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雲長為什麼敗走麥城?身死孫權之手?

嘟嘟歷史瞎


關雲長敗走麥城,最終死於孫權之手。有幾方面的原因,1,關羽憑藉勇猛異常,英武過人,過於驕橫。從不把天下豪傑放在眼裡,關羽溫酒斬華雄,除顏良,文丑,威名遠播,跟隨蜀主劉備東征西戰,也有些踞功自傲,不可一世之嫌。2,不能正確評判敵我壯態和形勢,關羽踞守荊州時,孫劉聯盟破裂,隨之孫曹聯盟,孫權由彼時的同盟關係變為敵我關係,但關羽意識不到獨守荊州的危險性。3,孫權集團此時武將林立,後輩武將也紛紛脫穎

而出,在軍事上孫權己處於上風,而此時蜀國兵少將寡,國力空虛,明顯處於下風。況且荊州距蜀國相距較遠,劉備無法有更好的辦法實施營救,蜀國內部有奸臣,關羽荊州遇險時,身為蜀將孟達,劉封拒不出兵相救,致使關羽荊州失守,敗於麥城,關羽麥城兵敗被俘時,身邊僅剩區區十幾員小卒,大雨滂沱,道路泥濘,人困馬乏,其慘壯實為讀者之落淚,一代英豪就此殞命。








虎哥143993466


關羽敗走麥城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劉備和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分賬不均,給後來孫劉聯盟的破裂埋下了隱患,最終導致了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奪取荊州,劉備放棄新野逃走,曹操在長坂坡追上了劉備,劉備僥倖逃出生天,轉移到了劉琦駐守的江夏。(赤壁之戰前孫權攻佔了大半個江夏,劉琦只有小部分的江夏)

劉琮向曹操投降之後,曹操的勢力直接威脅到劉備和孫權的安全,其中孫權佔領江東六郡和大半個江夏郡,實力遠勝於同時期的劉備。劉備的地盤只有半個江夏,兵力也只有一兩萬人,整體實力遠不如孫權。

雖然孫權和劉備的實力差距明顯,但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曹操,孫權和劉備還是選擇聯手對敵。赤壁之戰中孫權派遣了3萬軍隊直接參與作戰,《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劉備方面參戰的兵力,但是一些野史中記載劉備只派遣了2千人參戰。

諸葛亮在前往江東遊說孫權的時候,對孫權說劉備的兵力大約還有兩萬人。因為諸葛亮的目的是要勸說孫權和劉備聯合,所以諸葛亮說劉備的兵力有兩萬人,肯定是隻多不少。即使劉備真的有兩萬軍隊,去掉劉備防禦江夏的兵力,劉備參與赤壁之戰的兵力十分有限。

從赤壁之戰的參戰兵力對比不難看出,孫權是赤壁之戰的絕對主力,然而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卻收穫了赤壁之戰全部的勝利果實,孫權白白忙活了一場,只是給別人做了嫁衣。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乘勝追擊發動南郡之戰,將曹仁的勢力趕出了南郡。

劉備趁著孫權佔領南郡,派人接管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並且從孫權的手中借走了南郡。(南郡之戰時期,孫權也派人攻佔了荊州南部四個郡的部分土地,劉備在借南郡的同時,將這些土地全部借走。)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明白了,孫權拼死拼活打了兩場仗,劉備卻得到了五個郡的土地。

孫權吃了這麼大的虧,肯定不願意善罷甘休,劉備攻佔益州的時候,孫權就想要把荊州要回來。結果劉備翻臉不認賬,孫權派兵武力奪取了荊州地區的兩個郡,劉備只能就坡下驢,將這兩個郡還給了孫權。孫權得到兩個郡之後並不滿足,一直想要找機會奪回南郡,而劉備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又對孫權十分的不禮貌,更加堅定了孫權偷襲荊州的決心。

