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工作,一份是體制內拿到手4000,一份體制外拿到手15000,如何選擇?

墨妖


每個人出來社會,都被消費壓力,家庭壓力等各種壓力壓迫,所以面臨這種選擇,當然毫不猶豫的選擇12000體制外的工作。 下面我分享3點我的看法。

一、優先考慮能多攢現金流,百利無一害。

可以算一筆賬,4000工資,算是福利、年終獎,一年收入最多也就6萬出頭。 12000工資,單純年收入就接近15萬,這還沒算上其他收入。 這兩份工作,一年收入差距就9萬,那工作5年,就差距45萬。 以現在形式,你能多賺45萬哪有這麼容易? 就算45萬砍一半,你也能多攢下20萬存款。 這20萬現金流,可以想象一下作用。 也就是一樣工作5年,選擇12000的那份工作能多攢下20萬。 這怎麼權衡,應該也挺好算的。

二、選擇12000工作,職場起點更高。

我有兩個堂哥,當時就面臨這樣的選擇。 不過另一份體制外的沒有12000,也就9000吧。 當時一位堂哥選擇體質內,每個月3500薪水,另一個堂哥選擇9000的工作。

3年過去,選擇9000的堂哥,已買車,準備湊錢買房中。 體制內的堂哥,依然混著,看不到什麼前景……

如果體制內的堂哥現在從單位出去,他起點會比3年前高嗎?未必。

但選擇9000的堂哥,現在出去,能找到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是鐵定的事情,畢竟在一行沉澱了3年,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三、12000的工作,沒那麼容易遇到瓶頸。

我有幾個同學是體制內的,每次找他們吃飯,都抱怨工作穩定,沒上升空間,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另外,還有幾個同事是體制外工作的,他們雖不穩定,但總體來說對工作更有自己的規劃願景,畢竟在外打拼幾年,練出了自信心。

如果一份工作,一開始就可以看到瓶頸,真的不建議選擇囖。

總結:

綜上所述,當你現在可以選擇時,我認為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12000體制外工作。畢竟這個工作從各方面來看鬥佔據優勢,也能讓你掌握更多主動權。

關注@華迪說,每天與你分享職場、銷售思維與方法論。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華迪說


說一下我個人經驗吧。我以前是體制內的事業單位重點中學教師。自己放棄教師工作,到深圳找工作。後來自己開過工廠。再後來到外資企業工作。因為工作的關係派到北京工作,根據北京市場情況我給公司建議關掉北京市場(我的風險是失去工作)。結果公司同意了我關閉北京市場,然後讓我到上海負責上海及華東的業務。再後來一直在外資,級別職位越做越高。收入也算國內高收入人群吧。選擇什麼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如果留在事業單位做老師,一個月也就幾千塊錢吧。後來我每年交的個人所得稅都比教師的工作年薪高几倍。做自己喜歡做想做的事。自己願意承擔風險。明白自己的追求很重要。當然如果很懶只想混混有個工作的或者自身能力一般的就找個工作混混吧。其實大部分人也就混混的。


悠然自在旅行人


我是體制內的。說說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勿噴。如果剛開始月入4000,加上五險一金,實質上也就6000左右,十年後翻一翻也就12000左右。在企業月薪12000,如果注意提高自己,站穩腳的話10年之後月薪怎麼也得30000靠外吧,加上各種津貼福利待遇,相信收入會更高。現在比較通用的做法是先在企業裡幹10年,然後再進體制。


繁華落盡www


體制內和體制外各有各的好處,各有所長。我是體制內的教師(後來選調在最基層工作),愛人是農民,後來成為個體工商戶,記得90年的時候,我每月的工資不到兩百元,我寫好了辭職報告準備下海經商,被愛人強烈反對而未下海,但愛人開始經商,第一場業務從農戶手中收取鮮茶葉轉賣到茶廠,每斤鮮葉賺五毛,每天可收伍仟多斤,除開運費等開支外,可賺二千多元,辛苦十天左右,純賺一萬肆仟多元,相等於我幾年的工資。後來手機問世,愛人註冊了手機店,諾基亞三星等每臺可賺兩百多元,每月銷售近兩百臺,超過工資的幾倍。但現在這個行業又達飽和,賺錢很難了。所以職業各有各的好處,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職業。並把選定的職業做好。


