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鐵鷂子滅亡後,為什麼後來再沒重騎兵?

心已冷不見任何希望


在我國的古代,重騎兵的確是存在過的,一種說法叫人馬具裝,還有一種叫法叫甲騎具裝。

早在東漢末年,在中國的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稱雄一時,而與其長期對峙的正是北方軍事力量當中一股新銳勢力,其代表人物就是曹操。

這兩股軍事力量最終的決戰發生在公元200年之時,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

對於這場戰役的勝負,曹操的心裡是忐忑不安的,他告誡自己的軍事將領們,“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這番話,是提醒手下將領們千萬要謹慎對敵,提到了袁紹的軍隊當中有能夠上陣的甲騎具裝、也就是題主所說的人馬具裝裝備300套,而自己的隊伍當中,這樣的裝備連10套都沒有。

而我們也從這句話當中具體推測出這樣的數據;當時袁紹有步軍10萬人,騎兵1萬人,而為曹操所羨慕不已的人馬具裝才僅僅有300具,只是佔到了騎兵總數的百分之3而已。

但是,10年之後,已經兵強馬壯,雄視四海的曹操率領大軍,征討西涼馬超的時候,其軍中竟然能夠使用人馬具裝5000具,這5000鐵騎列下10重大陣,陽光映照在鐵甲之上,光耀人眼,對手不寒而慄。

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很多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的主體都是屬於遊牧民族,他們天性擅長騎射,加之常年的戰爭,使得我國古代的騎兵得到迅猛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人馬具裝已經成千上萬,成了戰場上馳騁的主要軍事力量。

公元400年,也就是後秦隆安四年,後秦的姚興攻打西秦,“降其部眾三萬六千,收鎧馬六萬匹”,這也是史書上記載甲騎具裝數量最多的一次。

而武裝了人馬的人馬具裝真正發揮到巔峰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候的人馬具裝在戰場上成為戰場上決定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周書•李弼傳》記載:當時有名的侯景僅有“鐵騎八百餘匹”,可是,他能夠憑籍這些軍事力量橫行馳騁江東數年,這就是人馬具裝的威力。

在這一時間段當中,人馬具裝在戰場上的地位成為無所替代。

其後,在我國也出現過其它形式的重甲騎兵,如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這些東西對於衝擊步軍陣型是極其顯效的,但是同時,人們也意識到,無論是遊牧民族的騎兵,還是中原王朝的騎兵,機動能力也是極其重要。

那麼,“中國古代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鐵鷂子滅亡後,為什麼後來再沒重騎兵?”

對這個問題,只能直截了當的回答,就是中國馬在重量級別上比不上歐洲馬或其它遊牧民族的馬匹。這成為中國重騎兵,也就是人馬具裝難以維繫的重要原因。

中國馬體型小,適合粗飼,基數龐大,當然,這也適應了中國人口多的情形。但是,在馬的良種選育上,始終處於劣勢。

另外,做為農耕文明佔主體地位的漢民族,對馬匹的第一需求是以挽乘為主,如此一來,收集和徵發上來的馬匹多是挽乘型,急需的騎乘型馬匹幾乎見不到。

這樣的情況之下,與遊牧民族的騎兵作戰都很困難,又怎麼能夠希望用到人馬具裝上面呢?這一原因,就成了人馬具裝不能推廣延續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子由拍案驚奇


因為火器逐步地出現和在一個就是元朝的建立。大家都知道蒙古人是馬上的民族。但是他的作戰習慣卻不適合重騎兵。他們喜歡在進攻的時候拿著弓箭進行進攻,近距離才用馬刀。尤其是在遊擊中一邊撤退一邊放箭。打得敵人毫無還手之力。所以輕騎兵成了當時的主角。隨之明朝崛起也是火器的爆發期。在火器的時代。重裝騎兵反而成了累贅。你還沒有近身就已經被火器殺傷了。所以重裝騎兵逐漸走出歷史舞臺。


焱哥久病成醫


重騎兵最後的巔峰之戰,應該是蒙古戰勝歐洲重騎兵聯盟,歐洲重騎兵因為行動力緩慢,被蒙古輕騎兵所屠殺,從此歐洲臣服。

金國的鐵浮屠與西夏的鐵鷂子,與歐洲重騎兵的戰術作用都是相似的,具有衝擊力的強大的威懾力。



蒙古輕騎兵遠程射擊,又能輕快躲避,至敵軍敗退再用重騎兵進行追擊,兵種配合密切,令西夏與金國吃盡苦頭。


金國與西夏當時也都走向衰落,國內民族矛盾與社會矛盾尖銳,而重騎兵的昂貴造價,需要時間也需要金錢,而蒙古沒有給予其機會。


明王朝接納蒙古諸部,組建如朵顏三衛在內的蒙古騎兵,雖給與俸祿卻更不願意強化戰鬥力,以防止可能的反叛。

清軍戰鬥力是被過於誇大的,清朝入關十四萬兵力,騎兵僅有半數而已,入關後為加快統治,採取減免稅負的政策,既無財力支撐,又無人口基數優勢,清朝便放棄了重騎兵!

