至於南京為什麼不適合做首都,其實無論是神乎其神的傳說也好,還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分析也好,網上都有很多,我就不再闡述了。

總體來講,朱允文當皇帝,明朝將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明朝,我們看到的一切關於明朝的歷史會被全部顛覆。假如朱允文能夠執政始終的話,我相信他會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是大明王朝走向巔峰的一個助力點。歷史對他的評價會比較一致且中規中矩。


途牛山小旋風


“靖難之役”過後,燕王朱棣順利的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史稱明成祖,他登上皇位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就慘了,是被火燒死的,還是逃出宮外了,至今仍然是個謎。


那麼如果當初朱棣沒有稱帝,還是由朱允炆當皇帝,大明江山會有怎樣的發展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朱棣登基之後都幹了什麼影響大明的事。

朱棣五次親征漠北!

朱棣登基後,曾五次親征漠北,打擊被趕走又不死心的北元餘黨,很大程度上打垮了北元的實力,雖然沒有徹底滅絕北元,但為北方的穩定起了長久的影響。



遷都北京修建故宮!

朱棣登基後在北京修建了故宮,並從南京遷都至北京,一方面解決了南方繁榮北方荒涼的局面,使南北經濟能得到平衡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的明朝大後方軍事力量得到加強!

修繕長城,構建防線!

朱棣在位期間,還修繕了早已破敗不堪的長城,使長城能發揮它應有的軍事作用,也讓侵略者不敢輕易冒險入侵大明!




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力!

鄭和下西洋即對外宣揚了大明國力,使很多小國前來俯首稱臣,也使得海上“絲綢之路”打通,對外的國際貿易使大明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並出現了永樂盛世,也為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那麼,如果朱允炆繼續做皇帝,大明王朝會怎樣發展呢?

朱允炆性格儒雅,作為一個守成之君,朱允炆重文輕武,以至於後來被朱棣輕易的就奪得了皇位。如果朱允炆繼續做皇帝,首都畢將還是在南京,這時北方空虛,等北元大軍恢復了元氣,必然還會捲土重來,而他手裡又沒有可派的得力戰將,到時候大明的江山也就岌岌可危了!

但是世事無絕對,歷史也沒有假設,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也不是一個帝王能左右的,朱棣再強,大明江山還不是被他的“奇葩”子孫們給斷送了!


唐古看今


如果朱棣沒有造反,也許能等到朱允炆成熟的時候。真要是這樣的話,那麼很顯然朱允炆要比朱棣更適合當皇帝,大明王朝也許會以更加健康的狀態屹立中華大地。

說朱允炆不成熟,其實還是他全盤接受了那套士大夫思想。好的皇帝懂得這套所謂的儒家思想是給臣子用的,而不成熟的皇帝卻以為自己要按照這套理論治理天下,這顯然是大錯特錯的。

再說他那套政治班子,都是一幫忠君愛國卻又腐朽的儒臣,面對朱棣的大刀,他們可以不退步,就算千刀萬剮還是誅九族都無畏。可是要用他們治國,還是少了一絲靈動和狡詐。

朱允炆身上或者說他爹身上都有著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的氣質和思想,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必須殘忍狡猾,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但是作為第二任皇帝,就必須要把大明王朝帶上正軌,不能再枉行殺戮。

比如錦衣衛這個東西幾乎貫穿了明朝始終,它的應用和職能的確立就是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反而在朱允炆時期卻成了看大門的。錦衣衛這東西幾乎沒有太大好處,反而盡是些壞影響。朱棣殺人比他爹還兇狠,錦衣衛的各種大刑比朱元璋時期還要更多更殘忍。把人放在燒紅的鐵板上燙,將鉤子從下體往內臟扯等等,都是朱棣的傑作。

不過朱允炆不只政治不成熟外,他其實也還是挺殘忍的,只是目前能看到的就對他的叔叔們兇殘而已,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他們畢竟是叔叔,朱允炆有點太過著急了,哪怕朱元璋封藩確實有問題。

另外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一直做的不是守成而是開拓,所以有了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壯舉,不管怎麼說吧,朱棣更適合的是做第一個皇帝或者中興之主,緊跟著朱元璋行殺戮,導致明朝的特務一直都是太監們打擊報復的重要幫兇,這一點是無法辯駁的。


邯鄲醉


無論是誰稱帝,大明朝都是會滅亡的,這就是封建主義的弊端性。假如朱棣沒有造反,一個烏托邦式的政權,過於理想化,紙上談兵,也是沒有未來的。

朱元璋之所以立朱標為太子,是為了保持皇位的正統性、合法性,也是為了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立朱允炆也是同理。

