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Cookies被禁、CCPA正式生效,數字廣告下一步走向何方?

第三方Cookies被禁、CCPA正式生效,數字廣告下一步走向何方?| Morketing2020·洞勢③

文 | Jingya Zhuang

編輯 | Innocent Roland

現在,消費者前所未有的關注數據隱私安全;歐洲出臺GDPR;美國CCPA也在2020年初正式生效,Google準備取消第三方cookie,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避開數據隱私安全這一敏感問題。

尤其是CCPA更是竭盡所能的具化所有關於隱私安全的細節,所發生的一切幾乎到了要重塑數字廣告生態的地步。

但在過去,事情卻完全與之相反,正如《經濟學人》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互聯網巨頭對人的監控已經覆蓋到整個經濟領域:Google知道人們在搜索什麼,Facebook能看到用戶的日常,Amazon對人們的購物習慣瞭如指掌。”

事實上,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媒體平臺利用個人數據信息,投放更精準的廣告,以吸引消費者的關注。通過這種方法獲取廣告收入或是商業利潤,對互聯網公司而言早已習以為常。消費者們,也從未對此感到不滿。

但這一切,都隨著2018年劍橋分析事件爆發而改變。

“劍橋分析醜聞”爆發,

隱私保護法案隨之而來

事實上,回顧劍橋分析事件,當人們的目光還集中在頻繁出入聽證會的扎克伯格身上時,誰又能想到,這件事不僅成為了Facebook歷史上最大的醜聞,更是直接為數字廣告業生態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2018年3月劍橋分析事件爆發,“刪除Facebook”的話題標籤開始在網絡上流行。有調查顯示,大約四分之三的美國用戶刪掉了Facebook軟件或者修改了隱私設置。公眾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個人數據不僅可以被用來精準投放廣告,還能干擾人們的思想意識,帶來巨大的潛在危險。

第三方Cookies被禁、CCPA正式生效,数字广告下一步走向何方?| Morketing2020·洞势③

無論GDPR與劍橋分析事件之間是否存在相應的關聯,歐洲針對數據隱私的法案GDPR都在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消費者需要隱私安全,而GDPR恰巧能約束企業濫用數據,消費者對該法案保有足夠的熱情。

可能是受到兩者的影響,2019年,美國也將隱私保護法案提上議程,可能會誕生的CCPA一時成為美國社會重要的公眾議題。

而根據最新的《加州消費者隱私法》第二版草案中顯示的內容來看,顯然CCPA對隱私細則更加具化。

首先,是針對“隱私”相關概念的界定,比如“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如果一家企業收集了網站訪問者的IP地址,但沒有將該IP地址與任何個人或家庭消費者聯繫在一起,那麼這個IP地址就不會被當做“個人信息”。

其次,是更加明確具體的“opt-out”按鈕。CCPA法案規定,出售個人信息的企業需要在其主頁上設置一個“不要出售我的個人信息(Do Not Sell My Personal Information/Info)”按鈕。但此前第一版草案中並沒有規定,這個按鈕應該是什麼樣子,而第二稿修訂案給出了按鈕的具體模板。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少企業故意將該按鈕放在不起眼位置的舉動。

第三方Cookies被禁、CCPA正式生效,数字广告下一步走向何方?| Morketing2020·洞势③

無論當時法案的內容是否細化到了這種程度,但隨著公眾針對隱私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多,公眾隱私意識的增長,相應的法規(CCPA、GDPR)必然會相繼出臺,限制互聯網公司對用戶隱私數據的獲取。

保護用戶隱私的浪潮早已不可逆轉

面對這樣的局面,許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和相關利益集團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選擇極力與之抗爭,闡述法案頒佈將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這種行為的背後,無疑是對CCPA正式實施後所帶來的巨大合規成本的擔憂。除此之外,限制數據的獲取還會損害收入,甚至破壞整個數字廣告業的生態。但顯而易見,任何遊說都已無法阻止人們對於隱私保護的支持。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針對消費者隱私的保護措施不可避免。

根據Forrester的一項調查表明,隱私已經越來越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頭等大事”。

消費者信任的丟失,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致命的,不論是行業巨頭還是中小企業。合規、注重隱私的企業自然能夠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而當人們覺得一家企業“不透明、操縱性強”時,便會對這家企業心生反感。

公眾對於Facebook的態度變化,正是用戶信任缺失導致整體品牌形象整體受損的例子。

第三方Cookies被禁、CCPA正式生效,数字广告下一步走向何方?| Morketing2020·洞势③

與之相對,維護消費者的隱私,還能給企業帶來諸多好處。Morketing Global此前曾報道,凱捷研究(Capgemini research)針對營銷人員的一次調查發現,遵守歐盟GDPR的企業在消費者信任度與參與度、企業營收、員工士氣、品牌形象等方面獲得了一系列競爭優勢。

歸因的未來,向何處去?

