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無心插柳53


先秦時期,在上古聖王,堯的帶領下,人民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稱讚這樣的太平盛世,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首詩歌表達了古人樸素的生活態度,夜晚於他們而言就是休息的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照明工具的改良,古人夜晚的生活也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秦漢之時,朝廷對城市的管理一直實行“裡坊制”,將城市分成棋盤式格局,設置里門與市門,分別派人管理,晚上嚴格執行“宵禁”政策。

古代為了維護治安,上至文武官員,下到市井小民都必須遵守“宵禁”。漢朝的飛將軍李廣,有次夜裡喝醉了酒,在外面閒逛。被霸陵尉呵斥。李廣亮出身份,這位小吏不為所動:“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廣無奈只能找地方住下。

東漢末年,宦官蹇碩深受漢靈帝寵信,有一次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被當時擔任洛陽北部尉的曹操,用五色棒所殺,一時之間,“京師斂跡,莫敢犯者”,曹操由此也開始聲名大振。

在古代如此嚴格的“宵禁”政策下,即使浪漫的古人想“秉燭夜遊”,也只能活動在一院之地,賞賞花,喝喝酒,夜生活單調匱乏。直到晚唐之時,隨著市民文化的興起,“宵禁”逐漸鬆弛,人們晚上的業餘生活開始多了起來。

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汴京城的打破了傳統的坊市格局,市民可以沿街開設店鋪,最終形成了“夜市”。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可以說,宋代的夜生活,是中國古代最豐富的一個朝代。

尤其是在元宵節的時候,一夜魚龍舞。宋太祖趙匡胤曾下詔:“上元張燈舊止三夜……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後遂為例。”元宵節的汴京是座不夜城,也是北宋百姓的狂歡夜。

傍晚的時候,官府要派人到各家去詢問,今晚點燈的油燭是不是夠用,不夠的話,官府給予補助。官老爺坐著小轎,開始巡街,與民同樂。前面有歌舞隊開道,後面跟著小吏。遇到做生意的百姓,給他們數十文銀錢,祝福生意興隆。

夜晚降臨,皇帝帶領文武大臣和後宮嬪妃來到宣德門,觀賞花燈。樓下搭著大舞臺,許多江湖藝人在這裡表演節目,相撲、蹴鞠、雜技等等。百姓在下面看熱鬧,時不時能聽到宮嬪的嬉笑之聲,靠前眼神好的,還能一睹龍顏。

一些勤勞的小商販,早早佔好攤位,開始叫賣起吃食。無論哪個時代的女性都喜歡吃零食,宮中的嬪妃也不例外:“嬪妃內人而下,亦爭買之,皆數倍得直,金珠磊落。”一些幸運的小販,一夜之間就能發大財。有時候,皇帝還會拿出宮中的御酒,擺在城門前,免費給賞燈的百姓發放,不論富貴貧賤,老少尊卑,婦女小孩,一人一杯。

對民間百姓而言,還有更加豐富精彩的內容。街道兩旁,有表演魔術、雜技、歌舞、蹴鞠、耍猴、說書的各色藝人。《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吞鐵劍的張九哥,表演魔術的小健兒,作劇術的王十二,演傀儡戲的李外寧,說書的尹常賣……這些人相當於現在春晚的明星,都是各行業的翹楚,十分有名。

元宵節的重頭戲還是賞花燈、猜燈謎。朝廷在宣德門上掛著兩個大燈籠:“約方圓丈餘,內燃椽燭”。這麼大的燈籠,都可以媲美現在的大型顯示屏了。各個商鋪、馬行、酒肆也紛紛掛上各式各樣的燈籠,讓人目接不暇。有一年,皇宮製作出了一個“琉璃燈山”,五丈高,上面有各種任務,用機關控制,活動自如。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元宵放燈,萬人空巷,“軍民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有一年,司馬光閒居洛陽,他的夫人想出門賞燈,司馬光說:“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道:“兼欲看遊人”。這和現代人晚上游玩的心理一模一樣,平安夜、聖誕節、跨年夜,大家即便沒啥事,總要出去轉轉,看看小哥哥小姐姐也挺好。