公元219年孫權趁著關羽在襄樊之戰作戰,派遣軍隊奪取了荊州,關羽帶領軍隊南下反攻荊州,戰敗後被迫退到麥城。後來關羽從麥城突圍而出,在距離益州只有幾十裡的臨沮被俘虜後殺害。孫權偷襲關羽鎮守的荊州,表面上是因為關羽驕傲自大“大意失荊州”。實際上孫權偷襲荊州的真正矛盾是由於赤壁之戰後劉備多吃多佔,導致了孫劉聯盟破裂,最終才引發了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


史海泛舟擺渡人


關羽也知道孫劉聯盟不鞏固,他看見孫權的大將呂蒙屯兵陸口,為了避免在自己北征樊城時孫權在背後捅自己一刀,他在走之前對糜芳和傅士仁是千叮嚀萬囑咐的,要他們一定要小心鎮守荊州,並將大部份軍隊留在南郡。同時他又沿江設防,二三十里設一個崗樓,建起烽火臺,想著萬一荊州有變,就儘快回援。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於禁降軍數萬人,軍糧很快就不夠吃了。他就責備後勤人員糜芳和傅士仁的運糧工作不到位,並大怒說:“還當治之!(回去再收拾你)”這不行啊,沒吃的,哪有力氣打仗?於是,關羽就把人家孫權貯藏在湘關的糧食給搶了。孫權正好找到藉口,派呂蒙領兵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等人偽裝成商人,晝夜兼程溯流而上,神不知鬼不覺地幹掉了關羽的沿江暗哨,佔領了關羽的兩處軍事要塞公安和江陵,將關羽的老窩端掉。關羽素來輕視儒生,公安守將傅士仁和江陵太守糜芳平日就因此不滿,於是就在吳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獻城出迎,呂蒙就此一舉奪回被劉備佔領的荊州。

呂蒙進佔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他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將土不得侵擾百姓,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給有病的送醫藥,給飢寒者賜衣糧,使城內秩序迅速恢復。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

孫權寫信向曹魏稱臣,提出討伐關羽以效忠朝廷,並請求曹操為他的行動保密。曹操卻將孫權要攻打江陵的消息寫在紙條上射向樊城內外,樊城守軍士氣大漲。

樊城外面,洪水退去,關羽失去優勢。徐晃的到來又成功地遏制了關羽的攻勢,曹操援軍還在陸續地來到,關羽軍隊己經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正當前方失利的時候,荊州失守的消息傳來,軍心頓時渙散,這仗再也打不下去了。無奈之下,關羽退守麥城。

最後,關羽和長子關平被擒,孫權招降關羽,關羽寧死不屈,與關平在臨沮為潘璋所殺。劉備追諡關羽為壯繆侯,其子關興嗣。


峰迴路轉說歷史


關羽敗走麥城的直接原因是孫吳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從背後襲取了南郡。但話說回來,如果當初關羽沒有發動襄樊之戰,孫吳也就沒有機會襲取南郡,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敗走麥城。所以在弄懂關羽為什麼會敗走麥城之前,我們要先搞明白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翻遍整部《三國志》,我們並未發現成都方面有關於發動襄樊之戰的任何命令,既沒有授意關羽也沒有反對關羽。這說明襄樊之戰是由關羽自己決定發起的,同時也表明了成都方面默認了這一軍事行動。

襄樊之地對劉備集團的戰略意義很大,如果拿下襄陽、樊城,劉備大軍便可直逼中原腹地,復興漢室的夢想也將指日可待。諸葛亮在《隆中對》就曾說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向宛、洛”。只不過此時天下並沒有變。那這是不是意味著襄樊之戰就不值得打呢?其實當初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還是有條件的:

  • 其一,劉備攻佔漢中後,不久又攻取了上庸、房陵等地,劉備集團軍心大振,氣勢正旺。

  • 其二,曹操集團剛經歷漢中新敗,而坐鎮荊州(此處指曹魏佔領的荊州部分)的曹仁在統治荊州期間並不得人心,宛城地區甚至爆發了叛亂。

  • 其三,此時劉備集團的盟友也在攻打合肥,可以分散曹軍兵力。


關羽素來傲氣,再加上這樣一些利己的條件擺在自己面前,因而關羽就果斷選擇了打。

關羽為何會敗走麥城?