除弓箭外,長槍與地洞,絆馬索都是遏制重騎兵的方式,岳飛及水滸裡的徐寧鉤鐮槍都是這種作戰方式。

因此缺點日益暴露,而作戰次數較少的情況下,被淘汰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臻貴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中國古代最具有戰略威脅的兵種無疑非重騎兵莫屬,同時也體現了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和國運昌盛,對於重騎兵這一特殊兵種,就猶如二戰時期德國的重型坦克對陣蘇聯的輕型坦克,在火力配置和防禦厚度上,都屬於輕鬆碾壓!

從中國古代到歐洲大地,最具代表性的重騎兵毫無疑問是金國的鐵浮圖,西夏的鐵鷂子,歐洲的十萬重裝騎兵聯盟!

我把這個問題分為三個部分去回答:

一、重騎兵的輝煌

金國的鐵浮圖其實數量稀少,但是對於在黑山白水成長起來的女真人,就是依靠著數量稀少的鐵浮圖,每每衝鋒陷陣在前,打出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

西夏的鐵鷂子相對於金國的鐵浮圖,其實名氣會更大一些。西夏屬於党項族建立的王朝,在和遼國,宋朝各自的征戰中,西夏正是憑藉著鐵鷂子重騎兵在戰場上縷縷戰勝對手,成功躋身強國之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歐洲的重騎兵聯盟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十字軍東征了,人高馬大的重騎兵肆虐歐洲大地,所向披靡。

二、重騎兵的剋星

重騎兵的強大毋庸置疑,但是重騎兵相應的配置和對國家後勤極其沉重的壓迫,也讓這一兵種在各個朝代成為了財政的天敵!

可以入選重騎兵的戰士,在選拔上尤其嚴格,一名重騎兵需要配備一匹戰馬,一匹到兩匹駑馬,一名到三名隨從,在中國古代,沉重的馬稅是導致國民縷縷造反的關鍵,一家人養一匹馬,在當時來說,屬於家常便飯。這也就限制了重騎兵的數量!

重騎兵的輝煌一直截止到蒙古人的崛起,擁有豐富的馭馬經驗和馬上開弓的蒙古人在領袖成吉思汗的帶領下,率先打破了金國鐵浮圖和西夏鐵鷂子的神話,出色的戰術運用,讓鐵浮圖和鐵鷂子成了戰場上等死的廢鐵,靈活多變的騎兵配置徹底宣佈了重騎兵的死刑!而橫行於歐洲的十萬重騎兵,在蒙古人六萬鐵騎的運動戰和反衝鋒下,潰不成軍。

三、重騎兵的覆滅

重騎兵作為特殊兵種,一直是各個國家又愛又恨的對象。但是同樣由善騎和善射組成的輕騎兵的蒙古人,卻成了這個香餑餑的終結者!

蒙古人在戰鬥的時候,很少直面衝撞,更多的是利用高超的騎術以及可以在馬上左右開弓的箭術,採用遊騎兵的戰術,不斷從兩翼削弱敵軍,且戰且退,等到敵軍徹底喪失進攻的銳氣,再一鼓作氣,發起反衝鋒!

總結:隨著蒙古人的崛起,橫跨歐亞大陸,重騎兵這一特殊兵種徹底失去了往日的榮耀,在蒙古鐵騎出色的戰術運用下,重騎兵作為好看不好吃的戰略力量被徹底遺忘!


