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嚮往田園生活,有多少真實體驗過田園的辛酸,真有那份苦,你受得了嗎?你怎麼看?

一彎月牙兒


感謝推薦,我來回答!

我出生在農村鄉下,後來進城參加工作,現在想回也已經回不去了。

只有那些長期真實體驗過農村生活的人,才明白農村不僅有田園風光,同時還有苦澀與艱辛。

實話實說,一個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他是基本上感受不到什麼無限風光和詩意的,所謂的風光與詩意,大多是那些在城裡待久了,乘機出來溜達換氣的人們眼中的世界。

記得當年我在農村的時候,還很少有人出去打工。一聲口哨,大家按照生產隊長的分工,各自拿上農具去幹分派給自己的農活。

我們那個時候是三天一記工分,就是每三天利用一個晚上,大家聚到一起把自己三天來幹了什麼活,告訴隊裡的記工員,有他逐個登記在用來計分的本子上。

然後,每一個月記分員要將每個人的出工情況進行累計。

因為有的活分值高,有的活分值少,還有人因為生病或者走親戚請假了,需要扣除工分的。

當年農村的每一個人,除了基本口糧之外,都是按工分的多少進行再分配的。

一年下來,如果你們家一年當中的總分,高出全生產隊的平均分,在年終決算的時候不僅可以多分糧食,還可以分錢。

當年的廣大農村,幾乎沒有一個閒人。

記得當年我還在讀初中,放暑假的時候正是雙槍季節,我們個子矮小一點的每天就是3分工,相當於一個婦女勞動力農閒時工分的一半。

但雙搶季節,農村的各家各戶基本上都是做包工。也就是說,插一畝田的秧苗,假如是10分,這丘田是3.2畝,那麼你們家把它包下來,就能得32分工。

所以,為什麼當年農村人一定要多生孩子,也就是這個道理。

人多幹的活就多,工分也就自然多,除了一個人有基本口糧外,多出來的工分到了年終還能夠多分糧食。

現在的農村和當年已經大不同了,絕大多少的人都出去打工,留在家裡的都是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

每次回鄉下,當年那金浪滾滾,稻海連天的場面,早已經被瘋長的野草所取代,心裡總是會生出一種莫名的惆悵與哀嘆。

很多人嚮往田園生活,是因為不知道田園生活的滋味。

很多人嚮往田園生活,那是因為他沒有真實體驗過農村的那種苦。

他們只知道,農村可以種菜、養雞鴨、餵豬餵羊。。。

他們不知道,好多人養的雞鴨,喂的豬羊,只有當你們這些城裡人去的時候,才捨得拿出來給你們享用。

在他們樸實的心裡,你們一直都是上賓、貴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b935ac988344052bb62cf76257e2c62\

寶慶碼頭獅哥


田園生活很美好嗎?看看李子柒的那雙👋。我家是農村的,正是因為嘗夠了農活的艱辛我才拼命讀書拼命跳出農村。大年初五年味未消就要開始地裡灌溉,因為水井比較少,得搶先,一大早父親開始擺弄拖拉機,因為天冷要把車加熱才能開,我們把一盤一盤的厚重的水管帶子抱到架子車上拉到地裡,然後一段一段接好,還要防止接口處漏水,漏水的話趕緊用塑料袋裹好,手碰到刺骨冰水整個人都打個激靈,澆完地整個人泥水糊身。等到春來要打藥,重重的藥桶背在身上特別累,最為可怕的是打藥中毒,我親眼看見鄰居花嬸中毒人事不醒被緊急送往醫院。所以我母親嚴禁我們幾個接觸比較毒的農藥,都是她獨自打完。收割麥子時,我們那時用的還是脫粒機,就是往機器裡填送小麥株棵,最後出來的是小麥,麥糠麥子上面的灰塵不分方向地往人的頭髮上眼睛裡脖子裡嘴巴里鑽,打麥結束整個人全身刺癢無比。最關鍵的是要注意安全,在投送小麥株的時候防止胳膊被捲進機器裡,每年收完麥子總聽說有人受傷。收完麥子開始種秋,腳踩著尖尖的麥茬,防護不好的話腳脖子那裡都是被扎的血道,待到三伏天旱時,給玉米大豆澆水,在一人高的玉米地裡,彎腰拉著水管眼睛脖子被玉米葉割得刺痛無比,汗水流到眼睛裡沒法去擦,日曬水蒸,我幾乎暈倒。經歷過農耕的艱辛,我學會珍惜上學學習了時光。工作後有次去嵩山,看見一對老年夫婦彎腰在山地裡割大豆,同事感慨好一幅美麗的田園農耕圖,我就很嚮往這種生活,我看了她下,在你認為美麗的風景裡,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黃黃66336


