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28 清靜無慾思想清淨無慾思想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準則,最寶貴的玄照妙心是在清淨無慾的入定狀態中建立的。老子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37章),又說:“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老子贊同“自化”,也就是道的自化,道的自化在世人眼中顯現為物化

但自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副產品,就是慾望,所以說“化而欲作”(第37章),對治慾望的是無名之樸(“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返樸歸真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返樸,第二個層是歸真。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返樸對治粗大欲望,歸真對治細微慾望粗大的慾望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慾和內心的情慾,細微的慾望是對功德的貪慾和法的貪慾。五色、五音、五味、田獵、權勢、名利、情慾都是粗大的慾望,這些粗大欲望會擾亂人的內心,老子說“世人皆注其耳目”,正是此意。

但細微的慾望也會擾亂內心,只是難以覺察。居功就是對成功的貪慾,下德不失德就是對功德心的貪慾,即認為自己是真正的修行人,世人不如自己。佛教說應以三輪體空而行佈施,受施者空,佈施者空,佈施物空,中觀宗認為以如夢如幻以行佈施,並把佈施的功德再次佈施給眾生。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世人和佛教都認為佈施是有功德的,老子顯然也探討了這個問題(第38章)。不居功是放棄受恩者回報自己,佈施功德,迴向受恩者,迴向眾生是指自己拒絕佈施的功德,心念中沒有感到自己有功德,也沒有感到自己施恩與人這份功德歸於眾生,嚴遵說“德歸自然”。

莊子說“相愛而不以為仁”,母親愛孩子,但沒有感到自己很辛苦,沒有想到自己多麼偉大。如果母親愛孩子,並感到自己很偉大,那就是下德,不是老子所說的上德。母親一旦生起這樣的功德想,母愛的力量就削弱了,母親很難堅持下去了。真正的慈母都是上德。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心(佛教說清淨心)是天下最高的法,是心靈最高的法。世人普遍處於躁動中,這種躁動必然耗盡生命的元氣,最終終結生命。老子玄照妙心觀知世人的生命都是因躁動提早結束,並沒有盡其天年,因此必須以靜對治世人的躁動

靜是老子道家的核心修法,使受到貪慾(所有的慾望本質都是貪)驅使的心主動迴歸靜。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26章),輕物被重物控制,輕歸向與重,此理易知。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同理,躁動被靜控制,必將歸向於靜。這個理世人不易知,但通過“重為輕根”的例證,容易明白很多。躁動是離開靜,但實際上沒有離開靜,因為靜如同重物一樣無法掙脫

聖人主動歸向靜,世人被動歸向靜,但主動與被動結果完全不同。主動歸向靜能夠修復玄照妙心,被動歸向靜是耗竭的靜,如同能量耗盡,不可復生。老子說:“歸根曰靜,是為覆命”(第16章),主動的靜能夠復活,能夠獲得新生命。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靜的修法無處不在。老子唯有一次直接宣說清靜的修法,另二次間接宣說,這是無上密法。“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37章)和“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有直接的關聯。

靜篤和不欲以靜的靜就是後面的清淨,因為是“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這個不欲不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慾,而是對“無名之樸”的法的貪慾,前者為粗,後者很雅。躁勝寒是俗法,不是妙法。靜勝熱是妙法,清靜為天下正是無上妙法,是第一稀有妙法。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清是清澈,不染,不濁,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靜是一念不起,融入虛空法界。禪宗的頓悟就是無念,有無具不起。黃檗禪師說:“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傳法心要》)。離有得靜,離無得清淨,有無具離,方是無心道人。

《四十二章》說:“飯一千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心道人”。修得無念即是無心道人。《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修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六塵空,六根空,六識空,十八界皆空。所空亦空,此時空盡,一無所有。然顯出空覺相,十分靈明(空覺極圓)。空覺相再空,入不生不滅,圓滿的寂滅就現前了,呈現大光明,無法言說。

此時顯出不可思議功德:一是超世間的圓明功德,合於佛的本覺妙心,與佛等等;二是生出六道眾生對佛的悲仰心,渴望佛的慈悲、救拔。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此時的清靜就是妙定,入濁而常清,觀動而妙定。僧肇是老子道家和印度佛教的圓通大師,把老子的妙定融入佛教的般若,說:“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物不遷論》)。

世人觀動,聖人觀靜;世人觀徼,聖人觀妙。吹倒山嶽的狂風是靜止的,奔騰的江河是不流的,野外漂浮的雲朵是不動的,天空的斗轉星移是不旋轉的。這讓站在大地上的世人吃驚,以為狂論。僧肇修的是妙定,也就是清靜。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這不是說否認我的肉眼看見的動,而是把我作為一個絕對觀察者,把我的心移到超時空的視覺。我們在地球上待的太久了,難以入清靜妙定,所以無法實證僧肇的“物不遷”的真實境界

任何肉眼所見的動都是有限的動,但把有限放入無限之中,這個“動”等於零,莊子比喻為“藏山於天下”,任何竊賊都偷不走,因為竊賊不能逃離天下。有限對於無限來說永遠是零,人心的痛苦就是遠離了無限,墜入有限。徼是有限,妙是無限。所以說靜篤就是妙定,修道士入妙定就安全了,不求出離了。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如果只求徼定(有限定),那一定呆不久。世人都入妙定中,玄照妙心如如不動,世人就是大覺聖人了。剷除貪慾的細微種子,達到清靜無慾的寂靜地才是永恆的安定。洪波湧起,我心寂靜。禪宗初祖達摩《四行觀》有“無所求行”,說:“有求皆苦,無求乃安。故知無求,真為道行”。

無求無慾,無心無念,此是大安定,法喜充滿,光明內照。無慾無求,心常在妙中,這就是清靜為天下正。老子道家和印度修道士的修行方法非常相契。吳哥的微笑遠勝過蒙娜麗莎的微笑,因為入於清靜的妙定之中,永不出定,才能露出吳哥的微笑。

如何理解道德經“清靜無慾”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