詩涵果果


題主所說的“鐵鷂子”、“鐵浮屠”,其實還漏了一個“柺子馬”,這些都是遼、金、西夏時代的騎兵,這個時候遼、金、以及西夏,都屬於北方遊牧民族。這些人組成的軍隊主要就是騎兵,所以對騎兵的發展和使用也是竭盡所能。

接下來到了元朝的蒙古時期更不必說。蒙古發家於草原,靠的也是騎兵。蒙古騎兵的戰法一般是先用輕騎兵張弓搭箭,迂迴射擊,打亂敵軍陣腳;重騎兵隨時觀察敵軍動向,一旦發現陣型被輕騎兵射亂,立馬發動衝鋒。這樣一舉破敵,打的敵人毫無還手之力。此時的騎兵部隊發展到了極致。

隨後到了明朝,明軍的對手正是蒙古騎兵部隊,但這個時候明軍不是宋軍,明軍有一樣大殺器,那就是神機營。神機營全部裝備火器,並且運用了先進的戰術戰法:“三行火銃戰法”,這種戰法把火槍手拍成三排,第一排射擊完畢退至最後排裝填火藥,第二排上前射擊然後退至最後一排,第三排以此類推。這種戰法有效解決了火銃射速慢的問題。伴隨著火槍發射產生的巨大聲響,震懾戰馬,也對騎兵的戰鬥力有著削弱的作用。明軍的火器部隊與步兵配合,反而擾亂了蒙古軍隊戰法,這時候明軍騎兵順勢出擊,擊敗蒙古騎兵。注意,這個時候,騎兵已經屬於輔助部隊了,騎兵的使用結合了火器部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騎兵的重要性開始出現下降態勢。

清朝時期承襲明朝,在清軍未入關之前就深刻體會了明軍紅夷大炮的威力,所以在皇太極時期就建立了火器部隊“烏真超哈”。入關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重新重視騎兵部隊,但是大勢所趨,已經不是個人所能左右的了。之後的鴉片戰爭等等,直至最後袁世凱編練的新軍,火器部隊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流部隊,騎兵部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以史明鑑,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歡迎評論點贊!


燊旭


打造重騎兵造價太高,養一個重騎兵可以養十個輕騎兵,養一百個步兵!

宋朝以後,戰爭方式發生改變,火藥被逐漸應用。大炮很容易的驚嚇住戰馬,重騎兵衝擊的陣型不穩,失去了衝撞力,重騎兵的優勢不在存在。

還有一點很重要,戰馬的培育。一匹優秀的戰馬,需要練會《葵花寶典》,正是欲成戰馬,揮刀自宮!

上戰場的戰馬都是公馬,而且需要閹割後的戰馬。沒有閹割的戰馬不能上戰場,公馬很容易發情,一旦發情,主人輕易控制不住。

對方要是牽個母馬在戰場走一圈。那眾多馬匹發起情來要嚇死人。不知要踩死多少士兵。

而且,閹割後的戰馬更加溫順,聽指揮。更適合群體作戰。

只有最優秀的馬,才能成為戰馬,一匹優秀的戰馬需要閹割。

對於生物的進化,人類做出了最糟糕的選擇。優秀的基因被閹割了,用來配種的馬都是淘汰的駑馬。

就這樣代代選擇駑馬,幾百年的時間戰馬越來越弱。再也負擔不起沉重的盔甲,重騎兵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泥封老酒


中國漢人統治就沒有重騎,因為步兵的發展的進步一般都能重創重騎兵。而且當時馬匹並沒有外族的高大強壯,發展的也是輕騎利於戰場支援更快速。你說的鐵浮屠也是金國的,漢人一般步兵陣型前邊是長槍,後邊是弓弩,而且還有專門對付騎兵衝陣的強弩。宋朝打不過金也不是兵種問題,說白了就是當時朝代內部腐壞


用戶78362088322


什麼鬼鐵浮屠 那只是半重騎 中國幾千年中重騎只出現過兩次

唐時吐蕃王朝 經過外國考家復原 健馬 盔甲 馬甲 當時擊潰了東進的伊斯蘭教 後因吐蕃內亂 而失傳

宋時西夏 最初由王室健立 只幾百騎 主耍是太貴了 每一騎相當於現在一架F35 經過幾十年才有上千 最盛是也只有幾千 岳飛在平原上也要 跑路 西復受漢文化影響 經近百年也腐敗了 軍隊戰鬥力也墮落了 當時西夏認為有了這隻軍隊可以對抗蒙古人 死也不降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滅國亡族

漢人為什麼健立不了重騎 其一無健馬 其二重文輕武 其三 腐敗


超超9918



雖然我們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古代大部分的戰爭都是步兵為主的,但是我們古代騎兵發展仍然不遜於任何國家。重騎兵作為騎兵當中的一個兵種,同時也是騎兵當中的天之驕子,因為他無與倫比的衝擊力和防禦力,以及對敵方軍隊的威懾力,重騎兵的戰績總是讓人震驚的!從兩晉南北朝時代開始,重裝騎兵成為戰場主力,這種兵種就幾乎沒有對手。不僅是重騎兵,重步兵也一樣,身穿重型鎧甲,排成軍陣的步兵方隊防禦力十分強悍。 唐宋時代中國的重騎兵和重步兵都有十分精銳的部隊作為代表,比如唐代的玄甲軍和宋代的步人甲。



