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這是《孟子魚我所欲也》裡面的一段話,然而事實並不是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說人生處處充滿了矛盾,那就奇怪了,人為什麼總是會有困惑和矛盾,總要去抉擇,而不是按照既有的標準去做事去選擇,這個問題孟子是沒有回答的,因為孟子只考慮了人性向善的,沒有客觀地懂人性的二重屬性去分協和闡述這個問題。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矛盾的對立面肯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要回答人性為啥充滿矛盾,那就必須將人性的二元屬性徹底闡釋清楚,當你明白了人的二元屬性以後,你就會覺得原來是這個樣子,人性的矛盾就在於此。

人性二元論其實並不複雜,但是極少有人系統地提出來,只不過在某些地方可以略微看到一點,可在各種著作當中還是沒有找到人性二元論的詳細描述,也沒有成為一種理論,因此在人性的很多方面存在的問題大家都沒能正確地認知,要打開人性,徹底剖析人性,那必須從人性的二元論方面進行理解。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人作為一種生物,具有和其他生物一樣的本能,這種本能就是刻畫在人的基因當中的,也就是說天生具有某種行為的驅動力,譬如說人會感到飢餓,餓了就想吃東西;人累了就想休息就要保證睡眠;等到性成熟之後,人總會去追求配偶;通過很多本能的東西,人在生活中尋找著自己要找的東西,而這種本能體現在人性中就是人的各種慾望,於是古人總結出“食色性也”這樣的觀點,於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的生物都是在完成上天賦予它的兩種使命,那便是生存和繁衍。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其中繁衍就是天生的,也是人之大欲,人時時刻刻都在想著這件事,其餘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尋求最好的配偶,創造最佳的繁衍後代的條件而努力,這也可以說是人的自然屬性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所謂的自然屬性就是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的,是遺傳下來的信息,你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去消除的一種本能,這就是人類繁衍和進化的原動力,也是所有生物能夠存活下來的一種必然的存在。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當然人也要生存,生存下來才能更好的完成繁衍的這個使命,而人要生存,必須是和自己的同類形成一種共生關係,這種共生的關係就要求人必須和其他人相互依靠,相互協助,相互支持,在這種共生關係的需求下,人就形成了社會,既然有了社會,就想要這個社會比較穩定,一個穩定的社會必須要有社會的規則,而社會的規則就如同遊戲規則一樣,你遵循這個規則才能在社會上混,不遵循這個規則就不能混,也就等於不能玩這個遊戲,你就要被淘汰出局,因此為了形成穩定的社會關係,人們在組件構成社會以後就制定了規則,這個規則在長時間的過程中逐漸完善,於是便有了道德,原本道德是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則的合稱,現在我們通常說的道德主要指的是人類社會長期在運行中形成的一些規則。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人要組建社會,這是為了生存,因此在生存慾望的驅使下,人和人之間構成了社會,所以人就有一種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要遵守社會規則,也就是要遵守道德;遵守了道德一個人才可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才可以不被這個社會淘汰。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所以在生存和繁衍這兩種本能的映射下,人就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種截然不同的需求,首先我們在自然屬性的支配下,產生極為強烈的慾望,那就是要獲得財富、獲得物質、獲得空間、獲得權力,獲得足夠多的配偶,這樣就能完成自然屬性中繁衍這項使命,然而人還是有社會屬性,在社會屬性裡面人必須遵守人類社會的規則,也就是道德才可以生存,而這種道德就是要平衡人的自然屬性的。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一方面是赤裸裸的慾望,一方面是各種社會的規則,因此慾望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可規則也是必須遵守的,這兩者之間就有了矛盾,也是相互對立的。於是體現出來就是人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慾望和道德約束的兩種掙扎中進行選擇,有些道德規則是很容易遵守的,有些道德規則是很難遵守的,需要人們在內心苦苦掙扎,深思熟慮以後再去作出選擇。

為啥人生總是處處充滿矛盾


到底是滿足自己的慾望,還是要遵守社會規則?如果滿足了慾望而違背了社會規則,肯定會受到社會的譴責的制裁,因此在得與失之間總是要去平衡,再平衡的過程中,如果人的道德約束性戰勝了慾望,那就表現出來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是慾望衝昏了頭腦,而選擇違背道德,這種情況也就體現出來的是人性的卑劣。

所以人生處處充滿矛盾就是因為人具有雙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作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