於是,甚至這些曾經的遊說者都決心擁護這一規定,Google在兩年內徹底將自家Chrome上的第三方Cookie消滅。

第三方Cookies被禁、CCPA正式生效,数字广告下一步走向何方?| Morketing2020·洞势③

但無論如何,營銷不能止步不前,隨著第三方cookie逐漸消失、隱私法案的具體細則越來越明晰,擺在營銷人員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缺乏足夠數據支撐的歸因技術(attribution),未來究竟是什麼樣?是否會出現可行的替代方案?

為此,營銷專家們強調與消費者互動的重要性,要收集第一方數據(first-party data),進而構建一個“身份識別平臺(Identity resolution platform)”。

如今,不少品牌方在構建屬於品牌自己的消費者ID,其中包括使用設備ID、郵件地址、電話號碼等唯一識別符號。在擁有了大量消費者ID之後,營銷人員需要做的就是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

身份識別平臺能夠將大量的消費者ID與DMP、CDP中的用戶ID相匹配,創建有針對性的campaign、傳遞個性化消息。

對於營銷人員來說,為了創造更好的未來,一定要與客戶建立良好的、更加直接的關係,讓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數據,同時,還要在識別跨渠道、跨設備用戶方面下功夫。

在這過程中,第一方數據(first-party data)的重要性將會持續增加,尤其是在cookies消失後,目前已知的多點歸因(multi-touch attribution)將會逐漸失效。

為了取得進展,營銷人員應該消除“以campaign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轉而與消費者建立直接的聯繫,企業可以擁有、處理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尋求統一身份識別方案,創建定製化的平臺去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跨渠道身份識別的挑戰

如此看來,身份識別平臺似乎是解決問題的一劑良藥,但創建的過程依舊存在諸多挑戰。

2019年,Forrester的調查顯示,71%的營銷人員很難確保在一段時間內所獲取的消費者ID是準確的,也難以有效追蹤用戶的行為變化。

2018年,Winterberry的一項報告稱,在接受調查的400名品牌營銷人員中,僅有15.3%的人能夠準確跨設備、跨渠道識別用戶,更不用說根據已有的數據建立用戶畫像。

如今,CDP平臺的構建是營銷行業內公認的難點。去年9月,Forrester的一份報告稱,專門負責CDP平臺的高管中,只有38%的高管表示自己知道所有的用戶數據存儲在哪裡。此外,Gartner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人認為技術是實現個性化的一個主要障礙。在他們看來,不僅無法識別數據來源,還缺乏足夠的MarTech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利用品牌方已擁有的數據。

那麼,是否存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

事實上,身份的識別與合併技術極其複雜,一種適用所有情況的方法顯然並不存在。沒有一家供應商能夠擁有所有數據、技術和底層基礎設施,來滿足營銷人員多元化的需求。

而創建in-house身份識別技術不僅需要相關人才和資源,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所能獲取的用戶數據。在隱私政策逐漸嚴格的當下,這似乎並不容易實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身份識別是一項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且得到企業管理層支持的技術。這是一項全組織都要投入的工作,需要跨部門共同挖掘數據和用戶需求。這其中關鍵的挑戰就是各個業務部門之間要保持一致性。否則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很多橫跨不同來源的知識與洞察無法在組織內部共享。儘管人們在解決同一個問題,但不同部門仍使用不同的方法,缺乏普遍的溝通。

結語

總而言之,營銷人員已經沒有退路,必須全身心地擁抱全新的隱私政策,為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

但客戶的需求與企業擁有的數據之間存在極大脫節。一方面,隱私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消費者希望擁有個性化的全渠道體驗。但是,數據的缺乏限制了定製個性化廣告的能力,很少有公司擁有必要的數據來為消費者創建個性化的體驗。

因此,移動領域的歸因技術需要一次全新的變革。營銷人員要盡力獲取第一方數據,花費更多精力在“跨渠道身份識別”方面尋求突破。而實現它的過程相當漫長,需要領導力、組織認同和長期的承諾。

“疫情”之下,短視頻、生鮮電商、在線教育行業如何“站穩”? | Morketing2020·洞勢①

病毒來襲,遊戲行業反增不減,《王者榮耀》單日進賬20億元,“孤獨經濟”還有多大潛力?| Morketing2020·洞勢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