古代雖然沒有電,但夜生活未必沒有現在精彩。不僅僅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還有很多的勾欄瓦肆,攜友同遊,賞花賞月。普通百姓,白天忙碌一整天,晚上早早就入睡了。我之前還上學的時候,暑假回家幫家裡幹活,每天累得腰痠背痛,晚上腦袋一挨枕頭就睡著了。古代的士大夫不事生產,白天上完班,晚上總要想些辦法渡過漫漫長夜。

得益於科技的發展,我們想起那些沒電的日子總覺得難熬。殊不知,人的適應壞境能力是最強的,我們有這麼多的娛樂方式,未必有古人過得精彩。現代社會高樓林立,晚上燈火酒綠,多少人對著手機屏幕哈哈大笑,晚上卻躲在被子裡孤枕難眠?甚至都看不見天上的星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忘相似”,我們與自然的距離落後古人太多了。

凜冬已至,願你夜安眠,願你三冬暖。


昨夜北風起1


我認為古代時期雖然沒有電,但他們會用火啊。他們會用古代時期的燈,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便利。再說每個月裡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會對人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沒有月光時候也天上滿星星✨。我家在農村,我小時候偶爾會斷電。我還記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還是能做一些事情。(雖然不想現在一樣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裡雖然沒電,但晚上我不會覺得太黑,因為滿天都是星星✨特別美。

可能古代時期,人們的睡覺時間可能比現在早,睡眠質量比現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們來說覺得落後,沒電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時候我們家人很早就睡覺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媽媽都是五點起床,我們小孩子們六點起床。但現在社會六點起床就很早了。(我當時爸爸們每次批評我沒有早起,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六點起床是怎樣一個感覺[捂臉][捂臉][捂臉])

總體來說,人類用電歷史比不用電得歷史比起來,用電時間才超過100多年,所以我認為現在電雖然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我對電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時候還是想念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當時我們小孩子門,一到晚上就開始玩捉迷藏。還有些時候看著天上的星星聯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門對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帶著很美好的想法。但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過星星了。看星星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呲牙][呲牙](現在人們得星星都在手裡那就是手機)。所以我有些時候狠羨慕古代忍得生活,雖然沒有現在一樣各色各樣的燈,但也有著豐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結構比較亂,希望你們理解[呲牙]

你們夜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歡迎你們[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也過過無電燈無自來水的生活。六十年代的無電生活在農村很普遍很普遍,只要夜幕降臨,雞歸狗屬人收工歸家滿屋黑洞洞的抻手不見五指抬頭不見月牙的年代。農民用的是桐油燈,洋油燈,馬燈,風一大一下就吹熄了,全家人哇之一聲齊叫,哇!不要把飯放進鼻孔裡去了,不好弄出來的喲。

老人還講了一個好笑的故事,洋油燈被風吹熄後兩親家你怕我偷吃桌上的肉,她也怕對方偷吃桌上的肉,因為那年代要肉票肉,肉也緊張又沒錢又窮,所以兩親家抽手按住對方的手說,”親家今年的肉賣這個價”。這就是證明六十年代的無電燈無富裕生活的寫照。我們都是從那個艱苦歲月中度過來的人。都六十了,祖國和共產黨帶領全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奮鬥拼搏了幾十年才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好了要感謝黨感謝人民,感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勝利成果!


牛才玉


古代是一個沒有電的世界。那麼,古人們要怎麼過夜生活呢?


古代富貴人家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古代固然沒有電燈,但並不代表所有人一到晚上都沉浸在黑暗之中。

事實上,對於有錢人家夜晚根本不是麻煩事——

可以花錢買蠟燭啊!

事實上,燈火通宵正是富貴的一種象徵。平凡家庭是買不起好蠟燭的,只能用燈火微弱的油燈。但對於有錢人家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舉個例子:

宋朝的著名宰相寇準就出身富貴家庭。他們家富裕到什麼程度了呢,用史料的話說:

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燃炬燭。

這句話的意思是:寇準家就沒用過油燈這種東西,全都用蠟燭。即便是在廚房,也都是燈火通明。

在這種情況下,有錢人家就能享受到各種夜生活。

例如,徹夜聽取看戲,徹夜聚會宴飲,甚至還會玩各種遊戲。

當然,古代的夜生活還與宵禁制度的廢除有關。宵禁,意思就是禁止在夜間活動。

北宋時期徹底取締了宵禁,當時的夜生活非常繁榮。根據筆記《夢粱錄》的記載:

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

這是杭州城夜晚的情況,各種各樣的買賣火熱開市,直到快天亮了,遊人才回去休息。這時候,早市的人又出來了。

當然,古代的夜生活是非常可貴的,還是跟錢有關係。這點使我對現在的生活更珍惜了。


HuiNanHistory


別古人了,我上初中的時候,國家電路改革,就是那種木頭線杆換水泥杆,不知道是資金問題還是什麼問題,一直停電一年半,從當年夏天到隔年快過年時在有電的。剛開始不習慣,點煤油燈,一到晚上瞎燈摸火的,做啥都不方便,但是一個月後就習慣了。和你們講講沒電的幸福生活吧!夏天,放學後趁著天沒黑就把作業寫完,晚飯後就開始串門找小夥伴玩了,只要是有月亮的晚上,基本都是晚上9點過後回家睡覺,禮拜五,六晚上基本都是半夜回家,抓魚,戴黃鱔,燒火,打泥仗,打花牌,打彈子等等。還有就是農村的“稻場”,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就是一個村都在一起打稻穀的地方,乾淨,平整,面積大,晚上基本一個村的人都帶著草蓆去乘涼,大人們幾家幾家聚在一起都在拉家常,講鬼故事,小孩就玩丟手絹遊戲。最好玩的就是躲貓貓,稻場四周都是各家堆的草堆,高約3米-4米,長10-20米左右,就在這裡面藏貓貓。男孩大點的就會偷偷爬到草堆上,在上面摔跤,講故事,整個夏天和初秋都是美好回憶,到深秋,天氣寒冷了,大人們無聊就自己組建戲團,唱黃梅戲。天天晚上一個村都聚在一起看戲,孩子們就打鬧,玩炮竹。也特別熱鬧,冬天晚上活動就比較少了,吃完就早早就睡覺了,來年一樣瘋玩[捂臉]。


輿論愚論


60年代到70年代初,那時農村照明一般是煤油燈,我小時候上,晚上做作業,還用過用鐵絲串幾個桐籽燃起來作照明。可見那時是很苦的。大人們晚飯後,一般是聚在一塊嘮嘮家長,農活之類。也不是說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


碧水藍天98372


回答這個問題我也記憶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當地也無電的,煤油以票供應,每人一個月二兩,我很少的時侯坐煤油邊,一邊調大光,一邊寫字,父母跟常說調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鄉里就有電燈泡,15w的,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就電,其它吋間關電,也無風扇,熱天的時候只靠手搖的葵葉扇扇風,每戶一粒電燈,每月電費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電,無限制使用,各家才有電風扇,黑白電視,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艱苦以經過去,美好在未來吧。


阿忠蟹店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時回的老家,那時冀中一帶有電用的不多,多數都是點油燈。女人們織布紡錢做針線活多數都是在夜裡(白天要下地幹農活),就靠那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日落而息"對於母親們那實在是太奢侈了,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紡線,納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了。一盞油燈放在磨棚裡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親們必須要做的。凡是從那時過來的人都知道做為母親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艱難。世上最偉大的人就是母親。

雖然沒有電,學子們照樣會在闇弱的油燈下苦讀。要叫父母過上好日子,父親累彎了的背,母親熬紅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學子們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夜讀經史七八部,

油燈常燎髮,每每額上黃”。

(這是我當時寫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詩中的兩句)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還是比較適合額。原因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農村晚上也是沒有電的。我感覺和古代普通老百姓相差不會太多

晚上標配是煤油燈,蠟燭還是後期有電後,又經常停電,才用的。

記得那個時候晚上其實也很好玩的,可能感覺比現在有電後,晚上就是看電視,手機,電腦的生活更加有趣。首先當時晚上就是小夥伴兒一起玩的時間,大自然給我們玩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可以晚上做遊戲,捉魚,串門等等,每天總有無窮無盡的樂趣。大人們的事感覺也挺多,鄰居之間每天有說不完的話。

古代人,普通老百姓我估計也差不多就這個狀態了。

至於古代那些貴族,文人雅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所以說古代晚上更多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不會比我們現代人差的!


痴絕的


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屯有幾個會講的,都聚一起聽,天天聽到半夜,回家都不敢進院子,聽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裡人出來接,那時老房子,哪家都死過人,真有點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還記得那,我想古人也是這麼熬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