731009張友山


上海人民公園週末有個相親角,閒來去逛一圈,體會一下,你大概能明白即使是國際化大都市裡,人們對於體制內的趨之若鶩程度。

相親這種事,不是吹牛招工,那是老人們實實在在地想給子女找個好伴侶,沒半點摻假的。

你可以問他們:體制內4000塊,體制外15000塊,他們選哪個做女婿/兒媳婦。

答案因人而異,但總有個多少的差別,這就是最真實的社會現實。

我的觀點很明確,選擇體制內。

馬拉松運動員不會站在100米跑道上,跟你比衝刺。 因為他的優勢根本不在衝刺。

拿薪水作為標尺,比較體制內核體制外工作的優劣,就像拿衝刺能力比較馬拉松運動員和普通人哪個厲害一樣。

體制內工作的優勢,根本不在薪水,甚至可以說,體制內工作除了薪水以外,別的方面幾乎全面碾壓體制外工作(即使體制外高薪)。

一、大環境因素

有些歷史環境下,膽大一點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豐厚回報,譬如過去;另一些歷史環境下,守住已有的不貶值就已經是勝利。

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採取不一樣的發展策略。

2019年了還有人鼓勵你去炒房,你說他是跟你有仇呢,還是有仇呢?

40年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經濟發展的要求,已經從又快又好變成了又好又快。這其中的轉變是值得每個職場人深思的,夏天當然可以瘋狂生長,冬天是否應該保存實力?

有些策略收益很高,但也很容易萬劫不復,看看那麼多創業賠得血本無歸、甚至負債累累的人,就知道了。

另一些策略很難大富大貴,下限卻很高,可以讓你在相對嚴峻的形勢中立足,體制內的工作就是這樣。

二、當代職場人奮鬥現狀

當007、996被掛在嘴邊時,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競爭的白熱化和生活環境的內卷化。

企業家關心的首先是企業的盈利和生存,在此之外,才是員工的福祉。

當企業經營陷入困境,你會聽到很多老闆大喊“不惜一切代價保住企業的成果”,開始你熱血沸騰,誓與公司共存亡,後來你發現,自己不是“成果”而是“代價”,要捨棄的就是你自己。

這就是很多35歲“高齡”職場人的歸途。

你可能會說,那些“被優化”的人都是自己不夠優秀,社會上那麼多優秀的人,即使年紀大了,也可以混得很好。

醒醒吧孩子,誰說什麼樣的話,你要看好他的相關利益在哪裡——忽悠不住你們這些人,老闆們哪來的員工去壓榨呀?

三、體制內的額外福利:價值觀認同感

一個體制內的朋友,前些天家裡出了事情,他又是獨子,不得已,交代了一下工作給同事,跟組織請假照看家人。

這種情況下,體制外能批不能爽快地批,職場人心裡自然有數;但體制內崗位批不批假期,幾乎沒什麼疑問,甚至還會派工會去慰問,絕大多數情況下,體制內的人情味總會濃的多,因為,家庭,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你在體制內,只要不是遇到了特別混蛋的領導,工作壓力、同事關係甚至升職前景,都要比所謂高薪的體制外優越得多。

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各大私企外企高管,有多少是中國大陸一步一個腳印爬上去的,有多少是奮鬥了幾十年最後被空降的歐美、印度、甚至臺灣同胞壓一頭的。

不是嫡系部隊,別想在外企裡面混成正統。 但是,體制內從普通人到治理一方、造福一方的大門,始終為我等普通人開著。

另外,最後說一句,所謂選擇,是兩份你都能夠得著的東西擺在你面前的事,如果沒取得選擇權,那麼就別討論。畢竟,誰小時候都苦惱過:我是上清華呢,還是上北大呢?