襄樊之戰前半部分走向是利於關羽的,關羽兵圍樊城,曹操便派于禁前往救援。當時正值八月,“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于禁所督七軍皆被淹沒,關羽趁此良機,大敗於禁,並俘虜了他。關羽得以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都做了遷都的打算。那麼如此厲害的關羽,最後為何會落得敗走麥城的下場呢?

首先,關羽為人“剛而自矜”,常常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呂蒙正是利用了關羽的這一缺點,巧施“瞞天過海”之計,使關羽調離了鎮守南郡的兵力,導致南郡兵力空虛,使得呂蒙順利奪取南郡,而作為關羽大本營南郡的丟失對關羽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

其次,關羽出征前並沒有作好妥善的安排,最錯誤的安排便是令糜芳、傅士仁二人留守南郡,關羽對此二人素來輕視,而在出徵前,二人因督辦軍資不力,受過關羽斥責,關羽更是揚言“還而治之”,二人由是“懷懼不安”。結果二人沒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呂蒙。

由於南郡的丟失,關羽只得回師,一路上軍士逃的逃,散的散,關羽最後也就落得了個敗走麥城的下場。

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當時成都方面為何不救援關羽?其實不是劉備不想救,是劉備來不及救,你想想前不久關羽還威震華夏呢,誰能料想到轉眼間便兵敗如山倒,關羽想不到,曹操想不到,劉備更想不到。


混沌聊史


事件起因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了漢中爭奪的勝利,曹操被迫退守北方,長達兩年的戰爭拖累了曹操北方勢力的發展,使得很多地方的人民哀聲怨道。

身在荊州的關羽覺得奪取天下的機會來了,同時受到劉備漢中爭奪戰勝利的鼓舞,關羽率軍從荊州出發北伐曹操。

關羽一路勢如破竹,率先攻下了襄陽,曹操勢力周邊的郡縣,得知關羽北伐曹操,紛紛響應關羽,一時間關羽聲勢浩大。


駐守樊城的曹仁得知關羽打了過來,要棄城跑路,畢竟樊城僅有幾千人,面對關羽得上萬人馬,根本毫無抵抗之力,曹仁的這種想法,受到了滿寵阻攔,他認為棄城等於將宛城、許昌暴露給關羽,到時候一發不可收拾,不如堅守城池,等待援兵,曹仁覺得也有道理,放棄了跑路的想法。

後來曹操集結了七個軍的兵力,由於禁帶領馳援樊城,于禁和關羽對峙了數月之久,結果因為連續的暴雨打破了平靜,關羽利用地形優勢,決堤水淹了于禁軍,于禁戰敗被擒,數萬曹軍被俘虜。


但是樊城的頑抗超出了關羽得想象,為了儘快攻取樊城,關羽又抽調了荊州部分守軍。

得知消息的孫權,知道機會來了,寫了一封密信給曹操,想尋求合作,而曹操將密信轉給了關羽。

對於這封密信,曹操和孫權都心知杜明,都是互相利用對方罷了。

隨後,孫權趁荊州防務空虛,偷取了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

關羽得知荊州被孫權偷取之後,陣腳打亂,此時第二撥由徐晃統領的救援隊,知道機會了來了。

徐晃率兵殺出,對關羽得軍營發起猛攻,關羽軍中多為荊州將士,家眷都在荊州,此時荊州被偷襲,將士根本無心戀戰,紛紛棄械逃走。

面對徐晃的攻勢,關羽有些招架不住,隨後,率軍突圍,因為大部分將士紛紛逃跑,如今關羽身份僅有親衛跟隨。


關羽戰敗,曹操對於關羽頗有好感,不希望關羽身死,當然也不希望將關羽得麻煩引到自己身上,下令士兵不允許追擊。

孫權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想招惹關羽這個麻煩,下令不允許追擊關羽。

而孫權得手下呂蒙,並不聽從孫權的指令,一直追擊關羽到麥城,堅守麥城的關羽,兵力懸殊根本無力招架呂蒙的攻勢。

關羽知道大勢已去,從麥城的小道,想逃回漢中,但是退路卻被早有準備的呂蒙給封死了,結果被呂蒙生擒,最後被斬殺。


關羽為何會敗走麥城?