朱允炆跟他父親十分相像,同樣溫文爾雅,熟讀儒家經典。換成現在,可能會是一個跟百姓打成一遍的好官,但處在明朝就不一樣了。

朱允炆和他的叔叔們相比,還是嫩了點,缺乏實踐。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為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而這三個雖有才華但無實踐,一個理想主義者,用這些人管理國家是不可能的。

朱允炆要是想去建立烏托邦式國家,是不可能的,最終朱元璋剛剛建立的秩序也會被打亂。

就算朱棣沒有造反,還是有第二個人造反的。分封藩王,無論有沒有利益衝突,只要正統不夠強勢,長期下來必定會造成“強枝弱幹,尾大不掉”之勢。

想要依靠血緣來維持分封是不可能的,最終也會是一場腥風血雨後,皇位換人。


十點烏托邦


如果當年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沒有當上皇帝,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朱允炆是無法創造像朱棣一樣的豐功偉業的。

話說朱元璋辛辛苦苦培養的太子朱標意外去世了,朱元璋非常的傷心難受,可這麼大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儲君啊。要選誰做新的太子?是秦王朱樉、還是晉王朱棡、或者是燕王朱棣?

都不是!朱元璋選了他的孫子朱允炆當皇太孫。

原先,朱元璋的想法是讓自己的兒子們當藩王,去鎮守大明的邊疆,讓他們來保家衛國。自己的兒子嘛,再怎麼樣總比普通的將領要可靠得多。

但朱允炆登基沒多久後,就決定著手開始削藩。這一削,把自己也給削掉了。

如果沒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雖然內心不服朱允炆當皇帝,但還是很大概率會選擇安分守己,安詳過完一輩子的。但削藩開始了,好幾個藩王都遭到毒手了,自己要是不行動,難道要白白等死嗎?

幸運的是靖難之役成功了,朱棣當上皇帝了,大明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而如果是朱允炆當皇帝,是無法創造像朱棣一樣的豐功偉業的。

那麼,朱棣當皇帝之後做了哪些大事呢?

開疆擴土,鞏固邊防。

在朱元璋二十幾個藩王裡面,數朱棣的軍事才能最為優秀。朱棣的軍事才能,不僅僅是與生俱來的,還有他的岳父徐達的調教,再加上多年鎮守北疆得到的許多經驗,使得朱棣的軍事才能非常之優秀。

當皇帝后,朱棣自然在軍事和國家邊防問題上下了大力氣。

首先,五次親征蒙古。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來的政權,雖然元朝被朱元璋給推翻了,被趕回蒙古了,但對明朝的威脅還是一直存在的。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朱棣先後五次親征蒙古,大大降低了蒙古的威脅,使得大明的北部邊疆變得十分穩定。

另外,朱棣還收復安南。這些軍事上的舉動,使得明朝的南北邊防得到了鞏固,並給國家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沒有一個穩定的、良好的環境,想要繁榮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宣揚國威。

明成祖朱棣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派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

和歐洲探險家所不同的是,歐洲船隊去航行大多是要去尋找寶藏,甚至準備去殖民,但鄭和不是。鄭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去宣揚國威,當時的明朝,國力強盛,通過下西洋的方式,展示了大明強大的國力,並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造就了萬邦來朝!

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將首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

明朝建立之後,由於朱元璋是以南京為首都的。因此,南方的經濟恢復得比較迅速,而北方地區多是慘敗不堪的景象。

將首都遷到北京之後,不僅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得北疆地區邊防得到鞏固。一旦北部地區有敵人入侵,天子就能夠直接指揮調度。

這些是朱棣所做的幾件大事,換做是朱允炆能做到嗎?不能,不能,不能,朱允炆無法達到朱棣的高度。

朱允炆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懂得循序漸進的推進事情的發展,削藩的事情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些。要不要削藩?朱允炆自己拿不定主意,方孝孺和齊泰兩個人都堅持著自己的觀點,朱允炆兩個都覺得很有道理,但也不清楚要採用誰的主意。在削藩過程中,朱允炆不懂得循序漸進,導致引火上身,最後把自己也給滅了。

另外,朱允炆沒有足夠的魄力,不說五次親征蒙古,就說遷都吧,遷都的時候朱棣遇上了很多阻力,但都被朱棣給解決了,如果是朱允炆,看到阻力這麼大,哪裡還會繼續下去,直接就結束了。