田園生活很美好,對人來說。我本是親身經歷,深有感受。小時候,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出生於陝南秦嶺山中,那時候,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後,我們村裡當時還點的煤油燈,當然煤油也要花錢買,而且去7公里外的鎮上買。許多家庭為了省點錢,就地取材,在松樹樹幹上砍下松節疙瘩,再將此削成20釐米左右的松節枝,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油脂(液態的松油脂也變為琥珀),易燃,所以捨不得點煤油燈就用此點燃照明,同時照亮了靜謐安詳的小山村。我的童年就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候,天天跟著長輩上山放牛、砍柴、採藥。放牛🐮時,我可逍遙了,牛兒自在的在山坡上吃草,松濤陣陣、溪水潺潺,鳥鳴山澗,偶爾傳來陣陣牛鈴聲。放牛郎卻吃著採來的野果子悠閒的躺在草坪上仰望天空,藍藍的天際偶爾有飛機飛過,牛童充滿遐想...。有時帶上钁頭,挎上籠子邊放牛邊挖中草藥。秦嶺獨特的自然環境,是一座天藥中藥庫,我認識的常採的有蒼朮、丹參、伏苓、陰陽草、桔梗、苟山藥、五味了、五蓓子、連翹等。所有村民採得中藥不是自己用,而是晾曬出售賺得一點油鹽醬醋錢💰。勤勞的祖輩教育了我,深深的影響我童年的成長。跟著爺爺奶奶👵經常學習田園耕作,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春分前後開始鋤麥苗併除草...。“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首古詩完整概括了我童年參加農活的情景。因為我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對鄉間的民風、民情、民意深有體會,雖然農事生產艱辛,充滿汗水,但鄉親們總是安居樂業,勤勞耕作,互相幫助,互通有無,鄰里守望,共渡難關。這些優秀的“家風、民風”深深鼓舞並影響著一代代的後人。後來我被父母接到城裡上學,但時時刻刻念卻我那“可愛的小山村”,時常被這首歌聽的潸然淚下,無限的思絮縈繞心頭,懷念我可愛的故鄉,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難忘我童年經歷的田園生活,難忘左鄰右舍鄉親們的音容笑貌。如今,我經常教育孩子要去農村、去田間體驗生活、感悟農民的艱辛與不易。雖每個孩子從幼兒園就學會“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但沒有親歷親為,只會簡單的感性認知。所以我覺得,真正的田園生活充滿無窮的樂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那份喜悅。能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自得的心境怡情自我,“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霜葉紅於二月花”四季輪迴帶來的自然美景不盡入眼來的愉悅感受...現在久居城市的人,許多向往田園生活,尋找一方僻靜之土,遠離繁雜、暄鬧,讓心靈來一次“徹底”自然的放鬆,迴歸田園,體驗農趣,收穫安靜與美好,享受悠然與感悟。











心所往行將達


現在的孩子那受了這個苦。就拿我家孩子來說吧,有回跟著我去地裡拔草。可能太陽毒,還沒幹多一會,孩子就說胸悶氣短。剛要說他裝來,就見孩子滿臉汗珠子,眼也汗流的睜不開,呼吸都很急促。趕緊讓他歇會。蹲在地頭就開始嘔吐。心疼了,讓他先回,孩子不肯,說我一人拔不完。直到太陽沒那麼毒了,孩子麻利的和我拔完這塊地草。我覺得呢,孩子不能慣著,慢慢就會習慣。你們覺得呢?[呲牙]