牆笑裂


在選擇職業時,很多人糾結是選體制內的穩定工作,還是體制外的企業高收入工作好。這個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具體分析。我是09年的畢業生,二本院校本科畢業。現在在某省直機關工作。目前來看,我覺得我選體制內是正確的,也是適合自己的。

一,談談體制內的工資

我是30出頭,省直正科,月工資5000左右(含車補),月績效2000多,月公積金共計2000左右。工資應該屬於全國省直機關下等水平。但細心算算,一年也能有10萬左右。未來趨勢應該是越來越好。體制內很多人通過工作時搭建的平臺,也跳槽了。

二,看看體質外其它同學

作為二本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人是比不上211和985院校的。我體制外的同學有賺年薪的,但是企業的年薪都是稅前的,而且是公司給你實際工資和各項保險福利待遇的總和。扣出保險和稅也有不小的落差。目前混的好的也就月2w左右(屬於個體和私人企業),一般同學也就是5000到6000左右。

三,看你自己

工作必須以生活為基礎,假如你買得起房子,生活尚可,但開創能力一般,建議你入職體制內,但一定要往上級層面走,鄉鎮和縣級公務員還是很難,晉升也不快。要藉助遴選等方式進入市直或者省直機關。

假如你買不起房子,不用說了,趕緊去做生意,賺錢為主。靠公務員的工資買房子,攢錢很難的。

能力強的人應該去闖闖,現在體制外用人機會也很多。但你也的瞭解,自己值幾斤幾兩。人生經不起瞎折騰,穩穩當當過日子的,我感覺大部分都挺好。



理論大師


首先,光是“體制內”這三個字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社會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等,是沒辦法用具體數字來衡量的。也就是說,體制內每月4000元工資,從數目上看起來並不多,但是為什麼很多體制內低工資的人,生活品質往往並不低,甚至一般在所在地都可以擁有相對中等偏上的高品質生活呢?

因為很多體制內單位的員工每月4000元工資以外,還有單位繳納的六險一金,以及各種獎金分紅,生病住院基本可以全額報銷的福利,逢年過節的慰問費,夏天的清涼費以及冬季的溫暖費,甚至女職工的衛生費等等,這些隱形的福利待遇加起來值多少?

其次,體制外單位每月15000元的工資,數目上看起來雖然不算很低,但是要知道這個數字可能就是你每月全部的所有收入。公積金可能需要你自己繳納,生病住院也不可能給你報銷,什麼加班費?大多數私企都不會給你兌現,至於什麼節日慰問福利待遇,基本就是看老闆心情了。

另外,體制內單位還有個好處,大家其實也都清楚,那就是工作環境總體上比較穩定,而且體制內單位的培訓體系都比較健全,每年幾次的培訓活動也有助於提升你自己的工作能力,基本上你可以沿著既定的這種職業發展路徑一直走下去。

當然,假如你不喜歡這種按部就班的生活,那麼你可以選擇去體制外單位打拼,但是職業發展方面,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能力提升,因為那不是你自己的事情嗎?但是體制內,很多單位將員工能力提升當作是單位人才培養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甚至每年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培訓培養員工,你說這些隱形的待遇,是幾千元工資可以彌補得嗎?

總之,體制內外,可能就好比圍城內外,裡面的人想出來,而外面的人想進去。究竟是去體制內發展還是去體制外打拼,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吧。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歡迎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大家繼續交流。


九品職麻官


妹妹曾經覺得體制內的生活一團死水,萌生過換一份體制外工作的念頭。

她財會專業,又有證書加身,工作不難找。所以也面臨過題主這樣的問題。

1.單純起薪角度來看

體制內4000,體制外15000,差別真的那麼大嗎?

體制內大多不扣稅,也沒有績效考核,4000基本就是到手實發。單位還有食堂、班車、制服、職工宿舍、文娛活動室。可以這麼說,只要你物慾沒那麼高,衣食住行基本不怎麼花錢。

體制內人文關懷也不錯,生日慰問、節假日慰問、女性的產假哺乳假,但凡國家規定的一分都不會剋扣職工。

體制外15000,扣除納稅、考勤、績效未達標,實際上到手的可能也就6、7000。年終獎要看公司效益。在CBD附近的公司,一頓外賣可能要就50,有時候為了拉客戶還需要維護光鮮亮麗的外在。

因此,從題主給出的薪資對比上看,體制內外差距沒那麼大。

不過體制外發展空間大是不爭的事實。多勞多得、能者多得,不像體制內,學歷和工作年限才是決定薪資的主要因素。

2.從生活品質上來說

體制內,準點上下班概率還是很大的,996、007不像體制外那麼普遍,比較有時間追求一些個人興趣愛好。有娃的適合帶娃,而且家人或自己生病的時候,單位一般都會對你的工作崗位、工作時間予以考慮,特殊關照。

反觀體制外,資本的本性是冷冰冰的,領導看誰不順眼隨時都有可能讓你走。所以才有那麼多平日兢兢業業,身患絕症就被公司開除的報道。

3.遠方和麵包到底怎麼選?

