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七萬雄兵以逸待勞,為何不敵鄧艾長途跋涉的兩千殘兵?

若予點兒


時來黃金生色,運去白鐵無光。

劉備收斂天下人才為自己用,不到多少年已經損失三分之二。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政治鬥爭和軍事是一門交流事業。天府之國的物產只是餬口,不足支持王霸之業。所以漢高祖劉邦要修棧道抄小路襲取長安。如此下去,即使不被貢獻成都,劉禪日後也就像張魯劉璋一樣下場。

諸葛亮死後,魏延燒燬棧道,馬岱又殺了魏延,蜀國陷入一定程度的內亂。姜維九伐中原,但遠不及諸葛亮手段高明,可謂空憑氣力高,遠不及諸葛亮步步為營,深思熟慮。在鄧艾突襲成都時,發現咽喉要道設有一座哨所,是諸葛亮設計的。他以為自己死定了,結果發現那只是空殼,那哨所已經荒廢許久了。

在如此情況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兩千人雖不少,卻不是將士用命的兩千人。所有人已經沒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豪邁。這所謂兩千精兵不過是兩千殘兵而已。反而是魏兵,天下三分,拿下蜀國就是不世奇功,封妻廕子。魏國正強盛,不行還有司馬父子的晉朝,完全有保障。


用戶9962898535331


羊群數量再多,也狼的食物!


郭勇146264734


我覺得是虛實不明的原因,比如韓信敗陳餘。


閨立


大腦裡面想的是如何把握朝政,控制姜維去了。典型的志大才輸。


中上行


他父的過,不任人為賢


金石7512


鄧艾是精兵 諸葛瞻是老弱殘兵


俞皓天


第一,諸葛瞻沒有七萬,鄧艾也不止兩千;第二,諸葛瞻有勇氣,可惜戰略戰術比起鄧艾就是弱智;第三,姜維放棄漢中退守劍閣是最大敗筆,蜀兵心已懼,沒了士氣,人多也沒用


星流蔚宇


光有忠勇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忠勇之士幹下的那些事情更糟糕,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諸葛瞻就是這種人,對國家忠心耿耿,絕對沒有問題,但嚴重缺乏能力和智慧。他的軍事水平甚至比起馬謖來都要差得很遠。馬謖是輸在心態不對,這個諸葛瞻徹底是能力太差。

鄧艾偷渡陰平,輕軍遠襲,算得上“奇”,但也算不上“高”,風險太大,成功率不足一成。

雖然成功繞過了蜀軍主力的防線,但要想攻取成都,還早著呢。

危機,危機,有危險就有機遇,對蜀國來說,鄧艾來襲算是個危險,但也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為什麼呢?

鄧艾輕兵遠襲,深入敵境,講求的是隱秘、快速。這樣的部隊肯定是以下幾個特點:

1.人數少

人多了,行軍速度肯定就慢,達不到奇襲的效果;

2.裝備薄弱

輕裝遠襲,裝備越多行事越慢,不可能攜帶重裝備;

3.缺少後勤

這樣的部隊都是由作戰人員組成,只能攜帶最基本的補給,嚴重缺乏後勤支持;

4.沒有援應

由於是秘密行進,可以選擇的路線非常少,不可能有多支部隊同時穿插。


那麼,知道了這支部隊的特點,我們不難分析出,鄧艾最怕的是什麼?

攻堅戰、消耗戰、僵持戰。耗不起嗎?根本耗不起。

對付鄧艾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佔據險要,死守關隘,堅拒不戰,儘量拖延時間,決不給對方消滅我方有生力量的機會。

時間一天天過去,鄧艾的糧草怎麼解決?只能搶掠。這樣,兵力有限,還得分出一部分去搶,正面進攻力就更弱了。

打仗、行軍戰鬥總會要有損耗,從哪裡補充?受傷人員如何安置?都很困難。

所以說,正確的方式不是打,而是耗,耗死他。


隨便一個有戰鬥經驗的老將,比如王平、廖化這類,鄧艾肯定完蛋了。王平、廖化根本不會出戰,憑城據關,咱們就互相熬吧。

姜維的主力部隊得到消息,派支部隊往鄧艾菊門上一插,打都不用打,有半個月時間,鄧艾這支部隊若不投降,就只得上山採野果子去,全體變成野猴子。

搞掉了鄧艾,魏國這次三路大軍的攻勢就瓦解了。憑鍾會那兩下子,還過不了姜維那一關。數十萬人馬的巨大消耗會讓司馬昭窮到當掉褲衩。


但令人遺憾的是,諸葛瞻的智商太對不住他的姓氏了。

諸葛瞻一輩子沒掌過權,終於手底下能管幾個兵了,過度興奮,主動求戰,結果被鄧艾一網打盡。蜀國這支最後的力量被諸葛瞻輕易斷送掉,綿竹一失,鄧艾通往成都的道路就是一片坦途。成都連保衛城池的兵力都沒有了。

諸葛瞻這水水,還遺憾自己“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就憑你那兩下子,能制住家門口的狗狗都算你行。

還是那句話,都說“文死諫,武死戰”,看起來似乎壯懷激烈,名垂青史,實際上若是水平不行,更是壞事。

可惜了諸葛亮一代雄奇,智計無雙,何等偉大的人物。生前被弟子馬謖破滅了理想,死後被兒子諸葛瞻毀掉了基業。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諸葛瞻窮兵黷武,居功自傲,不聽丁俸等人的勸阻,一意孤行,將士們以無戰心怎麼還能打勝仗呢?


念是種依賴


諸葛亮生前,盡心盡力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披肝瀝膽,運籌帷幄,使漢室江山,還能繼續傳承下來。劉備死後,諸葛亮繼續扶持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殫精竭慮,五次北伐,雖說取得的成果不盡如人意,但諸葛亮恪守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為蜀漢用盡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諸葛亮病逝後,接班人姜維也曾奮力支撐著蜀漢,但受蜀國內部條件與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也迴天無力,只能節節敗退。


鍾會、鄧艾大舉進攻蜀國,姜維率軍迎戰,被鍾會牽制在劍閣。鄧艾趁機率領一支隊伍,穿山繞路,避開蜀軍防守,突襲陰平,進入蜀國腹地以策應鐘會出擊。

後主劉禪得到消息,急忙要派兵遣將前往阻擊,可是朝廷中已無良將,無奈之下,只好派出女婿諸葛瞻帶領七萬雄兵,前去迎戰。

此時,蜀軍主力由姜維統領與鍾會在劍閣對峙。所以諸葛瞻所率之師雖號稱七萬雄兵,但都是東拼西湊,臨時組建的隊伍,士兵素質參差不齊,戰鬥力低下。相對而言,鄧艾的人馬卻是特戰隊性質,雖然經過長途跋涉,但作戰能力絕非一般,更不是殘軍。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還不滿十歲,所以基本上也沒受到父親多少教誨,雖然長大後也很有才華,但智謀見識,與其父親相差甚遠。之前又缺少統兵打仗的歷練,沒有實戰經驗。而且性格固執,過於自負,不聽從手下人的行軍建議,盲目輕敵,草率指揮軍隊出擊,結果中計失敗,自己也被敵所殺。

而他的對手鄧艾,身經百戰,有勇有謀,所率領的士兵都是軍中的精英,而且他們此時已深入蜀漢的腹地,沒有退路了,只能為背水一戰,捨命相拼,這樣使兩軍的士氣截然不同,所以他們取得勝利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