用戶2970793279533


我完全不瞭解…但是我也能明白田園生活的艱辛。

雖然我從小就在城市長大的,但是基於現在電腦手機電視信息的傳播很快,所以我或多或少都有看到過。

不過現在中國的農村,人們生活的也是不錯的,只有一些偏遠的地方,可能生活水準還沒達標,不過早晚有達標的一天。

目前來說,我還是希望原生態的環境能夠被保留下來,中國那麼大,原生態的地方還有很多,那麼美的景點,就別人為的去破壞或者佔有搞成景點了,讓路過的人看兩眼也是好的。


花果山的葫蘆娃


田園生活給人的感覺是什麼?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田間地頭種菜種花,生活沒有多少壓力,悠然自得又閒適怡情。

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田園生活,實際上是生活壓力大,人們選擇的一種自我逃避。

【1】田園生活給人的印象,是一種美好舒適的生活

古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給我們描繪了一種悠然閒適的“歸園田居”式生活。

近有李子柒用一段段視頻,展現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

“種苗在東皋,田生滿阡陌,雖有荷鋤倦,沈酒聊自適……但願桑麻成,蠶日得紡績。”這種遠離喧囂,沒有壓力的生活,不就是我們的“詩和遠方”嗎?

【2】城裡的人們嚮往田園生活,是想逃避壓力太大的現實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一睜開眼就要面對各種生活壓力。居高不下的房價,競爭日益殘酷的工作,一家老小的日常開支……

在大城市裡,每個人都像上緊了發條的鐘,只有不停的搖擺才能維持生活。

高強度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給人身心健康帶來損害,精神上也經常焦慮不安,時常感到前途迷茫。

巨大生活壓力之下,人們很自然的就有一種想逃避的感覺。“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看到鄉村生活慢悠悠的日子,自然而然心生羨慕。

【3】真實的田園生活,遠沒有你想象中美好

只有在農村真正生活過的人才知道,農村的生活,其實是很苦的。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現在很多留守家鄉的老年人還在經歷的日常。年輕人都出外打工,莊稼沒有幾個人願意種。

春天犁地播種,夏季澆水施肥,秋收時即使驕陽似火,汗流浹背也要趕緊收莊稼,要不然老天不作美,莊稼爛地裡,一年就白忙活了。

看過農村老年人手上的老繭,你就會明白,真正的勞作是非常艱苦的,像李子柒視頻中那種詩一樣的生活,是美化了的,包裝過的。她有一雙粗糙的手,是經常幹農活的人才這樣,那才是農村生活給的真實寫照。

【4】有好的心態,平常心過生活,哪裡都有“詩和遠方”

生活壓力大,已經是現在社會的通病,早已經成為常態,不管你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都不可避免要面對。

在平常生活中,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不攀比,不計較。住不了大房子,住個小一點的,沒有豪車,開個二手的又怎樣,只要一家人開開心心健健康康,比什麼都強。

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雜七雜八,適當放慢腳步,慢下來享受生活。無論是田園牧歌的鄉村,還是繁華喧囂的城市,只要心態放平和了,在哪裡都有快樂。

我是:青桔時光,一個喜歡簡單生活,生活簡單的人,歡迎您的關注。


青桔時光


鄉村生活,沒有誰能過成李子柒。過李子柒那樣的生活,首先經濟得寬裕,有足夠的錢。不用挖空心思想想著去賺錢,人就活得恬淡、寬鬆、自然。不缺錢,鄉村裡就有許多好玩的。像李子柒,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穿著乾淨的衣衫,插秧,種地,做美食,做手工。。。當然她做起來適可而止,不用拼命去做。


而現實是,鄉村裡的人,手裡都緊,都在爭分奪秒掙錢。像李子柒那樣的悠然生活,沒有人沉得下心來去做,時間耗不起。如果像李子柒那樣在鄉村生活,是掙不到錢的。當然李子柒展示這樣的生活掙了錢,可世上只有一個李子柒。