回到妹妹的決定。

妹妹後來放棄了企業拋來的橄欖枝。因為她馬上就要談婚論嫁,面臨生小孩、帶小孩的問題。

她說,如果早5年跳槽,她也許會接受挑戰,但現在,她只想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家庭上。

所以,選擇體制內外是有條件的。

1)年輕的時候可以選擇體制外,勇闖勇拼,積累一定的經濟基礎。35歲前可以試一試國考省考,為日後養老做準備。(當然這是特別理想的情況,也要看實力和機緣)

2)沒什麼家庭背景的可以選擇體制外,體制內關係錯綜複雜,沒有背景能達到一級主任科員的位置就不錯了,難有更高臺階,不如在體制外,更多地憑實力說話。

3)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體制外,奮力拼搏,不負一腔熱血。能力一般或者沒太大野心只想安安穩穩的可以選擇體制內,求個旱澇保收。





青禾Evelyn


從自身情況出發,我選到手15000的。

(1)工資總額

體制內到手4000,算上五險一金,年薪大概在7萬到10萬之間。

體制外15000到手,年薪至少18萬。

(2)現金流

體制外到手15000,可支配的現金遠遠大於體制內的4000。

4000元,在當下,除去房貸,物業,水電,通訊費,生活費等等日常開支,4000元所剩無幾,若有車貸,4000元已不足,而15000元,同樣的條件下,至少還有浮盈,可剩下部分資金供自己支配。

(3)福利待遇

世人共識,體制內單位福利待遇要比體制外的企業好,五險一金,朝九晩五,雙休,年休,在職培訓,福利房等,在體制外,能享受到這些的並不多。

(4)前景

體制內,影響晉升的要素很多,很複雜。資歷,背景,業績,人脈,年齡等各種主觀的和客觀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體制外,大部分企業主要還是效益為王,只要你能為企業帶來足夠的利益空間,晉升相對會簡單些。

寫在最後,體制內和體制外,從來不能用某一特定條件去衡量,比如體制內4000和體制外15000,單一條件的比較,容易偏頗,需結合自身情況和未來發展前景來綜合考慮,畢竟體制內4000未必比體制外15000差。


大耳朵小短腿


體制內4000元和體制外15000元,如何選擇,不能簡單的只按金錢參照對比。

先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時薪性價比。4000元一週只上5天班,一天8小時,一小時25元,下了班完全是自己自由的生活。還有年休假,帶薪產假,物美價廉的單位食堂、超市和其他隱形福利。15000元一週上7天,一天10小時,一小時53元,下了班還不定時加班加點,不加班、休假、福利待遇只存在廣告和勞動法裡。這樣看,知道哪個性價比高了嗎?

其次是看未來的發展。體制內什麼單位?個人認為,廣義的體制內包含行政機關單位、事業編制單位和國企,狹義的體制內只有行政編制的單位和參公管理單位。

在體制內是什麼編制?編制關係到未來的發展和提拔空間,如果只是臨時工,談不上體制內的發展。

哪個地方的體制內?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還是小縣城?

不管哪個城市,公務員生存和發展皆有保障。公務員每年都在提工資,不會有下崗失業的焦慮。體制外能保證35歲之後還有更好的發展嗎?能保證工資一直在15000之上嗎?中年危機說的就是這些。而我很少有聽到公務員有這種危機感。

比金錢更寶貴的是時間和未來空間。受制於目前的狀況思考問題,可能失去的就是時間和未來空間,這點比什麼都可怕。如果做決定、做選擇,僅僅是從工資、金錢角度考慮,你越是考慮錢的因素,最後越是沒錢,而且是沒錢途、沒前途。

只以目前的工資水平為標準考慮問題,註定了人生的格局,做選擇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要看到長遠的利益。

要不要到體制外去奮鬥、去拼搏,這個確實要結合每個人的實際,因人而異,但是做出這個判斷,千萬不能是因為目前的工資待遇。

目前體制內工資低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人思維,工資低是一時的,未來是變化發展的。考慮問題的時候要把時間放在第一位,把人生效率放在第一位,把抓住機會放在第一位,把未來考量放在第一位,要思考體制內的變化和發展,要相信:我能行、我有發展、我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