關羽得失敗,究其原因可以說是自傲和不懂得分析天下局勢。

①自傲

北伐之前,關羽曾因為自己的自傲得罪過孫權,孫劉聯合的使者魯肅已經去世,孫劉聯合關係有些尷尬。

孫權為了緩和尷尬的局面想將女兒許配給關羽得兒子關平,聯姻本來是件好事,當初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為鞏固關係,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而且王女配將子,綽綽有餘的,但是關羽自傲,有些看不起孫權,看不起就看不起吧。還還辱罵了孫權。


而孫權作為王,被如此羞辱當然非常的生氣。給了孫權出兵的想法。

②不懂得天下局勢

天下局勢是一家獨大兩家聯合,曹操獨大,孫劉兩家聯合,這一點孫權和曹操比關羽清楚,想要攻打一方,必然要安撫另一方,不然背後捅刀子,最後就是滿盤皆輸。

但是關羽卻不懂這個道理,他覺得自己就是老大,想打誰就打誰,結果被兩家夾擊,最後慘敗。

兩點原因的結合下,導致關羽敗走麥城


歷史黔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在此戰中,關羽連敗曹仁守軍,並且水淹七軍,全殲了於龐德的援軍,此時關羽聲勢大振,“威震華夏”,曹操甚至商議遷都,以避關羽之鋒,可以說此戰達到了關羽軍事生涯的定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在關羽志得意滿、步步緊逼之際,司馬懿向曹操獻計,劉備與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必定不高興。可以聯絡孫權,襲擾關羽後方,答應事成之後,將江南之地分給孫權,這樣襄樊之圍自解。孫權對荊州垂涎日久,得到曹操書信,欣然答應。



孫權把駐守荊州的名將呂蒙,換成聲名未顯的陸遜,以此麻痺關羽。關羽見陸遜年輕學淺、初來乍到,放鬆了警惕,並把本來防備東吳的軍隊抽調至了前線。這時,孫權暗中任命呂蒙為大都督,與陸遜會合。呂蒙帶領士兵化妝成商人,偷渡湘江,對關羽發動奇襲,併成功招降防守東吳的傅士仁、糜芳,得以輕而易舉佔領公安、江陵,俘虜關羽妻小和軍士們家屬。關羽得知後方失守後,慌忙撤兵,並不斷派遣使者打探消息。呂蒙趁機發動心理戰,讓使者周遊江陵全程,看到蜀軍家屬,有病的給藥治療,飢寒的賜給衣裳糧食。使者返回後,把情況一講,蜀軍將士鬥志銳減,無再戰之心,紛紛逃歸家鄉。關羽這得退守麥城。孫權派人招降,關羽假意願降,暗中在麥城樹立旗幟、假人,乘機逃跑,半道被孫權俘獲處死。



關羽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從威震華夏到被俘處死,主要原因:

1.實力懸殊是關羽失敗的根本原因。關羽本來以荊州不足一州之地,對抗曹操。實力本來就已經捉襟見肘。雖然關羽成功全殲于禁援軍,但是緊接著徐晃的援軍趕到,並擊敗關羽。之後,還有張遼等名將也將陸續趕赴荊州前線。正是關羽面對前線的巨大壓力,才不得不不斷抽取後方防備東吳的兵力支援前線,導致東吳有機可乘。

2.內部失和是關羽失敗的直接原因。關羽對待上層人物態度傲慢,不利於荊州高層人士團結。駐守防備東吳前線的傅士仁、糜芳二將,因為供應軍資不及時,關羽揚言回來後,要懲辦他們。結果東吳利用這一矛盾成功招降二將。當然,二人與關羽矛盾絕非一朝一夕,特別是糜芳還是劉備小舅子。要他下決心投降孫權出賣劉備,肯定已與關羽水火不能相容,置
自己兄長糜竺身家性命與不顧。害的事後,糜竺自縛到劉備處請罪。幸虧劉備念及糜竺舊功沒有追究。

