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前段時間, 一條招聘信息刷屏,上海某公司在招聘要求上公然寫道:

外地人優先,上海人不要。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而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飾演的上海年輕主婦出去找工作,面試的人事阿姨只看了一眼她的簡歷,臉上就寫滿了拒絕,還冠冕堂皇地說這不是偏見,只是不敢用上海人,寧可選擇外來的年輕小姑娘。


總有人覺得,上海人麼都喜歡安逸,都被父母寵壞了。上班就是混混日子,下班就是衝回家吃飯,沒有一股子拼搏的“狼性”。


憑藉一個戶口就判定一個人的工作態度,這是歧視,是傲慢與偏見。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許多人都說:上海人這麼有錢,怎麼這麼扣。


說的沒錯,上海的確有錢,這座城市在過去的40年GDP始終位於全國第一。建國初期,每年上交90%的GDP,養活了偌大一個國家。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老一輩上海人,把青春獻給了國家,自己卻依然節儉,生活上精打細算。


許多人只能看到上海人不讓你佔便宜,卻看不到上海人從來不佔別人便宜。


上海房價很高,但這並不代表上海人就多麼有錢。大多數人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住著家裡唯一一套市中心沒有改造的小房子裡。而有錢的那些上海人,大多也是依靠自己的奮鬥,或者幾代人的積累。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現在在微信微博抖音上,以“男人怕老婆”為主題的文章視頻,都能得到大量的點贊,本質上是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而視頻裡的主角,不是上海人,而是許多紋身大哥。


但是“怕老婆”這幾個字,被扣在上海男人頭上三十多年了,如果時間倒退回10年前,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你們上海人就是怕老婆,洗衣服做飯那是大老爺們做的事麼?我家那口子要是不聽話,上去就是一個大嘴巴子。


其實,這種種的事情都表明了一件事,上海是一座超前的城市,很多時候,後來者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明白上海為什麼是這樣,上海人為什麼是這樣。


什麼是上海男人,是姚明,是胡歌。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提到上海女人,許多人都熱衷於扣上一個“作”的帽子:不做家務,不看孩子,嬌滴滴的,甚至於拜金,即便是一把年紀,也要穿的萬紫千紅。


其實,“作”是上海女人的一種技能,為了實現自己目的的一種懷柔手段,比起一哭二鬧三上吊,上海女人的“作”是更好處理的,不會讓你沒有臺階下,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的上海女人,他們大多是給臺階下的大師。


上海小囡,從小就被教育做一個獨立的女性,所以大多是上海女孩子在約會時,都會提出AA,這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教養。


而上海小姑娘想要尋找的伴侶,是可以一起奮鬥,一起買房還房貸,好好過日子。因為上海小姑娘很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嫁的是丈夫,而不是家庭。


許多小說電視劇裡,總喜歡說上海丈母孃要求很多,還喜歡無事生非。其實在生活中,大多數上海父母,她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中國大多數老人一樣,一心撲在兒孫輩身上。


她們的精緻,優雅,聰明,是一輩子的。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相信許多上海朋友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你不像個上海人。“


在你吃辣的時候,在你喝酒的時候,在你做任何他們看來不像上海人該做的事,他們就會用一句:”你不像個上海人“來誇獎你,而這種”批評式的表揚“往往是站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是一種傲慢與偏見。


上海人是低調的,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低調往往成為”好欺負“的代名詞。


而作為上海男人的代表,杜月笙,他講信義,重感情,給人的印象事儒雅書生,菩薩心腸。而他的殺伐果斷,乃伊組特的手段,那都是藏起來的。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首先,在自己家鄉說家鄉話,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能因為上海是一座大城市,而例外。


幾個上海人聊天的時候,一旦周邊出現新上海人,大家也會不約而同地將語言調整為普通話。這是一種包容。


但是並不代表,上海公交車不能用滬語報站,幼兒園不能教上海話。滬語是上海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如果在上海,上海人都不重視滬語,還有誰在乎呢?


其實,上海人是被歧視的那個


不要歧視上海,歧視你所選擇的城市。


因為你所選擇的上海,在建國初期用自己的GDP,養活了這個國家,這裡擁有最高效的政府,最健全的體系,最公平的環境。上海出生的孩子,最懂規矩,有教養,講規則。


所以不論你是老上海人,還是新上海人,都應該熱愛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的人,打心底裡為上海感到驕傲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