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的身影在疫區炫動 -- 楊德振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荊楚大地爆發和蔓延,一場浩大的防疫阻擊戰打響了。我身在湖北麻城疫區,親眼目睹和聽聞了許多復轉軍人奮戰在抗疫的的第一線,為打贏防疫阻擊戰,依然保持軍人的本色和出色的戰鬥力,譜寫了一曲曲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抗疫詩篇。

哪裡有災難和困難,哪裡就有子弟兵的身影。無論是千里馳援武漢的三千多名人民解放軍醫務工作者,還是退伍、轉業回鄉的復轉軍人,他們始終沒有忘記是軍人亦或曾是軍人的身份,秉持和發揚不怕犧牲、敢打惡仗硬仗的無畏無懼信念和精神,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頂起老百姓頭上那塊藍天,護衛著老百姓腳下那塊厚土。

在疫區,我見到眾多退役未褪軍人本色的農民、黨員、村幹部、鎮領導和打工歸來的民工。家鄉有難,一聲召喚,他們便拋下妻兒老小,慷慨赴義,義無反顧衝在抗疫防控第一線,整個黃岡重災區就有五萬名退役軍人請戰、奮鬥在抗疫第一線,軍人的身影在疫區炫動。

我所在的福田河鎮鎮長陳孔奇就是一名復轉軍人,在面對“毒魔”肆虐和猖獗的日子裡,他帶領全鎮人民積極響應市委、省委的號召,在237.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構築起一道細密的防護網,成功地實現壪與壪、村與村、鎮與鎮、鎮與鄰省的封閉自控系統,讓疫情斷絕了傳播和交叉傳染的途徑。全鎮5.3萬人就有近2萬多人在外打工,到目前為止,全鎮只有四例感染病例,在全麻城市二十幾個鄉鎮中,是比較少發生疫情的鄉鎮。這些不起眼卻又了不起的成績背後,是退役軍人陳孔奇鎮長和鎮委程偉書記艱辛付出和努力組織的結果,從大年二十七日武漢封城、繼而麻城封城到現在,他們沒有休息一天,儘管家就幾十裡外的地方,卻不得不為大家,舍了小家,更別提過年過節了。要知道,這裡是大別山腹地、山高路遠、崎嶇不平、村莊分散、人員流動頻繁,做起防控工作是多麼困難。在凜冽呼嘯的寒風裡,在大雪紛飛的國道旁、在孤寡老人的屋簷下,在重災區回來的民工家,到處都留下了他(她)們的閃光的足跡和反覆的叮嚀聲。

我的一個戰友叫呂延家,是一個下馬廟村的主任,每次我們視頻通話,他都在路邊的小棚子裡,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我一細打探,他說已執勤守崗快一個月了,主要是防止外來人員流入,也防止本村村民外出,守土有責,只有帶頭站崗,把防控做細做實。另外,為了防止村民們扎堆打麻將,他動員有麻將的家庭上繳十張麻將子。少了十張麻將子,一付麻將就作廢了,想聚集在一起娛樂就沒有可能了。天下之事,必作於細,還重於行才行,這個退伍軍人真是做到了雷厲風行,敢於碰硬和“亮劍”。

我所在的風簸山村的書記甘述潤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在大災難面前,退役未褪軍人本色,依然保持軍人的作風,從大年三十開始,他就堅守在防控一線,忙宣傳、忙排查、忙設卡、忙下發口罩和測溫計......我宅在家裡時經常聽到村裡廣播車在大聲廣播,勸告村民不要扎堆、不要串門,更不要打牌、鬥地主,夜晚他還派出“棒棒隊”,明察暗訪有無扎堆打牌之人......這些舉措的出臺,映照著退伍軍人甘述潤對村民的熱愛與呵護的一顆赤子之心。

就在本篇稿子準備完稿時,我還收到疫區外的一個戰友發來的文檔,他是河南平頂山市大營鎮五村黨支部書記,名叫馬振邦,同我一年的兵。他把近一個月來防控疫情所作的艱辛努力,發了一個簡要材料給我,同我所在疫區的復轉軍人一樣,面對洶湧的疫情,他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也是守土盡責,甘為一方百姓遮風擋雨。正是因為有廣大的復轉軍人,活躍在祖國的各個崗位上,奮鬥在抗疫的最前線,才使得“血染的風采”永不落幕、逆風飛颺。

與國家同舟,與人民共濟,既是現役軍人的情懷,也是廣大復轉退役軍人的追求。我也曾是軍人,眼下,額頭上雖然少了閃光的八一徽章,肩膀上少了沉甸甸的肩章,但是,內心渴望祖國和平富強、人民安寧幸福的願望一直在湧動。不穿軍裝同樣擁有軍人情懷,退役不褪軍人本色,以筆作槍,願與家鄉廣大人民一道,為奪取抗疫的最後勝利,高聲吶喊助威和鼓勁加油,續寫退役軍人的新篇章。

2020年2月22日於老家楊家河村

作者:楊德振(廣東作家、酒店職業經理人、心智研究專家)

地址:廣州市環市東路326號之一1704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