3.輕視東吳是關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在襄樊之戰前的孫劉聯盟就因為荊州而岌岌可危。孫權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親率五萬大軍進駐公安,要奪回三郡,大戰一觸即發。但因為曹操進軍漢中,劉備害怕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平分荊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關羽獨據荊州,不去想法設法彌補已經破裂的孫劉關係,反而處處在精神方面壓制孫權,比如面對孫權示好求婚,不但不許,反而辱罵使者。特別是對陸遜的輕視,放鬆了對東吳的警惕,最終落得喪土殺身的悲慘結局。


一壺清茗品春秋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自率大軍攻曹仁於樊城”;8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這就是關雲長水淹七軍的記載;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僅僅三個月之後,關羽便敗走麥城,最後身死隕滅。

關於關羽的死亡有人說關羽敗走麥城是諸葛亮借刀殺人,也有人說是劉備維護王權的開始,真正的原因可能誰也無法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從關羽的自身來分析一下:

1.太過於自負

關羽的性格一直以來都太過於傲慢,以至於自負大過於自信,自負的人在社會上勢必會產生一種影響,就是與同事的關係不太好。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他性格方面的情節頗多,比如劉備封賞五虎(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之時,關羽就說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我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意思是說黃忠沒有資格。

再比如孫權派諸葛瑾去找關羽希望能稱為親家,關羽說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呼?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意思就是我的是虎女,你的兒子配不上。

2.戰略上太過於輕敵

關羽敗走麥城,主要原因是呂蒙贏得了荊州,打破了關羽的後路,和曹操夾擊一起打敗了關羽。為什麼呂蒙能夠贏得荊州,就在於關羽太相信東吳和蜀的聯姻關係,政治結盟關係,以至於輕敵大意。

3.用人不當

關羽手下傅士仁、糜芳等人叛逃魏國,後來荊州失陷這正是他用人不當的表現。

4.不能聽取他人意見

司馬王甫曾建議關羽,說潘濬是一個嫉妒和有利可圖的人,不能使用,關羽卻置之不理。

我想關羽敗走麥城正是他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公元219年12月,關羽敗走麥城以後,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而下令斬首的正是孫權。


herloo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隨著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回了漢中,再加上已經擁有的荊州和益州,實力達到了巔峰。鑑於曹操已經加封魏王了,為了與之抗衡,劉備在部下的擁護下,進位稱漢中王。此時身在荊州的關羽,看見曹操剛剛遭遇漢中的失敗,孫權又在圍攻合肥,而劉備在漢中也擁有重兵,便覺得攻打曹操的時機到了。接下來關羽就有了北上奪取襄陽、樊城的想法。

關羽敗走麥城一事,源自於襄陽和樊城久攻不下,從而被呂蒙偷襲了荊州。按照正常的情況,關羽覺得襄陽和樊城應該守備空虛,很快可以攻下,誰知道曹仁嚴防死守,以至於變成了長期對峙。關羽的大軍長久在外,導致荊州防守薄弱,這才被呂蒙打了個措手不及。後來關羽又遭到東吳軍隊的攻擊,發生了敗走麥城一事,結果死在了東吳手上。

至於關羽為何敗走麥城,大抵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下面分析一下。

其一:關羽過於自信,對東吳充滿藐視,又覺得襄陽、樊城唾手可得。

對於東吳,關羽沒有給予足夠的警惕,以為呂蒙不足為據,還是昔日的“吳下阿蒙”。在北上攻擊襄陽一帶的時候,帶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兵力,一定程度上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另外關羽留守荊州的將領,並不是十分可靠之人,麋芳、傅士仁平素裡與關羽的關係並不好,現在把荊州的重鎮交給他們,很不妥當。若是關羽進展順利也沒有大的問題,關鍵是出現了膠著局面,就危險了。此時只要東吳在背後捅刀子,關羽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

