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相繼稱帝,為何遠在南方的孫權不敢稱帝?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登基,改國號為魏,曹魏政權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時隔一年,公元221年,蜀中劉備聽聞曹丕已經稱帝,於是在成都稱帝,國號漢。

作為三分天下的孫權集團卻在229年稱帝,國號吳,為何同為天下三分之主,卻稱帝這麼晚呢?

歷史上對於孫權登基時間晚,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不妨我們以上帝視角去分析下孫權這也是明智之舉。


魏,蜀相繼稱帝,為何遠在南方的孫權不敢稱帝?


其一:沒有合理的登基理由

曹氏家族雖然一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曹丕名義上也不是篡位,而是漢獻帝劉協自知無力管理國家而禪位給魏國公。這理由雖然牽強,不過也可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了。

反觀劉備的稱帝理由也算是合情合理。畢竟劉備打出的口號是匡扶漢室,這時候漢室已經被曹魏取締了。如果還不稱帝漢室就真的沒了。所以劉備的稱帝算是被曹丕逼的,為了匡扶漢室。

而孫權呢?他只是漢朝的地方軍政長官,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漢獻帝禪讓,就自動過渡成魏帝國的地方軍政長官,至於漢獻帝有沒有被脅迫,禪讓是否合法,都跟孫權沒半毛錢關係,況且曹丕封他吳王,這就堵死了順利成章稱帝的路了。


魏,蜀相繼稱帝,為何遠在南方的孫權不敢稱帝?


其二:關羽身死,戰略需求上無法稱帝

曹丕與劉備稱帝時候、孫權剛在劉備手上奪取荊州、這個時候東吳實力遠不及曹魏,地理位置上沒有蜀漢的絕對優勢。另外一方面孫權剛奪取荊州謀殺了關羽、如果孫權在曹魏和蜀漢建國時就稱帝的話,那麼等於公開宣佈與兩方宣戰,那時候就算劉備不為關羽報仇、那曹魏與蜀漢也要為爭奪正統地位、對東吳開戰、孫權便會是下一個袁術。要知道官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都只有5萬兵力。如果此時稱帝,比會遭受劉曹的圍攻。

其三:功績不足以冠帝名

曹丕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早期追隨曹操東征張繡,官拜五官中郎將,可謂是文武雙全。

劉備是著名的劉皇叔,堅持以德服人的美名響徹中原,其德行比肩孔聖人了。

反之孫權十七歲繼承父兄基業,比較著名的也就赤壁之戰、奪取荊州、夷陵之戰。可這些戰爭的勝利都歸功於屬下。

說白了,那個時候的孫權只是個官二代,他們在江東都還屬於外來侵略者的身份,無法得到江東本土勢力的支持。

如果要稱帝是必須要得到士族的支持的,顯然如果湊熱鬧去登基是自討沒趣了。


魏,蜀相繼稱帝,為何遠在南方的孫權不敢稱帝?


孫權稱帝時間恰到好處

公元228年,與曹魏之間的石亭之戰爆發,曹魏大敗,大將軍曹休病死,這時曹魏已經從主動出擊變為了被動防守。來自曹魏這邊的壓力瞬間減少。

在看蜀國這邊,228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直取隴西三郡。為了穩定後方孫權,蜀國不得不承認孫權的這個皇帝,也無空閒之軍去討伐。

這可謂是天時地利,隨後孫權讓陸遜三上其書,最終勉強接受登基稱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