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勞民傷財的北伐嗎?

xxhfb


諸葛亮北伐其實是迫不得已,即使換做是我,也會選擇北伐,理由如下:

總得來講,諸葛亮深知,即使蜀國不北伐,不南征,北方的魏國和南方的吳國也會攻過來,遲早會吞併蜀國,天下從來都不是和平共處,而是強者為尊,尤其在三國混戰那個年代,一山不容二虎。

第一點,南方郡縣叛亂讓諸葛亮明白蜀國要麼統一天下,要麼只有滅亡。

劉備剛剛死後的情形是什麼樣呢?“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先主剛剛去世,南方的幾個郡縣,在孫吳的挑唆下就叛亂,諸葛亮認為先主剛剛過世,用兵不妥,就派出使節出訪吳國,並和吳國聯姻,結成盟國。

蜀國的南方地區就叛亂就是最好的例子,諸葛亮從這裡看出如果不去出兵統一天下,在南北的夾擊下,蜀國遲早滅國。

於是,諸葛亮在建新三年春,率兵平定南方,並且在當年秋天,就給全部平定了。而且,平定的南方郡縣成為了蜀國軍需、財政的重大供給來源。

第二點,剛平定南方的蜀國,士氣正足,國內安定,國庫充盈,糧草充足,有能力北伐

諸葛亮北伐時期,其實屬於蜀國國內最好的時期,百姓安居,後備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並且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國內民心安定,而北方魏國是蜀國的最大勁敵,也是最大威脅,因此,在大的戰略概念支持下(不統一就只有滅亡),此時是北伐的最好時機。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

雖然此時,軍士有所疲乏,但是凝聚力仍在,也就是說的精氣神都在,諸葛亮想要一鼓作氣,從諸葛亮出師表中可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第三點,為報先主知遇之恩,竭力幫助後主統一天下。

最關鍵一點,諸葛亮深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是那個賞識自己的伯樂,因此諸葛亮為報恩,也必須北伐。

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

第四點,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自己之後,軍中再無帥才。

諸葛亮深感時日不多,並且他認為,在他死後,除了自己,其他蜀國之中,沒有可用於抗衡魏國的人了,《三國志》裡是這麼說的“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

總結:

諸葛亮深知天下叢林法則,為報先主恩德,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幫助後主劉禪,平定天下,但一個人能力有限,諸葛亮在治理國家上很有建樹,但是軍事才能不足。

你看,是條件使然,不得不伐,換做我們是諸葛亮,有這種經歷,我相信也一定會,出征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