其二:戍守襄陽和樊城的曹軍,拼死抵抗,出乎於關羽的預料。

原本以為曹操會顧不上襄陽和樊城,曹仁又不是張遼這樣的有勇有謀之人。另外孫權也在侵擾合肥,對於襄陽一帶,曹操或許會暫時放棄。其實襄陽一帶是曹操絕對不能放棄的戰略重地,此地離關中地區以及許昌都不遠,一旦失守,曹操在中原的統治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曹操不僅讓曹仁拼命抵抗,還調集大軍前往,先是于禁和龐德,接著就是徐晃。關羽雖然打出了水淹七軍的絕佳戰績,但是在徐晃勇猛衝鋒下,始終難以奪取襄陽和樊城。於是慢慢地兩軍形成了對峙,形勢開始變得對關羽不利,東邊的孫權也在蠢蠢欲動。

三:孫權不會協助關羽奪取襄陽和樊城,反而會拆臺。

本來孫權在圍攻合肥,失敗後,竟然與曹操達成了和解。曹操見東吳與自己和好了,便集中全力對付關羽的進攻。他不僅讓曹仁絕不能投降,還調集大軍前往增援,自己也來到距離襄陽不遠處督戰。孫權的拆臺給了關羽巨大的壓力,變成了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曹操勢力,如此很難勝出。更狠的是,孫權還要派呂蒙偷襲荊州,形成了與曹操兩面夾擊的局勢。結果關羽在失去荊州以後,軍隊士氣低落,在撤退途中,暫居於麥城,最後遭到了東吳的擒殺。

總之,關羽北上進攻襄陽和樊城,這一步非常兇險,是在孫權與曹操之間的戰略博弈。在曹操眼裡,此地不容有失;在孫權眼裡,關羽拿下了襄陽和樊城,劉備的實力變得更強了,對自身不利。況且劉備還佔著荊州不還,現在正是聯合曹操攻擊關羽,然後收回荊州的好機會。

關羽若想要北伐,有一點必須要滿足,那就是不要自作主張,要得到劉備的配合。這樣的話,即使北伐不成功,也不會發生丟失荊州,自身也遭到擒殺的慘劇。


子正尋道


 關羽敗走麥城,孫權為什麼不留下他?關羽非殺不可的原因是什麼?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三國中劉關張三人的情誼可謂是堅如磐石,他們三個人的出身都是相差不大,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之後但也淪落到賣草鞋去了;在劉備創業初期,正是因為有張飛的資助,才讓他有了第一支軍隊,然而他們三個的死並沒有間隔太多的時間。

  而且他們的死和東吳還都有關係,最初是因為關羽在襄樊戰役之後連連失利。因為當時他並沒有多少兵力,而且在危急的時候又沒有人來救援。所以在東吳打荊州,而他為了回去解荊州之圍的時候,不幸被俘虜了。但是讓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孫權竟然不和劉備商量一下,就將關羽殺了。這和關羽曾經被曹操俘虜的待遇差了很多,難道孫權不知道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嗎?他就不怕劉備會找他拼命嗎?這些我們能夠想到的問題,孫權當時肯定也想到了。

  但他還是將關羽殺了,因此這就不得不讓我們追究其中的原因。其實這和關羽本人的傲氣很大關係,因為關羽出名的比較早。雖然當時他備受關注,可以說在三國之中,人們對他都非常的熟悉。出了名的關羽也不能免俗,他感覺有一點飄了。所以經常會有一些傲慢之氣,因此有時候會得罪一些人。這其中就包括孫權,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孫權一直想要和關羽交好。有一次,孫權派諸葛瑾去找關羽想讓自己的兒子娶他的女兒。但是這個誠懇的請求卻被關羽斷然拒絕,不僅如此,而且還將孫權羞辱了一番。甚至還說孫權是一條狗,這就有點讓人不能忍了。雖然曹操比較厲害,但是他曾經也誇過孫權。說明孫權還是有著一定的能力的,但是在關羽的眼中,地位卻如此低下。所以讓孫權感到心裡面非常的不平衡,自己好心好意去聯姻。沒想到不僅被拒絕了,而且還被侮辱了一番。這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更何況自己是一國之主。