李子柒的鄉村生活,美不勝收。可是作為一個從小在鄉村裡生活的人,我不羨慕,也不想回去,其實想回也回不去了。時代滾滾向前,速度快得讓人應接不暇,鄉村,已面目全非,沒有了小時候的清朗、悠然、舒適,處處呈現著一種爭先恐後、急不可待的狂奔景象。人人心裡焦慮著,臉上永不知足著,步履匆匆,奔波在掙錢的路上。


多想慢下來,看看天空,看看路邊的風景,或者直愣愣的,獨自天馬行空。可是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操縱著,讓人捨棄一切,讓人疲於奔命。


田園生活,如果身處其中,真的不是那麼美。


紅塵上的


置身田園也分基本生活與美好生活兩種

我生活的地區大部分留守在農村中的都沒有其他領域內穩定的收入,所有的勞作-種田、種菜、養魚、副食品類製作等等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對於他們而言,田園生活並沒有任何嚮往的地方,於此類而言,田園生活=農村勞動,只是現在的農村勞動談不上辛酸,重體力勞動也越來越少,大家的煎熬更多於來自經濟收入低的壓力,不敢病,也無法享受科技帶來的現代化生活,相信此類並不是大家羨慕的田園生活;

現代社會羨慕的田園是屬於在自然環境下享受原始生活的,一群有獨立經濟收入支撐人們,渴望迴歸自然,自己種菜、養雞、養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為生病的費用憂慮,也不需要為無法湊齊孩子的學費發愁,也許就跟上班族已經實現財務自由後仍然上班那種同樣的心態,享受自己所愛的生活方式,同樣的事也變得詩情畫意起來[呲牙]

總之於我而言,我渴望去田園中生活,但首先,我需要有一個支撐生活的經濟基礎,能享受那種自然風情,而不是在冬夜的寒風中一籌莫展。





輕騎逐夢



大清遺民


題主說的田園,應該不是現代機械化的農業,否則就不會用辛酸來提問了。

在完全依賴人力的時代,種地可以說非常繁重且辛苦,春耕前翻地,有牛還好,如果沒有,拉一天犁下來,恐怕連吃飯的力氣都沒了。播種比翻地輕鬆一些,但種子下地之後,如果沒有雨水,愁都能愁死人。水車的效率畢竟有限。倘若再遇到大旱……就不用說了。

即使風調雨順這一關過去了,莊稼順利出苗,雜草也會跟著茂盛,扛起鋤頭,除草去吧。除了草之後,記得往地裡挑農家肥。肥不夠的話沒關係,可以背上竹筐,出去拾糞。這一波操作完成後,別忘了捉蟲,各種各樣的蟲。記得小心腳下,不要踩了秧苗。

至於幾時收割,可以讀讀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慶祝豐收還早著,小麥高粱之類晾曬,脫粒,也是不容小覷的一項工程。趕上連陰雨,似乎除了燒高香,也沒別的辦法。顆粒歸倉之後,交田賦,古代農業稅可以上網搜搜,賦稅之外,還有地方官吏的合種盤剝。

當然,以上都是本不才的推測,作為一個八零後,本不才印象最早的,是九十年代的華北農村。

當時已經部分機械化,翻地不必人力操作,省了大把的力氣。機井灌溉方便,遇到天旱,必須搶著排號,誰先誰後,看跟村幹部關係如何。

除草劑,殺蟲劑也都有,使用效果不怎樣,後續還得自己動手一部分。還要擔心假冒偽劣。不再依賴農家肥,已經使用化肥,化肥有時也需要搶的。有一年本不才趕上小雨天撒化肥,手指都蝕掉了一層皮(沒手套,哈哈)。這時候還沒有聯合收割機,算是半自動化吧。

如今比九十年代更加先進,幾乎全面進入了機械化,省事太多了。

天下沒有一樣事情是歲月靜好的,經常田間地頭糾葛不斷。種地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總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