簡單平凡123123


朱棣造反主要原因是削藩造成的,朱元璋去逝後,大權掌握在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二人的手裡。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後,當時朱元璋曾想過立朱棣為太子。這個想法一透露,立即遭到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主要是按照宗法立嫡立長不可更改,朱棣雖然也是嫡子,但他上面還有二哥秦王、三哥晉王,他是老四顯然不符合“立長”的規定。這些大臣的意見是立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太子附合祖宗的章法。所以朱元璋考慮了一會,覺得大臣們說的在理,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勢必造成兄弟之間的矛盾糾紛,因此也就同意了。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聽信齊、黃二人的建議,先後削去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齊王朱槫、湘王朱柏的爵位。貶為庶人,直接威脅到燕王朱棣的地位,而且朝庭已經從各方面著手準備收拾朱棣,他裝瘋被人識破,密報給皇帝,這才使朱棣下決心率兵進京。假如朱允炆不削藩,而是先鞏固自己的勢力,採取籠絡、封賞等政策,等根基穩固後,再逐步分化瓦解削權的策略,將改寫大明朝的歷史。





文鸞竹


如果永樂大帝朱棣沒有造反,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有利有弊,至於明朝的命運仍然很難預測,因為誰也不知道朱允炆的後代是比朱棣的後代是強還是弱。
朱允炆肯定不如朱棣雄才大略,但朱允炆比朱棣仁慈善良,老百姓在朱允炆的統治下應該比在朱棣統治下的日子好過一些。

朱允炆也是一代明君,如果朱允炆繼續做皇帝,不會有朱棣那麼多文治武功,而是休養生息有些像西漢的文景之治,而朱棣好大喜功更像漢武帝劉徹。事實上,朱棣治理天下好像比漢武帝還要好一些,至少朱棣沒有巫蠱之禍沒有下罪己詔。



建文之治與永樂盛世相比各有千秋,有燕王朱棣坐鎮北方,蒙古也不可能入侵中原。明朝不遷都北京,也不會有後來瓦剌與後金進攻北京的事情發生,“天子守國門”有利有弊。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及其後代一直做皇帝,明朝很可能一直定都南京,明朝很可能沒有朱棣後代做皇帝的大一統王朝276年,南京的歷代王朝與北京相比都相對弱勢短命,比如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最長的東晉也只有一百年左右,即使明朝在南京朱元璋加上朱允炆也只有三十多年,南宋從南京遷都杭州才延續了一百五十年。


厚德載物49847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明朝將會更加“健康”的發展下去。

因為朱棣造反的原因在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在朱棣造反之前,朱允炆已經連削五位藩王,甚至逼的湘王自焚而死。可以說這已經不是削藩了,簡直就是廢藩殺藩了,正因為如此朱棣才造反的。

由此可見朱允炆的決心還是很大的,如果朱棣這個當時最有實權,並且還是諸王之長(太子朱標、老二秦王、老三晉王已死去)的燕王不造反的話,那麼毫無疑問,藩王制度將會大改,不會發展到後面成為被圈養的高級動物,只花錢不幹事的。

所以光憑這點來看,如果朱允炆繼續當皇帝的話,效果應該還不錯的,反正明朝不至於二世而亡的。


宋安之


其實這個題目很簡單,如果當年朱棣沒有發動“靖難之役”沒有稱帝,那麼大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帶領下絕對達不到朱棣的高度,起碼在朱允炆這一朝達不到。

我們先從朱棣稱帝夠的所作所為來看,其五次北征蒙古,將蒙古打的那叫一個落花流水,而且基本上朱棣都是御駕親征,這五徵蒙古也從根本上解決了明朝的外患,這一點換做朱允炆肯定做不到,那麼外患沒有解決,國內就沒有可能那麼快進入盛世。



另一方面朱棣下令編撰《永樂大典》,積極發揚文化事業,直接推進了明朝的文化大繁榮。此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華夏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將華夏文明推向了世界,萬邦來朝!


反觀朱允炆,他並不懂得為君之道,更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循序漸進,在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想也沒想過後果,便在沒有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便貿貿然始開始削藩,最終成功挑動了朱棣的神經,以至於最終成功被朱棣篡奪了皇位。

其次朱允炆性格過於寬厚仁愛,缺少帝王該有的殺伐果斷,所以一次一次放過了朱棣,最終落得一個自焚的下場。其實朱允炆的這一性格在歷史上並不少見。結果要麼就是做一個平庸的守成之君一輩子碌碌無為,要麼便是被太監、權臣們把持朝政,成為一個傀儡皇帝。




我們在來說朱棣,同樣的朱棣也進行削藩,但朱棣的手段比朱允炆高太多太多,一點點的進行,懂得循序漸進,最終也如他所願成功削藩。

在用人方面上,朱棣更是不拘一格,甚至比朱元璋更懂得識人、用人,最重要的是在對待功臣上,也沒有朱元璋的“走狗烹、狡兔死”。



總的來說朱允炆並不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主,並不是說他的寬厚仁愛是錯,畢竟這是聖君該有的根本,然便是這寬厚仁愛最終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