  如果傳了出去,那麼自己就完全沒有形象而言。因此孫權當時感覺非常的丟臉,心裡面就記下了仇。想著有一天,如果關羽能夠落在自己的手中,一定不會放過他。有人可能就會問了,為什麼關羽這麼看不起孫權呢?這就要從關羽和孫權的出身說起了,因為關羽本來就是一個賣棗的。而他的大哥和三弟出身也不是很好,所以他們才能走到一起。而孫權就不一樣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所以關羽對他非常的反感,儘管孫權做了那麼多事情。在關羽看來,也都是不值得稱道的。關羽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這樣的人才能值得敬佩。所以他對孫權沒有一點好感,甚至還有點厭惡。而且他對於孫權的作戰方式也是不苟同的,因為他覺得孫權經常會搞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雖然說有的時候會獲得一些勝利,但採取的都是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

  關羽的死和他本身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他為人比較傲慢,當時荊州本來是完全能夠守住的。但他卻想攻下襄樊這個地方,在前期也斬殺了于禁和龐德,讓敵軍聞風喪膽。曹操手下大將曹洪也抵擋他不住,於是曹操就讓徐晃派兵去增援。而這時候,東吳這方面,大都督呂蒙又稱病,推薦陸遜做大都督。這關羽就想陸遜是個書生,就毫不把他放在眼裡。於是就把江陵的兵力全部抽到了荊州的前線。沒想到,陸遜卻白衣渡江,偷襲了江陵。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殺。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孫權太過小肚雞腸,甚至有些鼠目寸光,因為關羽之前曾得罪過他,於是他貪圖一時痛快,殺害了關羽,根本沒有考慮後果。關羽在襄樊之戰前,的確曾得罪孫權,並且得罪了不止一次。

  孫權基本上都是靠偷襲得逞,對關羽來說,這是萬萬不能容忍的。而且關羽當時也是不可能投降的,一是因為他瞧不起孫權的人品。第二個就是因為關羽的年齡當時也不小了,而且都知道他是一個重義氣的人。如果投降了,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讓他以前的名聲全部都敗壞了。而且他知道就算自己投降,也不會得到重用的。因為孫權並不是一個大氣之人,一定會把他殺死的。

  關羽以忠義著稱。最典型的證據就是,當初劉備敗於曹操之手,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跑去寄人籬下。這種情況下,關羽遭到曹操的生擒,曹操不僅為他破例,沒有將其殺害,還把他拜為了偏將軍,平時對他也“禮之甚厚”。這些待遇,比起早已投靠曹操的名將張遼,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他於萬軍之中,取顏良首級,為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又被表封為了漢壽亭侯。可是,他覺得自己報答了曹操的典恩情之後,還是“拜書告辭”了。有這一先例,他更不可能轉投江東,所以,對江東而言,關羽是留不下的。


孫遠遠


我認為關雲長敗走麥城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其自身的原因。

1、當時關羽剛剛完成了水淹七軍的歷史壯舉,而關雲長本就目中無人,自視清高。經水淹七軍後關雲長便更加膨脹,驕傲自滿,自恃其武藝超群,天下聞名。

2、孫吳方面故意向關雲長示弱,再加上關羽自身的性格,於是關羽便中了孫吳的計謀。對孫吳產生了麻痺大意之心,並心生鄙夷。

3、最關鍵的時刻關羽拒絕了隨軍司馬王甫的進諫而不更改任命失去了改正錯誤的最後一個機會。而這也是最致命的一點,關羽拒絕了司馬王甫的建議,派潘浚守荊州,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可算是一手釀成了敗走麥城。

至於後世有一些人把關羽的失敗歸罪於諸葛亮的見死不救和別有用心。我認為這種結論非常牽強附會,因為諸葛亮是想要保住荊州的,如果諸葛亮想置關羽陷入死路,便不會提出"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戰略主張了。

以上是小邢對此問題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對大家起到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