科普:重騎兵的殺傷來自馬匹自重而不是馬甲重量,這是很多人的誤區,以為重騎兵就是人馬具甲,這是大錯特錯,重騎兵之所以增加馬甲是因為重騎兵擔當衝鋒近戰角色,需要保護,因為馬匹尤其是高頭大馬的價錢遠遠比裝備貴得多,所以能建立重騎兵絕對不會吝嗇馬甲錢,但問題是馬甲過多會影響騎兵的作戰效果!

但為什麼在後來的歷史當中,重騎兵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一是因為戰場的變化:宋朝之後是元朝,而元朝的軍隊本來就是以騎兵為主的,而且是輕騎兵,重騎兵依靠衝擊力主要對步兵陣勢的破壞力比較大,而對輕騎兵的優勢作用就顯示不出來了,輕騎兵的特點是機動性高,足夠靈活,而且可以射箭,而重騎兵耐力差,比較笨重,輕騎兵就恰好剋制了重騎兵的短板,所以在元朝的重騎兵沒有得到發展!


二是戰爭武器的變化:明朝之後,火藥得到了充分的戰場發揮,更是組建了第一支以火藥使用為主的軍隊——神機營!重騎兵的殺傷力在於陣列衝殺,如果面前正好有火藥軍隊的話,那殺傷力根本就無法體現,軍甲再厚重,也沒有辦法抵禦火藥的威力,就算打不透,也會造成變形,依舊會對重騎兵造成致命傷害!

在戰場形勢和戰爭武器的變化下,重騎兵在戰場當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於是乎便逐漸地退出了歷史戰爭的舞臺!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青春愛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吧,首先騎兵在中國戰爭史上有著非常重要得歷史地位,要知道,從春秋時期,騎兵兵種開始出現,到了戰國時期,騎兵相較於傳統的步兵方陣以及戰車方陣有著靈活性強,機動性高以及戰鬥力高的特點。而重裝騎兵也是騎兵裡一個里程碑是得兵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重裝騎兵開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歸咎於火藥的出現於使用。



中國歷史上兩大最為巔峰的騎兵代表,分別是蒙古輕騎兵於金國鐵浮屠

一說起蒙古人就必須去要說一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上位不但統一了混亂的蒙古部落,而且橫掃歐亞大陸,建立起了一個空前強大的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能夠橫掃歐亞大陸靠的就是他手下高機動性的蒙古輕騎兵。

蒙古人驍勇善戰,他們不是非常看重裝甲的使用,一般大部分都是使用草原部落常用的布甲或者皮甲。但是蒙古馬刀跟弓箭是蒙古騎兵必不可少的因素。就這樣,蒙古人橫掃了歐亞大陸。


再來說一下金國鐵浮屠

鐵浮屠是金國引以為傲的重裝部隊,這隻部隊渾身上下佈滿了鐵甲,幾乎刀槍不入,這隻軍隊所採用的皆為最勇猛的戰士於最有耐力的馬匹,不然的話由於重量問題是無法承受遠距離奔波的,這也是他的弊端,也是重裝騎兵的侷限性之一 ,除此之外,花費錢財多,數量少也是它的缺點。

但是兵不在多,而在精。這支鐵浮屠靠著不多的數量橫掃了北宋最為精銳的禁軍於常年在西夏戰鬥的精銳軍,正因為他的刀槍不入,鐵浮屠幾乎所向披靡。

後來還是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找到了鐵浮屠的弱點並將起打敗,至此,鐵浮屠的不敗神話才告破。

騎兵的轉折點

騎兵由盛轉衰的重要點就是火藥的大規模使用,明朝土木堡之變後,韃靼鐵騎有能力橫掃大明朝,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以及英勇抗爭之下,蒙古人還是吃了大敗仗。這裡面,明朝精銳神機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來,火藥的廣泛使用徹底證明了傳統的騎兵方陣已經無力與這種新穎的火氣相對抗,至此,騎兵兵種逐漸走向了衰落。



後來的清朝閉關鎖國,靠騎兵於英國人的洋槍洋炮對抗,也證明了騎兵兵種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結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